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教-1
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厂的产品
歼教-1(中国代号:JJ-1,英文:Shenyang JJ-1)教练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厂(简称: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研制的一型亚音速喷气式中级教练机。
该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飞机和第一种喷气式飞机,因而在新中国航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歼教-1教练机只制造了3架,用于全机静力试验和试飞。后来,因中国空军飞行员训练体制调整,没有继续研发、导致项目中止。
简介
歼教-1是新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种飞机,在新中国航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仿制成功雅克-18初级教练机和米格-17战斗机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的基础上,航空工业局决定开始进行飞机的自行设计。
背景研发
1956年9月飞机设计室在沈阳市成立后。认为当时空军航校普遍使用的螺旋桨活塞式后三点起落架的雅克-11中级教练机,已满足不了喷气式飞机的训练要求。根据我国需要及设计亚音速喷气式教练机的条件已基本上具备的基础上,拟定了采用1500~1600千克推力的离心式喷气发动机、最大时速为700~800千米、航程约1000千米、升限为12千米以上,采用全金属、前三点式起落架、两侧进气、双座、梯形下单翼的高亚音速喷气式教练机红专503的总体气动方案(后定名为歼教-1)。
该方案要求材料和成品的研制均立足于国内。该机抛弃米格战斗机机头进气布局、采用两侧进气布局,可以在机头安装大型的雷达或汽车传感器,对后来国产歼击机强击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发动机采用的喷发-1是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所和黎明发动机公司在涡喷-5基础上改进研制的涡轮喷气发动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喷气式发动机。教员座位与学员座位前后纵列,装备有比较完善的仪表、电器、附件设备。
1956年10月开始酝酿设计,当时的主任设计师徐舜寿和其他两位副主任设计师黄志千、叶正大一起组织和带领平均年龄只有22岁、绝大多数都未涉足飞机设计的年轻队伍投入了自行设计飞机的尝试。先后召开了13次空军领导、飞行员、地勤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当年12月草图就绪,1957年先后进行了两次修改设计,送一机部和空军审查,并且于9月将歼教-1的设计文件送到苏联进行咨询。1958年4月,由国家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批准,在沈阳飞机制造厂开始试制。
飞机设计的第一步骤,就是征求使用者对新飞机设计的意见,徐舜寿便带着程不时等人去航空学校与飞行员座谈,了解他们的需求。程不时直到今天仍认为,了解一种新飞机的需求情况,是决定飞机能否设计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在进气方式的选择上,他们决定选用英美式的两侧进气方式,而不沿袭苏联传统的机头进气方式,理由是,机头是安装天线的最好部位,而雷达对于现代作战飞机来说至关重要。事实上,后来苏联设计的“米格-25战斗机”等飞机也改用两侧进气方式。
在完成总体设计之后,程不时每天便穿梭于各个设计组之间,协调不断冒出来的技术问题,往往刚刚和一些人谈完襟翼的气动力效率,又和另一些人谈结构应力的传递,然后再谈电路的传送与液压系统的介质和压力……“与生产相反,设计不是各个局部拼凑而成,而是一种在思路上‘从总到细’的过程。”程不时如是解释他所理解的设计规律。
1958年7月26日由飞行员于振武驾驶首飞成功,从图纸发完到首飞上天不超过100天,8月4日,当时的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和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参加了在沈阳市举行的庆功大会。到1958年10月歼教-1已经完成了3000米以下部分科目的飞行试验,并到北京进行了表演。根据试飞结果分析,飞机的设计、制造是成功的。后因出现发动机叶片折断、试制工厂无力顾及和空军训练体制,由初级教练-中级教练-高级教练的三级体制改为初级教练-高级教练两级体制的原因而中断研制。
性能数据
技术特点
气动布局
歼教-1教练机,采用全金属机身、液压收放前三点式起落架、两侧进气、双座、梯形下单翼的高亚音速喷气式教练机的总体气动方案。该方案要求材料和成品的研制均立足于国内。
歼教-1抛弃苏联米格战斗机都机头进气布局、采用两侧进气布局,可以在机头安装大型的雷达或电子设备,对后来国产歼击机强击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动力装置
该机的动力装置采用的“喷发-1A”型发动机,额定推力15.3千牛,最大推力16千牛。是沈阳航空发动机设计所和黎明发动机公司在涡喷-5基础上改进研制的涡轮喷气发动机,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喷气式发动机。
航电武器
该机座舱是教员座位与学员座位前后纵列,装备有比较完善的仪表、电器、附件设备。
该机机头左侧装有一门23毫米航空机炮,左右翼下各有一个挂点,可挂副油箱或普通航空炸弹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背景研发
性能数据
技术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