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田洋
汕头市西郊地标之一
牛田洋是位于汕头市西郊,地处榕江、韩江交汇入海口冲击带,汕头市西郊地标之一,也是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发源地。片区总面积约5.4万亩,分为东、西两个片区,其中,东片区为城市综合服务片区,西片区为牛田洋湿地保护区。
牛田洋拥有湿地植物268种,属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Ⅱ级保护植物9种。牛田洋湿地是中国三大候鸟迁徙目的地之一,拥有“落霞与白鹭齐飞”的美名。牛田洋大堤外围还种植着岸线长10公里的红树林。
1966年,当地群众响应政府号召,在榕江口浅海滩进行围海造田,开辟牛田洋围垦区种植水稻。1969年6903号台风来袭时,553名年轻战士和学生为护堤而献出了生命。1997年,牛田洋退田还渔,大力发展虾蟹养殖业。
2023年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牛田洋快速通道仍在修建中,该通道是连通汕头榕江南北两岸、完善粤东城市路网系统的快速通道。全长15.8公里,主线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是广东省汕头市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
历史沿革
围海造田
由于潮汕地区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人民不得不通过围垦海滩来扩大耕种面积和增加粮食产量。当时的牛田洋是一片由三江冲积而成的松软海滩。刚开始,官兵白天在海滩上围出的土堤,第二天起来一看已是无影无踪。大家通过分析研究认为:海滩承载力低、堆积土方压力大,是造成沉降的主要原因。于是他们决定采用沙子作桥基,在围垦现场进行反复试验,最终经科学计算得出可行的方案。
当时没有大型机械,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手挖、锹铲、筐端、肩挑、人抬、船运,使用黄土、沙、贝壳灰三合一的土作材料围田。到了大堤合龙的关键时刻,水流很急,一百多斤重的沙袋,一投下去就被冲走。眼看着大潮就要到来,大家奋不顾身地跳进激流,肩并肩、手挽手,结成一道道人墙,同潮汐争时间、比速度,终于赶在大潮前啃下了大堤顺利合龙的硬骨头,打破了大潮期间不能堵口的先例。
不到一年的时间,官兵不仅把大堤逐渐围起来,并在大堤外侧用石块垒起防护墙,在东围围垦出4000多亩良田,中围围垦出8000多亩。但围垦出的是一片碱性极大的海田,土壤含盐量非常高,不适合种植庄稼。但是他们采取了科学的耕作方法,通过放淡水冲咸、积淡水压咸、选良种抗咸、浅插秧避咸、挖深沟排咸等措施,成功地将土壤含盐量降低了。而且他们非常努力地工作,每天用人拉犁耙,日晒雨淋,风吹泥裹,默默耕耘,最终完成了治理工作。
1962年41军122师开始在牛田洋围海造田,此年巨牛开始了粮食生产。至1965年时,粮食亩产量已经达到了1190斤,而当年制订的国家粮食“纲要”,长江以南地区的目标是800斤,超过1000斤已经是相当高的产量。
自1962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的解放军战士在这里陆续筑起了十几公里的长堤,围海造田面积达两万余亩,创造了“当年围垦当年丰产”的奇迹,誉满全军、全国。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牛田洋围垦区地势低下,汛期常受水浸,逐渐被咸水渗透侵浸,已不适于种植水稻。1997年,改造低洼田6650亩,并疏通排灌渠系,引榕江水发展虾蟹养殖业。
超强台风
1969年6903号台风于7月28日在潮阳区惠来县沿海地区登陆,登陆时台风中心风速50米/秒,这个台风强度强、风速大、移速快、范围广,台风登陆时适逢大潮期,在粤东沿海造成了强大的风暴潮。在巨浪暴潮袭击下,沿海大部分堤围漫顶溃决,而抗灾前线牛田洋伤亡惨重。面对海啸狂袭而来,牛田洋的官兵与学生手拉手组成人堤,为堵住海堤62处决口,他们没有撤退。台风过后,牛田洋三米半高的大堤被狂潮削去了两米,仅剩残缺不全的废墟,农忙、军营、学习和训练,都被埋葬在滔滔洪水之下。整整数天时间,在不知原是陆地还是大海的水面上,到处漂浮着原木、竹子、稻草,还有尸体。
据统计,灾后受浸水稻42万亩,其他作物45万亩;崩塌民房141025间,仓库、工厂3502间;崩决堤围316540米。全区死亡894人;水里到处浮着尸体。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牛田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一个课外实践基地,汕头大学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这个基地,体验其中的历史氛围。为了加强《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汕头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牛田洋农副业基地商定,在基地内建立“汕头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于2007年6月3日组织修读相关课程的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之前,汕头大学师生们还听取了基地主任田国营的报告,题为“弘扬牛田洋精神,勤奋学习,报效祖国”。报告中,田国营对“牛田洋精神”进行了归纳,包括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勇于斗争精神和敢于胜利精神。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牛田洋地处榕江韩江交汇入海口冲击带,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具备海水、淡水和半咸淡三种水质资源。
生物多样性
牛田洋70%的面积属湿地,生物资源丰富,其中有湿地植物268种,属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Ⅱ级保护植物9种。牛田洋湿地是中国三大候鸟迁徙目的地之一,每年在保护区内栖息的候鸟水鸟达到5万只以上,高峰期达到10万只以上。
主要景点
湿地红树木
牛田洋大堤外围种植岸线长10公里、面积24万平方米的红树林。在西片区榕江出海口北岸打造了一道绿色走廊,筑起了一道“海上绿色长城”。
牛田洋湿地
牛田洋湿地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每年有很多白鹭来此处栖息,拥有“落霞与白鹭齐飞”的美名。
产业发展
牛田洋范围内98%的产业为农业,其中70%面积以水产业为主,重点发展水产养殖、禽畜饲养加工、花木果蔬种植三大产业,创建了大顺、龙胜等一批水产龙头企业、水产养殖基地、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及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相关著作
《牛田洋风潮》
本书作者曾在40年前在0490部队学习,作为牛田洋台风潮亲历者和幸存者,离开牛田洋之后,作者长期从事出版工作,后凭借多年经验写了《牛田洋风潮》。书中给大家分享了"上山下乡"时期在牛田洋劳动锻炼的部队官兵和大学生的革命生活,以及40年前发生在汕头牛田洋的那场大海潮的前前后后。
相关节目
凤凰卫视中文台的知名主持人杨锦麟先生主持了《走读大中华》栏目,播出了名为《未敢忘,牛田洋》的专题节目,讲述1969年发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汕头)牛田洋生产基地的“七·二八”台风。节目中回溯了尘封三十年的真实历史,寻访了牛田洋特大台风的幸存者。
重要事件
2020年6月,牛田洋试验田种植创意水稻初见成效,目前水稻种植面积大约200亩,约有20亩作为景观大田进行尝试。无人机镜头下,一大片稻田上写着“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八个大字。
2023年4月28日,牛田洋大桥主桥钢桁梁桥面开始末次浇筑,标志着项目主桥桥面系施工第一阶段全部完成。汕头牛田洋特大桥是省内首座公路和轨道共建双层钢桁梁抖拉桥,建成后,桥面上层设计为八车道一级公路,下层预留双线轨道了交通空间,近183米的主塔是极富潮汕地区地方特色的角和翔鹭造型,其塔高相当于65层楼高。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围海造田
超强台风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生物多样性
主要景点
湿地红树木
牛田洋湿地
产业发展
相关著作
《牛田洋风潮》
相关节目
重要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