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
中国具有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的市
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即“计划单列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名之一,属于副省级、财税平行于省级。现有的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是在行政建制不变的情况下,省辖市在国家计划中列入户头并赋予这些城市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在党、政上属省委、省政府领导,在经济体制方面,则实行单列计划、向中央负责。
中国计划单列城市的变化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次计划单列始于20世纪50年代,为沈阳市武汉市等5个城市;从1964年到1968年实行的第二次城市计划单列,共有沈阳、武汉、广州市重庆市西安市哈尔滨市6个省辖大城市;第三次计划单列城市调整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并于1989年数量达到顶峰,共有14个;20世纪90年代,计划单列城市再次发生调整,并从1997年至今未发生变化。目前中国共有5个计划单列市,分别是辽宁省大连市山东省青岛市浙江省宁波市福建省厦门市、广东省深圳市。
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在受到中央政府管理的同时,获得了极大的经济自主权;管理层次的缩短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市级政府可以从效率而非平衡的角度来分配资源,从而整体经济效率随着计划单列的实行而提高。此外,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还能够解决城市条块分割的问题,探索通过将政治与经济适当分离来发展城市经济的道路;在促进经济体制改革、调动城市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概念与相关政策
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制度安排;现有的国家计划单列市,是在行政建制不变的情况下,省辖市在国家计划中选取经济地位比较重要的城市列入户头,由国家直接下达计划,并享有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属于副省级、财税平行于省级,但在行政上大部分还是接受省管辖,享受省一级经济权限,具有极大的经济自主权。计划单列市的特殊之处主要表现在:
在官员任命上,出任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党委、人大、政府和政协的官员由所在省提出建议、中央任命,级别为副省级。
在经济权限上,五个国家计划单列市均享有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其经济政治地位相较其他10个副省级市更高。
在财政上,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实行“单列不脱钩”;计划单列市的财政主要直接上缴给中央,中央对其的转移支付也单列下达,但计划单列市也不与所在省财政完全脱钩,仍需向所在省份上缴一定的财政收入。
历史沿革
20世纪50年代 第一次计划单列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然而,考虑到沈阳市武汉市广州市重庆市西安市等大城市在经济、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国家在这些城市改为省辖市后,从1954年到1958年实行了国家计划单列体制。
1958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关于改进计划管理体制的规定》,开始实行以省级行政区为主的计划管理体制。因此,各计划单列市在国家计划中单列的户头取消,转为由所在省统筹安排各项计划的省辖市计划体制,从1959年开始实行。
在第一次计划单列时期,中央是全国经济、计划管理的核心,各计划单列市的计划管理由中央和所在省双重领导。第一次计划单列体现了各计划单列市在经济、政治上的特殊地位,加强了中央政府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集中资源支持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
20世纪60年代 第二次计划单列
1962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第一次城市工作会议;1963年10月,召开了全国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根据这两次会议的精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恢复一批省辖大城市的计划单列,共有天津市沈阳市武汉市广州市重庆市西安市哈尔滨市7个省辖市,后天津因1967年1月恢复直辖地位而退出计划单列;因此从1964年到1968年实际施行的第二次城市计划单列,共有沈阳、武汉、广州、重庆、西安、哈尔滨6个省辖大城市;这次单列实行了3年多时间,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后被取消。
第二次计划单列时期,各计划单列市的计划管理以省领导为主,接受中央和所在省的双重领导;实行中央、省、市、县(区)四级计划。在第二次城市计划单列名单中的各计划单列巿,仍由所在省省辖市地位来安排经济、科技和社会事业领域的多项计划,而不是直接纳入国家计划,因此依然不是全面、彻底的计划单列。
20世纪80年代 第三次计划单列
1983年2月8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下发省军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在重庆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报告〉》。决定对重庆市实行第三次计划单列并授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在1984年5月21日、7月11日和7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分别批复了在武汉市沈阳市大连市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的请示报告,分别授予三市省级经济管理权限。1984年7月18日,国家计划委员会下发《关于重庆市、武汉市、沈阳市、大连市计划单列的通知》,对上述四个城市的计划单列市地位作了进一步明确了。
1984年10月5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关于对一些城市要求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户头处理意见的报告》时,仅同意该报告所提出的关于“六十年代初期曾经实行过计划单列的哈尔滨市广州市西安市三个省会城市恢复计划单列,并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的建议,同时同意报告所建议的在少数经济地位特别重要的大城市实行计划单列,但计划单列的城市不宜太多的意见。此后的两年内,全国共有七个计划单列市。
1986年10月15日,国务院打破了“其他城市一律不再实行计划单列”的限制,在《关于对青岛市实行计划单列的批复》中同意青岛市实行计划单列。随后,在1987年2月24日、1988年4月18日和10月3日,国务院又分别批复同意宁波市厦门市深圳市实行计划单列。国务院最后一次批准城市计划单列是1989年2月11日,在《关于南京、成都、长春三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的批复》的文件中,同意对这三个省会城市实行计划单列;至此,中国的计划单列市共有14个,在数量上达到顶峰。
20世纪90年代 计划单列市的调整
1993年7月2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和《关于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方案》规定,除重庆市、深圳、大连市青岛市宁波市厦门市这六个城市仍保留计划单列市外,其余省会城市不再实行计划单列。据此,全国计划单列市由14个减少为6个。1994年2月25日,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中编[1994]1号文件”中,原14个计划单列市加上杭州市济南市,共16个城市确定为副省级市
1997年6月18日,重庆升格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地位自动取消。因此,中国共有5个计划单列市:深圳市、宁波、青岛、厦门、大连,这五个计划单列市一直延续至今。
历年计划单列市
重要作用
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的产生与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区域内的经济协作、打开搞活流通的大门、搞活大中型企业、发展横向经济联合、开放与改革相结合、发挥对外“窗口”作用方面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对全国经济、城市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
计划单列市的设置有助于发挥大城市在加强宏观管理、搞活微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对少数地位重要的大城市实行计划单列,在加快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与产生辐射示范效应的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扩大了经济权限,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安排生产、建设,增强了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有助于改善基础设施与社会服务设施。
促进对内对外开放
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与下放的中央部属、省属企业相结合,增强了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在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的基础上,发展对内横向经济联系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对内对外开放。
调动城市积极性
城市在被列为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后,经济权力扩大,拥有更大的权力和更多的财力、物力统筹城市规划和建设,有助于把周围的中小城市群和集镇联结成经济网络,向周围小城镇扩散部分产品的生产。计划单列市在完善消费品市场的同时,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生产资料市场、资金市场、科技市场和劳务市场,发挥城市的多功能服务作用。
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有益探索
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收支直接与中央挂钩,享有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代表了中央经济管理权限向地方的进一步下放,是一种地方分权的新尝试,对传统的单一化的中央和地方关系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此外,计划单列市的设立为城市经济管理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提供了大量经验和有效做法,为推动其他城市和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作出贡献。
宏观调控作用
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是工商企业最集中的地方,是实行宏观调控正确决策的信息来源地,也是经济机制和经济杠杆发挥作用的中间环节和进行高效率经济调节重要支撑点;计划单列市既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又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活力,有利于探索出计划与市场、宏观调控和微观搞活有机结合的机制手段,从而进一步建立通过中心城市来组织协调全国经济的新体制。
增强企业活力作用
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大多管理着部分国营、省营的大中型企业,有权对各种隶属关系的企业按专业协作原则进行调整改组,对区域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能够为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为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客观环境和外部条件,对企业改革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经济活动中心作用
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计划单列市在发展横向经济联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991年,以计划单列市重庆市为中心的西南四省、区五方的经济协作已经形成;以重庆、武汉市、南京、上海市为依托的长江一条线的经济协作已具雏形。此外,由于计划单列市具有技术和管理条件领先、商品经济发达、国内外贸易联系广泛等优势,能够更好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和利用外资,通过消化吸收后向周围地区辐射,加强沿海与腹地的经济联系、改变先进地区和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状态,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发育和形成的基地。
重要影响
经济影响
通过对计划单列市与中国其他城市城市化水平、人均对外出口、每百人中科技人员的比例等因素的调查分析可得,就总体而言,计划单列对整体经济效率提升的确有促进作用;且城市在实行计划单列后,吸收内外资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且由于计划单列城市吸收了更多投资,在地域上有几率产生某种外溢性和积聚效应,计划单列市所在省的省内城市经济发展更快,吸收投资更多。
但是,计划单列的经济放权,使城市与所在的省其他城市之间经济效率差距变大,进而导致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差距逐渐变大。
政治影响
计划单列市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城市综合改革的重要表现;目前,深圳市大连市青岛市宁波市厦门市这5个计划单列市都已经成为所在地区综合发展的中心、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典型代表。
2021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直属研究机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发表的《差异化培育提升不同类型城市发展新动能》一文中,建议将未来中国(内地)的城市层级分为全球竞争型代表城市(全球城市)、全球竞争型代表城市(高能级国家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接续成长城市、衰退型城市五个层次;其中,五大计划单列市之一的深圳市被定位为第一档的“全球竞争型代表城市”;而青岛市宁波市大连市厦门市这四个计划单列市则定位为第三档的“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形象影响
计划单列市的形象总体评价较高。在生态形象方面,青岛、厦门、大连这三个城市的的气候、环保、市容受到好评,但基础设施有待改善;深圳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成功,但生态发展相对失衡。在经济形象方面,深圳经济竞争力、对外来人才的吸引力均为最高。在城市文化方面,厦门被认为是最具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深圳市被认为是计划单列市中最国际化、最时尚以及娱乐生活最丰富的城市。在城市居住与居民形象方面,深圳的外来人口接纳度较高,大连市青岛市厦门市的市民素质、宜居度与养老度较高。
在1990年至2009年国家卫生城市(区)名单中,计划单列市有5个上榜,占总数的5.2%;于2005年10月评出的第一批9个全国文明城市名单中,厦门、青岛、大连、宁波市、深圳五个计划单列市均上榜。
计划单列市简介(1997年后)
大连市
辽宁省大连市于1984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计划单列市。
大连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工业、贸易、金融和旅游城市,东北对外开放的龙头和窗口;全市总面积为12574平方公里,现辖2个县级市瓦房店市庄河市)、1个县(长海县)和7个区(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旅顺口区、金州区普兰店区);另外,还有金普新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3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先导区,以及长兴岛临港工业区和花园口经济区等。
截止2022年末,大连市全市市场主体总数90.06万户,比上年末增长6.46%。2023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大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32.9亿元,超过哈尔滨市、长春、沈阳三个省会城市,蝉联东北地区第一,引领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截止2023年上半年,大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87元,同比增长4.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210元,同比增长7.2%。
此外,大连还获得了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
青岛市
山东省青岛市于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计划单列市。
青岛市地处黄海之滨、山东半岛南部,是中国北方一座富有人文魅力、自然禀赋优越的沿海开放城市。2016年,国务院批复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定位青岛市为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青岛市全市总面积为11293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即墨区等七区)为5226平方千米,胶州市平度市莱西市等三市为6067平方千米。
2021年,青岛市全市生产总值比2020年增长 8.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9.1%,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8.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 1.5%。青岛市入选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市,认定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2 个、服务业创新中心 10 家。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年粮食产量达到 300 万吨以上。截至2023年8月,青岛市拥有“专精特新”企业6738家;累计认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1家、省瞪羚企业344家;12家企业入选2022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榜单,数量列北方城市第二、全国第五。
截止2021年底,青岛市10件32项市办实事全部完成,入选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和 2021 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在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居第四位。
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2021》榜单中,青岛居全球第53位、全国第十位;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9次报告》中,青岛科技创新引领力排名全国第十;在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城市创新创业生态指数研究报告》中,青岛位列全国双创领跑型城市第十位。
宁波市
浙江省宁波市于1987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计划单列市。
宁波简称“甬”,是浙江省辖地级市副省级市、计划单列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中心。宁波辖海曙区、江北、镇海、北仑区、州、奉化区6个区,宁海县象山县2个县,慈溪市余姚市2个县级市,全市陆域总面积9816平方公里。
截止2022年年底,宁波市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70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5%。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63911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24369美元)。至2023年8月,宁波市营商环境排名已经稳居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阵,民营经济市场经营主体达126万户,18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成为全国第9个实际利用外资超500亿美元的城市。
2022年宁波市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348元,比上年增长4.5%。按城乡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690元,增长3.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487元,增长5.9%。2022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802所,在校学生总数148.1万人。2022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项目28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78项。截止2022年末,宁波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916家,医院204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8家,三级乙等医院11家。
截止2022年末,宁波市快速路总里程已达142.1公里,中心城区形成“中”字型快速交通格局;中心城区过江通道达30座,576公里省级绿道主线基本贯通。全市共有公交运营车辆9936标台,运营线路1226条。在2022年,宁波市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后通段开通运营,新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9公里,全市累计运营里程185.1公里。
厦门市
福建省厦门市于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计划单列市。
厦门岛古称嘉禾屿,别称鹭岛;位于福建省东南端, 是福建省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与漳州、泉州并称厦漳泉闽南金三角经济区。截止2021年末,厦门市有6个市辖区,32个街道、10个镇,396个社区、147个建制村。
《厦门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厦门在2021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7033.89亿元,比上年增长8.1%;这个增幅和国家刚刚公布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幅持平。公报显示,2021年厦门市GDP增速虽居副省级市第7位,但两年平均增长6.9%,居副省级城市第1位;人均GDP保持2万美元以上,已经超过国际标准的初等发达经济体水平。
深圳市
广东省深圳市于198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计划单列市。
深圳市地处广东省南部,是中国南部海滨城市;深圳市于1979年3月建市,198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成立,是中国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1994年,深圳升格为副省级市。深圳市全市面积为1997.4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1145平方公里。深圳下辖9个行政区和1个新区:福田区罗湖区盐田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龙华区、坪山区、光明区大鹏新区。2018年12月16日, 位于汕尾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揭牌。
2021年,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绝对值为30664.85亿元,比上年增长6.7%。深圳经济总量突破3万亿元,居亚洲城市第四位。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5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3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出口规模连续29年居内地城市首位。在2021年,深圳市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排名第二,并获评“2020年度全国跨境贸易标杆城市”。
2022年,深圳市GDP达32387.68亿,排名位居广东省首位,并以3.3%的GDP的增速,比全省GDP增速(1.9%)高出1.4个百分点;主要指标持续向好,稳住了制造业基本盘,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50%;深圳市工业规上总产值和全口径增加值首次实现全国“双第一”。
参考资料
重庆成为全国首批计划单列市.中国政府网.2023-07-24
大连市人民政府.大连市人民政府.2023-07-25
地理位置.大连市人民政府.2023-07-25
人口就业.大连市人民政府.2023-07-25
大连会是东北第一座万亿城市吗?.百家号-华博社.2023-08-17
大连荣誉.大连市人民政府.2023-07-25
青岛概要.青岛市情网.2023-07-25
人口简况.青岛政务网.2023-07-2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述.青岛市情网.2023-07-25
宁波市人民政府.宁波市人民政府.2023-07-25
经济发展状况.宁波市人民政府.2023-07-24
居民生活.宁波市人民政府.2023-07-24
社会事业.宁波市人民政府.2023-07-24
走进厦门.厦门市人民政府.2023-07-25
区划.厦门市人民政府.2023-07-25
深圳市概况.深圳招商引资网.2023-07-25
深圳市.广东省情网.2023-07-25
深圳概览.深圳政府在线.2023-07-25
目录
概述
概念与相关政策
历史沿革
20世纪50年代 第一次计划单列
20世纪60年代 第二次计划单列
20世纪80年代 第三次计划单列
20世纪90年代 计划单列市的调整
历年计划单列市
重要作用
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促进对内对外开放
调动城市积极性
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有益探索
宏观调控作用
增强企业活力作用
经济活动中心作用
重要影响
经济影响
政治影响
城市形象影响
计划单列市简介(1997年后)
大连市
青岛市
宁波市
厦门市
深圳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