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风格
艺术风格
哥特(Gothic),文化艺术风格之一,起源于11世纪下半叶,内涵丰富,充斥神秘、恐怖、浪漫、阴郁等元素,常见于建筑、文学、美学雕塑、音乐等不同领域。
11世纪下半叶至16世纪初期,以尖锐高耸为特征的哥特风格作为新型建筑艺术形式出现在欧洲,并且影响了雕塑、绘画和工艺美术的创作。18世纪末19世纪初,伴随着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哥特风格又开始与黑暗、奇异等元素相关联。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开启了一场现代文化运动,即哥特文化运动,后带动了音乐、建筑、文学等领域的发展。哥特式风格的代表人物有贺拉斯·瓦尔浦尔(Horace Walpole)、包豪斯乐队(Bauhaus)、蒂姆·波顿(Tim Burton)等;代表建筑及作品有巴黎圣母院、《奥特朗托城堡》《剪刀手爱德华》等。
哥特风格引导了多元艺术形式的发展:哥特式建筑以实物外化神学宗教思想内涵,哥特式文学以主题突破古典文学创作梏,哥特式绘画与雕塑以独特表达形式拓展主题与深度,哥特式音乐以情绪升华个人感性体验,哥特式影视以阴郁美感展示人文价值关怀,哥特式服饰以风格地位在世界服装史占有一席之地。哥特风格在美学研究上有着重要影响,与不同艺术类别相结合,对研究不同阶段的社会历史特征也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历史沿革
产生
11世纪下半叶,哥德式艺术初以建筑创造的形式应运而生。因基督教成为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教会与封建统治者借助哥特式建筑建筑,向人们宣传虔诚、禁欲的理念。哥特式建筑外形采用十字形式结构,利用尖形拱券形成高耸的尖塔,不仅仅是信徒的聚会场所,更充当着基督教信仰的象征,是中世纪的建筑典范。
12-13世纪,早期英式哥特基本以罗曼式建筑为蓝本,保留厚墙,喜欢水平拓展。13-14世纪,装饰性哥特的特点是在拱顶表面添加装饰,窗洞设计开始出现几何元素呈曲线风格,并且产生葱形拱与剪刀拱等花式。14-16世纪,晚期哥特喜欢高大的墙面结构,柱体、尖拱等装饰性元素让其整体显得更加雄伟稳重。
在15世纪时,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变革,意大利人产生了想要振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想法,于是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首先用了“Gothic”这一词语,当时是作为一个具有贬义的词语来使用的,寓意着野蛮和粗野,哥特式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了排斥。
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兴起了“浪漫主义”思潮,以哥特艺术为代表的中世纪文化再度受到人们的青睐。英国人推崇中世纪建筑风格,竞相修建哥特式别墅,以追求更加自然的生活方式。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思想的革新发展,英法等西方国家普遍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在社会的混乱期人们的思想也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1764年的贺拉斯·瓦尔浦尔(Horace Walpole)发表了他的小说《奥特兰托城堡》,故事以12世纪和13世纪的英国为背景,里面充满了罪恶、激情以及残忍的凶杀。由于该书是在“哥特式城堡”里写成的,同时作品描写的时间是中世纪,作品中的人物情景具有哥特人时代那种“野蛮”、“粗鲁”和“荒寂”,因此被称为哥特式小说,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哥特式小说。类似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这些具有共同基调与文体的作品被归类为哥特式文学。
直到19世纪上半叶,欧洲的文学艺术领域的浪漫主义思潮开始活跃,从而又掀起了一股追随哥特式艺术的风潮。哥特式文学逐渐发展成两个分支:一个是恐怖型,其特点是恐怖神秘,如《僧侣》;另一分支是伤感型,其故事情节抛弃过分的恐怖,反而更具真实感,如《由道佛的奥秘》。哥特式建筑的复兴使得这一建筑形态的使用不再局限于教堂,也出现在了一般的世俗建筑之中。
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开启了一场现代文化运动,即哥特文化运动(也称作新哥特运动)。英国的包豪斯乐队(Bauhaus)所发布的《贝拉·卢西卡之死》被认为是哥特文化运动的灵感,此类音乐从哥特式文学中的抒情诗、死亡主题等吸取灵感,通过抒缓而强劲的音效建造出不祥与悲伤之感,表现出人性中黑暗、阴沉、抑郁、痛苦甚至恐怖倾向,因为与18世纪的哥特小说中恐怖、阴森、死亡的效果相似,因而被冠以哥特式之名。
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代哥特式音乐逐渐衰落,后于90年代又陆续出现了第二代和第三代哥特式音乐,譬如Marilyn Manson乐队等。由于好莱坞兴起了一阵维多利亚式恐怖电影的热潮,比如《夜访吸血鬼》《剪刀手爱德华》等,从而再一次引发了大众对哥特文化的关注。哥特式艺术风格的发展与演变进入尾声,黑暗、阴郁和神秘成为哥特文化的标志性特征。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传媒业和商业模式发生了变化,哥特文化又一次发展获得了发展机遇,并分化出浪漫主义哥特、赛博哥特、嬉皮哥特等子派别,拓展了文化的界限,成为包含着人生态度及社会风景的亚文化模式。
名称由来
哥特式建筑(Gothic)一词又译为“哥德”,原指代的是哥特人(Goths),属于东日耳曼部落的一支分支部族,该部落较为凶悍野蛮。由于意大利人对于西元3-5世纪哥特人入侵了意大利并推翻了罗马帝国难以释怀,便认为凡是从阿尔卑斯山脉以北传来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哥特式”,称这一时期为“Gothic”,即哥特,意为“野蛮、粗暴”。
“哥特”一词的正式命名源自于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理论家乔尔乔·瓦萨里,在他的著作《名人传》中首次使用这一词汇来抨击在衰落的古典文明与辉煌复兴之间出现的特殊的尖拱式建筑风格。
风格特点
恐怖神秘
恐怖与神秘是哥德式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经历了多年的延续与变迁,哥特艺术的表现形式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浓烈的恐怖与神秘感是其直观的感受。受哥特式艺术风格影响的文学、音乐、影视、服装等艺术,通常以神秘、阴暗、恐惧为主要创作内核,这是哥特式艺术风格中神秘美学的独特体现,使人欣赏者对其产生敬畏或是恐怖感。
在绘画、服装、影视等视觉类哥特艺术作品中,为了烘托神秘、恐惧的感受,通常在色彩的选用上使用黑色及暗色系,使整个作品呈现出恐怖的阴暗气氛。例如哥特式风格影片《僵尸新娘》,该影片的色彩为灰色调和蓝色调,影片中的残破古堡、高耸的教堂、瘦削的人物与僵硬的表情等体现着哥特式艺术的阴郁与恐怖感。
浪漫唯美
浪漫是哥特式艺术风格中常伴随的特征。18世纪至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使哥特式艺术风格等中世纪文化再度受到关注。受哥特式艺术风格影响的文学、服装、建筑等艺术,其浪漫主义并未体现出主流浪漫中的柔和与美好,反而充满着神秘、黑暗与唯美相结合等特点,与其他包含浪漫性质的艺术风格相比,哥特式的浪漫更能够体现人们的内心世界。
庄严华丽
哥特风格有着庄严华丽的特点。以建筑为例,当时的宗教认为建筑越高越能接近神明,因而呈现出高耸向上、直升天国的特点。哥特风格在色彩上常以黑色为主的暗色系,追求层次和华丽,也会采用金色和银色来增加奢华感。此外,哥特风格还注重细节,通过雕刻和壁画等繁复的元素来满足自身的审美追求,达到华丽的境界。
阴郁叛逆
哥特风格还呈现出阴郁叛逆的特点,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哥特风格追求毁灭、末世等元素演绎出来的极致审美,追求死亡带给人独特与本真的自然。哥特风格作品中常用死亡相关元素,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命运,用一种不同于寻常的目光透视周围的生活,突出对社会种种阴暗面、教条、弊端的不满与反抗,这也是对无聊平庸社会的讽刺与颠覆。
艺术类别
哥特式建筑
受到宗教的影响,哥特式建筑通过运用巨大的肋弓拱顶、尖形拱门和高耸的尖顶,以及简洁轻装饰的空旷内部空间和窗花玻璃的投射设计,从而营造神秘浓厚的宗教氛围,使进入教堂的人们能获得心灵的净化。巨大的穹顶和支柱、精美的绘画、花窗和雕刻是哥特式教堂建筑的代表符号。
通常在哥特式建筑艺术中,色彩玻璃和玫瑰花窗是其主要特色。色彩玻璃可以是教堂内部空间的光线变幻,为其增添神秘的气氛;玫瑰花窗可以使大面积的墙体形成具有特色的“玻璃墙”,一般由数十块玻璃呈辐射状组合而成,看上去像是一朵盛开的玫瑰花。
哥特式文学
1764年出版的贺拉斯·瓦尔浦尔(Horace Walpole)的小说《奥特朗托城堡》是哥特小说诞生的标志,这个时期的哥特小说作家普遍热衷于超自然现象和残酷恐怖类的主题,着重描写人性的黑暗、空虚面,小说内容大多充斥着诡异、神秘以及怪诞色彩,这些题材在哥特文学作品中被广泛的运用。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哥特小说也进入了繁荣期,诸如乔治·拜伦(Byron)、珀西·雪莱(Shelley)、约翰·济慈(Keats)等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都创作过哥特故事或者使用过哥特手法,从而推动了哥特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哥特小说中虽有一些理想性的价值观念,但其重点一直都放在暴露内心深处的罪恶与黑暗上。
哥特式绘画
哥特式绘画衍生于教堂建筑,主要是彩色玻璃镶嵌画、抄本、圣像画等。从19世纪开始,哥特风格在英国的发展,经过从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不被认可,到最终拉斐尔前派的饱受赞赏,在绘画上经历了三次转变:19世纪布莱克对哥特风格的模仿,19世纪20年代至19世纪中期哥特式神秘氛围的营造,19世纪中晚期绘画题材和装饰风格上的中世纪复兴。
哥特式雕塑
哥特式雕塑以装饰石雕为主,通常用来表现宗教题材。13世纪雕塑由呆板僵硬转向灵活生动,14世纪雕塑开始涉及神秘、冥想题材,15世纪重视力量与表现。哥特式雕塑的代表是法国的夏特尔教堂,教堂入口两侧的石柱像是从建筑内部延伸出来的结构,显露出了一种崭新的自然主义最初征兆,人物的外观开始变得个性化。
哥特式音乐
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兴起了哥特文化运动风潮,英国的包豪斯乐队(Bauhaus)所发布的《贝拉·卢西卡之死》被认为是哥特文化运动的灵感。哥特式音乐起源于朋克,是朋克摇滚运动走向低潮之后,受到了后朋克运动的影响,从而对朋克进行变革的产物,当其流传至美国等国家时,被认为是朋克音乐的延续。
哥特式建筑式音乐的主要元素包含具有启示性的和戏剧化的歌词、快速而简单的节奏、阴暗的唱腔、猛烈的摇滚吉他演奏、浓重而阴冷的合成器效果等。哥特音乐通过抒缓而强劲的音效建造出不祥与悲伤之感,通常表现人性的阴暗、空虚为主题,并且对死亡有着浓烈的兴趣,缓慢、悲伤甚至是恐怖都是其音乐的特色。哥特音乐中还存在着复古的倾向,歌词和取材都借鉴近代的哥特文学风格。
哥特式影视
20世纪90年代,好莱坞凭借《夜访吸血鬼》《吸血鬼女王》等恐怖电影,引发了大众对哥特式建筑文化的关注,使哥特式电影进入发展的黄金期。
哥特式电影中主要的特征表现为古怪的建筑、黑暗的环境、苍白而缺少表情的面庞、浓重烟熏妆等,由蒂姆·波顿(Tim Burton)与约翰尼·德普(Johnny Depp)合作的电影《剪刀手爱德华》代表着一部标准哥特电影的诞生。之后其所指导的两部动画片《圣诞夜惊魂》和《僵尸新娘》在具备哥特式风格特点的同时,将恐怖元素与诙谐逗趣相结合,也让观众对哥特式影视更为了解。
哥特式服饰
由于受到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宗教精神也体现在哥特式风格服饰上,通常表现为夸张的造型和繁琐复杂的装饰等,譬如夸张的荷叶领、肩部、头部带尖角的怪异造型、多层的褶皱袖子、服装款式的不对称设计等都是哥特服饰的典型特征。
哥特式风格教堂的高耸的形式引导着装表现出高瘦修长的式样,多以纵向的褶皱和线条、拖长的衣服下摆以及加高的尖顶帽和尖头鞋来将人身高进一步延伸,女装多为上装紧束身体、下半身裙子宽大,表现为上轻下重的圆锥状造型;男装造型多为上重下轻,强调肩部的横宽。除此之外,两个裤腿颜色各异的紧身裤,饰以不对称图案的上衣等均是哥特式服装的特征。
20世纪80年代,受包豪斯乐队(Bauhaus)等哥特乐队的影响,黑衣时尚逐渐流行开来。除此之外,人们还会选择戴珠宝首饰、穿高跟鞋或高筒靴等单品。进入21世纪,哥特风格引起了T台设计师们的注意。例如在Gucci(GUCCI)时装秀场上,设计师汤姆·福特(Tom Ford)用黑色斜裁长袍展现优雅而性感的哥特式建筑式服装;美国经典老牌拉夫·劳伦(Ralph Lauren)将发布会布置成黑色海洋,模特穿着长披风、戴菱形耳环穿行其中。在经典的黑色之外,T台上的哥特式服饰服装经过设计师的改良,呈现出精致华贵的新形象。
代表人物与作品
人物:贺拉斯·瓦尔浦尔(Horace Walpole)
贺拉斯·瓦尔浦尔(Horace Walpole)是哥特式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764年,贺拉斯·瓦尔浦尔(Horace Walpole)的代表作《奥特朗托城堡》出版,但其并没有署自己的真实姓名,而是将它伪装成一部中世纪手稿。1765年他第二次出版了这部小说,这次不仅署上了自己的真实姓名,还将小说的副题从“一个故事 (a story) ”修改为“一个哥特故事 (a gothic story) ”。 “哥特小说”由此而得名。
贺拉斯·瓦尔浦尔(Horace Walpole,1717-1797),又译霍拉斯·沃波尔,英国作家,其是18世纪初英国首相罗波特·沃波尔的幼子,从小便受到系统的教育。霍拉斯出生于伦敦,童年是在父亲所在的议院中度过的,后考入剑桥大学就读又肄业。在父亲的资助下,贺拉斯开始游学,参观凡尔赛宫、圣丹尼斯教堂等古迹,见证许多私人收藏的流散,后其受到启发将父亲收藏的画作进行重新整理,出版了第一本书,即《沃波尔的住宅》。游学回来后,贺拉斯步入政坛,任国会议员。
人物:包豪斯乐队(Bauhaus)
包豪斯乐队(Bauhaus)是哥特式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包豪斯乐队(Bauhaus)的代表作《贝拉·卢西卡之死》被认为是哥特文化运动的灵感,不仅在英国开创了哥特式艺术摇滚一派,同时对地下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78年,包豪斯乐队(Bauhaus)成立于英国,由吉他兼主唱Daniel Ash、贝司兼主唱David Jay和鼓手Kevin Haskins和主唱Peter Murphy四位成员组成,后于1983年7月解散。最初乐队称作为Bauhaus 1919,1979年他们改称Bauhaus,意为德国的一个建筑学派。包豪斯乐队(Bauhaus)以刺耳的吉他和弦及冰冷的合成器创造了后朋克艺术摇滚中简约主义的、孤高阴暗的代表性风格,表现出华丽摇滚、实验电子摇滚、疯克乃至重金属的各种复杂成份。
人物:蒂姆·波顿(Tim Burton)
蒂姆·波顿(Tim Burton)是哥特式影视的代表人物之一。蒂姆·波顿(Tim Burton)的作品怪诞不羁,奢华而颓废忧郁的暗黑风格是其特色之一,常被称为”哥特”“黑暗”“古怪”。在他的《僵尸新娘》《剪刀手爱德华》《查理与巧克力工厂》等作品中,夸张的色彩、古灵精怪的人物、风格迥异的服饰以及摄人心魄的配乐是其典型特征,凭借着此类作品,其被称为具有影响力的美国荒诞玄学导演之一。
蒂姆·波顿(Tim Burton),1958年08月25日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伯班克,美国电影导演。幼年时他的房间被父母钉上了很多木板,只剩下两条细缝让他看外面的世界,导致其从小没有朋友,喜欢独自创作绘本和看恐怖电影,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黑暗内心,这也为他之后的创作和艺术生涯奠定了基础。蒂姆·波顿(Tim Burton)在加州艺术学院学习时得到了迪士尼的奖学金,由此他开始正式成为迪士尼的动画师,后其成为导演,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及第56届伦敦电影节英国电影协会终身成就奖。
作品:《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
《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是哥特式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被西方文学评论界公认为是哥特小说的开创之作。小说讲述了中世纪城堡现任统治者曼弗雷德家族的祖先,曾以卑鄙的手段窃取了城堡,为了打破家族败落的预言做了一系列荒诞离奇的事情,最后预言实现城堡倒塌,曼弗雷德遭到了惩罚的故事。
小说中的城堡尖耸的塔顶、狭长的窗户、敦厚的城墙石壁以及阴森恐怖的地下通道等描述具有明显的哥特式特征。这部小说共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为1764年12月在伦敦面世的《奥特兰托城堡:一个故事》(The Castle of Otranto: A Story),该版本没有作者署名,一经问世便受到了读者的欢迎,首印500册在数月内销售一空。1765年4月,此书再版,贺拉斯·瓦尔浦尔在封面署上了自己的真名,将副标题“一个故事”(A Story)改为“一个哥特式故事”(A Gothic Story),由此西方第一部哥特式小说正式诞生。
作品:《剪刀手爱德华》
《剪刀手爱德华》(Edward Scissorhands)是哥特式影视的代表作品之一。《剪刀手爱德华》(Edward Scissorhands)是蒂姆·波顿(Tim Burton)执导的一部奇幻爱情片,由约翰尼·德普(Bauhaus)、薇诺娜·瑞德(Winona Ryder)、黛安·韦斯特(Dianne Wiest)等主演。该片讲述了独自在古堡生活的剪刀手爱德华,被一位推销化妆品的女子佩格误闯城堡带回家后,与佩格的女儿相恋却无法在一起的悲剧童话故事。
影片中爱德华所居住的荒芜古堡、高耸入云的塔尖、厚重的老旧墙壁、阴森单调的黑白色彩等都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同时苍白的面容、神经兮兮的表情、杂乱无章的黑发等体现出哥特式人物风格。影片于1990年12月6日在美国上映后,获得56362352的全球票房,在全球17个国家1372个院线上映,并获得第6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化妆与发型、第48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最佳音乐/喜剧片男主角、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女配角提名,由此,哥特式电影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作品: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巴黎圣母院坐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是由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约建造于1163年至1250年间,其房梁建于12世纪,前后历时四百年才完工。巴黎圣母院的整个建筑全部由石头砌成,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教堂占地面积为5500平方米,两侧支撑物面积800多平方米,正面呈立方形,尖形拱门上刻有表现《圣经》故事的浮雕。拱门上面是一长条壁,也称“国王长廊”,排列着耶稣基督先祖28任帝王的雕像。两座钟楼后面有座高达90米的尖塔,巍峨入云,塔顶是一个细长的十字架,远望似与天穹相接,是巴黎最古老、最大的哥特式天主教堂。
价值影响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所蕴含的审美意蕴和美学价值所带来的不仅是美感享受,更将神学和中世纪的审美要求以建筑的形式表达出来,是具体化了的神学体现和美学思想。高耸的建筑体系、绚烂的玻璃花窗及精致的内外部雕琢等综合起来形成了有机的整体,有着特殊审美意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美学思想的实物体现,也是中世纪艺术的巅峰。
哥特式文学
哥特式文学出现于西方宗教意识逐渐衰退的时期,由于当时文艺复兴处于鼎盛时期,任何新奇的作品形式都可以自由发展,这给予了哥特式文学足够的发展空间。为了突破古典文学的创作方式,更多的作者开始创造更为新奇的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虽然哥特式文学的研究已延续了许多年,但仍然难以做到全面解读,这也体现了其独特、浓厚的历史价值。
哥特式绘画与雕塑
哥特式绘画与雕塑等艺术设计通常取材于挖掘和放大了的人类感情世界,并在创作的过程中提升这种自发的感性体验。所以当它再作用于受众时,常常会激发进一步的审美情感和思考空间。艺术设计与哥特式风格相结合,探讨了严肃的生命与死亡的人类永恒主题,这种触及人类内心的艺术表现力,也是其艺术价值的具体体现。
哥特式音乐
哥特式音乐融入了奇幻的黑色情趣,因而极具浪漫色彩和不羁格调。这种结合不同个人情绪的音乐形式,在年轻人之中备受喜爱,恰当地表达了他们迷惘、懵懂的精神状态。哥特风格与音乐的融合,升华了音乐作品所描述的感性经验与价值理念。通过这些放大的精神世界,音乐再作用于受众时,人们的审美情感与思考空间将获得进一步提升。
哥特式影视
哥特式影视从情节设计、人物塑造、服装造型等形式给人以独特的美感,通过对欲望的极端宣泄、痛苦的扭曲表达,带给人们未知的恐惧感。哥特式影视抛开外在的、功利的、实用的概念,用超脱的、精神的心理状态来表现对象,在主体与客体之间拉开适当的距离,使人产生关于苦难或矛盾的审美体验。
哥特式服饰
哥特式服饰杂了古典主义的严谨,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浪漫主义的感性色彩。早期哥特式服饰通过一件件神秘、奇异的服装确立了西方立体剪裁的独立风格,并且还是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服装艺术发展开始分流的临界点。哥特式风格对现代服装设计具有指导意义,拓展了服装设计的思维空间与表现性形式,在世界服装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关研究
韦恩·戴恩斯(Wayne Dynes)撰写《观念史大辞典》(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中的条目《哥特式概念》(“Concept of Gothic”)时,从词源角度追溯了哥特一词的民族学与批评美学起源。
1693年,约翰·德莱登(John Dryden)在翻译的迪弗雷努瓦(Charles Alphonse du Fresnoy)的著作中将没用的东西与哥特风格相关联,给予哥特以野蛮与粗鄙的负面评价。
理查德·赫德(Richard Hurd)在《关于骑士制度与传奇的信札》中将中世纪称为“哥特时代”,将哥特风格与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与骑士文学融合在一起,从历史主义角度肯定了中世纪文化与文学价值。
19世纪中期,普金(Augustus Welby Northmore Pugin)十分推崇哥特复兴运动,将中世纪时代的生活视作人类唯一健康的生活范本,鼓励现代社会以中世纪社会为范本进行变革。
刘健翻译《哥特复兴》肯尼斯·克拉克著的书籍中,通过英国哥特式建筑与文学的研究讲述哥特复兴幸存的过程,将哥特建筑作品细致描述,并作为议题放入社会与政治环境接受作品的时代特性。
John M.Skutlin学者在《Goth in Japan:finding identity in a spectacularSubculture》一文中对哥特风格进行一般概述,认为其通过对黑暗和病态的自反性运用来讽刺地表达意象和主题,是一种消极的讽刺表达,也是一种终身的身份。
参考资料
Bauhaus.酷狗音乐.2023-08-26
剪刀手爱德华.豆瓣电影.2023-08-26
Bauhaus.豆瓣音乐.2023-08-26
蒂姆·波顿.豆瓣电影.2023-08-26
《剪刀手爱德华》.1905电影网.2023-08-2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产生
发展
名称由来
风格特点
恐怖神秘
浪漫唯美
庄严华丽
阴郁叛逆
艺术类别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文学
哥特式绘画
哥特式雕塑
哥特式音乐
哥特式影视
哥特式服饰
代表人物与作品
人物:贺拉斯·瓦尔浦尔(Horace Walpole)
人物:包豪斯乐队(Bauhaus)
人物:蒂姆·波顿(Tim Burton)
作品:《奥特朗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
作品:《剪刀手爱德华》
作品:巴黎圣母院
价值影响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文学
哥特式绘画与雕塑
哥特式音乐
哥特式影视
哥特式服饰
相关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