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江发源于浙赣两省交界的怀玉山南的玉山水和
武夷山北麓的丰溪水,在
上饶市汇合后始称信江,信江流经
鹰潭市后分两支注入
鄱阳湖,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方便交通,信江流经的上饶和鹰潭两市纷纷在信江上饶架设桥梁。
1942年6月(民国31年),
日寇入侵
上饶市,那年正值
信江涨端午水,因战乱和水患,位于现步行桥原址的下浮桥被毁。之后重新搭建的下浮桥 移到汪家园渡口去了。
1949年5月3日上饶解放,但台湾尚未解放。那年冬天,上饶专员公署接到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转来的中共中央电令:为了畅通浙赣闽三省
交通运输,支援解放台湾,限期建造自上饶到
南平市边境的信江桥和前进桥。上饶与
福建省仅
武夷山市一山之隔,上饶地理位置在战略上素有“前线的后方,后方的前线”之称,因而上饶洋桥的建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
大桥从1949年12月开始施工,以解放军工兵营为主,
上饶市、
广丰区等县民工配合。不到一年,这二座信江河和
丰溪河上的铁桥建成。
铁桥的栏杆是钢铁结构,桥面是厚实的枕木。桥宽约4米,分为行车道和人行道,行车道是单行的,起初也没有红绿灯装置,两头派人发通行信号,北岸的车过完了,再让南岸的车上路。桥的两侧是人行道,右道去水南,左道来城区,不得逆行。感叹的是,向左走向右走,那时秩序井然。
1978年10月1日,与铁桥平行的信江大桥建成通车。于是这座风风雨雨地走过半个多世纪的
信江铁桥也退役了,1982年10月命名为步行桥。大修后的铁桥两侧的人行道因锈蚀严重而拆除,桥面由木板换成钢筋混凝土板。步行桥规定仅供行人步行,禁止一切车辆通行,自行车推行,但一些市民偏偏不信这个邪,摩托车、自行车时有开上桥面。
上饶市的信江大桥是1978年10月1日通车的,桥址北岸位于西出口处,红石河堤是一排矩形的花坛,河堤下是西濠沿埠头,因地势偏低,为建
拱桥的需要,将西濠以南的沿城路至信江河边这段路填高了5米,并破堤动工。桥址南岸是
黄金山,山下有个1970年“深挖洞”时期挖的防空洞,山上有黄道烈士墓、
上饶专区革命烈士纪念塔,因前进路(现在改名书院路)较窄,为建桥的需要将纪念塔的台阶由一字形改为之字形。新建的
信江桥引起了上饶人的极大关注,施工现场每天都有市民在河堤旁边观望,建设者将滔滔信江半截围堰,浇注
桥墩,引起上游尚在使用的浮桥半边搁浅,人们难得一见的信江见底的场景在人们心中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2008年6月,使用了30年的信江桥不再年轻,每天有万人千车辗过,大桥要大修加宽到近20米,二车道变四车道,于2009年
春节前完工。
而那座位于湖潭头的前进铁桥,与
信江铁桥结构类似,年代同龄,所不同的是桥下流淌的是
丰溪河。1984年5月,与铁桥平行的
前进桥建成通车,于是这座铁桥也废弃了,仅留下10个光秃秃的
桥墩。
鹰潭市夏埠新区修建跨越信江的信江大桥,工程于2008年10月28日启动。
信江大桥和
龙虎山大桥已经可以通行,记者来到信江大桥,看到大桥两头都放了通告牌,对货车总重30吨以上车辆进行限行,但是其它机动车、
非机动车和行人可以在大桥上自由通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