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
近代中国政治人物
蒋介石(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原名蒋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是近代中国著名政治及军事人物,中国国民党特级上将,相继任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北伐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国民党总裁和中华民国总统。
蒋介石出身于经营盐铺的家庭,父亲早逝,之后母亲独自抚养蒋介石长大。蒋介石先在私塾读书,后入奉化凤麓学堂等学校接受新式教育。《辛丑条约》之后,蒋介石决心出国学习。蒋介石在日本结识陈其美,后参与反清革命和倒袁战争。陈炯明发动叛乱时,蒋介石参加护法,受孙中山赏识,被任命为大本营参谋长,并派往苏联考察。1924年被孙中山任命建立黄埔军校,并担任校长。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身居中国国民党要职,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和军人部长职务,后任中央常委会主席。1926年,蒋介石第一次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取得胜利。胜利后蒋介石反对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市,密令实行“清党”活动,杀害了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政治和独裁专制,后因孙传芳反攻,蒋介石战败被声讨下野,同年12月,同宋美龄结婚。次年1月,蒋介石复职后发动第二次北伐战争取得胜利,实现了统一中原地区的大业。后因裁军建设与阎锡山冯玉祥等人发生中原大战。中原大战胜利后,蒋介石开始“围剿”共产党,三次“围剿”均以失败告终。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因对日本侵略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第二次下野。一·二八”事变后蒋介石重新任职,继续实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迫使中国工农红军远征。1936年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联共抗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蒋介石连续接见英、美、法、德国的驻华使节,期望和平解决战争,并实行战时统制经济政策,以应对突发的战局。日本袭击珍珠港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随美、英、加拿大等国对日宣战,1943年11月,蒋介石与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lt)、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共同签署了《开罗宣言》。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兵败后退居台湾。蒋介石在台湾对中国国民党进行了改造,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土地改革政策,并整改了军队。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市逝世。
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后,在政治方面实行国民党一党政治,并实行将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的独裁专制,国家统一和独立问题上,蒋介石强调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为前提的内外的政策,在台湾则改造国民党,对国民党进行了人事和权利结构上的重新组合。在经济方面,蒋介石在抗战时期,实行战时统制经济政策,控制粮食、金融、货币,以保证军费支出。蒋介石在台湾则对土地、货币进行了改革。在外交方面,蒋介石形成了以“人身外交”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战时元首外交特征,并在抗战前期对日本实行妥协退让的外交政策,后随着战争发展,则转变为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并寻求其他国家能出面制止日本侵华战争,退居台湾后,蒋介石在外交上寻求美国的庇护。在军事方面,蒋介石领导的北伐战争,并取得胜利,完成了初步统一中国的大业,蒋介石在台湾对中国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改革,整顿军纪,严加训练,还效仿美式建制。蒋介石一生著作甚多,有《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西安半月记》《中国之命运》《蒋“总统”言论汇编》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少年时期
蒋介石,原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字介石。生母是王采玉,父亲为蒋肇聪,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1887年10月31日),蒋介石出生在浙江省奉化区溪口镇的玉泰盐铺楼上,玉泰盐铺由其祖父蒋斯千创办经营。祖父蒋斯千疼爱蒋介石,为其取乳名瑞元。蒋介石两岁时,玉泰盐铺失火,化为一堆瓦砾,不久,蒋肇聪在旧基上重新起屋开店,重建了玉泰盐铺。1892年,蒋介石进入任介眉私塾接受启蒙教育。两年后,蒋介石改入本地族人蒋谨藩所设私塾就读,学习《大学》《中庸》。1895年,蒋介石又跟随任介眉读《论语》《孟子》。同年6月,任先生染疾去世,父亲蒋肇聪去世,同父异母的哥哥蒋介卿与蒋介石母子分家,蒋介石由母亲王采玉抚养成人。蒋介石又从蒋谨潘学习,一直到1898年底,共读完《礼记》《千家诗》《孝经》《春秋》《左传》《诗经》等课程,并学习文言文辞,学作八股文
1899年,蒋介石虚龄13岁,蒋母得知其娘家葛竹村聘请一位饱学之士、峡县名儒姚宗元,决定将儿子送往葛竹私塾就读,蒋介石在葛竹私塾学习了《尚书》,并结识了革命党人丛绍康。次年,蒋母听说榆林市毛凤美学问不错,在其表兄陈春泉家开垫馆。蒋母便将蒋介石送至榆林陈家私塾就读,主修《周易风水》。在蒋母表兄陈春泉的牵线下,蒋母与岩头祥丰南货店老板毛鼎和结成亲家。1901年,蒋介石和毛福梅拜堂成亲。
求学日本
1902年,蒋介石进入岩头毛思诚学馆学习《左传》。1903年,毛思诚学馆关闭,蒋介石转入奉化凤麓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学校的主科还是以经史为主,引起学生的不满,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学生提出三项改革教育方针与校方交涉,校方决定将蒋介石开除学籍,甚至要送官究办,后在学生的抗议下校方撤回决定。1905年,蒋介石转入宁波箭金公学,在老师顾清廉在教授下,学习了周秦诸子《说文解字》《曾文正公集》及《孙子兵法》,并对孙中山的爱国事迹有所了解,萌发出国学军事的念头。1906年初,蒋介石入奉化龙津中学堂读书,关注时事,用心学习。同年,因村里给蒋介石母子多摊派差粮,蒋介石与其大打出手,被关押大牢。
时值《辛丑条约》之后,清政府腐败,民族危机严重,又因他丧父后家庭的社会地位低微,决心出国学习军事。1906年4月蒋介石东渡日本,因清政府与日本协议只有清政府陆军部的保送生,才能进日本军事学校学习,于是蒋介石在日本补习日语清华大学学习语言,后肄业。蒋介石结识了在警监学校学习的陈其美,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同年冬回国。次年夏,蒋介石考入清政府开办的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即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前身),学习炮兵。1908年春被选送日本留学,入东京振武学校学军事。
参与革命
回国反清
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后,对忧国忧民的革命青年影响很大。蒋介石得知陈其美已经加入同盟会后,也萌生了加入同盟会的想法。等到二渡日本后,蒋介石热切关注发生在身边的革命活动,并经常阅读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等著作。1908年夏,蒋介石回国度暑假之的时候,经陈其美介绍,在上海加入同盟会,参与反清革命活动。1910年冬,蒋介石在振武学校结业后,在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野炮兵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1911年10月,蒋介石听闻武昌起义的消息,立即整装回到上海市,受陈其美委派,担任敢死队队长,与王金发等人率领队员百余人赶赴杭州市,参加11月4日光复浙江省的战役。不久返回上海,担任沪军第五团团长。当时蒋介石与沪军都督陈其美、督署参谋长黄郛十分投缘,三人结为异姓兄弟。1912年1月蒋介石受陈其美派遣,收买歹徒将光复会著名领袖陶成章杀害。案发后孙中山严加追查,蒋介石去往日本躲避,在东京办《军声》杂志,年底回国。
五次倒袁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后,不择手段地扩大个人权力,追求专制独裁,反对共和,企图复辟帝制。1913年3月21日,袁世凯派人杀死宋教仁。孙中山因此发起讨袁革命。蒋介石知晓后从日本回到上海市参加孙中山发动的讨袁战争。7月10日,诸省中国国民党将领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发动武装起义,史称“第二次革命”。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其美派蒋介石攻击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蒋介石的两番攻击均以失败告终,并被英国巡捕缴械。8月,各地讨袁军先后失败,沪军都督杨善德下令缉捕蒋介石,蒋介石被迫逃进陈其美的娘姨姚冶诚卧室内,遂纳姚冶诚为侧室。姚冶诚与蒋介石结婚后,一直没有生育子女。后来蒋介石在上海收养了与其交好的戴季陶过继来的儿子蒋纬国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通令捉拿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人,勒令解散中国国民党,革命党人纷纷出国避难。孙中山和陈其美去日本后,蒋介石在上海混迹江湖,拜黄金荣为师,并与洪帮头子虞洽卿、清帮头子杜月笙等结为好友。9月,孙中山着手创立中华革命党,10月,蒋介石经中华革命党总务部长陈其美的介绍加入正在筹建的中华革命党。12月,蒋介石经陈其美引荐去往日本与孙中山会面。1914年5月,蒋介石奉孙中山的命令,从日本回到上海市,准备在上海发动第二次讨袁的军事行动。蒋介石先后参与策划肇和兵舰起义和攻夺官署江阴要塞,均告失败。
蒋介石二次讨袁失败后,6月11日,蒋介石奉陈其美电召,去往日本,向反袁失败追随者纷纷离去的孙中山宣誓效忠。4天后,袁世凯发布蒋介石的通缉令。孙中山随即派蒋介石去哈尔滨市和上海进行反对袁世凯的活动,但均告失败。蒋介石在上海向党人提供一些经费,处理善后事宜以后,便悄悄离开上海返回东京。经此挫败,蒋介石潜心研读王守仁曾国藩胡林翼的著述,并研究军事战略。1915年2月,袁世凯在取得日本和其他帝国主义的支持后,加快了复辟帝制的步伐。10月,孙中山任命陈其美为淞沪会战司令长官,陈其美在上海市法租界设立司令部,并给在日本的蒋介石发电报,蒋介石随即回国,共同重新筹划把袁世凯的势力逐出上海,未成功。次年4月14日,蒋介石跟着杨虎反袁,曾袭取江阴炮台。1916年5月8日,袁世凯刺死陈其美后,蒋介石被孙中山派往山东潍县居正的革命军中任参谋长。
受孙中山赏识
参加护法
袁世凯去世后不久,蒋介石回到上海,先后与张静江许崇智等人焚香换帖,结拜为异姓兄弟。1917年7月孙中山派蒋介石到粤军中工作,先任总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后继任粤军第二支队司令,指挥所部进攻大埔县、永泰。蒋介石在粤军中因军事受挫及受粤军将领排挤,几度辞职回上海市。1918年3月,蒋介石被孙中山派到广州市任陈炯明司令部作战科主任,因受排挤,于7月辞职。两月后,被调到福建长泰当陈炯明的第二支队司令,因所在部队与原驻军吕公翌浙军发生火拼,蒋介石只身离开福建。1920年,蒋介石与张静江戴季陶陈果夫等人在上海合股经营证券买卖,成为交易所的“恒泰号”经纪人,曾以所获部分资助粤军及其他革命事业。1920年,蒋介石受孙中山之命重返军职。10月,蒋介石到汕头市参加陈炯明的部队进军广州。11月,蒋介石因不愿与陈炯明共事而回上海市
1921年6月14日,蒋母去世。蒋介石回家奔丧,孙中山派陈果夫作为个人代表参加了葬礼,还亲笔题了“蒋母之墓”四个字。10月,孙中山让蒋介石返回广州,并拟订进军两广进而统一中原地区的作战计划。蒋介石先后拟定《对北罕作战计划》《滇粤时军对于闽浙单独作战计划》《今后南北两军行动之判断》及《身军第二期作战计划》等。次年1月,蒋介石应孙中山之召抵达桂林市,向孙中山提议先回广州巩固后方再图北伐,未被孙中山采纳,于4月返上海。与此同时,陈炯明在击败他的对手桂军后,手握重兵,企图在南方建立自己的封建割据势力。陈炯明与北洋军阀勾结,拒绝响应孙中山的北伐计划。在北洋政府的政治和军事支持下,6月,陈炯明趁着蒋介石回乡祭奠母亲去世一周年时,在广州叛变发动武装叛乱,围攻孙中山的南京总统府。17日,孙中山避往永丰舰。两日后,蒋介石收到孙中山的急电,让蒋介石速归。29日蒋介石抵达广州,登永丰舰侍卫孙中山四十余日,撰写《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蒋介石由此得到孙中山的信任和重用。10月,孙中山编组“东路讨贼军”讨伐陈炯明,任许崇智为总司令兼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任蒋介石为第二军参谋长。1923年2月,孙中山回广州重建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后,任命蒋介石为大本营参谋长。
苏联考察
1923年8月,孙中山派遣蒋介石以“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离开上海市赴苏联考察学习,蒋介石于9月2日抵达莫斯科。期间,蒋介石考察了苏联党政军的组织情况,参观了苏联陆军海军学校,他对苏联军队实行政治委员、党代表制表示赞同,也认可苏联的军械武器研究与进步能与欧美各国相竞争。但对于苏联没有同意他在库伦建立军事基地,向北京进攻的军事计划很失望。此外对于苏联的蒙古国政策,蒋介石认为苏俄没有放弃其“侵略”的野心,因而认定苏联对中国的援助是别有用心的。他还认为苏维埃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不能与三民主义融合,不能仿效。苏联考察之行加深了他对苏联的认识和疑虑。12月15日,蒋介石回到上海市,并写了一个考察报告。
攫取权力
1924年1月,孙中山广州市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行国共合作,并决定筹建黄埔军校(校址在广州黄埔,通称黄埔军校)。24日,孙中山派蒋介石筹建黄埔军校。十天后,孙中山又任命他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但蒋介石嫌官小无实权,2月21日私自跑到上海。于是,5月3日,孙中山又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在蒋介石表示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并声称一定要仿效俄国共产党的办法后,获得了苏联顾问的好感和信任。同时蒋介石在黄埔军校树立校长权威,培养自己的个人势力,重用何应钦、王柏龄等人。蒋介石还将黄埔军校的师生编组成教导团,组成了一支保卫南方政权和统一广东省根据地的武装力量,10月,广州商团发动武装叛乱,蒋介石的这支武装力量与工团军、农民自卫军等一起平定了叛乱。11月,孙中山北上,胡汉民代理大元帅职务时,陈炯明叛乱。次年二月,蒋介石组建黄埔军校学生军进行第一次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取得了胜利。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于北京逝世,5月间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广州市叛变,东征的学生军即刻回师广州,取得了胜利。8月20日廖仲恺被刺去世,汪精卫(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许崇智、蒋介石组成“处理廖案特别委员会”,蒋介石乘机把刺杀廖仲恺的罪名推到粤军统帅许崇智中国国民党元老胡汉民身上,派学生军包围了他们的公署,最后胡汉民出国,许崇智逃亡上海。24日,蒋介石任广州卫戍司令。26日,蒋介石把黄埔军校的两团学生军组成国民革命第一军,并自任军长。10月间,黄埔学生军和部分革命军第二次东征,肃清了军阀陈炯明的势力。至此,蒋介石成为国民党内握有军事实力的重要人物。1926年1月,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又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接着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监。
蒋介石任要职后,首先向汪精卫表示制裁共产党,同时他疑惧汪精卫和苏联顾问的某些举措,以为汪精卫会削弱自己的军权或者将自己放逐苏俄。于是1926年3月18,黄埔军校驻省办事处称奉蒋介石命令,通知海军局调派两艘兵舰,开赴黄埔,听候差遣。海军局代理局长李之龙(共产党员)派出中山、宝壁二舰前往。19日清晨,军舰到达黄埔后,蒋介石声称无调舰命令,并以此为借口,在20清晨,突然宣布省城戒严,逮捕了李之龙,并扣押了黄埔军校和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又包围了省港罢工委员会和苏联顾问的住宅,缴了卫队的械。苏联顾问米哈伊尔·鲍罗廷承认了3月20日以来蒋介石所取得的权力,并按照蒋介石的要求,令共产党员退出了第一军。事后,蒋介石将过错推于汪精卫,称汪精卫挑拨国共关系,迫使汪精卫离开广州出国。4月20日,蒋介石还宴请了退出第一军的党代表。但不久后,蒋又提出了“整理党务案”,规定共产党人不能再担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的部长,在5月15日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中“整理党务案”获得通过。蒋介石乘此机会改组中央党部,当上了组织部长和军人部长以及国民军军事委员会主席。
北伐战争
第一次北伐
担任要职后,蒋介石极力主张北伐。1926年5月31日,国民政府设立了国共合作的北伐总司令部。6月4日和6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国民政府先后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7月,国民政府宣布出师北伐,蒋介石担任北伐总司令,率领八个军约十万人。北伐战争所面对的军阀势力主要有占据有河南省湖南省、湖北、和直隶南部的吴佩孚约二十万人;盘踞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福建省江西省五省的孙传芳约二十万人;占据有东北地区山东省、直隶、热河省、察哈尔省等地的张作霖约三十五万人。北伐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的作战方针,按照作战计划,北伐军于7月11日进占长沙市。8月中旬,蒋介石率北伐总司令部迁往长沙,并提出“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暂放张作霖”的策略。蒋介石一方面派遣何成、张群劝孙传芳起兵伐吴,担保孙传芳任五省联军司令。8月23日蒋介石在长沙召集军事会议,决定北上进攻武汉市。北伐军在攻克汀泗桥、贺胜桥后,9月6日,占领汉阳、汉口,吴佩孚残部死守武昌区。蒋介石急于破城,几次下令北伐军攀城强攻均未成功。9月17日蒋介石离开湖北赶赴江西省,指挥江西战事。蒋介石下令第一、二军强攻南昌市,连攻三日没有攻克,死伤累累。同时,攻打湖南省、湖北的第四、第七、第八军于10月10日攻下武昌,于是蒋介石调第四、第七军助战江西。11月初,北伐军在江西战场发起总攻击,4日占领九江,8日攻下南昌。
反对迁都
北伐军在江西取得胜利后,蒋介石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迁驻南昌。他反对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市,截留了路经南昌赴武汉的国民党政府人员,包括代理政府主席谭延闿、代理国民党中委会主席张静江等人。1927年1月3日,蒋介石召开“中央临时会议”,主张把广州市的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中央党部迁往南昌市,但遭到武汉政府的反对。之后蒋介石作出一系列反革命举动,3月6日,蒋介石密令杀死赣州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员陈赞贤,随后接连捣毁南昌市、九江市、安徽省等国民党党部和总工会。3月10日至17日,在汉口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蒋介石拒绝出席,并且无视全会通过的关于改进和加强集体领导、取消常委会主席制的《统一党的领导机关案》和《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蒋介石还不断派人与英、美、法、日等国联系,他到上海市后立即派白崇禧拜会各国领事。
反革命政变
蒋介石到达上海后,决定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清党。蒋介石在上海连日召集秘密会议,与汪精卫等人商讨“反共问题”,得到了李宗仁等人的支持。从4月2日开始,蒋介石同李济深、李宗仁、白崇禧等人开会秘谋“清党”,将支持革命的薛岳师调离上海,另调新收编的旧军队进驻上海市区。当时盛传要收缴英雄民兵连的武装,他一面表示担保不缴一枪一械,一面又于4月9日成立沪戒严司令部,发布《战时戒严条例》,严禁集会、罢工、游行。一切就绪后,蒋介石离开上海市赶赴南京,上海反革命政变由白崇禧杨虎陈群具体执行。4月11日,蒋介石发布“各省一致实行清党”的密令。4月12日凌晨,一群全副武装的流氓冒充工人,袭击上海市总工会和工人纠察队,蒋介石的军队则以调解“工人内讧”为名,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进行血腥大屠杀。在蒋介石的密令下,东南各省和广东省也先后实行“清党”活动,杀害了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使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半途而废。
第一次下野
1927年4月17日,武汉国民党中央因反革命罪下令开除蒋介石党籍,并免去他的所有职务。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与武汉市对抗的政府与党部,并举行阅兵典礼,实行“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6月初,正在北伐的唐生智与冯玉祥在郑州会师见面,唐生智希望冯玉祥倒蒋,而冯玉祥则想调停宁汉之争。随后,蒋介石也与冯玉祥会面,并表示自己也要继续北伐,希望以此拉拢冯玉祥。6月21日,蒋介石与冯玉祥联合发出通电,表明决定贯彻清党及北伐,并攻击武汉地区的工农运动是假借国民革命的名义,呼吁宁汉通力合作。7月,被北伐军击溃的孙传芳直鲁联军张宗昌帮助下,在津浦线上发起反攻。蒋介石占据的徐州市被攻陷,蒋介石立即赶赴前线督军,仍战败。随后,蒋介石退回南京据江而守。而拥兵自重的李宗仁白崇禧乘机逼蒋介石下台。与此同时,武汉市汪精卫和唐生智又组织东征军通电讨蒋介石。蒋介石想要邀请他们前往南京掌权但遭到拒绝,同时,冯玉祥带领的桂系军队与蒋介石又貌合神离,何应钦也想取代蒋介石。于是,8月13日,蒋介石被迫宣布辞去总司令职务下野。蒋介石回家乡住了一个多月,随后赴日本访问,与日本各界进行了广泛接触,并与日本首相田中义一进行了会谈,以谋取得支持和谅解。蒋介石还到神户拜访了在日本休养的宋美龄的母亲,获允娶宋美龄为妻。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结婚。
第二次北伐
由于中国国民党各派系矛盾难以调和,蒋介石于1928年1月返回南京复职。2月2日,召开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任命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主席。4月,蒋介石联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再次北伐。5月1日,蒋介石到达济南市。5月3日,日本侵占济南,制造了血腥大惨案,蒋介石逃出济南。为避免和日军发生冲突,蒋介石率领北伐军队绕道北上。孙传芳通电下野,其参军向北伐军投降。张作霖带领文武官员离京出关,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北伐军队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8月9日,蒋介石派方本仁沈阳市,劝张学良中华民国国旗换成青天白日旗。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称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南京政府宣布“统一告成”。
军阀混战
蒋桂战争
1929年1月,蒋介石以“裁军建设”为号召,召开了全国编遣会议,旨在削弱各地实力派的军事力量。会议决定将全国82个军的205万人改编为60个师,每个师规模为一万一千人。尽管他对各军事首领委以高官职位,但同时剥夺了他们的兵权。李宗仁白崇禧在会议结束后就开始酝酿反对蒋介石的计划。当时,蒋介石的军队和李宗仁率领的桂系军队的力量相当,而冯玉祥所率领的西北军比两人都更为庞大。因此,与冯玉祥的合作是否成功成为了这场争斗胜败的关键。蒋介石和李宗仁都积极争取与冯玉祥合作,但冯玉祥一方面表示愿意联合李宗仁反对蒋介石,削弱蒋介石的势力,另一方面也希望利用蒋介石和李宗仁之间的战斗,夺取武汉市。因此,冯玉祥派遣部队驻守在武胜关,观望战局的发展。1929年3月,蒋介石和李宗仁之间的战争爆发。在战争之前,蒋介石调动了一支大军,集结在安徽和江西省两省沿江地区,准备向武汉发起进攻。而桂系军队则将各师和独立旅编成五个纵队,布防于武汉东北方的青山区阳逻和黄坡地区,摩拳擦掌地等待着。25日,国民政府下达讨桂的命令,蒋介石和李宗仁正式开战。蒋介石根据桂系长蛇阵的弱点,制定了灭桂的策略。他首先利用武力进攻和分化收买双管齐下,解决了武汉和平津两地的桂系驻军,然后直接进攻广西壮族自治区。在蒋介石的攻势之下,桂系很快无法支撑下去。李宗仁白崇禧被迫退守广西。与此同时,蒋介石的各路大军纷纷向广西合围,李宗仁被迫离开梧州市前往香港特别行政区避难,白崇禧则经过越南前往香港。6月初,桂系三个主要人物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通电下野。广西全省表面上遂为国民政府所统一。
蒋冯战争
桂系失败后,冯玉祥通电讨伐蒋介石。1929年4月下旬,冯玉祥在开封市召集了师长以上干部,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会上他部署了将军队集中在豫陕交界的潼关附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集中散布在山东省河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六个省份的部队,首先撤出山东和河南的部队,然后摆好阵势,先向阎锡山施压,再与蒋介石对抗。如果阎锡山不听命令,就先打他,然后再打蒋介石。从5月13日开始,蒋介石多次致电冯玉祥,劝说他停止反叛行动。冯玉样不理蒋介石的一再来电,继续部署反蒋的军事行动。他的驻扎在武胜关和信阳等地的部队都向后撤退,并且破坏了武胜关隧道和附近的铁桥。22日,冯玉祥的主要部将韩复榘石友三投靠了蒋介石。23日,蒋介石宣布开除冯玉祥的中国国民党籍,次日下令通缉冯玉祥。25日,蒋介石以国民政府的名义发布命令,要讨伐冯玉祥。在蒋介石发布讨伐冯玉祥的命令后,阎锡山也通过电报劝告冯玉祥出洋,表示自己愿意陪同他一起出国。于是,冯玉祥的其他部队撤退到潼关闭关自行保卫。由于受到蒋介石和阎锡山两大势力的压力,冯玉祥不得不在5月27日通电下野。
中原大战
1929年底,蒋桂战争中被蒋介石收编后任师长的张发奎与驻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军联合反蒋拥汪,进攻广东省。蒋介石派何应钦率军援粤。张桂联军被击败。同时,被蒋介石起用的唐生智,在郑州也参加了张桂行动,不久也被蒋介石打败。冯玉祥则在下野一直寻求与阎锡山共同反蒋,最终于1930年结成同盟,冯、阎结盟后,阎锡山一面准备作战部署,一面发出伪称下野的通电,阎锡山的下野引发许多军官通电,要求蒋介石还政于民,并推举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针对这种情况,蒋介石则采取两手对策。一方面争取冯阎不反蒋,另一方面准备军事力量打垮冯玉祥、阎锡山。此外,蒋介石还还策动了两湖、两广、川、苏、皖、赣等省及上海市天津市武汉市等市的党部发表通电要求蒋介石讨伐阎锡山。在大造讨伐冯、阎舆论的同时,蒋介石亲自在汉口召开京汉线作战各部队将领军事会议。1930年5月1日,蒋介石发表了《讨阎誓师词》。11日,蒋与冯、阎的中原大战正式打响。这时,以汪精卫陈公博为首的改组派和以邹鲁谢持为首的西山会议派也联合倒蒋,计划于8月在北平市(北京)召开“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
中原大战双方把主要兵力使用在陇海铁路方面进行较量。一开始蒋介石派遣的军队在空军的配合下重挫冯、阎联军。蒋介石随即来到了前线督战,期望一举击垮冯、阎联军。然而,冯、阎联军已经重新做了部署,重创蒋介石所率领的军队。几次激战之后,阎锡山冯玉祥军队的补给也越来越不及时且阎锡山与冯玉祥两军的通讯并不畅通,存在滞后的情况,蒋介石趁机进行反攻,在津浦铁路重创阎锡山的军队,将其逼回了山西省。而冯玉祥并不知道阎锡山部队的情况,仍旧在郑州外围布置兵力,企图在阎锡山部队的协助下作战。但冯玉祥的许多将领有的自由行动,有的投降,冯是陷入了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境地。中原大战以蒋介石的取胜,冯阎失败而结束。“扩大会议”则无疾而终。
“围剿”红军
蒋阎冯大战结束后,蒋介石在军事上把主要力量放在消灭中国共产党。1930年11月12日,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决定,在三个月至六个月内“消灭共产党”,会上还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制订“训政时期约法”的主张,遭到胡汉民的反对。从1930年12月到1931年7月,蒋介石调集兵力先后对中央、湘鄂西、鄂豫皖及其它共产党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12月初,蒋介石任命江西省主席鲁涤平为总司令,十八师师长张辉为前线总指挥,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结果被毛泽东指挥的中国工农红军打败,张辉璜及其部下九千余人被俘。1931年2月10日,蒋介石命令国民党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组织南昌行营,准备向中央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2月28日,蒋介石将胡汉民软禁于南京汤山,导致各反蒋派系又一次联合行动,以“护党救国”“打倒独裁”为号召,5月在广州市召开“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非常会议”,另组“国民政府”。与此同时,何应钦于4月初率兵二十万分四路进攻,结果被三万红军打得一败涂地,被俘三万余人。6月13日,蒋介石召开国民党三届五中全会,21日,蒋介石亲赴南昌市。7月,蒋介石任总司令,动员三十万人,并聘请英、日、德籍军事顾问随军指导,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并宣誓在三个月内肃清江西红军。但历时两个半月的苦战,第三次“围剿”以失败告终。
抗战时期
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将主要精力放在“围剿”共产党上,对于国外侵略势力则可以缓缓图之,不宜过激反应。1931年9月11日,蒋介石通令张学良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如果遇到日军寻衅,务必慎重,避免冲突。16日,蒋介石又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在东北地区如何寻衅,不要抵抗,力避冲突。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并迅速占领东北三省。9月22日,蒋介石在南京市国民党员大会上主张对日本侵略以不抵抗主义应对,以等待国际公判。蒋介石的对日本侵略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激起了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反对。11月,南京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紧急议案,请蒋介石迅速北上,收复被日本侵占的失地。全国各地学生立即掀起“送蒋北上运动”。蒋介石一面欺骗应付学生说北上抗日,一面布置军警屠杀学生。蒋介石在全国抗日浪潮的冲击和反蒋派的压力下,于12月15日,通电下野。在22日召开的中国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上,蒋介石辞去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职务,飞回浙江省老家。“一·二八”上海抗战前夕,蒋介石的亲信乘机叫嚷让蒋介石复职。1932年1月,汪精卫杭州市与蒋介石会晤密谈,21日,蒋介石、汪精卫入京,蒋介石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参谋总长。
攘内“剿共”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继续侵华,在上海发动一二八淞沪抗战。蒋介石重新任职后,第一事就是破坏十九路军的上海市抗战,筹划结束上海的战争。后由于十九路军损伤严重,1932年5月5日,中日签定了《淞沪停战协定》。协定规定上海至苏州市昆山市地区中原地区无驻兵权,而日军可驻军队。协定签订后,蒋介石正式宣布“攘外必先安内”的对内对外关系基本准则,并将十九路军调往福建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6日18日,蒋介石召开豫鄂皖湘赣“清剿”会议,确定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国工农红军的“方略”和具体措施。6月下旬,蒋介石在武汉成立了“剿匪总部”,自任总司令,调集兵力九十个师六十三万人进攻红军。9月,蒋介石在汉口总司令部下达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确定“剿共”方案为主力军队先进攻鄂豫皖和湘鄂西两苏区,胜利后,再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进剿。但“围剿”部队被周恩来、朱德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大败,中国国民党被歼灭三个师,被俘一万九千余人。1933年6月8日至12月,蒋介石在南昌市再次召开“剿匪会议”,并向美国谋取内战的经济支援,骋请德、意、美等国的军事顾问,在江西省设立军官训练团。经过充分准备之后,9月,蒋介石调集一百万军队,二百架飞机向红军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与此同时,蒋介石还建立了“中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两个特务系统,专事破坏共产党和民主运动,并防范国民党内的反蒋派系。蒋介石在国民党统治区大批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查禁进步书籍,杀害进步作家和文化工作者,加强思想控制。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蒋介石调集部队对红军进行尾追、堵截、包围,直到1935年10月1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陕西省志丹县吴起街道陕北红军会师。
西安事变
由于张学良、杨虎城不愿打内战,1936年10月22,蒋介石飞到西安亲自督战。红军随即致电蒋介石及西北各将领,重申停战议和一致抗日。张学良见到蒋介石后,表露希望能与共产党共同抗日,蒋介石大为忿怒,严加斥责。之后蒋介石立即调来嫡系部队到陕西来监视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西北军。12月4日,蒋介石率领二三十万大军停在平汉和陇海铁路线上,自己到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服从“剿共”命令。张学良则对蒋介石再三“劝谏”,希望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两人激烈争辩达三小时,最后蒋介石严厉声明“剿共”政策不变。于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变,12月12日清晨,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事变后,张杨联合发出通电,说明事变完全出于抗日救国,会保证蒋介石的安全,并促其反省。当时,南京国民党内部对“西安事变”产生分歧,以何应钦为首的一派,主张讨伐张学良、杨虎城、炸平西安,趁此搞死蒋介石;以宋美龄为首的另一派,主张先不讨伐,派人看具体情况,设法营救。
蒋介石在知道南京方面情况后,同意张学良提议宋子文西安市商谈,且亲笔手谕嘱张学良派人返回南京制止讨伐西安。张学良、杨虎城对于是否杀掉蒋介石的看法不一致,于是邀请中共代表共商解决。中共派周恩来、秦邦宪、叶剑英三同志为代表,南京方面正式派出代表宋子文、宋美龄、戴笠等。23日,三方开会商谈。后在中国共产党和张学良、杨虎城以及宋子文、宋美龄等多方面的努力下,蒋介石妥协,同意改组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停止“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政策、联合中国工农红军抗日等六项协议。25日,在张学良的陪同下蒋介石离开西安市。到南京后,蒋介石扣押并软禁了张学良,又逼迫杨虎城辞职、出国,并将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西北军瓦解调往河南省、安徽。1937年1月5日,蒋介石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改设西安行营。2月中旬,蒋介石主持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确定联共抗日的方向。
初期抗战
7月,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蒋介石期望和平解决,连续接见英、美、法、德国驻华使节,希望各国能出面调停,但皆无效果。8月12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防最高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被任为陆海空军大元帅。为了加强对各地军事的指挥,蒋介石将全国化成5个战区,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由蒋介石自己兼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为阎锡山抗日战争第三战区司令长官为冯玉祥(后来由蒋介石兼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为何应钦抗日战争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一开始由蒋介石兼任,后来由李宗仁继任。
淞沪会战期间,蒋介石还期望英、美各国可以出面制止日本侵略战争,期待布鲁塞尔九国公约会议对战争加以制裁和干预,但英、美等国政府奉行“不干涉”政策。只有苏联于8月21日与中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并给予军事贷款,后来还派志愿空军来华助战。日本在淞沪会战中被困后,展开了诱降活动。11月5日,蒋介石亲自指挥七十万军队与三十万日军展开淞沪之战,伤亡惨重,日军也毙伤五万余人。淞沪会战失败后,蒋介石命令固守南京,临时建立十三个师组成的南京卫戍区,由唐生智担任司令。16日,国民党政府决定迁都重庆市,蒋介石则坐镇南京,并任命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12月12日,南京保卫战打响,蒋介石撤出南京退至武汉市。次日,南京失陷。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平津后,日军两路南下军队准备进攻徐州市。1938年3月,蒋介石对鲁南做出了部署,令孙连仲汤恩伯等率兵在台儿庄区附近设防,并派遣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军令部次长率领参谋团协助抗日战争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作战。最终台儿庄赢得胜利。但日军整顿队伍后又卷土重来,最终占领徐州,紧接着日军扑向武汉。
在得知日军进攻武汉后,蒋介石命令军令部部长徐永昌重新部署武汉兵力,构筑武汉外围工事。但日军以海陆空三军联合的方式进攻武汉市,蒋介石自知不敌,便于10月25日下令放弃武汉。10月31日,蒋介石发表《为放弃武汉告全国同胞书》,表示进行持久战。
中期抗战
退出武汉后,1938年11月25日至28日,蒋介石在湖南衡山召开军事会议,他认为现在已经到了抗战相持阶段了,日军已经疲惫不堪,是转败为胜的时期。
汪精卫投敌后于1938年12月9日到重庆黄山别墅劝蒋介石投降,蒋介石断然拒绝。1939年1月1日,国民党中执委常委会宣布,开除汪精卫的党籍,并撤销其职务。1月8日,通缉汪精卫归案。3月21日,蒋介石派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特务刺杀汪精卫,未遂。随着日本帝国主义把对国民党政府以军事打击为主改为将主要兵力移向解放区战场,蒋介石也将重点转移到了解放区战场上,并开始致力于“反共”反人民的斗争。在1939年1月的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上,蒋介石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的方针,并建立了“防共委员会”和“国防最高委员会”,以统一党政军指挥。这些委员会由蒋介石担任委员长。
从1939年底到1940年春,蒋介石发动了一系列“反共”行动,对八路军陕甘宁边区、山西省、冀南豫北三地区进行了军事进攻。1941年1月6日,顾祝同所属上官云湘等部八万人在蒋介石的密令下,对新四军进行包围袭击,制造了“皖南事变”。次日,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并将叶挺交给“军法审判”。
抗战胜利
从1941年开始,日本帝国主义通过政治诱降和军事压力,对中国国民党主导的抗日战场进行了局部进攻。面对这种情况,蒋介石采取了保存实力、“反共”的政策。虽然蒋介石进行了中条山战役、第二次长沙会战以及豫南、郑州市、闽渐、大别山、滇边、鄂西、湘北等多次作战,但是大片领土还是沦入了日军的控制之下。当日本占领独山时,重庆政府准备逃入横断山脉,而蒋介石则计划逃往加尔各答。1941年12月8日,日本袭击珍珠港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随美、英、加拿大、荷兰、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法国等对日宣战,并于9日下午正式发表宣战文告。1943年11月,蒋介石夫妇飞往埃及参加开罗会议,与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反法西斯同盟的协调问题举行会谈,11月26日共同签署了《开罗宣言》,议定战后要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所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将台湾、彭湖列岛归还中国政府。1945年3月蒋介石宣布,中共必须先交出军队,然后才能给其合法地位。5月5日至21日,蒋介石在重庆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制定了坚持独裁,准备内战的路线。会后对新四军八路军进行了军事进攻。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全面内战
发动内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同商讨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蒋介石要求中国共产党放弃地盘,交出军队。双方经过43天的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即《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1946年1月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又通过了关于和平建国纲领、政府改组、增加国民大会代表名额、修改宪法草案、军队整编等五项协议,否定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及其奉行的内战政策。在政协开会期间,蒋介石一面指使特务制造践踏民主的暴行,打伤了政协代表郭沫若等;一面声称对各项协议十分尊重,完成规定手续以后,立即实行。后在国内、国际的舆论以及美国总统特使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George Marshall)的调停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并于1946年1月10日向所属部队下达停战令。但6月蒋介石密令刘峙率领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全国内战爆发开始,蒋介石实行全面进攻战略。在占领张家口市后,蒋介石立即下令召开国民代表大会。11月15日,国民代表大会开幕,蒋介石为拟定了结束苏北战事作战计划。后又调集军队企与解放军华东主力在临沂地区决战,最后以损兵惨重而失败。内战后,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1947年发生了六次物价飞涨的风潮,反对内战、争取民主的民众运动开展起来,蒋介石对此进行了强化统治与镇压。1948年3月,蒋介石召开“行宪国民大会”,当选为总统,并获得不受“宪法”限制的“紧急处置的权力”。
接连受挫
国民党军队在内战的各个战场不断失败,两年间,被歼灭264万,虽然不断招募,但兵力严重下降。1948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实行重点防御。后人民解放军于9月12日发动了辽沈战役,战略要地锦州市陷入重围。蒋介石多方协调仍无力挽回颓势,辽沈决战最终以国民党军被歼47万余人而告终结。接着平津决战又起,蒋介石命令傅作义南撤,傅作义不肯。后傅作义于1949年1月21日接受离城改编,古城北平和平解放。与此同时,蒋介石以徐州市为中心部署了60万重兵,以固守徐州,保住南京。但国民党军队战略战术的失误与军心涣散,使国民党军队在淮海决战中不断受挫,最终被歼灭。三大战役失败,加之经济崩溃,蒋介石一筹莫展,便派宋美龄前往美国求援,又告失败。
退居台湾
美国政府对蒋介石失去信心,在中国公开策动倒蒋活动,中国国民党内部也有不少人要求蒋介石下野。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告引退,但仍以国民党总裁身份操纵党政军大事。蒋介石已撤出大陆的准备,派陈诚为台湾主席兼警备司令,将277万余两黄金、1520万银元以及大量珍贵文物、档案资料等运往台湾。蒋介石下野后代总统李宗仁与中共进行和平谈判,因固执坚持和谈必须先订停战协定,导致国共谈判破裂。4月20日,解放军渡江直指南京。4月22日,蒋介石与李宗仁、何应钦白崇禧张群等人决定继续作战。战争失败后,蒋介石先由上海市去澎湖澎湖岛,后转台北市。7月蒋介石到广州市组设中国国民党非常委员会,并自任主席,指挥国民党军队作最后抵抗。但国民党各路军队兵败。12月10日,蒋介石退居台湾。1950年3月,蒋介石宣布复职重任“总统”。
晚年与去世
台湾政策
蒋介石逃到台湾后,总结了在大陆垮台的教训,在台湾实行了一系列稳定局势的措施,推行减租、公地放领、收地主多余土地放领给佃农等政策,竭力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稳定财政经济;同时大力“改造”国民党,加强专制,严密控制台湾居民。他不断宣称要“反攻大陆”,拒绝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两党协商和平解放台湾的建议;同时也反对国际上提出的“台湾独立”和“国际托管”等“两个中国”的论调,并表示“中国事可由中国人自己解决”,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抵制美、日等国的侵略势力对台湾的觊觎。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因台湾的战略地位,蒋介石重新得到美国的支持。1954年12月2日,蒋介石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共同防御条约》,条约规定,美国保证保护台湾,但不包括金门岛马祖列岛
金门炮战
在1955年1月,中共军队派遣了一些战舰和飞机,在大陈岛北部的江山岛进行登陆。这次进攻造成了中国国民党守备部队共计720人全部战死。随后,中共对大陈岛展开了大规模轰炸行动,蒋介石下令国民党军队从大陈岛撤离。1958年,中东地区的形势十分紧张。与此同时,海峡两岸的形势也日趋紧张。美国加紧武装国民党军队,国民党的空军不断到大陆领空进行搔挠和轰炸。7月15日至18日,毛泽东在北戴河区连续召开会议,决定炮击金门,以实际行动声援中东人民的革命。8月19日,蒋介石秘密巡视马祖,20日到金门县,并在金门驻兵。台湾食品、弹药和其他供应品迅速告急,蒋介石立即向美国求助。9月7日起,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便护卫中国国民党战舰往台湾运送物资。其他供应品则由国民党的战略运输机空投
继续反攻
金门炮战结束后,蒋介石于1960年6月19日在台北市会见了美国艾森豪威尔总统,双方表示将长期友好合作。蒋介石在美国的限制和保护下,仍通过有限的手段对大陆发动了一些战争,包括空战和海战。国民党部队装备了美国武器,对大陆境内实施了空袭,并频繁向广东省等地投放破坏分子,意图在乡村建立“反共”组织。然而,这些努力并未取得重大成果。蒋介石为了巩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于1965年8月派遣其夫人前往美国进行长期访问。蒋夫人在谈话中表示,只要美国提供武器支持,中国国民党就有能力收复中国大陆。1966年4月,爆发了“文化大革命”。次年新年致辞中,蒋介石宣称要加强政治准备,以便在中共由于内部冲突而倒台时顺利取代。不久,国民党政府成立了一个名为“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机构,由蒋介石担任主席,负责制定防御策略、发展计划以及掌控“战区”的政治管理。该委员会赋予蒋介石统领“中央政府”各行政机构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使得他成为各个领域的最高决策者。
因病去世
自1972年起,蒋介石多病,于这年5月连任第五届“总统”后,他任命儿子蒋经国为“行政院院长”,将统治台湾的实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因心脏病死于台北。
施政举措
内政方面
一党政治
1928年4月,蒋介石建立国民政府,使中国国民党从一个人民的革命联盟转变为蒋介石独裁专制的工具。蒋介石主张国民党一党政治论,国民党在当时的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绝对支配的地位。如1928年10月公布的《训政纲领》规定,中华民国训政期间,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国民政府的根本法如《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训政纲领》乃至宪法的起草,都是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酝酿、讨论和通过。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有产生政府最高级长官的权力。国民政府的政纲与政策,由中国国民党中政会决定,交国民政府执行。在执行中,国民政府对中政会负责,中政会则对国民党中执委员负责,国民政府事实上是国民党的执行机关。
独裁专制
孙中山去世后,蒋介石利用孙中山的五权学说所建立起的南京政权实质上是国民党集团的独裁专制,所以又被叫做“蒋家王朝”。蒋介石政权的核心是“党治”、“人治”和“军治”。党治”指的是国民党的一党统治,不允许有第二个执政党存在。而“人治”指的是一切权力集于蒋介石一身,其权力不受法律的约束。“军治”指的是军人治国,蒋介石政权的实权人物皆是军人,比如蒋介石、李宗仁何应钦等人都是军人出身。另外,在国家统一与独立的问题上,蒋介石坚持内外的政策、军令和政令统一的方针。除此之外,蒋介石积极镇压中国国内的反对力量,在抗战期间,蒋介石仍旧不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压制国民党内的反蒋派。
蒋介石也常采用暗杀的手段排除异己。比如1948年,李宗仁违背蒋介石意愿参与中华民国副总统竞选,而引起蒋介石暗恨,于是派毛人凤组织杀手暗杀李宗仁,但最终被李宗仁逃过。1933年6月18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总干事杨杏佛被刺身亡,经查证是蒋介石指派杀手所为。时任民权保障同盟主席的宋庆龄发文怒斥蒋介石倒行逆施。蒋介石私下召见戴笠要他安排人刺杀宋庆龄。但因宋庆龄是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的姐姐,得以幸免。
改造国民党
蒋介石退居台湾后,对国民党进行了改造。针对国民党内各派系各机构之间争权不止,官员之间推诿责任的情况,蒋介石提出干部训练与重建的方针,必须淘汰旧干部,训练新干部,对国民党进行了人事和权利结构上的重新组合。1950年8月5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正式成立。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成立1年内,所制裁的党员违纪案共计126人,其中有116人被开除党籍。蒋介石还颁布法律条令强化了对台湾社会的控制,大幅度扩充了中国国民党最高当局的统治权力,将台湾全面置于战时戒严制的严密管制之下,剥夺了台湾人民的各种基本政治生活权利。
经济方面
战时经济政策
蒋介石在担任国民政府主席身份期间(1928年10月至1931年12月)曾签署发布了一系列振兴实业、发展经济的法律法规,涉及促进引进投资、协调劳资关系、推动工矿产业以及规范经济建设管理诸多方面。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对国家经济建设的态度很快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蒋介石认为中国在军事上无法抵御来自日本巨大压力,他转而延聘大批财经、实业专家为自己参谋讲学,希望能够找到富国强兵出路。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后,由于受到苏联五年经济计划的影响和启发,蒋介石开始选择采用“计划经济”模式统筹规划全国的经济建设。
全面抗战爆发后,蒋介石国民政府为了应对突发的战局,采取了战时统制经济政策。1938年3月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和《非常时期经济方案》,次年3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明确宣布实行统制经济。该经济政策通过实行粮食管制,在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解决了后方广大军民的基本生活问题;控制了全国金融,货币发行权得到统一,金融统制政策保证了军费支出和生产建设的需要。战时,蒋介石的经济政策表现在对资源委员会、中央与地方的经济整合、战时物价与粮食管制的推动与指导,蒋介石亲自对战时工业发展的区域布局与产业重点进行指导,对工业建设的资金技术人才等问题的解决发挥了重大作用,蒋介石还对战时交通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大力推动抗战准备时期国内公路建设与全面抗战时期的国际公路建设,亲自对国内公路建设拟筑线路及兴筑次序进行规定与指导,指示筹集筑路资金与拨助筑路经费。此外,蒋介石还亲自指导对滇缅公路中印公路的修建与管理。在蒋介石大力推动下,战时卓有成效的交通建设为促进交通现代化与坚持长期抗战产生了重大作用。
台湾经济改革
蒋介石为了使蒋家政权在台湾生存下去,在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1945年45年台湾光复,中国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公布了《台湾省当地钞票及金融机关处理办法》。1946年5月20日,台湾银行正式改组,开始发行新台币。在国民党军队撤台之前,蒋介石就指令新任台湾主席的陈诚整顿金融,进行第二次货币改革,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货膨胀。为进一步降低通货膨胀率,蒋介石又命陈诚在台湾实行银行存款高利率政策与黄金储蓄政策。蒋介石还委托陈诚在台湾实施土地改革政策,实行“三七五减租”,就是从佃农收获量中减除肥料等实际费用的25%,其余则由地主与佃农各分37.5%的平均分配方式。
外交方面
外交制度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蒋介石已兼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是国民政府行政机关的最高首脑。蒋介石在决策、主导政府外交时,除了外交部、驻外大使、公使的运用外,还启用大量非职业外交人员参与政府外交,以形成对单一传统外交方式的有效补充。蒋介石还直接派遣私人代表,任命特使、密使,执行特殊外交使命。孔祥熙孙科宋美龄宋子文等人都先后以蒋介石的特使身份出访各国,负责具体项目的交涉,争取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支持。而另一些人则是与蒋关系密切的官员、侍从,包括留日的罗贡华、留德的徐道邻以及留美、留英的专家、学者,负责国与国之间的非正规渠道、非正式外交交涉,是蒋介石推动“战时外交”的中坚力量。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委员长侍从室等众多具有外交职能的党政机关以及他们在海外的派驻机构、特别代表和蒋身边的外国顾问都肩负特殊使命,与传统外交方式并行,大大强化了蒋介石对政府外交的控制。蒋介石“人身外交”为主要特征的中国战时元首外交,极大地改变了中国自有现代外交以来根深蒂固的过分依赖职业外交官的传统。
外交政策
蒋介石在日本侵华战争中,对日实施“不绝交、不宣战、不讲和、不订约”的外交方针,一味妥协退让,先后同意签订淞沪会战、塘沾、何梅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协定。其间,蒋介石还让国民政府外交部与有关国家谈判“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等问题。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1935年,蒋介石着手调整对外政策,次年7月的中国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他宣布外交方针是保持领土主权的完整,并声明绝对不签订任何损害领土主权的协定。在此前后,他还谋求改善与苏联的关系,争取苏联成为抗御日本的盟国。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蒋介石企望卢沟桥事件能和平解决,连续接见了英、美、法、德国驻华使节,希望列国能出面调停战争。直到淞沪会战期间,蒋介石还一直希望英、美各国能出面制止日本侵华战争,期待布鲁塞尔九国公约会议能加以制裁和干预。但英、美等国奉行“不干涉”政策。只有苏联于8月21日与中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并给予帮助。11月5日,蒋介石在南京与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Oskar P.Trautmann)会面,听取了他转述日本提出的七项和谈条件,蒋介石表示愿意将这些条件作为谈判的基础。随后发生南京大屠杀,蒋介石中止了与日本和谈。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后,蒋介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争取美、英等国提供贷款和军用物资,并抽调精锐部队协同美、英军队重创日军。蒋介石还派外交人员交涉,与美国英国先后签订了取消美国、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有关特权的新约。蒋介石于1943年11月23至26日参加了开罗会议,与富兰克林·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共同讨论对日作战及战后对日处置方案。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在辽沈、淮海地区、平津三大决战失败后,他还企望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请美、英、法、苏四国政府出面调停,但都被拒绝。退居台湾后,蒋介石积极寻求美国庇护,1954年12月与美国签订《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并在美国等国的支持下,使台湾当局非法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长达22年,但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于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被驱逐。
军事方面
北伐胜利
1920年,蒋介石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参与了黄埔军校的筹办工作,并担任黄埔军校校长,为国共两党培养出大批军政人才。从1926年开始,蒋介石主导了两次北伐战争,第一次北伐战争所面对的军阀势力主要有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进攻方式采用长驱直进,速战速决,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在长沙市武汉市江西省取得了胜利。第二次北伐战争是讨伐张作霖北洋军,蒋介石绕过日本军,继续北伐,后张作霖不战而逃,被日军炸死。历时2个月,对最后一个军阀作战取得完全胜利。中国国民党人自孙中山以来,孜孜以求的军事北伐、统一中原地区的大业,至此大功告成。
台湾军事改革
蒋介石溃逃台湾后,海峡对岸中国人民解放军已集结重兵,时刻准备解放台湾。而国民党沿海防务废驰,守军兵力严重不足,装备训练欠佳。蒋介石认为此时最主要的任务则是保障台湾反攻基地建设,防止台湾陷落。蒋介石将两岛军队撤至台岛后,遂让清除军队中的恶习,蒋介石在陈诚整编军队的基础上,进一步整顿军纪,严加训练,还效仿美式建制,重建军事体制和首脑机关。军事体制重建后,台湾最高军权集于“总统”蒋介石之手。“总统”之下分设“军政系统”、“军令系统”和“政工系统”,“军政系统”为“国防部”,主管军事行政。“军令系统”为“参谋总部”,主要执行“总统”的军令,指挥“三军”。“政工系统”为“总政治作战部”,隶属于“国防部”,主管“国军”政治作战政策、军事新闻、心理作战、组织训练、政治教育、文化宣传、监察、“保密防谍”、军眷管理、官兵福利及战地政务等业务。蒋介石还将军事机构恢复为政治工作制度,并在“国防部"增设"总政治作战部"。
主要作品
蒋介石一生的言论、文电极多,散见于报刊和内部档案。中国国民党官方曾出版过他的言论集多种。离大陆前自撰或署名发表著作有1922年《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1937年《西安半月记》、1943年《中国之命运》。《中国之命运》这本书介绍蒋介石国策的著作。该书围绕着“中国之命运”这一主题,介绍了华族的成长和发展史,并阐述了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同时,该书还对1943年1月,中美、中英新条约签订后,国民政府的建国工作做出指示,并阐明了蒋介石所认为的在中国命运决定的关头应该走向何方。该书被中国国民党视为孙中山《三民主义》之后的一本最重要的著作。
在台湾出版过的书籍有1956年编印过《蒋“总统”言论汇编》24卷,1984年出版《先“总统”蒋公全集》三册,1985年出版《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四十卷,都选择性地收录了他的一部分著述。另外还有《蒋介石日记》,由蒋介石的孙媳方智怡寄存于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日记始于1915年,止于1972年,中间遗失4年,现存53年。胡佛研究院于2006年至2009年间陆续公开。《蒋介石日记》既有军国大事的内容,也有蒋介石个人生活以及细腻的内心情感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7个模块,分别是国共关系、政治冲突与事件、对日谋略、国际外交、人脉网络、亲情、个人生活。
人物评价
蒋介石有自己的勇气、精力和领袖品质,他不仅是一个有很大缺陷的人物,而且从希腊悲剧的意义上讲,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他的悲剧是他个人造成的。——美国历史学者布赖恩·克罗泽
蒋介石的中心思想就是我,就是他自己。——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
起初我们没有料到蒋介石、中国国民党能够被赶出大陆,以前没有料到,因为显然国民党是中国政府嘛,共产党只占局部地方,对外国民党代表中国,美国无论哪一方面,军事方面什么都是支持国民党,我们没有料想在兵力多、有美国的武器帮助、外交上的援助,种种好条件、便利,被赶出大陆,这个没想到,实在没想到,为什么就是这样子被赶出大陆了?就是蒋介石太坏了,蒋介石太不得人心,他一点信义没有,说话不算数。——思想家、爱国人士梁漱溟
蒋介石所说的立宪,是假立宪,是借立宪之名,以巩固他的地位。他所要的选举,是以选举的形式使中国国民党的专政显得合法。在抗日胜利以后,他果然照着他的意图实行 ‘立宪’。假的就是假的,它是不能解决真问题的。——中国当代哲学家冯友兰
蒋介石正是当时的中国需要有的这样一个人,而且没有蒋介石就会有一个类似蒋介石的人物登上中国这个历史舞台。蒋介石退出中国历史舞台这却是必然的,因为从总体上讲,他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前进。——历史学家杨树标
在国共二次合作、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方面,蒋介石是有功的。——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张宪文主编的《中国民国史纲》
孙中山逝世两年后,蒋介石的背叛,既有其个人的因素,又有社会的,历史的原因。他的背叛,不仅体现了一批资产阶级革命者在新、旧民主革命的转折关头所进行的抉择,而且反映了这时期资产阶级必然分化的趋势。——1986年《团结报》刊登王东方文章评
家族成员
人物轶事
落水获救
蒋介石小时候十分顽皮,爱在宅前溪水中玩耍,雨后水流湍急,但他无所畏惧,尽情玩耍,有好几次都差点溺水而亡,好在每次都有人及时相救。蒋介石5岁这年的中秋节,家人们都在院子里赏月,蒋介石却静悄悄地来到一水缸旁边,然后俯身垂手,不知不觉爬到缸沿之上,突然两脚悬空,失去平衡,只听“扑通”一声,蒋介石栽到了水缸里,家人们闻声赶到,将其打捞上来,此时蒋介石已奄奄一息,不省人事了。一家子忙活许久,蒋介石才醒转过来。
瑞元无赖
蒋介石小时候叫做蒋瑞元,还有一个瑞元无赖的绰号。奉化区人称小孩子无赖,是形容小孩子撒娇吵闹,带有天真可爱的味道。奉化旧有习俗,每年农历大年初一要祭祀祖祠。大家在拜完祖宗的时候,可以从族长手里领一个糖饼吃。蒋介石六七岁时跟随父亲去祠堂跪拜祖宗,但因排队领饼的人实在太多了,蒋介石等得不耐烦,于是躺在泥水地里打了个滚,带着一身泥浆往领饼的队伍里超前窜。大家都害怕被蒋介石弄脏了衣服,纷纷躲开。蒋介石顺利地来到发饼人跟前领糖饼。蒋介石旁边等待领饼的人对他说:“这次让你先领,下次可不许放无赖!”从此,“瑞元无赖”就叫开了。
红脸将军
蒋介石在凤麓读书时,凤麓学堂虽然称为新式学堂,设有英文、算学等新科目,但是主科仍以经史为主,学校的体制基本上还是是同过去的一样,因而一批追求新思想、新学识、新学习方式的学生意见很大。于是,他们推举蒋介石为代表,提出三项“改革教育方针”等要求,与校方交涉。蒋介石找凌校董提出要求,学校要减少旧课,增加新学,放宽校规,给学生以学习自由,但遭到了凌校董的拒绝,还被训斥了一顿。蒋介石一肚子气,去食堂吃饭的时候看饭菜又是难以下咽,更加不满。于是,就把管伙食的叫到餐桌旁,问他这样的饭菜怎么能吃得下去,但食堂管事的仗着亲戚当权,根本不把蒋介石放在眼里,开口就骂。蒋介石按捺不住性子,一抬手把饭桌掀了个四脚朝天,碗碟粉碎,菜汤撒了一地。学校抓住这两件事,说蒋介石触犯校规,要把他送到官府究办。这时,蒋介石的同学们纷纷出头,一致指责学校当局和食堂管理人,形成了一次规模不小的学潮。学校当局怕事情闹大,难以收拾,只好不了了之。蒋介石遇事好出头,而且一开口先涨红了脸,不怕压迫,所以同学们给他送了个“红脸将军”的外号。
批阅呈文
有一天,南京国民政府的一位部长要送一份紧急的呈文请蒋介石批阅,但因时间过于紧张,这位部长没有时间在公文上签字,只匆忙盖了一个印章就送了。蒋介石认真看了半天,也没认出来这章是谁的名字,心里顿时不痛快,于是提笔在呈文上写了“我非考古家”,以此警示部下不要再这样。
还有一次,蒋介石收到了一份电文,上面只有六个字,即“已派五军增援”。蒋介石反复看了几遍都没读懂,于是便在电文上提笔写道:“五个军?第五军?”然后退回,要求重报。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收到师爷呈上来的一份名为《抗战胜利之建军计划》的报告,但内容冗长,洋洋洒洒数万字。蒋介石在附件上写道:“我非字纸篓。”该公文被退回后,蒋介石的幕僚们重新研读,并将文章要点写成“提要”,才将附件呈上,并且日后行文立意大多如此。
劝说史迪威
中、美、英、苏四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后。蒋介石应英国请求出兵缅甸,然而,蒋介石意识到国民军仅有步兵而缺乏空军与炮兵掩护,在面对敌军源源不断的补给与海军支援时,他认为单凭国民军无法完成任务,因此请求美国史迪威将军的援助。这时的史迪威刚上任,蒋介石向他细述了对国人心理影响的重要性。他告诫史迪威要了解国军的感觉与心理,并使他们信任将军,以把握全军。蒋介石指出,国军最初对外人的印象是外人不了解中国人的心理,因此应当避免任何行动来证实这种判断,逐渐让他们感觉到将军与其他外人的不同,确保他们的了解,这样后续的措施就能事半功倍。史迪威感到困惑,他很想离开,但礼貌上不便,只得保持沉默,听蒋介石继续自言自语。蒋介石还提出了国军不畏惧日军、战斗时不退缩的心理,并指出缅甸人对英国人的愤恨与仇视以及日军的各种援助是他们所害怕的。他建议史迪威将军这两点记在心中,在制定决定战略的时候要特别考虑。蒋介石用了一段时间才结束讲话,史迪威将军礼节性地称赞蒋介石的真诚,并表示将牢记在心。但这次会面并没有给史迪威留下好印象。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与花生米交谈约两个小时。”从那时起,"花生米"成了史迪威对蒋介石的绰号。次日,蒋介石再次召见史迪威,他似乎察觉到美国人的不满。这次会谈中,蒋介石给予了史迪威几颗甜枣,这让史迪威对蒋介石产生了一些好感。蒋介石告诉他已派遣第5、第6两军协助史迪威指挥,在昆明市的参谋团长林蔚也可提供帮助。林参谋长以及第5、第6军军长都已奉命绝对服从史迪威的命令。史迪威接受任务后,兴高采烈地前往缅甸。
后世纪念
蒋氏故居
蒋氏故居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是蒋介石、蒋经国的故居。蒋氏故居包括丰镐房、玉泰盐铺、小洋房等建筑,丰镐房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大门、报本堂、素居、独立小楼。玉泰盐铺是蒋介石祖父、父亲开设的盐铺,蒋介石出生在此处。1927年蒋宋联姻后,常携宋美龄来此小住。1939年12月12日,6架侵华日机轰炸溪口,把文昌阁夷为平地,以后直至蒋介石离开大陆,始终是一片废墟。1987年,政府拨款,按原样重建,雕梁画栋,现风姿胜旧。
慈湖陵寝
慈湖陵寝位于中国台湾桃园县大溪镇,原名“洞口宾馆”,1959年6月落成,1962年由蒋介石手书“慈湖”并更名为“慈湖蒋陵”。在蒋介石去世前是作为行馆使用。蒋介石1975年去世后,按照他生前的遗愿归葬故乡奉化溪口及当时中国国民党当局的共识,蒋介石的遗体装殓后暂于慈湖,等国家统一后再运回大陆下葬。台湾当局专修了四合院状的陵寝院落,遗体经防腐处理后装在铜棺内,放置于两座陵寝正屋的中央,铜棺外面罩着黑色大理石。慈湖陵寝的四合院占地1682平方米,正厅奉厝蒋介石灵柩,左侧有勋章陈列室,右侧则复原了蒋介石生前的书房与卧室。
中正纪念堂
中正纪念堂位于台北市中心,是为了纪念蒋介石。1975年蒋介石逝世,次年台湾“行政院”就破土开建中正纪念堂。中正纪念堂的设计师是设计圆山大饭店杨卓成。纪念堂采用的蓝白两色,是中国国民党和“中华民国青天白日旗上面主要的颜色”,纪念堂顶部天穹的装饰是青天白日旗的12道光芒。随着民主演进思想开放,纪念堂前的广场已成了民主运动的集会场。中正纪念堂肃穆而庄严,采用了混合的建筑风格,天坛的顶层样式、金字塔的主体,主体部分用白色大理石墙以及蓝瓦金黄琉璃宝顶。中正纪念堂内共四层,底下的三层主要以展览室和放映室为主,展示蒋介石的生平事迹、文物及衣冠,也提供台北市市民各种文艺展览活动。中正纪念堂顶层是铜像大厅,蒋介石的铜像坐东朝西,面向大陆方向铜像两旁驻守着卫兵,两边的墙上刻有蒋介石自己书写的对联,上方则是蒋介石最为推崇的一个优秀国民的三项品质,即“科学”“民主”“伦理”。
中正神社
中正神社位于日本爱知县幸田町,用途是“永怀蒋公”。神社的修建者认为,蒋介石放弃战争赔款,放弃了对琉球群岛的主权声索,放弃了派遣驻军对日本进行分区占领,属于“以德报怨”,于是立神社表示感谢。
相关作品
相关书籍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
中国抗战史上37位抗日名将.央广网新闻.2023-08-11
..2023-08-09
..2023-08-09
..2023-08-09
..2023-08-18
..2023-08-18
..2023-08-09
..2023-08-09
..2023-08-09
..2023-08-18
..2023-08-18
..2023-08-09
蒋氏故居.浙江省人民政府.2023-08-07
国立中正纪念堂.台北旅行网.2023-08-07
中正纪念堂.豆瓣.2023-08-07
四渡赤水 (1983).豆瓣电影.2023-08-07
龙云和蒋介石 (1989).豆瓣电影.2023-08-07
建国大业 (2009).豆瓣电影.2023-08-07
建军大业 (2017).豆瓣电影.2023-08-07
大决战 (2021).豆瓣电影.2023-08-0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少年时期
求学日本
参与革命
回国反清
五次倒袁
受孙中山赏识
参加护法
苏联考察
攫取权力
北伐战争
第一次北伐
反对迁都
反革命政变
第一次下野
第二次北伐
军阀混战
蒋桂战争
蒋冯战争
中原大战
“围剿”红军
抗战时期
九·一八事变
攘内“剿共”
西安事变
初期抗战
中期抗战
抗战胜利
全面内战
发动内战
接连受挫
退居台湾
晚年与去世
台湾政策
金门炮战
继续反攻
因病去世
施政举措
内政方面
一党政治
独裁专制
改造国民党
经济方面
战时经济政策
台湾经济改革
外交方面
外交制度
外交政策
军事方面
北伐胜利
台湾军事改革
主要作品
人物评价
家族成员
人物轶事
落水获救
瑞元无赖
红脸将军
批阅呈文
劝说史迪威
后世纪念
蒋氏故居
慈湖陵寝
中正纪念堂
中正神社
相关作品
相关书籍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