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英语:Hot spring),是指从地下自然涌出或人工采集, 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及
微量元素,且水温≥25℃的矿水。温泉有不同的分类标准,种类也不尽相同。一般可以根据出露形式、环境、温度、
化学和泉水运动状态进行划分。
李时珍是
中原地区最早对温泉进行分类的学者之一,他在《
本草纲目》
中将中国的
矿泉分为热泉、
曹冷泉、甘泉、酸泉和苦泉五大类。1981年10月,中华医学会在
青岛市召开全国疗养专题学术会议,对中国温泉进行了界定,将中国矿泉分为十二类。2018年5月,中国旅游协会温泉旅游分会、
云南省温泉与水疗行业协会和云南省标准化协会等单位联合制定中国旅游行业标准对温泉旅游泉质的等级进行划分。
中国的温泉利用有着较长的历史,
西安市的
唐华清宫等温泉地都与历代帝王将相的光临相关,流传着众多的传说。
中原地区在古代就已经将温泉用于医疗保健、工农业生产和旅游资源。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温泉利用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步应用于休闲旅游度假、医疗疗养、工农业生产开发和科研文化方面。现如今,温泉发展旅游,旅游衍生休闲、娱乐、养生、度假、观光、科普教育等众多功能,丰富了温泉的旅游内涵,已经受到全世界的普遍追捧。17世纪晚期,
英国温泉开发的兴盛伴随着国家经济整体的增长。18世纪中叶,
费城周边的都市温泉得到开发。1972年
德国温泉治病的费用占GNP的2%,所有温泉都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日本则经历过从汤治到保养、休养、观光、欢乐的全过程。
韩国在日本占领时期,温泉得到开发。
在科研方面,可以通过温泉的温度,考察到温泉热源的具体位置、流径过程等情况;还可以根据温泉出水变化还可以预测当地地质结构变化等,为地质研究做出贡献。目前温泉主要的发展模式是休闲旅游度假,而温泉休闲旅游度假的主要方法便是浴用。
矿泉浸浴(泡温泉)是浴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主要分为全身浸浴、局部浸浴和淋浴。泡温泉有基本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在泡温泉前,要注意确认自身是否属于适宜人群,并做好浴前准备工作,遵守泡温泉基本礼仪,明确注意事项。
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
央视网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评选出“中国十大
温泉度假区”。十大温泉度假区主要集中在
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内陆入选的仅有
贵州省和
四川省两例。2023年12月,
美国著名旅行杂志《Condé Nast Traveler》评选出世界上18个最美的温泉,上榜温泉主要集中在
亚洲、
欧洲和
北美洲,
南美洲和
大洋洲均仅1例入选,非洲0入选温泉,位于中国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的黄龙国家风景名胜区温泉入选。
概念
《
现代汉语辞典》中对温泉的解释是:温度在当地年平均气温以上的“泉水”,而《
辞海》中对温泉的解释是:水温超过20℃的泉。
小行星3789医疗矿泉专家
陈炎冰在《矿泉与疗养》一书中认为,温泉一般含有多种活性作用的
微量元素,有一定的矿化度,泉水温度常高于30℃以上。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温泉的定义和理解也稍有不同:
中国旅游行业标准(2018)中对温泉的定义是从地下自然涌出或人工采集, 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及微量元素,且水温≥25℃的矿水。
中国
台湾省地区认为温泉是符合温泉基准之温泉水及
蒸汽(含溶于温泉水中之气体)。温泉水包括自然涌出或人为抽取之温水、冷水及水蒸气(含溶于温泉水中之气体),在地表量测之温度高于或等于30℃者;若温度低于30℃之泉水,其水质符合温泉水质成分标准者,亦视为温泉。
日本认为温泉是地下涌出之温水、矿水、及水蒸气与其他气体(
碳氢为主成分的
瓦斯除外)。温度高于或等于25℃;如温泉低于25℃,其水质符合之规定的19种物质(日本温泉法附表)其中一种以上者。
韩国认为温泉是指地下涌出,温度高于或等于25℃之温泉,水质成分对人体无害。
形成
原因
温泉的形成,一般而言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
地壳内部的
岩浆作用所形成,或者为
火山喷发所伴随产生。火山活动过的
死火山地形区,因地壳板块运动隆起的地表,其地底下还有未冷却的
岩浆,均会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
热能。由于此类热源的热量集中,因此只要附近有孔隙的含水岩层,不仅会受热成为高温的热水,而且大部份会沸腾为蒸气,这种多为
硫酸盐泉。
二则是受
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所形成。当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渗透,深入到地壳深处的
含水层形成
地下水。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热加热成为热水,深部热水多数含有气体,这些气体以
二氧化碳为主。当热水温度升高,上面若有致密、不透水的岩层阻挡去路,会使压力越来越高,以致热水、蒸气处于高压状态,一有裂缝即窜涌而上。热水上升后愈接近地表压力则逐渐减少,由于压力渐减而使所含气体逐渐膨胀,减轻热水的密度,这些膨胀的蒸气更有利于热水上升。上升的热水再与下沉较迟受热的冷水因密度不同所产生的压力反复循环产生对流,在开放性裂隙阻力较小的情况下,循裂隙上升涌出地表,热水即可源源不绝涌升,终至流出地面,形成温泉。在高山深谷地形配合下,谷底地面水可能较高山,中地下水位低,因此深谷谷底可能为静水压力差最大之处,而热水上涌也应以自谷底涌出的可能性最大,温泉大多发生在山谷中河床上。
条件
根据温泉形成的一般机理,温泉是由大气
降水补给的
地下水深入
地壳深部,在循环加热过程中,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而成为热载体和矿物载体赋存在
地球内部,在有利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下,出露地面而形成的。因此,温泉的形成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地下必须有热水存在;
二是必须有静水压力差导致热水上涌;
三是岩石中必须有深长裂隙供热水通达地面。
类型
中原地区开发利用温泉历史悠久,在距今2500~3000年的《
诗经》时代,人们就根据出露情况和温度差别对
矿泉作了初步分类。
李时珍是中国最早对温泉进行分类的学者之一,他在《
本草纲目》
中将中国的矿泉分为热泉、
曹冷泉、甘泉、酸泉和苦泉五大类。古代虽然有简单的分类,但没有明确、系统的标准。不同环境、温度、化学成分等的温泉具有不同的用途,随着温泉利用广度与深度的扩展,为了更合理地开发利用温泉,人们按不同的标准对温泉进行了分类。1981年10月,中华医学会对中国温泉进行了界定。2018年5月,中国旅游协会温泉旅游分会等单位联合对温泉旅游泉质的等级进行划分。
按温度和泉质等级划分
2018年5月,为进一步规范温泉旅游的市场秩序,使消费者能够识别与选择适合的温泉旅游产品,推动温泉旅游产业健康
可持续发展,中国旅游协会温泉旅游分会、
云南省温泉与水疗行业协会和云南省标准化协会等单位联合制定中国旅游行业标准对温泉旅游泉质的等级进行划分。温泉旅游泉质依据其温度分为温泉和冷泉。依据其化学成分和温度划分为三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为温泉(或冷泉)、优质温泉(或优质冷泉)、优质珍稀温泉(或优质珍稀冷泉)。
按温度的国际划分
温泉按温度分类采用定量标准,因用途不同,分类有所不同。温泉属于地热资源的一种,在国家标准《地热资源地质查规范》中,地热资源按温度分为高温、中温、低温三类,温泉属于低温地热资源,被分为三亚类。《
地质大辞典》依温度将温泉分为两级,显著地高于当地年平均气温而又低于45℃的为温泉,主要用于医疗;温度高于45℃而又低于当地
地表水沸点的为热泉,主要用于
热能。国际
矿泉分类建议按温度分为:小于20℃为冷,20℃ ~37℃为微温,37℃~42℃为温,高于42℃为高温。在日本《温泉法》中,25℃~34℃以下的为低温泉,34℃~42℃为中温泉,42℃以上的为高温泉。
按化学的成分划分
温泉水质的好坏与所含成分有关,不同的温泉水质,其医疗效果也不一样。温泉水的矿物质浓度和
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差异构成不同的温泉类型,国家标准《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给出温泉作为医疗热矿水泉质类型的参考依据。
按泉水的运动状态划分
自秦汉时期,根据泉水水体运动状态,可以将温泉分为间歇泉、上升泉、裂隙泉和下降泉四种,一直沿用至今。
按温泉的环境划分
温泉按环境区分为火山型温泉和非火山型温泉。火山型温泉是指当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渗透到
地壳深处,受高热、压力作用后,循裂缝上升涌出地表时,温度仍高于人体体温,形成温泉。其涌出形态较多,有缓缓涌出,也有巨喷而出,还有一些是热水和泥浆、天然气一起涌出。非火山型温泉包括深城岩温泉、
变质岩温泉、
沉积岩温泉。即通过物理探测、地质分析,推算出因地热产生的
含水层深度,从而在有温泉开发可能性的地热地区进行
钻探,从深层
断裂带打出温泉水。
按出露的形式划分
根据出露形式温泉可分为天然涌出温泉和人工地热井开采温泉两种。
历史沿革
综述
中原地区温泉有文献记载者多达972处,其中温度高于50℃的有229个。经地质普查,据初步统计,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发现温泉达3000多处(2019年数据)。中国劳动人民发现和应用温泉治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早在先秦的《
山海经》里就有了“温泉”的记载。1000年前的《山经注》记有:“寇水出代群
灵丘县高压山,又东合温泉水,水出西北喧谷,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汉朝天文学家还专门写了《温泉赋》,文中写到:“览中域之珍轻,无斯水之神灵。于是殊方跋涉,骏奔来臻,天地之德,莫若生兮。帝育臣民,资厥成分。
六气淫错,有疾疗兮。”公元 400 年,
北周庾信写了《温泉碑文》,记述了温泉的治病作用。公元 1000 年,唐庾在《汤泉记》中探讨了温泉形成的原因。明代的
杨慎著《安宁温泉诗序》,概括了
中原地区温泉的分布。
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
中将中国的
矿泉分为热泉、
曹冷泉、甘泉、酸泉和苦泉,是中国最早的温泉分类学者之一。
起源
温泉文化起源地暂不可考。最开始,人类发现动物在温泉水中恢复疲惫。据说
日本人一开始并不知道温泉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后来因为看到一只受伤的小动物在泡过温泉之后奇迹般地迅速复原,这才使他们开始认真研究起温泉的功能。现代人渐渐把泡温泉作为休闲养生、解压甚至治疗的方法,这种趋势迅速在全球漫延。
秦始皇建“骊山汤”是为了治疗疮伤,
徐福为了山海寻找长生不老药,辗转漂流到了日本歌山县,当地仍保留了“徐福”之汤温泉浴场。到了
唐朝,
李世民特建“
唐华清宫”,诗人也留下了不少创作,描写脂粉美女从温泉出浴的情形,足见
中原地区悠久的温泉历史文化。
日本人爱好温泉的程度实在是不必多说,三步一小汤,五步一大汤,泡汤对日本人而言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发展出一套不同于其他各国的泡汤文化及温泉疗效整理,我们称之为“汤治文化”。同样拥有悠久历史的
欧洲大陆的古
罗马人,他们引泉水加热再流到建好的浴场中让人们使用,其中
英国巴斯及
土耳其等地有名的温泉浴场,一直都还在使用。
变迁
第一代温泉是洗浴的文化,就是人们常说的“泡汤”;第二代温泉文化是洗浴加游戏,强调温泉的动感、丰富;第三代温泉则是洗浴加休闲的文化,突出温泉是一种休闲旅游;最新的第四代温泉文化是最具包容性的,它不再专属年轻人,而是与上一代共同享有的引入保健概念的全新温泉。
这就是温泉的文化变迁,它最直接地反映着人们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随着社会大众对健康的日益重视,第四代温泉闪亮登场。这类温泉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提供适合不同体质的温泉浴,且通常会在入口处设有诊所,让游客在泡汤前接受简单的体检,以体现保健温泉的宗旨。根据体检结果,可在保健医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温泉。另外,还有诸如恢复疲劳、减肥美容之类的水疗方案可供人们选择,以及多种多样的设施保证游客一年四季都可尽情享受。
第四代温泉中的代表有
亚洲规模最大的保健主题温泉——
韩国的思帕比斯,珠海御温泉亦是以健康休闲为主题,大量运用中医理论设计具保健作用的“个性化泡汤”产品。
史载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就开始研究水文地理、自然风貌,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
水经注》中,郦道元以水道为纲,将河流流经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古迹及风俗等均作了尽可能详细的描述,为后人研究古代地理和人文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水经注》中载有温泉31个,按温度的不同从低温到高温分5个等级,依次为“暖”,“热”,“炎热特甚”,“炎热倍甚”和“炎热奇毒”。如“炎热特甚”的温泉,可以将鸡、猪等动物的毛去掉;“炎热倍甚”能使人的足部烫烂;“炎热奇毒”泉水可以将
喜米煮熟。书中还对各个温泉的特点、矿物质、生物等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如有的温泉有
硫气,有的有盐气,有的有鱼等。
中国的温泉利用
中国温泉利用历史有着相当长的历史,
西安市的
唐华清宫、北京的
小汤山、南京的汤山等温泉地无不与历代帝王将相的光临相关流传着众多的传说。然而1949年以前,全国尚无所温泉疗养院。温泉利用停留在当地居民洗浴及日常生活和少量的生产使用水平上。一些温泉地尽管建设了保养设施,但只限于少数达官贵人及当时
殖民者使用,如
辽宁省著名温泉地多少都与当时
日本占领者的开发、利用相关。
历史沿革
古代利用
温泉是一种具有多功能、多用途的自然资源,用途非常广泛。古代对温泉的开发利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医疗保健
温泉具有医疗和康体保健的作用。利用温泉治疗疾病,在我国古籍中早有记载。汉代《
三秦记》记载了温泉治病的传说:“始皇与神女游,而其旨,神女唾之,则生疮,始皇怖谢,神女为出温泉而洗除,后人因以为验。”
东汉张衡在《温泉赋》中提到“有疾疗兮,温泉泊焉。”
北魏地理学家
郦道元在《
水经注》中记载的温泉很多都具有医疗功能,如
浑源县暄谷温泉、河北鹿县桥山温泉等。此后的各种地理总志中多有温泉疗疾的记载,如《
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安徽
巢湖半汤温泉:“其泉涌出时热,凡抱疾之人饮浴此汤,无不效验。”《
大明一统志》中记载安徽和州(今
和县)
香泉:“其色深碧,沸白,香气袭人。有患疮济者,浴之辄愈。”温泉在古代已广泛用于医疗保健,并有“饮服”,“入浴”等疗法。
工农业生产
农耕文化是
中华文化的主体,农业耕作离不开灌溉。距今3500多年前,人们就已经知道用泉水灌溉农田。人们在利用泉水灌溉时发现温泉灌溉能起到特殊的功效,它能缩短作物生长期、提高作物的产量,因而受到人们的重视。《
水经注》中记载湖南郴州温泉灌溉农田的情况:“水在
苏仙区之西北,左右有田数十亩。资之以溉,常以十二月种,明年三月谷熟。度此
水冷,不能生苗,温水所溉,年可三登。”《
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南京汤山温泉:“冬夏常热,禽鱼之类入者辄烂,以煮豆谷,终日不熟草木濯之更鲜茂。”明清时期的文献中也多有温泉灌溉农田的记载,如
房县大汤池:“四时常温,泉自石穴流出,始为两池,
北流市溉田数百亩,其稻较他处早半月。”温泉含有矿物质且温度高于一般泉水,被用于
手工业生产。一些温泉卤类物质多被称为盐泉或咸泉,用于煮煎食盐。如重庆开县(今
开州区)温汤井:“有
松属、
柏木、龙马三井煎盐”。一些特殊的温泉还能用来提取矿物,《
徐霞客游记》中详细记载了云南腾越(今
腾冲市南部)附近的居民提取温泉中的
硫、硝矶等矿物的情况。古人还利用高温温泉进行手工业加工,如“夷绢濯鲜”,即用温泉
水煮烫加工蚕茧、
绢丝等。
旅游利用
古代温泉的旅游开发利用源于帝王的休闲娱乐活动。为满足帝王康体保健休闲娱乐的需要,在一些环境优美的温泉地建立了行宫,供帝王游幸。《初学记·骊山汤》中记载:“骊山汤,初始皇砌石起宇,至武帝又加修饰焉。”这说明早在秦汉时期,骊山温泉就成为帝王游观之地,并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设施。除骊山温泉外,古代众多泉质优良、环境优美的温泉地也进行了旅游开发。河北鹿的桥山温泉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是一个“能治百病”、“赴者若流”的旅游与疗养胜地,《
水经注》中记载:“泉上有祭堂,雕檐华宇,被于浦上,石池吐泉,汤汤其下。”
近现代
休闲旅游度假
温泉是人类的宝贵资源,温泉发展旅游,旅游衍生休闲、娱乐、养生、度假、观光、科普教育等众多功能,丰富了温泉的旅游内涵,已经受到全世界的普遍追捧,并且目前温泉主要的发展模式就是休闲旅游度假。
医疗疗养
医疗保健功能是温泉最重要的功能。无论是在
中原地区或是在
欧洲、
日本,早在远古和
中世纪时就因其优异的医疗作用而被人们广泛重视和利用。由于泉水中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或
微量元素,能起到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因此,世界上重要的温泉地几乎都是首先形成疗养地。只是到了近代,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分布于山水胜景地的泉水才成为一项旅游资源,
泉区成为旅游疗养胜地。利用这些泉水,以饮、浴、蒸、敷等不同疗法,治疗各种疾病,收到很好的疗效。因此,
矿泉和温泉疗养成为今日世界重要的健身度假旅游活动的内容。温泉中丰富的矿质元素有很好的的医疗效果,通过温泉洗浴或者饮用可以达到减缓病痛的效果,比如有可以用于治疗
胃病的食盐泉和
碳酸氢盐泉,有治疗肝脏的
碳酸氢钠泉,有治疗
糖尿病及通风的
硫酸盐泉和硫磺泉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温泉对数十种疾病都有治疗或助疗作用,据研究,温泉对
皮肤病的治愈率为11.71%,平均有效率为85.02%。
新中国成立后,本着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宗旨,中央政府及各部委建立了上百所冠以工人温泉疗养院等名称的温泉疗养设施。由于当时与旧
苏联有着友好关系,
工业基地选择在北方,为此温泉疗养院主要建立在北方工业集中地域,其中以
重工业基地
辽宁省为多。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辽宁省的丹东五龙背温泉、营口熊岳温泉、鞍山汤岗子温泉在接治伤员方面起到了较大作用。伴随医疗制度的改革,公费温泉治疗患者大幅度减少,既存的温泉疗养院开始走多种方式经营的路径。一是设立健康疗养部门,如辽宁省熊岳温泉疗养院、省
劳动改造局熊岳温泉疗养院等;二是设立旅馆式高级病房,如
鞍山市汤岗子温泉疗养院病房;三是开设综合门诊加强普通医院治疗机能。伴随疗养院庭内的变化,庭外观光性质的旅馆在
税务系统、邮政局、电力、公路局、市委组织部、粮食局等部门的出资下陆续得到建设。之后,个人及
社会资本也开始进入温泉地。
生产开发
20世纪70年代由于世界性的石油危机,作为潜在
替代能源的地热资源得到了当时
中原地区政府的重视,地热调查受到政府的资助。温泉分布图先后为不同研究机关及研究者所制成,1970年、1971年、1975年及1979年先后于广东
丰顺县、江西宜春、
怀来县、湖南灰汤和
营口市建设了试验性电站,但是由于规模比较小并且水温低运转效率低,只有丰顺和灰汤的电站在运营,真正地热开发是在1977年于
羊八井建设的利用202°C蒸气的电站。利用温泉的高水温特点进行发热发电,利用其
热能建立循环用水系统,并且在此基础上开发发电系统,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燃料,摒弃传统的锅炉等设备,而且节能环保,达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温泉的热能及丰富的矿质元素可充分加以利用来发展农业种植及养殖,不仅可以将温泉的热能用来建立温室大棚,而且能够使其在养殖方面也发挥极大的效益。直接利用温泉水丰富的水质灌溉蔬菜,种植保健蔬菜及特种蔬菜。
科研文化
通过温泉的温度,可以考察到温泉热源的具体位置、流径过程等情况;还可以根据温泉出水变化还可以预测当地地质结构变化等等,为地质研究做出贡献。
主要利用
中原地区温泉的利用主要是
矿泉浸浴(泡温泉)和温泉旅游两种,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矿泉浸浴泡温泉是浴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可以在浴盆或浴池中进行,分为全身浸浴和局部浸浴。
全身浸浴
全身浸浴是矿泉浸浴最常见的方法,它使人体充分的接触矿泉水,从而产生显著的生物效应。浸浴时矿泉中的化学成分可通过两种形式对机体产生作用:矿泉水对皮肤的直接接触和矿泉水中的物质经皮肤进入机体与机体经皮肤向矿泉水排除物质的交换作用。全身浸浴的方法有卧式及坐式两种:卧式即浸浴时采用半卧位,浴者要静仰卧浸泡在浴盆或浴池中,头颈部及前胸大部露出水面,水面不超过
乳头水平;坐式即采用坐位浸浴,浴时仅头部露出水面。卧式浴易为病人接受对心肺脏器负担较小,坐式浸浴多适用于体质较好的浴者。
局部浸浴
局部浸浴是根据患者的患病部位和患者的体质情况,在不能或不宜做全身浸浴时,可采用的浸浴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浴者坐在浴池或浴盆里,仅下半身浸入水中。水温38~40℃,每次15~20分钟。半身浸浴时矿泉水主要作用于下半身,全身性反应较小,此时机体上下不同的刺激有调整植物神经的作用。也有人认为半身浴是全身浸浴的过渡,待浴者习惯于浴疗后,可试行全身浸浴。
坐浴是常用的一种水浴疗法。坐浴时人体的浸浴范围比半身浸浴时更小,仅下腰部、臀部、大腿根部浸于矿泉水中。坐浴时间一般为每次10~15分钟。手臂浴把手及
前臂浸在矿泉水内,水温41~43℃,每次10~15分钟。
手臂浴是把手及前臂浸在矿泉水内,水温41C~43℃,每次10~15分钟。此方法能反射性调节循环呼吸功能,对缓解
慢性支气管炎、心绞痛、支气管哮喘有一定帮助。
足浴是指双足浸于矿泉水中,水温41~43℃,每次10~15分钟。
浸浴程序及注意事项
第一步,先用清水淋浴冲身,达到“洁净身体”目的;
第二步,探试池温。先用手或脚探测泉水温度是否合适,千万不要一下子跳进温泉池中;
第三步,脚先人池坐在池边,慢慢浸泡双脚,然后用手不停地将温泉水泼淋全身,最后缓慢地让全身浸入到泉水中;
第四步,先暖后热。温泉区内设不同温度的浴池,从低温度泉到高温度泉浸泡要循序渐进,逐步适应泉水温度;
第五步,掌握时间,一般温泉浴可分次反复浸泡,每次为 20~30 分钟,如果感觉口干,
胸闷,就上池边歇一歇,做一做舒展体操运动,再喝一些
蒸馏水以补充水分。有些人喜欢让全身泡得通红,但要注意可能会出现心跳加速,
呼吸困难的现象;
第六步,按摩配合。适当的穴位按摩会加强温泉保健的功效,对-些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第七步,注意冲身,尽量少用洗发水或沐浴液,用清水冲身则可。
1、洗净身体。入浴前都应先将身体冲洗干净,并注意避免水温太烫。在清洗时,要远离浴池并将身体放低,不要让污水溅到池子里。
2、保持环境清洁。不论是大众池或是个人浴室,在使用过后,都应将随身携带的物品带走,或是清理干净,让每一个客人都能享受干净舒适的泡汤之旅。
3、非礼勿视。在大众池内众人皆是裸体相对,注意不要猛盯着人家的身体看。
4、入温泉池后不可搓揉身体,也不可做影响他人的动作。
1、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沐浴。饭后大量血液集中到
消化道血管进行繁重的消化工作,此时沐浴,皮肤血管扩张会使在消化道内工作的血液分流回到皮肤,影响消化和吸收。对于心血管、
脑血管病患者及体弱者,由于本身对血管及血液的调整功能降低,所以更不宜饭后马上沐浴。
2、过度疲劳或饥饿时,不宜沐浴。劳累时,肌肉
张力差,肢体无力站立不稳,易摔倒。由于血糖等消耗过量,血糖浓度低,脑部乏氧缺血盆浴时因劳累进一步加重这种情况,因而易滑进浴缸,造成呛水甚至淹溺。人以水谷为本,饥饿时水谷空虚,精气不足,故不能浴身而耗其精气。所以浴前应先休息片刻,吃些东西后再行沐浴。
3、沐浴处宜温暖,浴后忌风。浴后腾理疏松,汗孔开张,若当风则邪气易乘虚而人,产生疾病。
4、身热汗出忌冷浴。身正热时,阳气外浮,若淋冷水,则会抑遏损伤阳气,致寒水之气侵入肌肤,产生疾病。
5、头晕目眩、心烦意乱、
酗酒后不宜沐浴。在这些情况下,人不够清醒,反应迟钝,易摔倒,撞碰或淹溺,偶可发生意外。
6、大病初愈者和精神病患者,因生活自理能力差,不宜一个人沐浴需有人陪伴。
1、皮肤过敏者不宜泡温泉。
2、孕妇及手术过后者不宜泡温泉。
3、
糖尿病患者不宜长时间泡洗热水澡、蒸桑拿浴和泡温泉,因为水温过高可让患者注射的
胰岛素吸收加快,而且长时间身体
过热使机体能量消耗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很容易出现意外。建议糖尿病患者在洗澡时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水温不要超过40℃,以免出现意外。
4、容易失眠的人,不要长时间浸泡。
5、凡有心脏病、
高血压或身体不适者,非经医生允许,不宜泡温泉。
淋浴
淋浴干净卫生,而且省水节约
矿泉资源,又便于操作。由于淋浴过程中矿泉里含有的气体大量逸散,矿泉水与皮肤接触时间短暂,又无浸浴时的
浮力、压力作用,其医疗保健作用不如浸浴明显。
水中运动浴
温泉水中运动浴即是在水中进行各种体育锻炼,其特点是有浸浴和医疗体育的综合作用。水中运动包括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主动运动有体操、游泳、水球及单双杠等;被动运动是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进行肢体和关节的功能锻炼,水中推拿亦属被动运动类。
近些年来,水中运动浴在
欧洲各国和
日本开展的比较广泛。
小行星3789国内许多
矿泉疗养院和康复中心亦有开展。浴池面积约50~300平方米不等,水深约1.5米左右,温度一般保持在35~37℃。在医疗体育人员指导或帮助下,浴者在矿泉中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使机体借助于矿泉水的
浮力、压力、温度和化学作用,松弛肌肉韧带,减轻疼痛,增大关节活动范围。
机械水浴
机械水浴是用机械加压的方法使矿泉水发生各种流动,以增加矿泉水对人体的机械刺激的浴疗方法。机械水浴在
发达国家应用广泛,
中原地区的部分疗养院和理疗康复院也开始运用。常见的机械水浴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气泡水浴是指在洗浴的同时,通过发泡板向水中施加一定压力、温度及气体束,使浴池中的水形成大面积成串的水泡和
水花,对人体各部肌肤进行不同层次的冲击、
吸附和按摩。
波浪浴和旋涡浴是指用机械的方法使浴盆中的水不断地发生规则或不规则的运动,而产生波浪和
涡流。一般矿泉水的入口在浴池底部,出口在浴池上部,以便保持池水清洁。
加压喷射浴一般由医务人员操作。方法为让患者立于操纵台前2.5~3米处,背向操纵台,施术者用水枪向浴者喷射密集加压矿泉水。喷射顺序为:先从肩背部开始向下至足,然后再侧面,再胸腹到下肢。一般2分钟即可完成。注意水柱要不断地移动,均匀的喷射。
别国的温泉利用
其他各国和地区对温泉的利用历史悠久。以
美国为代表的美洲、以英国、
德国、
匈牙利、
冰岛、
芬兰为代表的欧洲、以
中原地区、
日本、
韩国为代表的
亚洲,最早的在
罗马时代至17世纪就有在温泉利用方面的历史。
英国
西欧和美国有温泉疗养的历史,但是更多的是体现保养、休养及消遣的功能。17世纪晚期,英国温泉开发兴盛伴随着国家经济整体富有增长,
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扩张,政治安定,都市余暇生活丰富整体复兴而得到发展。英国伦敦西部著名的温泉度假城巴斯城,18世纪由一个衰落的羊毛加工城演化为目前仅次于伦敦的消费性都市,就是其很好地利用了温泉资源。
美国
殖民美洲温泉开发要晚于西欧,主要原因是清教徒理论的制约。18世纪中叶,
费城周边的都市温泉得到开发,以满足城市住民的余暇要求。南方的弗吉尼亚州则保持简易乡村风味的温泉洗浴习俗。
德国
德国是中欧的代表,强烈的服从意识使得德国温泉具有浓厚的疗养、保养机能,在温泉地看不到西欧那种强烈的消费现象。早在1972年德国温泉治病的费用占GNP的2%,所有温泉都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1975年,全国有615万人去过温泉,平均滞留时长为11.9天,6.9万人去过国外温泉,平均滞留时长为3.5天。
匈牙利
以匈牙利为代表的东欧在温泉利用方面历史悠久。早在罗马时代至17世纪,就开始建造面向贵族、妇人、吉普赛人、农民的温泉治疗设施,直至今日,匈牙利仍被称为世界温泉的故乡。
冰岛
冰岛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对地热资源的开发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拥有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Routes North网站评选出冰岛包括The Sky Lagoon、Reykjadalur hot river在内极负盛名的十一大温泉(THE 11 BEST HOT SPRINGS IN ICELAND)。
韩国
韩国在日本占领时期,温泉得到开发,但因温泉资源贫乏以及战后着手经济建设,温泉开发几乎没有进展。直到70年代,韩国国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全国各地人工掘出温泉数量大量增加,温泉地数也由1981年的13处增加到90年代末的50处、1994年的89处。但根据
日本与韩国温泉观光利用的状况,
亚洲温泉旅游利用有向着娱乐方面发展的趋势。
日本
日本经历过从汤治到保养、休养、观光、欢乐的全过程。日本温泉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历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并且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日本温泉旅游业让旅游者在传统文化体验中接触并感受日本传承文化魅力的做法,为温泉旅游业的发展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洗浴文化作为日本社会特有的生活文化,日本已经将沐浴
升华为至高至美的享受,从而形成其独特的温泉文化,这种在日本形成的温泉文化还是影响当代温泉文化的核心因素。澡堂在日本称为“钱汤(
日语:銭湯)”。在12世纪的镰仓时代,“钱汤”就以商业形式出现在一个叫“钱瓶桥”的地方,属于
东京一带,故称为“钱汤”。日本澡堂分为家庭浴池、大众浴池和温泉浴池3种形式。在
明治维新以前,
日本的大众浴池和温泉浴池是“男女混浴”,但是去的多半是年纪大的带小孩的妇女,大姑娘们则到妇女浴池去。现如今则只有温泉浴池允许“男女混浴”。浴池入口处的门帘上写着“男部”和“女部”。顾客要在入口处脱去鞋子,然后购票,随后进入更衣室脱去衣服,将衣服放进专用的篮子才能进浴室。入浴时要求同
中原地区有相似之处,要先冲洗身体和头发才能入浴,禁止在浴池内洗毛巾、洗头和洗脸,更不能穿着内衣下浴池。
日本菜借由温泉文化的效应,以及风格上和温泉的相近为人们所追捧和喜爱,成为享受温泉的重要部分,在优雅的环境中感受泡温泉给身心带来的释放。
科学研究
中国国内和国外都有关于温泉的科学研究,其研究主题包括化学变化、化学成分、治疗疗养、离子浓度以及细菌分析等方面。
中国温泉研究
2024年,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研究温泉水疗对膝骨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温泉水疗对膝骨关节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海南省省辐射环境监测站为解海南省温泉设施内氡及子体浓度水平以及温泉利用带来的
辐射剂量,采用连续测量方法,对海南省四个地区的典型
瑶池温泉酒店内不同环境空气中氡及其子体浓度开展了现场测量,研究了海南温泉设施氡及子体浓度测量与所致剂量。
别国温泉研究
2023年,美国
伦斯勒理工学院生物科学系等研究了温泉垫料群落中绿色硫细菌的地理和
生态多样性,以探求嗜热细菌的分布和生存状态。同年,
九州大学医院前田丰树通过研究温泉认为,习惯性泡温泉与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和
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相关性。2024年,印度
阿里格尔穆斯林大学地质系研究了温泉独特的
化学特征,并将其与同一地区的冷泉、
地表水和
地下水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温泉温度在27~96℃之间,引起了不同程度的水化学变化。同年,日本石丸真美等人对温泉水养殖的
鳗鲡肌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测定,并与井水养殖的鳗鲡肌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温泉水是一种很有前景的鳗鱼养殖水源,使用温泉水养殖鳗鱼有可能会节约大量能源。
温泉评选
中国十大温泉度假区
2010年11月至2011年3月,
央视网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评选出中国十大温泉旅游度假区,颁奖地在贵州贵阳。
世界十八最美温泉
2023年12月,
美国著名旅行杂志《Condé Nast Traveler》评选出世界上18个最美的温泉。
日本三大温泉
2023年1月,日本All About Japan网站评选出日本三大著名温泉,分别是
岐阜县的下温泉、
群马县的草津温泉和
兵库县的有馬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