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鹿希,1928年8月11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西九江,女,汉族,神经解剖学专家,曾任北京医学院(后改称
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被聘为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许鹿希是著名政治活动家、九三学社创始人许德珩先生之女,“两弹元勋”邓稼先遗孀。
许鹿希1953年在
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留校任教,1981年12月至1982年6月受公派赴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进修。20世纪60年代初,许鹿希与同事合作翻译了《人类神经解剖学》一书,促进了中国神经解剖学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她发表的科研论文《电子计算机立体重建展示和分析猕猴丘脑合团》,属于国内首次报道。20世纪80年代初,她将国际上刚兴起的神经免疫细胞化学理论和技术带回中国推广,受到世界银行中国大学发展项目专家组好评。许鹿希累计发表论文多篇,并且培养了一批硕士、博士,还编写了神经解剖学专业的多种教材,其中合著的《神经解剖学》获1990年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
许鹿希长期致力于神经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科研和指导研究生工作,主攻研究方向是与内脏活动有关的
神经系统之形态
计量学研究,主要科研成果为“人视上核
催产素免疫阳性
神经元的数学重建
计数和计算应用”。因发展中国科学医疗卫生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许鹿希于1978年荣获北京市科技
一等奖,1999年荣获
首都医科大学“桃李奖”,从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许鹿希的父亲许德珩是江西九江人,许鹿希于1928年8月11日出生于
上海市。
1955年,许鹿希被神经解剖学家藏玉招收为新中国神经解剖学的第一批研究生。1972年,组织学家
李肇特在北京医学院成立了形态组,专门研究
经络实质,许鹿希成为小组成员。
1981年12月至1982年6月,许鹿希受北京医学院公派,在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迪戈医学院和萨尔克研究所进修。
许鹿希曾任北京医学院解剖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被聘为讲师、副教授、教授,1990年被聘为
博士研究生导师。许鹿希从业后,累计发表论文多篇,并且培养了一批硕士、博士,还编写了神经解剖学专业的多种教材。1999年,许鹿希获北京医科大学(前身为
首都医科大学)“桃李奖”。
许鹿希退休后,一直居住在和邓稼先生活的北京老房子里,
家居陈设基本没变。2023年8月11日,许鹿希老人在老房子里度过95周岁生日。
许鹿希的丈夫邓稼先在1958年调动工作,赴外地秘密参加核研究项目,直至1985年7月回北京住院治疗,夫妻得以团圆,但邓稼先于1986年7月病逝。于是,许鹿希钻研邓稼先生前的手稿,采访、收集相关资料,与子女等人合著出版有《
邓稼先传》等
传记书籍。
许鹿希长期致力于神经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科研和指导研究生工作,主攻研究方向是与内脏活动有关的
神经系统之形态
计量学研究,主要科研成果为“人视上核
催产素免疫阳性
神经元的数学重建
计数和计算应用”。许鹿希的研究工作涉及针刺麻醉原理的形态学、脑对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及纤维联系、脑内脏调节中枢的化学解剖构筑及多种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内的分布及变化等多个领域。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许鹿希与同事们合作翻译了斯创,O.S.,爱尔文,A的《人类神经解剖学》一书,为促进中国神经解剖学的发展发挥了良好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她在《解剖学通报》1984年7卷1期发表了科研论文《电子计算机立体重建展示和分析猕猴丘脑合团》,属于国内首次报道。20世纪80年代初,神经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在国际上刚刚兴起,许鹿希赴美访问学习后,将神经免疫细胞化学的理论和技术从美国带回中国,组织了国内首届神经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讲习班,邀请美国著名学者
斯旺森(Swanson)到中国讲学,还亲自组织了技术示教,受到
世界银行中国大学发展项目专家组好评。许鹿希从业以来,累计发表论文多篇,并且编写了神经解剖学专业的多种教材。
许鹿希注重对年轻教师的指导和培养,为了帮助学生掌握
脑神经解剖知识,使学生立体直观地观察各部分脑神经,许鹿希亲自制作医学教具,获得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奖;为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独立任教能力,许鹿希在把年轻教师推上教学第一线的同时,都给以悉心指导,并且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树立典范。许鹿希长期致力于神经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科研和指导研究生工作,培养了数十名硕士、
博士研究生等高质量人才。例如
宿宝贵,1992年在北京医科大学攻读神经解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许鹿希教授,1995年毕业并获博士学位,随后到
暨南大学工作,历任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主任、医学院副院长、医学院党委书记等,创建了全国
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会并任第一届理事长。即使在晚年,许鹿希还坚持参加七年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鉴于许鹿希的长年教书育人的突出贡献,1999年,她获评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桃李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