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公元351年—公元394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6年—公元439年)
氐族苻氏所建立的政权。
东晋永和六年(公元350年),略阳临渭(今
秦安县东南)氐族首领
苻洪在
枋头(今
浚县西南)自立为
三秦王。次年,其子
苻健进军
关中,建立前秦,定都
长安(今陕西西安)。苻健离世后,其子
苻生的帝位被其侄
苻坚取代,苻坚自立后,重用
汉人王猛实施改革,通过军事手段向外扩张,接连灭掉了
前燕、
前凉、代国,统一了
中原地区北方,并派
吕光经略
西域。
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前秦在淝水战败,国势衰落,北方分裂,
后燕、
西燕、
后秦等国相继建立。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苻坚被后秦
姚苌所杀,前秦自此名存实亡。
延初元年(公元394年),前秦君主
苻崇被
西秦的
乞伏干归击杀,前秦灭亡。期间共历六个帝王,凡四十四年。
前秦最为壮大时,东濒大海(今
东海),南抵汉水,西至
帕米尔高原(今帕米尔高原),北达大漠(今
蒙古国南部和
内蒙古自治区北部之间的沙漠)。
淝水之战前其人口约达2200万以上。前秦初期在政治上曾实施
胡汉分治,
苻坚当政后承袭汉魏
官制,并采用察举、征召、考试等多种途径选拔人才。官员俸禄和财政支出多靠战时俘掠,仅在苻坚统一北方后实行
编户齐民进行赋税征收。前秦多次使用军事手段进行立国、扩张以及自保,袭
魏晋军事制度基础上,呈现出少数民族政权的兵制特点,但同时导致了地方割据的产生。其在法制上遵从“德化为先,礼法并用和约法慎刑”的思想治理平民,并实施
氐族本位主义为主,怀柔羁其他民族为辅的民族政策。经济上发展农业,和
西域诸国通商往来。文化上推崇儒学和汉族文化,重视教育,禁止老、庄、谶纬之学,但
玄学在上层阶级兴盛,出现了《
拾遗记》十卷这样的谈仙论道之作。外交上和
东晋长期交恶,与
高句丽、
新罗交好,对西域往来密切,且曾为丝绸之路的通畅出兵西域。
国号由来
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为建立一个能号令南方晋人的华夏政权,开始使用“五德终始说”的政治理论以适应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与文化。为彰显正统性,其政权多寻求地域认同以附汉政权名号。因前秦所据疆域为
战国时
秦国的故地,故立国号“秦”。后世为将以“秦”为国号的政权相区分,称之为“苻秦”,《
十六国春秋》中称之为前秦,并被后世沿用。
南北朝时期,
北魏宰相
高闾等人认为前秦和北魏一脉相承,主张秦为火德,魏承秦为土德,故又称之为火秦、炎秦。
历史沿革
前秦溯源
氐族自
商朝时期就在
中原地区存在,发展过程中分成多个部落,最早活动于中国西南部。西汉武帝时期,在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下,氐族被迫接连迁徙,其中最大的一支白马氐被安置在
武都郡(治今
西和县西南),逐渐过上了农耕生活,学会了冶铜
生铁、植桑种麻、纺织丝绢,出现了
私有制观念,并拥有自己的氐王,而这些氐王一般都会得到
中原王朝的认可。
东汉末年,氐人支持
马超等曾与
曹操势力开战,在战败后遭受残酷掠夺并被大规模逼迁。
蜀汉建兴十四年(公元236年),原居
汉中市(今
陕西省西南部)6000余氐人,在氐王
苻健的统率下投奔蜀汉,被安置于
广都(今四川成都东南)一带。魏晋时期,统治者为加强对边地的控制和补充内地劳动人口的不足,使用强制手段迫使边地少数民族经常内迁,并在此后实施残酷统治,致使民族矛盾尖锐。
司马衷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各地流民起义不断,一向对
晋朝称臣的
匈奴贵族
刘渊在
氐族等少数民族支持下建立汉国。
西晋建兴五年(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北方各族陆续建立政权,汉赵光初二年(公元 318年),刘渊从子
刘曜即位后改
国号为赵(即前赵),位于略阳临渭的氐族首领
苻洪见汉国大乱、立足未稳,拒绝其册封自称略阳公,却因无法与其抗衡最终受封氐王。汉赵被
石勒建立的
后赵所灭后,苻洪又率部归顺了后赵政权。后赵建平四年(公元333年),苻洪作为
都督驻守
枋头(今
浚县西南
枋城村),收拢了氐、汉、羌等多族流民,势力不断壮大,并在后赵当时的统治者
石虎离世后,接受了南朝
东晋政权的加封。
苻健建朝
东晋
永和六年(公元350年),苻洪在枋头自称
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
三秦王,欲建立
氐族政权,却被后赵石虎的旧将
麻秋毒杀。其子苻健随后击杀麻秋,并遵从
苻洪遗愿继续谋建政权。
为减少外界的阻碍,苻健去掉“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称号,以东晋所立的氐王正统自居。在时机成熟后,苻健自
枋头发动起义攻入
长安(今陕西西安),于永和七年(公元351年)正月,自立为天王、大单于,建
国号为“大秦”,改年号为皇始,定都长安。此后,
苻健废除
后赵时期的苛政,在关陇地区施行
仁政,
关中百姓为此对前秦心存好感,而苻健也于前秦皇始二年(公元352年)改称皇帝,把大单于的称号让给了太子
苻苌。
为帝期间,苻健崇尚节俭,勤于政务,大兴儒学,促进关中地区
胡人汉化进程。开通关市,加强对外贸易,使前秦国库充裕,经济上得以恢复和发展。后赵残余势力如盘踞
太原市的
张平,
荥阳市(今河南荥阳东北)的高昌和
李历,
许昌市(今河南许昌东)的张遇等在之后相继归附,前秦的势力也随之拓展。
皇始四年(354年)二月,
东晋为收复
晋朝时的故土,派权臣
桓温率军北伐前秦,因
苻健采取坚壁清野的政策,晋军给养不济只好撤退,但前秦太子
苻苌却在此战中死去,苻健只好另立三子
苻生为太子。次年,苻健离世,苻生即位,但因其生来只有一只眼睛,被立为太子前在前秦权势和地位不高,即位后既无党羽也无威信,前秦各势力开始私谋皇位。
前秦壮大
前秦
永兴元年(公元357年),苻健之侄
苻坚杀死苻生自立为帝,并在此后令
王猛、王、
邓羌等
汉族大臣辅政,在前秦实施政治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并兴修
关中水利积极发展经济。
此时,前秦国力虽有所增强,但占据关东地区的
前燕,所占地盘大于前秦,且因势强已成为前秦隐忧。恰遇前燕当时的辅政之人
慕容评既无统军之能,又无治政之才,还贪鄙成性。而前秦
建元五年(公元369年),
东晋权臣
桓温率军对前燕发起进攻,前秦忖度局势后先是驰援前燕击败东晋,又在前燕、东晋两败俱伤后,于次年灭掉前燕。
建元七年(公元371年),前秦趁仇池国为争夺皇位发生内乱,趁机将其灭亡。此后,在北方政权中势力较弱的
慕容吐谷浑及鲜卑乞伏部先后投降前秦,以寻求庇护。
建元九年(公元373年),前秦又取得东晋的梁(州治今
汉中市)、益(州治今四川
成都市)二州,打开了通往成都的喉隘。西南少数民族邛、、
夜郎等部酋帅纷纷遣使归附,前秦随之声播
南中。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前秦进而灭掉
前凉,尽有
河西走廊。同年,前秦灭掉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的的代国,使凉州西部落氐羌全部归附。前秦也自此基本统一了
中原地区北方。
谋求南方
夺取襄阳
因
苻坚一直都有统一中国之志,在北方统一后,他又着力于灭掉
东晋,夺取
南方地区。
建元十四年(公元378年),苻坚任命其
庶长子苻丕为征南大将军,领兵十七万余人欲夺取襄阳(今湖北襄阳)。不久后,前秦又向
淮安市(今江苏靖江西南)和
盱眙县(今江苏盱眙东北)用兵,以数路同时进军东晋京都建康。次年二月,前秦使用
苟苌监制的飞云车翻越城墙,加之内应李伯护的帮助,襄阳终于为前秦所得。
襄阳战事结束后,苻坚加强了对
淮南市地区攻势。
建元十五年(379)五月,前秦总兵六万强行向淮南推进,却全军覆没、败于
东晋谢玄之手。此后,秦晋双方相持于
徐州市(今江苏徐州)以南、
淮河以北一线。东晋则偏居东南一隅与前秦相抗。
建元十七年(公元381年),前秦为扩大
襄阳市外围,进攻
竟陵郡(今
潜江市西北)、管城(今
湖北省钟祥市北),结果大败,而东晋继而进逼襄阳,焚烧了前秦北的屯田。建元十九年(383)五月,东晋
桓冲纠集十万兵力亲攻襄阳,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破坏了
苻坚此前并道灭晋的设想,使其不得不集中全力于淮南发动了灭晋之役。
淝水之战
为进一步实施灭晋计划,苻坚对内采取军事殖民的措施以通过权利分配稳定其核心统治集团,并震慑以
汉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同时决定对
西域用兵,以求在灭晋前扫除其在北方的反对势力障碍。
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正月,苻坚令吕光西讨不从命者如焉耆(今新疆库车)和
龟兹等国。同年七月,苻坚不顾朝臣激烈劝阻,发布全面征伐
东晋的总动员。此后,苻坚以
苻融为前锋
都督,率步骑二十五万先行,他则亲统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为后继,举全国之力向
晋朝进军。
执掌东晋朝权的宰相
谢安立刻调度全局,诏命征虏将军
谢石、
刺史谢玄、辅国将军
谢琰(谢安之子)等率领东晋彪悍善战的
北府兵八万迎敌。同年十月,苻融所率前锋军攻占了寿阳(今山东寿县),前秦将领
慕容垂部攻占了城(今湖北郧县)。奉命率
水军驰援寿阳的东晋将领胡彬在途中得知寿阳已被攻克,便退守石(今安徽凤台西南)。鉴于当时粮草不济、敌军势盛的状况,胡彬传书谢石表达欲捐躯战死之志,书信却被前秦截获,而前秦也由此对东晋军产生轻视之心。
且面对当前胜况,
苻坚认为伐晋之役能速战速决,并能尽歼敌于
淮河之南,便派已是前秦尚书的原
东晋官员
朱序前去劝降
谢石。朱序心念故国,私下告知谢石前秦计划,劝其先发制人击溃前秦的先锋部队。东晋军随后数次主动出击,大败前秦军,并分兵截断前秦退路。前秦军阵脚大乱,争渡准水逃命,东晋军主力乘胜水陆齐进,扎营淝水东岸,与前秦隔河相持。
由于
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东晋军不敢随意渡河,
谢玄便派使者去见
苻融,用激将法劝其令东晋军渡河后再战。
苻坚得知消息后欲将计就计,即先令前秦军后撤,待东晋军半渡过河时,再以骑兵冲杀,从而取得最终胜利。于是便答应了
东晋的渡河请求。
但此时前秦兵士气低落,听到撤退的命令后就阵脚大乱、失去控制。东晋军则趁机抢渡并在登岸后趁势发动猛攻,而
朱序则在前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矣”以乱军心,前秦军信以为真、争相奔逃。混乱中,苻融的战马被冲倒,他也被东晋追兵杀死。而主将苻融战死的消息传来后,前秦前锋军溃逃更甚,继而引发全军恐慌,一路溃逃至青冈(今安徽寿县西北),期间,前秦军人马相踏而死者众多,而
苻坚也身中流矢,单骑逃回
淮北市后仅聚敛起十万兵卒。
战后分裂
淝水之战后,
东晋收复寿阳,又于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正月起,分兵东西两路对前秦发动进攻,并最终向北收复梁、益二州,并一度曾进入邺城(河北临漳西南)。但因东晋内部争斗,
谢安被排挤出权力中心,北进所得又相继失陷。虽外部威胁被解除,但前秦却陷入危机当中。
淝水惨败后,苻坚通过告罪太庙、大赦天下、抚恤伤亡等举措尽可能减少前秦内部矛盾,但前秦原本就有的社会矛盾还是随之激化,关中特别是河北地区反对势力伺机而动,早就图谋自立的各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如
前燕慕容氏等也想借机割地称雄。
建元二十年(384)正月,
慕容垂自称大将军、
大都督、燕王,建立
后燕,并进攻驻守
邺城遗址的前秦
苻丕苻丕。时任前秦北地
长史的
慕容泓,听到
叔父慕容垂攻打邺城的消息,于关东集结数千
鲜卑族,自称大将军、济北王,建立了
西燕政权。同年三月,慕容泓之弟、
苻坚妃弟
慕容冲在平阳起兵,进逼蒲坂(山西永济蒲州镇),威胁河东。
为稳定局势,苻坚决定收缩力量保住关陇地区。为此,他令儿子巨鹿公苻睿为统帅,令
羌族将领
姚苌任
司马,出兵讨伐慕容氏。苻睿求功心切,不听姚劝阻挥兵驰冲,在华泽兵败被杀。姚苌害怕受罚逃到渭北,被羌人推为盟主。此后,姚苌又自称大将军、大单于、万年秦王,建立了
后秦政权。
长安失守
姚苌建立后秦后,得到北地(今陕西耀州)、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新平(今陕西彬州)和安定(今
泾川县北)等地十余万户羌胡的支持,实力大增。之后,他与
西燕的
慕容泓通好,欲合力夹攻前秦。
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五月,
姚苌推进北地郡,逼近长安,
苻坚被迫统兵两万御驾亲征,结果后秦屡屡败北,为前秦军所困。苻坚又筑堰截断姚苌水源,未及一月,后秦军士气低落,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机。不料却因突降大雨,
后秦解困。而这一偶然事件,使双方将士均认为前秦气数已尽,后秦则是天命所归。此后,后秦士气大增,一举摧败苻坚,俘获杨璧、毛盛等数十位高级将领。
而西燕慕容泓在击杀苻睿后,势力激增,遣使欲与前秦“以武牢为界,分王天下”,但遭到苻坚拒绝,还以被其扣留在
长安的慕容泓之弟
慕容暐为质,要挟慕容泓等臣服。
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六月,
西燕内讧,
慕容泓被杀,
慕容冲被立为
皇太弟并率军进逼长安。
苻坚穷急无计,愈发相信天命和佛、道,还请来了隐居在倒兽山(今陕西新丰境内)的道人
王嘉,动辄向其询问方略。
建元二十年(公元384年)十二月,慕容暐在长安城中集结了数千
鲜卑族,并借口儿子新婚邀请苻坚赴宴,想在宴席上除去苻坚。因秘密泄露,苻坚怒而下令斩杀在京的所有鲜卑人。次年正月,慕容冲在阿房城(今
西安市西郊)称帝,并纵兵抢掠以复前仇,
关中百姓不堪慕容冲的屠杀抢掠,纷纷筑壁自保,前秦也与
西燕接连开战,而在西燕围困下,
长安“大饥,人相食”。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五月,
苻坚手下骁将
杨定被俘,心慌意乱的苻坚看到谶书中有一句“帝出五将久长得”的话,城中又有“坚入五将山长得”的传言,便将国事委托给太子
苻宏,带领数百骑卫,向五将山(今
岐山县西北)而去。苻宏此时也无计可施,于同年六月带着母后、妻室、宗亲西奔下辨(今甘肃成县
西北)。此后,前秦将领四散,
慕容冲随之夺取长安。
新平之祸
听闻苻坚出奔五将山,姚苌遣骁骑将军吴忠统骑兵追击,
建元二十一年(公元385年)七月,吴忠包围五将山俘虏了苻坚,将他押至姚苌彼时的驻守地新平(今陕西彬州)。
苻坚不愿向
姚苌交出传国玺,并拒绝“禅代”。姚苌便将其
缢死于新平佛寺(今陕西彬县南静光寺)中,前秦自此名存实亡。事后,姚苌谥苻坚为壮烈天王以掩饰其杀苻坚之实。
此前镇守邺城的、苻坚的庶长子
苻丕于同年被并州刺史王腾等迎入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并在得知苻坚死讯后即位,改元
太安。但彼时其号令所及,仅止于并州及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两地。这两个地区还受到
西燕和
后秦的阻隔,被远远地分割开。
前秦太安二年(386年)八月,为打回
关中重整旗鼓,苻丕亲自率军经
山西省向关中进发,途经
临汾市(今山西临汾西南)时与西燕军遭遇,双方在
襄陵镇(今山西临汾东南)开战后苻丕大败,前秦王公百官均为西燕所俘。苻丕率残部南逃至东垣(今
新安县),并谋求袭击
洛阳市(今河南洛阳),却遭
东晋扬威将军
冯该击杀,太子
苻宁被俘。
太安二年(386年)九月,
苻坚被杀的消息方传到
武威郡(今
甘肃省武威),前秦将领
吕光于同年十月宣布改元太安,并在此后建立
后凉。将领
乞伏国仁则建立了
西秦。同年十一月,关陇氐人拥立苻坚族孙
苻登即前秦皇帝位。
前秦败亡
苻登即位后,前秦在关东的势力已经丧失尽,关陇地区的大部分区域已经被
后秦所占领,而吕光所建的后凉又占据了
凉州。南
天水市(治今甘肃清水西北)则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其号令所及仅有
临夏回族自治州(今甘肃南部)及秦州(今甘肃天水)的部分以及关中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的一隅,且被后秦分割各自为战。
而位于东边的杏城于前秦太初二年(公元387年)发生内讧,使节使
苻纂被其弟
苻师奴所杀,苻师奴自立为秦公后又转投后秦,致使前秦东线势力大损。位于西线的
枹罕镇(治今甘肃临夏)则成为与后秦争夺关陇地区的主要战场。
为此,
苻登极力笼络包括窦冲、杨定等在内的前秦残余势力,笼络人心,并着力训练士卒,前秦随后也在与
后秦的多次对战中取得胜利。而苻登接连取胜后,日渐放松防范,太初四年(公元389年)八月,后秦夜袭前秦大营,俘虏并杀害了苻登的
毛皇后,苻登收拾残部退守胡空堡(今陕西郴州西南),动摇了收复关陇的信心,前秦内部矛盾也逐渐滋生。
太初八年(公元393年),
丞相窦冲自称秦王与后秦联和,苻登率兵镇压却遭遇后秦突袭,重被掳掠一空。次年春,后秦皇帝
姚苌离世,太子
姚兴即位,
苻登趁机亲率军攻打后秦,并命其弟
苻广驻守雍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南部),结果苻登战败,投奔雍城时苻广已弃城逃走,并在之后投奔了
后燕宗室
慕容德。太初九年(公元394年)七月,苻登被姚兴俘虏后杀害。其子
苻崇逃到湟中(今青海西宁西南)登上帝位,改元
延初。延初元年(公元394年)十月,苻崇被
西秦的
乞伏干归驱逐并击杀。前秦立国四十四年后灭亡。后燕
长乐元年(公元399年),苻广趁后燕内乱自称秦王欲复兴前秦,并击败了北地王
慕容钟,却于同年被南燕王慕容德击败斩杀。
疆域与政区
前秦进程中,其疆域最大时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
帕米尔高原,北达大漠,与
东晋隔江相对。其
行政区划也随疆域变迁不断发生变化。
人口概况
苻健建立前秦政权后,废除苛政,任用
汉人王猛治理国家,注意发展农业生产,重视文化教育,使得“
四夷宾服,凑集
关中地区,四方种人,皆奇貌异色”,人口迅速增长,在
建元六年(公元370年)前,前秦的人口已达约500万以上。
苻坚为政后,前秦不断壮大,
淝水之战前人口约达2200万以上,淝水之战后,前秦分裂败落,人口数量锐减,并在此后失去了具体记载。
政治
内外官制
前秦伊始政权建设就模仿
魏晋,却带有十六国初期的一些特色,在最高统治者皇帝之下,实行胡汉分制。除了设
丞相、
司空、
太尉、
太师、
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
中书监、
中书令、太保、太傅之类的汉官外,还设立了大
单于及单于辅相等。
苻生当政时,前秦就不再设置大单于、单于辅相等官位。而
苻坚即位后,前秦各级政权机构及职官承袭了汉魏以来的制度。
中央官制
在中央设尚书省和中书省,并秘书省(
门下省)于中书省,尚书省是政务中枢,中书省是决策中枢,中书省的中级官吏“并掌机密”,参与诏令的起草,尚书省则呈现出向行政机构转化的趋势。尚书省设尚书令、仆,中书省设中书监、令,职权相当于宰相。但同时常设宰相职务,
司空、
太尉也都有相应的实权。
丞相等高级官员均有
主簿、记室督之类佐僚。
地方官制
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前秦时多以苻氏与
氐族贵族子弟分守重镇,同时实行五等爵制,对贵族的功劳进行赏赐分封,各王国下设郎中令、
中尉、大农三卿,除郎中令由中央任命外,其余属官皆由亲王(
苻坚降号为天王后,亲王皆降号为公)自行采辟。
一般地方行政机构仿照
魏晋,分为州、郡、县三级。除司隶设
校尉外,州设
刺史或州牧,郡设太守,县设令、长。在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地区,又设置
中郎将或校尉等分别治理。而这些中郎将或校尉,除少数以太守兼领者,一般由刺史或州牧兼领。另设护军对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
军政合一的管理,比如勇士护军专为治理乞伏鲜卑而设,这些护军级别高于普通的县级机构。但由于资料残缺,前秦究竟设有多少护军,现今难有确数。
选官制度
前秦统治者采取了多途径选贤求才的策略,选官方式主要有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制度、考试。其中,察举即由朝廷官员举荐贤良为朝廷所用,前秦自
苻健入关至
苻坚在位时多次下令臣僚荐才,并对察举进行考核,规定“察其所举,得人者赏之,非其人者罪之”,以保证察举所得是有才能之人。征召即征辟有名望之人入朝参政,前秦经常引车征辟,以收纳各地有才之人入朝。
九品中正制则是沿用
魏晋旧制,以士族
门阀制度为基础,根据门第高低委任不同官职。
同时广设学校,令贵族官僚之后入学受业,择其优异者(博士弟子)选入朝廷为官。而前秦所采取的多元选拔人才机制,既拉拢了士族,又避免了因门第局限造成的人才流失。前秦在官员考校上并无定制,但比较看重官吏素质。
苻坚在位时,曾遣使巡察各地,对巡察地区的官员政务进行督促,并依据其施政优劣进行赏罚。
法律制度
前秦建朝初期,法制不明、吏治不清。苻坚实施改革后,采用了
汉人王猛“治乱邦以法”的思想,任用酷吏、以法律为依据,严厉的打击违法犯禁的豪强勋贵,勋旧势力,并遵从“德化为先,礼法并用和约法慎刑”的法制思想治理平民。
在前秦法律当中,有谋反罪、不孝罪、违命罪、失职罪,以及察举、辟召非其人罪 ,通违罪,擅起学舍罪即擅自建学宫罪。其中,犯谋反罪会判死刑,犯不孝罪要被流放,犯者违命罪鞭之二百,而察举、辟召失当,举荐人“悉降爵为侯”。
其主要刑罚有
鞭刑,分为鞭200和鞭100;迁刑,也称“徙”,即流放;死刑,且除了斩刑(殊死)外,还有弃市、车裂。而官僚贵族违法后所受刑罚主要有免官、降爵和贬黜,最为严重者“鞭挞于殿廷”。除苻生在位时曾用过一些酷刑外,前秦历代均没有摧残肢体的肉刑,死刑中的车裂也较少使用。在十六国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当中,刑罚手段相对较轻。
前秦的法律机构与十六国时期其他政权相比相对健全,基本仿照中原司法机构的建构,在中央设置廷尉作为最高审判机关,并设置最高监察官
御史中丞,并重视法律的实施,
苻坚在位时,曾多次“求民隐,听讼观”从而能及时了解百姓的冤情,在他的重视下,前秦的高级执法职官多素质较高且尽职尽责。
军事
军事制度
前秦在沿袭
魏晋军事制度基础上,呈现出少数民族政权的兵制特点。比如因皇帝常亲率大军出征,前秦军队不以驻地而是以与皇帝的亲疏程度和统御系统来区分中、外军。
凡以族兵为主的军队均属于中军。由皇帝亲自领导和指挥的军队以及太子的
东宫卫队称为
卫戍军,军中成员多为
氐族成员。禁卫军战斗力强,是中军中的精华,平时护卫宫室战时则跟随皇帝出征,有时也会被抽调用来出征打仗。除禁卫军以外的中军由宗室大臣或皇帝的亲信统领,负有保卫
京师的责任。
外军则是由中央委任的将军、城主、镇将、护军或
都督统领,长期驻扎外地,直属中央,是中央的派出军队。另有一些半独立状态的坞堡势力,他们被纳入外军范围,由私人部曲统领,能直接参与军事斗争。这些将领均有机会募兵买马,增强个人实力,也容易成为地方割据势力。为加强中央集权,前秦在
苻坚为政时期实行配兵制,即出征或出镇的将军均有朝廷配给士兵,以实现兵、将分离,防止将领专权。除中、外军外,还有
地方武装州郡兵。将领多由州刺史或郡太守担任,主要职责是维护地方治安,也会被抽调出征。
兵役制度
中军的家属常随军居住被称为营户,外军家属屯驻于外地各军事据点被称为镇户,是前秦中外军的主要兵源,既负责打仗又要负责生产,户籍单独编制,隶属于军将。军将既是他们的军事统帅,又是他们的行政长官。此外,前秦还会通过招募、强征和收降来补充兵员,但这均属于临时的兵役制度。
主要武器
前秦的兵器以戈、矛、刀、剑等为常备武器,但出现了装饰精美的铜质兵器,且兵革私藏成风,许多地方豪强的坞堡都能自造武器。
经济
财政赋役
前秦财政支出除去供统治者享乐部分外,最大支出部分为军费和百官俸禄,但前秦如十六国时期的其他国家一般,实行无俸制,官员供给全靠战时抢掠和战后赏赐,军队给养也多半靠俘掠。
此外,荷坚统一北方后,在汉相
王猛的建议下,曾对所得城池,实施劝课农桑以增加财政收入,并编户定租赋进行赋税征收,一般情况下“户资(帛)二匹,租(谷)二”。但王猛离世后,其法“日以颓靡,奢侈日增”,财政状况不容乐观。
由于前秦处于
中国历史的大动乱时期,
流通货币包括了
战国、秦、两汉、
新朝、三国、两晋等时代铸造的货币。如战国“一刀”,
秦汉“半两”,两汉“五铢”等多种钱币。史称
苻坚曾用
秦始皇所铸的两个金人铸钱,但具体铸钱样式并未有所记载。
农业
因受中原农耕文化影响,前秦较为重视农业,
苻健一入关便“分遣使者问民疾苦”且“宽重敛之税”,苻坚在位时更是将“课农桑”作为施政要务之一,并通过奖励农耕、减免巡查地区的赋税、开放山林川泽等手段促进农业生产。苻坚曾下令允许流民复归旧业从事生产,针对
关中少雨易旱的情况,他曾推广汉代的区种法,还曾征发奴隶在
泾河上游修筑水利工程、引水灌田。而这些举措也相对减轻了百姓负担,促进了关陇地区经济的发展。
商业
前秦建国之初,就较为留意“通关市,来远商”。
苻坚统一北方之后,
长安成为和周边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居住在长安的商旅使臣较多。其中较为引人注目的是前秦与
西域的商贸往来。
苻坚曾以令西域“三年一贡,九年一朝,以为永制”,但这个规定仅限于西域诸王及使臣,西域商旅与前秦的来往不在此限。且经历吕光西讨、威服西域后,丝绸之路畅通,大规模商队进入前秦开战贸易。前秦从西域引入的商品主要是名马、宝玉、土特产及珍禽异兽,输出的主要是丝绸。
文化
文化思想
在文化思想上,前秦与
汉族伦理道德相近,尤其注重孝道。且自
苻坚即位后,开始在国内大力提倡
儒家文化,广立学校,祭祀
孔子,礼聘儒上,太子及
公卿大夫
嫡长子皆入学行敬师之礼。推行学而优则仕,任用精通经义之人做官,并将老、庄、
谶纬等非儒之学定为非正道典学予以禁止,且规定“犯者弃市”。
谶纬之学被禁止后,玄学仍然在贵族中传播。比如苻坚之弟
苻融“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还曾作《浮图赋》。苻坚从兄之子苻朗,担任地方长官之时“耽玩经籍”,以致“每谈虚语玄,不觉日之将夕”,并著有《苻子》数十篇流行于世。
礼乐仪制
前秦的礼仪多模仿魏晋。每逢大典皆要举行祭祀之礼以祭告宗庙社稷。为此特意修建了太极殿、明堂。
苻坚在位时,曾亲耕藉田以示重视农桑,还曾想仿照汉武帝,在一统天下之后封禅泰山。因淝水之战惨败,苻坚又特意“告罪于其太庙”。
前秦在灭亡前凉后,收拢了典礼所用的各部大乐,乐工、乐器较为齐全,礼乐文物连以正统自居的
东晋也望尘莫及。比如前秦拥有供皇帝乘坐的各种、舆及云母车之类,以及作为皇帝出巡使用的司南车、记里车等仪仗。而东晋在
淝水之战后才在战利品中得到辇及云母车。此外,凡遇重大变故及祥瑞,前秦都有改年号的举措,且伴随改元,必有大赦。
经史之学
前秦时期,有专门
史官修史,但由于
苻坚对修史的干涉,关于前秦历史的描写有曲笔之处。比如讳笔掩饰其生母与将军
李威私通之事,渲染
苻生之暴虐。
前秦崇尚儒学,对读经较为重视,当世通儒有
习凿齿、苏通、刘祥、
郭瑀、
公孙永、王欢和胡辩等,且均受到前秦礼聘,还有部分被聘到了
长安和
洛阳市。且前秦苻坚时对搜罗和整理各种儒家经典较为重视,曾将失传已久的《
周官》复行于世。而前秦之
经学在十六国当中相对较为兴盛,但由于其统治的时间短暂,经学虽未见有多大的发展。
文学
因
苻坚好诗,常登高凭吊、诗歌酬唱。在他的倡导下,前秦诗歌较盛,但流传至今者极少。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专家
逯钦立所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前秦诗歌的有三十余首。其中民歌十三首。这些诗歌大多为断章散句,完整者不足二分之一。前秦流世民歌、谣、谚大多以讽喻时政为主,语言朴实,直抒胸臆。比如《苻坚时关陇人歌》,对苻坚统治时期的政治文化现状予以歌颂。
另有文笔质朴的《
拾遗记》十卷,一说是道人
王嘉所作,一说是萧绮或虞义,其前九卷上起“庖牺”,下讫东晋,名为叙史却为荒诞不经的神话或道听途说的传闻。第十卷则是对昆仑等九座道教仙山的描绘。书中有不少谣、谚、诗歌,采录自作皆有。其中《皇娥歌》《帝子歌》《淋池歌》等,情致幽深,是当时诗歌中的佳作。另有神话传说和传闻,属于志怪小说类,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而前秦文人则以
赵整和
苏蕙较著名。其中赵整,历官著作郎、
黄门侍郎、
凉州知府。他曾协助
道安译经工作,参加了《
增一阿含经》的翻译,其留世作品《琴歌》有犯颜直谏的特征,堪称讽谏诗中的佳作。苏蕙则为前秦女诗人。其中有一首送于丈夫的《旋图诗》(又名《璇玑图诗》)一度盛传于世。诗作起因是:苏蕙因嫉妒丈夫
窦滔宠妾,毒打其妾赵阳台引得夫妻反目。苏蕙悔恨自伤,织锦作诗送于丈夫,其夫窦滔深受感动,并从此放下芥蒂夫妻恩爱。据传,苏蕙还有诗文5000余言,但因文多所以并未在《
晋书》中收录。
教育
前秦国的学校教育从
苻坚当政后开始,即位之初,他就创办了太学,征召郡国学生“通一经者”和
公卿以下的官员子孙入学,并从太学中择优选用人才。因为心存重视,苻坚每月都会三入太学考校学生经义,曾直接拔优异者 83 人。
另在太学中置博士和
祭酒教授传统的儒家经典,且还把此类教育普及到军营与后宫,前秦教育也因此成为十六国时期北方教育发展的一个高峰。
宗教
道教
前秦处于原始道教向御用道教转化的时期,
道家派系主要有丹鼎派和符派,丹鼎派追求练气服食,长生不老,有满足
统治阶级的多种法门,是御用宗教;符箓派则具有一些原始道教的性质。
苻坚时期对丹鼎派较为推崇,对符箓派却实施高压政策。
其境内较为有名的道人有丹鼎派张忠、王嘉等,符箓派孟钦等,其中,张忠宣扬“至道虚无为宗”,自称“东岳道士”,门下徒众甚多,在
北方地区影响颇大;
王嘉著有
谶纬书籍《牵三歌谶》一卷,还著有关于神仙道家之言的《
拾遗记》(又名《拾遗录》)十卷。其中《拾遗记》文学价值高于宗教价值;孟钦又名盖钦,在百姓中有较大的影响和号召力。
佛教
因佛教所宣扬的理论中无
中原地区之别和
正朔相承之类的观念,对前秦等少数民族政权入主华夏有利,前秦时期推崇佛教。
苻坚为政时期相信图谶,竭力罗致高僧、借助佛教巩固其统治。前秦主要僧人有
道安、
鸠摩罗什和
僧朗三人。道安是内地佛教界的首领,鸠摩罗什是
西域佛教界的首领,僧朗的声望仅次于这二人,而三人均受到过前秦罗致。
三人中道安声望较大,他培养徒众,组织僧侣传教,制定僧侣戒规;礼聘经师
竺佛念、僧伽提婆、
昙摩难提、僧伽跋澄和佛图罗刹等译经,在
赵整的协助下译出
佛教经典187卷、百万余言,其中有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佛经总目《
综理众经目录》;创立
般若学中本无宗学派,在中国佛教史、
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僧朗佛学修养也较高,曾召集过金舆谷大会,而金舆谷一度成为河济间佛教重镇,后人称之为“朗公谷”。
此外,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
莫高窟开始兴建。且各地
寺院兴盛,僧尼数量剧增,佛教流传甚广。
外交
与东晋
前秦建立之前,曾归降其南部的汉族政权东晋。前秦建国后,东晋曾于前秦皇始四年(公元354年)“北伐”前秦等政权,但以失败而告终,双方随之开始相持。在
苻坚当政前秦日益壮大后,夺取东晋的梁、益二州,进而占领了
襄阳市等地,且有意灭掉东晋统一中国。为此,前秦曾举全国之力发动灭晋战争,却于
淝水之战中遭遇惨败。之后,前秦分裂,东晋一度北进至
河北省,却由于内部斗争无暇北顾。而前秦与东晋也多处于交恶且相互开战的外交关系中。
与高句丽
由于
高句丽和鲜卑慕容氏向来不睦,高句丽采取远交近攻的外交战略,与前秦交好。在苻坚灭掉鲜卑慕容氏所建立的
前燕时,高句丽“挺秦反燕”的态度坚决。而前秦与高句丽的外交关系也较为亲近,在灭掉前燕后,
苻坚曾遣使向高句丽送
佛像、经文,高句丽也予以隆重迎接和重礼回谢。此后,高句丽还学习前秦承办
太学,加强对贵族子弟的教育,对前秦表现出较大的文化受容性。
建元十六年(公元380年),前秦北边重臣唐国公
苻洛反叛,并欲向
辽东各族征兵,
高句丽却予以拒绝,以维持对前秦朝廷的亲善的外交政策,而终前秦一朝,从未和高句丽发生冲突。
与新罗
由于高句丽、
百济垄断西海通往中国的海陆通道,僻居
朝鲜半岛东南端的
新罗曾分别于建元十三年(公元377年)冬十一月、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在高句丽的带动下向前秦入贡,进献美女、财物等。此时,高句丽、新罗与朝鲜半岛的百济不睦,新罗于政治上向高句丽靠拢,而前秦对其的外交政策也较为亲善。
与西域
前秦较为重视对西域地区的经营,在统一北方后,和西域的商贸来往密切,西域各地分别与
建元十四年(公元378年)、建元十七年(公元381年)、建元十九年(公元383)接连三次对前秦进行大规模
朝贡,前秦也以贵重丝绸回贡。西域各国乐于与前秦扩大往来,建元十八年(公元382年),车师前部(王廷交河,今
吐鲁番市交河故城遗址)和鄯善(王廷婼羌,今新疆若羌附近)曾提出了“年年贡献”的要求,但
苻坚以“西域路远”为由,令其“三年一贡,九年一朝,以为永制”。
除了愿意与前秦交好的西域诸国中的绝大多数外,另有一些势力较大的国家如焉耆和
龟兹(今新疆库车)等对前秦抱有敌对情绪。为进一步经营西域,确保丝绸之路的通畅,同时也为全力灭晋的战略做准备,建元十九年(公元383年)正月,苻坚令吕光为使持节,对西域不从命之国发动战争。西域善、车师前部闻讯还主动请求为前秦做向导,经此一战,过去被龟兹控制的三十六国全部归顺了前秦,而西域的大规模商队也接连进入前秦。但由于此时前秦已经历
淝水之战的惨败、陷入分裂,加之吕光有意经营西域,西域诸国此后和吕光建立的
后凉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民族
民族政策
前秦政权建立之前,存有较多奴隶制残余,其部族曾饱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之苦,且统治者多拥有较高的
汉文化修养。为此,前秦推行
氐族本位的民族政策,官吏多任用氐族人。且在前秦初期,实行胡汉分制,在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或边疆地区设置专门统治机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置汉官专门管理
汉族人民。氏族贵族则掌握着各地区的主要军事统治权。
苻坚统治时期,前秦逐渐拥有“混六合为一家,视夷狄为赤子”的大志和胸怀,开始采取传统的“内中华,外夷狄”的民族政策,拉拢、利用部分其他民族的上层分子,并对边疆诸族实施怀柔羁糜政策。
实施强制迁徙政策,令其他少数民族的酋帅带领其民众迁居指定帝,并在此后继续维持着原有的军营组织。被迁徙者,大部分都作为奴隶和牧民受到压迫、束缚。同时制造矛盾对同一个种族比如对
匈奴和拓跋鲜卑等进行分割,从而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建元十六年(公元380年),
苻坚为加强对关东六州的统治,曾令宗室亲贵分镇各地,对所统之民实行
殖民统治,从而让
氐族贵族获利以消除其内部矛盾。而前秦实行的强化氐族统治,利用其他民族上层阶级的民族政策,使其在一段时间内有利于前秦政权的稳定,但其歧视、殖民其他民族的政策却激化了民族矛盾,加速了前秦的败亡。
民族概况
汉族
前秦汉族多居于
渭河平原,与氐族杂居。在前秦建立之初,其西仍有汉族政权前凉,双方为争夺秦陇地区,发生多次战争。皇始四年(公元354年),
东晋桓温“北伐”前秦等政权,
前凉曾出兵策应桓温,但与前秦交战后东晋失败,前凉将领
王擢也在此后投降前秦。
苻生在位时,因前秦壮大而前凉内乱,前凉遣使向前秦称臣。而前秦也在
苻坚即位后,对境内汉族进行
胡汉分治,对底层汉族进行压迫,但重用汉族上层阶级
王猛等实施改革,同时提倡儒学和学习汉族文化。
鲜卑
前秦境内的
鲜卑族,其一是位于其东部的鲜卑慕容氏,在前秦建立之初,鲜卑慕容氏所建立的
前燕仍存,且前燕当时较前秦强大。苻坚执政后,实施改革,前秦发展壮大后诗前燕为隐患。前秦
建元六年(公元370年),苻坚遣王猛等率步骑六万攻灭前燕,对前燕内附的
清河公主上层阶级
慕容泓等进行安抚优待,对其部族却进行防范,比如“徒关东豪杰及杂夷十万户于
关中”,令“燕后妃、王公、百官并鲜卑四万户”居于长安,还派遣
氐族贵族对慕容鲜卑部族进行军事殖民。
其二是
晋朝初期就迁居陇西的鲜卑乞伏部。建元七年(公元371年),前秦据有陇右地区后,鲜卑乞伏部与前秦多次发生战斗,后因战败,乞伏部被迫归降。
苻坚遂以其叔吐雷为勇士护军(勇士城,在今甘肃榆中北)对乞伏部
鲜卑族人进行统治。
建元九年(公元373年),陇西鲜卑勃寒部起兵反抗前秦,苻坚遣乞伏部进行镇压,之后,乞伏部镇守勇士川,开始壮大发展,并在苻坚离世、前秦败落后建了
西秦政权。
其三是活跃在
东北地区草原上的拓跋鲜卑,
拓跋姓曾建立代国,代国于
晋朝时被瓦解后,拓跋鲜卑依旧积极活动,以致“西兼乌孙故地,东吞勿吉以西,控弦上马,将有百万”,而沙漠汗的曾孙
拓跋什翼犍也于
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重新即代王位。此后,什翼犍对内实施改革,对外通好
前燕,力求向南扩张。
建元元年(公元365年),拓跋鲜卑铁弗部内侵,引发前秦恐慌,并随之对拓跋鲜卑心存警惕。之后,前秦利用代国矛盾对拓跋氏进行分化,并设重兵在边地设防。建元十二年(公元376年)十月,强大起来的前秦统兵伐代,最终灭亡了代国,拓跋鲜卑在其后被“散其部落于汉鄣边故地”,同时前秦还设立尉、监行事等官僚对其进行统治。
羌族
东晋初期,氏、羌杂居,势力相当。
氐族建立前秦后,
匈奴、
乌桓等族曾先后归附,前秦便在少数民族地区还设置护军,其基本集中在司隶校尉管区中北部如抚夷护军(今陕西径阳北)、铜官护军(今陕西川南)等,并对所占领地区采用“徙其民以空其地”的方法,令各民族交错而居,声势日渐壮大。
羌族自知无法与前秦抗衡,便依附东晋徙至
和县(今安徽和县)休养生息,然而不久和东晋
扬州市刺史殷浩发生争端,羌族
姚襄率部屯于
盱眙县(今江苏盱眙县东北),并招掠流人开始发展,并于东晋
永和十年(公元354年),东晋北伐前归降
前燕,与东晋决裂。姚襄死后,其弟姚苌率余部投降前秦,被加封扬武将军。
淝水之战后,前秦统治瓦解,
姚苌称帝,建立
后秦政权,并于前秦太初八年(公元393年)七月杀死前秦皇帝
苻登,加速了前秦的灭亡。
帝王世系
追尊君王
在位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