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阵,中国古代阵法之一,系冷兵器格斗的一种战斗队形,具有小而疏散、灵活多变、攻防兼备的战术特点,由明代将领
戚继光因应东南抗倭形势而创立,最初取法于
唐顺之发明的“鸳鸯伍”。
鸳鸯阵以小队为作战单元,每队统辖士兵十二人;战时状态下,队长居前指挥,火兵做饭备守,余下十人呈两个纵队布阵;前两人为盾牌手,次二人为
狼筅手,其后四人为长枪手,最末两人为
镋钯手(短兵),各长短兵器一体出击迎敌,互为策应支援,继而使一队人马成为坚不可摧的有机整体,最大限度地释放士兵个人潜能,发挥各式武器的作战效力;其阵法要旨在于短长互用、扬长避短、终不乱伍。鸳鸯阵作为基本阵法,战时也可随机变换成两仪阵、三才阵,一字排开结成大鸳鸯阵(史称“一头两翼阵”),
清代曾国藩等曾就此取法创立“湘军鸳鸯阵”。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鸳鸯阵首次投入抗倭实战,便取得了九战九捷的不败战绩,助力
戚家军最终拿下了“
台州之战”的决定性胜利;鸳鸯阵也由此声名鹊起,先后被《
纪效新书》《
练兵实纪》《阵纪》《
武备志》《明史》《中国兵学通史》等历代史书典籍所收录,传扬至今。明代兵书《阵纪》誉称:“
戚继光之鸳鸯阵,可驱步卒横行而无敌”,现行本《中国兵学通史》《练兵实纪》题解也推崇“戚氏鸳鸯阵乃中国古代战术史上的杰出之作,以其为基础的编制和作战方法是古代军事史上划时代的一个创举。”
创立背景
因应对倭作战
明朝嘉靖年间,东南倭乱愈演愈烈之际,长期负责备倭作战的戚继光奉调出镇
台州市、
金华市、
建德市三郡;赴任
浙江省伊始,戚继光眼见
卫所军早已不习兵事、难堪一战,然治下义乌乡民却颇具血性、素称彪悍,于是便上书请命朝廷在义乌征兵训练组建新军,史称“
戚家军”。
戚家军成立后,
戚继光考稽归结倭兵战术认为,倭寇善使倭弓、倭刀、
长枪等兵械, 且往往性疑狡诈、多扮鬼神出击,惯用蝴蝶阵、
长蛇阵作战,所持倭刀较之明军腰刀锋利且重长,长枪较之明军做工亦精良且更长,每逢作战甫一出击均四散而出、攻势凌厉,长此以往遂使得明军遇倭即心生畏怯,往往一触即溃。正是基于这一背景,戚继光从提升士兵自卫能力、提振将士作战胆气、强化军事技战应用等出发,聚焦“精器”以“精兵”“演阵”以“利战”的实战原则,最终创制了“长为短用、短为长用、长短互救、远近兼授”的新式鸳鸯阵法。
适应东南地理
戚继光在《
纪效新书》中即开明宗义地指出,“若夫阵势之制,特因
浙江省一方之地形,倭贼出没之情状,以形措图”,颇为直白地道出了戚氏鸳鸯阵创立的背景与初衷,便是为了适应浙江一带山多路狭、水田纵横,不利于大规模行军布阵的地理条件,同时又考虑到倭寇往往出没无常的作战特点,继而创制了以小队为作战单元的鸳鸯阵,籍此来避免因行军用兵过度集中,一旦遭遇倭寇左冲右突,反致己方自乱阵脚败北的事件发生。
阵法由来
出自鸳鸯伍
早在明嘉靖中期,
唐顺之辑《
武编》一书时,即已在“秘战第七”条中提出“鸳鸯阵”一说,其时称“秘战”。阵法规定,每遇作战,士兵五人为一伍,由身长力大者任伍长,在最前方持挨牌一面,身后随跟
狼筅手、长枪手、
鸟铳[chòng]手,牌、、枪、等兵械合成作战,全伍一体进攻、一体防守,继而使得敌方刀枪难以近身伤及我方,但我方士兵却可乘势大胆还击、进退有据,较好地解决了过去与倭寇对抗时,
戚家军因无法自卫而不敢迎战的问题。但这一阵法,在面对鸟铳火器攻击时,依然存在防御不足的短板。
成于戚继光
延至明嘉靖后期,戚继光在
浙江省义乌招募乡勇组建戚家军后,遂基于浙江地势山丘居多、道路往往狭窄的特点,结合义乌素来民风彪悍、兵卒善使
藤牌刀枪的优势,针对倭寇多系海盗海匪出身、生性狡诈多疑、个体战力较强、且又出没无常的秉性,积极取法借鉴
唐顺之所创鸳鸯伍“牌、筅、枪、铳”等兵械合成作战的演阵思想,最终集成盾牌手、
狼筅手、长枪手、
镋钯手等诸兵种于一体,创立了这一内紧外松、攻防兼备的新式步战阵法,即鸳鸯阵。
作战阵法
鸳鸯阵
鸳鸯阵以小队为作战单元,每队统辖士兵十二人(含火兵一人),作战阵型实由十一人组成,包括小队长一人、长牌手一人、藤牌手一人、狼筅手两人、长枪手四人、钯手(短兵)两人。布阵时,队长在前统一指挥,以下十人分两伍居于其后,每五人各成一个纵队,左右对称列阵。临敌作战时,手持盾牌的两名士兵(伍长)平行站在阵前,其间一人执长牌、一人执
藤牌,主要担负正面防御任务,兼及近身短刀搏斗;盾牌手身后各跟一名
狼筅手,手持狼筅护卫盾牌手后身安全,兼及掩护全队出击;狼筅手身后各跟两名
长枪手,手持长枪重点担负歼敌杀伤任务,兼及护卫狼筅手安全;每伍最末位置各跟一名
镋钯手,手持镋钯阻击来自敌方的进攻,继而掩护长枪手等持续出击,同时也担任一定的临阵杀敌职能。
小队作战时,一旦遭遇敌情,队长应临机整兵列阵,两伍长依阵法低头弯腰持牌,后方筅、枪各出盾牌两边,全队掩身盾牌后方一体缓步向前运动接敌,除火兵外的全队士兵均需紧跟盾牌上前协同作战;战时状态下,倘若盾牌手遭遇危险,
狼筅手当立即上前救援,身后长枪手、镋钯手按阵法梯次遂行掩护出击任务。譬如对阵
长枪时,倘若长枪自高处杀入,盾牌手应立即持盾格挡,顺势将来刺长枪顶起,随阵长枪则当即前刺歼敌,随后复阵再战;倘若长枪自下盘杀入,盾牌手则应顺势持盾下压,随阵长枪乘虚前刺杀出,毙敌复阵再战;倘若长枪自左侧杀入,则由左翼狼筅手负责阻击,同伍长枪、
镋钯同时杀出接敌,毙敌复阵再战;倘若长枪自右侧杀入,则由盾牌手持
腰刀接敌,同伍长枪、镋钯亦同时杀出迎战,毙敌复阵再战。数敌同时来犯时,长牌手仅需低头持牌向前推进即可,同阵
狼筅、
长枪、镋钯皆自左右两翼一体杀出、互为掩护,
藤牌手则需趁势持腰刀出击歼敌,直至
鸣金收兵为止。
衍生阵
鸳鸯阵作为基本阵法,后经
戚继光不断推衍,继而又有“两仪阵、小三才阵、大三才阵”等系列阵法,同样颇具实战价值。
两仪阵
两仪阵系鸳鸯阵的衍生阵法之一,由鸳鸯阵的两伍士兵各自纵向变换而成,分别构成牌、筅在前,二长枪各跟一牌一筅,镋钯殿后的一种战斗队形,每伍士兵自成一个五行阵,两伍合阵即称“两仪阵”。这一阵法的作战机制与鸳鸯阵相同,但较鸳鸯阵而言接敌面更大。
小三才阵
小三才阵也是鸳鸯阵的衍生阵法之一,同样由鸳鸯阵的两伍士兵各自纵向变换而来,分别构成
狼筅居中前出,两
长枪紧贴左右随护,一牌、一钯分居两翼出击的一种战斗队形。此阵要旨在于长枪护狼筅、牌钯护长枪,全队士兵一字横向排开、同时出战,在鸳鸯阵及其衍生阵法中接敌面最广。
大三才阵
大三才阵同是鸳鸯阵的衍生阵法之一,但与所称两仪阵、小三才阵不同的是,大三才阵系由全队士兵(除火兵)一体变换而成,作战机制更趋同于鸳鸯阵的一体合成作战,总体呈队长居中接敌,两狼筅左右前出拱卫,两镋钯殿后策应支援,是为正兵;同阵两翼各出一牌,以两长枪随护左右,是为奇兵,继而构成“以正兵接敌,以奇兵取胜”的又一战斗队形,该阵法同样因接敌面较广,故多适用于开阔地形下的合成作战;
戚家军设伏突击亦多摆三才阵。
大鸳鸯阵
全军出击时,各队往往相隔一丈五尺开列,继而一字排开结成大鸳鸯阵(史称“一头两翼阵”),各营兵多以哨队为单位分层前出迎敌、轮番梯次出战,每一层皆一字排开列阵;倘若道路狭窄,则全军摆大鸳鸯阵出击;倘若道路开阔,则可在结成大鸳鸯阵的基础上,各队临机拆解变换为三才阵出击;每当一个鸳鸯阵出现伤亡,则全队立即后撤由另一鸳鸯阵接替上前;
戚继光在兵书《
纪效新书》中同时指出,鸳鸯阵克敌制胜的要旨在于,无论如何对敌厮杀,“牌筅枪刀镋”均需各司其事,鸳鸯阵随离随合,杀进一层再杀一层,不可轻动冒进、贪功恋财,两翼伏兵不得摆鸳鸯阵。
北地阵法及后世流变
戚继光出镇北地后,再度应势就鸳鸯阵法做出推衍,提出施行“两伍长改由
鸟铳手出任,同步兼授
关刀以利轮战;后择长柄快枪手两名,以枪柄倒用代为
短棍出战;复选两名便捷骨柔者,充任同伍藤牌手出战;再择两名刚勇健壮貌黑者,出为同伍
狼筅手出战;同选两名年少精干凶煞者,充为
镋钯手兼携火箭出战;最后仍选一名庸碌者,授职火头兵一道编伍,各队照旧保持十二人建制,归属队长统一节制”整军路线的同时,结合北地作战形态、军备演进趋势,最终创制了有利发挥冷热兵器融合作战效能的改良阵法,即“铳枪、火箭”等
火器出击在前,“牌、筅、钯、棍、刀”等
古代兵器梯次跟进的新式战斗队形,亦称鸳鸯阵。
清代年间,
曾国藩所创
湘军也曾取法戚氏鸳鸯阵,继而在原有阵法基础上融入了
鸟铳,照旧以两个纵向
队列接敌,形成了湘军鸳鸯阵、三才阵,三者阵法要旨一脉相承。
兵械配属
藤牌
藤牌属于盾牌的一种,是明、清两代广泛使用的一类藤质防护武器,“以藤为盾”至少可追溯至西周时期,但因藤条易腐,现多不传世。明朝年间,藤牌自
福建省传入内地后,凭借其牌身坚韧轻便、可挡刀枪矢石的特点,不久即取代木、革质地的传统盾牌,成为了士兵通用的重要防御武器之一;明军所用藤牌形制呈圆盘状,中心凸出、周檐[yán]高起,系以粗如手指的老壮藤条为骨架,间以众多藤皮、藤条一体缠绕编织而成,直径约一米(一说八十公分),重不过九斤,内有藤条编成的环手肘套和横木手柄,便于士兵握持。因其牌身圆滑坚韧,故不易被兵器砍射破入。对于
藤牌手(藤牌兵)的选练,
戚继光所著《
纪效新书》称:“藤牌宜于少壮便健、手足未硬者”,即藤牌手当择胆大敢勇、筋骨柔软、体型矫健的青年士兵,其所持藤牌则要大且坚韧轻便,能够遮身为佳;参加鸳鸯阵作战的藤牌手,同时需随身携带
腰刀一把 、标枪两到三根,以利攻防作战。
长牌
长牌同属盾牌的一种,又称立牌或挨牌,牌身长一米六 ,宽约一米,制式比藤牌厚实 、宽大的多,同时也较为笨重,多用皮革、轻木等材料制成,外侧镶竹或用钉,可以阻隔来自刀枪矢石等的进攻,继而能够起到护卫士兵、提振胆气的效果。对于长牌手(长牌兵)的选练,
戚继光所著《
纪效新书》称:“长牌无甚花法,只欲有胆有力,宜于健大雄伟”,即长牌手当选力大敢勇、身强体壮、筋骨老成的中年士兵,参加鸳鸯阵作战的长牌手,同样需随身携带
腰刀一把。
腰刀
腰刀属攻击性短柄武器,
戚家军麾下长牌手、
藤牌手均佩有腰刀一口,横在盾牌内侧的挽手之上,士兵刚好能用手腕将其抵住,在近身搏斗中可随牌挥舞歼敌;明代腰刀营造受到日本刀影响,制式常以刀体狭长、刀身弯曲、刃部延长而著称,刀长约一米,重一斤十两。
戚继光所著《练兵实纪杂集》就其制式及工艺有所记述,
中国国家博物馆今藏有戚继光指挥刀一口,刀身刻有“万历十年,
登州戚夫人”八字,馆称“万历十年登州戚氏”军刀,系戚继光出任镇总兵官时所铸,其形制与史料记载总体相一致。
狼筅
狼筅形制类似长枪,属一种多尖多刃的长兵器,主要有竹制和铁制两种。
戚继光抗倭初期,所用狼筅皆为竹制,一般长约四米二,重约六七斤,常选主干直长节密、枝梢坚直粗大的竹子制成,竹首尖锐,包裹铁制枪头,两旁多留长刺;
戚继光出镇北地后,基于北方气候干燥,竹制狼筅易裂的考量,遂改为铁制。狼筅的主要功用在于,利用茂盛的枝梢来遮蔽己方士兵躯干、干扰敌方进攻视线、化解部分攻击伤害,继而起到壮胆提气兼具杀伤对手的效果,较大限度地保证全队士兵的作战安全。对于
狼筅手(狼筅兵)的选练,戚继光所著《
纪效新书》称:“狼筅宜于健大雄伟,年力健大老成胜此”,即狼筅手当选体魄强健、筋骨老成的士兵操持,与同阵各兵械配合作战,主要发挥防御功能。
长枪
长枪属长兵器的一种,
戚家军所用长枪形制细长,枪杆系由竿粗质硬的细长毛竹制成,铁制枪镞[zú]尖刃锋利,枪体总重三斤,长约五米五,但镞重不过四两;枪镞又分鸭嘴式、细刀式等多种形制,是鸳鸯阵中主要的攻击武器,常与牌、筅、钯等搭配使用。
戚继光出镇北地后,这一兵械的制法又有改进。对于长枪手(长枪兵)的选练,戚继光所著《
纪效新书》称:“长枪宜于精敏有杀气之人,非身手眼俱活者不可用”,即长枪手当选军中年龄三十上下、身长精干机敏富有杀气的士兵操持,作战攻击时必须眼疾手快。
镋钯
镋钯属攻防兼备的长柄兵器,最早创始于明代,系由镋钯头和木柄组成,
戚家军所用镋钯柄长约两米五(一说两米二),粗约一寸半,重四斤;镋钯头有三刃,中锋略长,坚锐如枪,两旁横齿为月牙形,向上弯曲;镋钯具有矛和盾的两种功用,离敌人远时,能用它的两股作为发射架发射火箭歼敌;离敌人近时,镋钯又可以用作对敌格斗,钳制来攻兵器或直接刺杀对手;戚家军所属镋钯手出征时,往往会随身携带火箭六支;
清代年间,镋钯形制略有发展变化,派生有
凤翅镏金镋、五齿镋、月牙钯、通天钯等镋钯类武器。对于
镋钯手(镋钯兵)的选练,
戚继光所著《
纪效新书》称:短兵同
长枪“宜于精敏有杀气之人”,即镋钯手当选身手步法较好,善与长枪刀棍对阵格挡,又能配合
狼筅、长枪等杀敌的精干士兵。
火兵
火兵,又名火头,随身配备铜锅一口、枪棍一根,一般不参与上阵杀敌,主要负责背负行军所需的干粮锅灶,专司做饭保障后勤等事宜,有时也担负守备任务,经考核可以转为作战士兵;对于火兵的选练,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称:“老实有力、能肩负、甘为人下者,充为火兵,欲负锅裹之重,性下肯为同类所役”,即火兵当选为人老实、力气较足、甘居人下之人,在性格上需能够接受同伍士兵的差遣指使。
纪律保障
创立鸳鸯阵的同时,
戚继光还从兵械配属、士卒选练、束伍行军、日常操练、战法运用等多个维度出发,就最大限度保障作战效能同样做出了颇为严苛的规定,建立了一整套自下而上一体赏罚、个体集体荣辱与共、官兵层层军法连坐的纪律执行机制,继而巩固了士兵之间、营哨之间一体协同作战的积极性,保证了基于科学战法取得抗倭胜利的确定性。譬如临敌应战,
戚家军即明令规定,鸳鸯阵迎敌出击时,“伍长执长牌在前,余兵俱照鸳鸯阵紧随牌进交锋,筅以救牌,
长枪救筅,短兵救长枪,牌手阵亡,伍下兵通斩”,这一战场标准的确立,不仅从武器搭配和阵法运用上申明了集体合成作战的标准,而且还从战场纪律和军法施行上确立了全员生死相依的关系,显著提升了集体行动的一致性;再如行军整伍,戚家军亦有定制曰:“编伍即定,自此为始,凡行动立止,俱照式内鸳鸯次序前后左右,恁是如何,不许时刻错乱行立。如有一人更换,俱连坐治罪,换了兵,责队长;换了队长,责哨长”“凡器械借代、顽钝欠利、私擅更易军装器械、入场忘带一件以上者,军法捆打,照临阵事例,伍队长总哨官连坐”,继而从部队平时的练兵备战纪律严起抓起,最大限度保证了部队战时的基本对敌作战效果。
实战应用
成名之战
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长期盘踞中国东南沿海的倭寇起兵寇边,伺机进犯劫掠
台州市;其时正值
戚继光镇守台州、
金华市、严州三府,麾下新招义乌兵勇业已操练成军。四月十九日,大批倭船率先泊停象山口东塔(属今
象山县),一路经
奉化区直扑
宁海县大肆劫掠,意图诱使台州驻军移师北上,以利乘虚窜犯攻取台州府城;识破倭寇出兵意图的戚继光,当即决定将计就计,布下疑阵诱敌轻进,他一边在台州预置必要兵力积极布防,一边则亲提麾下余部前出宁海剿寇,鸳鸯阵也由此开始崭露头角。
四月二十二日,自诩计谋得逞的倭寇,随即兵分三路向台州奔袭转进,径直进逼台州桃渚、新河、健跳三地,
台州之战就此全面爆发;嗣后十余日,
戚继光督兵大摆鸳鸯阵,或正面迎敌或设伏出击抑或政治瓦解,与来犯倭寇腾挪转战于宁海、新河、花街、上峰岭等多地,以伤亡九人的代价大败倭寇,四战皆捷;延至五月二十六日,戚继光麾下水师追击倭寇至洋岐岛得胜,
戚家军其间一路逐北,先后历经楚门、隘顽湾、藤岭、长沙(今温岭东南长沙)和洋岐等五次水陆大战,通计斩杀倭寇一千四百余人,追击焚溺而死的亦多达四千余人,一月之间九战九捷,史称“
台州大捷”。鸳鸯阵也由此名声大噪,随同“台州大捷”一道垂青史册,先后被《
纪效新书》《
练兵实纪》《阵纪》《
武备志》《明史》《中国兵学通史》等历代史书所收录,传扬至今。
战术理念与效能
鸳鸯阵的战术理念是尽量求得矛与盾、长与短等各种兵器的密切配合,在充分发挥各种兵器效能的同时,也有效地将士卒捏合在一起,使之成为更加牢固的整体,能够像鸳鸯那样生死相依。这种阵法在强调队伍整体性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各种兵器的优长,并能根据不同地形及时地进行调整变化(可变换成‘两仪阵’或‘三才阵’等),从而实现兵器和士卒的完美结合,进则可击敌,退则可自保,富有相当的实战意义。《中国兵学通史》等在综评鸳鸯阵法时指出,就中国古代史上诸多阵法而言,真正用于实战的阵法就是
戚继光的鸳鸯阵,以及在其基础上衍生出的三才阵、大三才阵等阵法。而明代鸳鸯阵的出现,也对中国传统的战术思想形成了一定补充,并带动改进和创新了一些颇具实用性的兵器。
历史评价
明代
何良臣所著《
阵纪》纵观历代战史发论称:“凡用步兵,欲以寡斗众、弱胜强者,无如
吴起之进止队、
李陵之驰骤队……戚继光之鸳鸯阵”,倘若“能将握步根本,练之精,出之熟,变之神,自可驱步卒横行而无敌也”,认为戚继光所创鸳鸯阵足以与吴起、李陵等创立的兵史名阵相媲美,皆是步兵能够据此以少胜多的重要法宝,只要把握要领、精心操练,便能达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之目的。
现行本《
练兵实纪》题解评价称:“
戚继光训练
戚家军,完全废弃了明军原来的卫所编制和旧的作战规则,最新创立的以鸳鸯阵为基础的编制和作战方法是古代军事史上划时代的一个创举。此阵法按照兵器协同的要求组成,根据需要还可临时变化,使得军队基层单位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中国通史》品评鸳鸯阵时亦指出:“鸳鸯阵长短迭用、机动严密、变化多端、调动便捷,使一队成为坚不可摧的有机整体,在对倭作战中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纪念作品
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近代
秦腔剧作家范紫东取材
戚继光抗倭史实,创作有大型秦腔作品《鸳鸯阵》前后本,籍此来宣传教育民众,促进民族觉醒。
2019年,五集人文历史纪录片《戚继光》在浙江卫视首播,该片以戚继光在东南沿海的抗倭经历为主线,集中展现了戚继光拜《参将》、平《倭患》、练《新兵》、铸《铁军》、封《战神》的五个重要人生片段,片中运用
定格动画作为表现元素,特别对鸳鸯阵这一阵法进行了专章解读。《戚继光》同年入选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确定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录片展播片目,并荣2019年度金红棉组委会特别推荐优秀纪录片。
2020年,由临海市委宣传部等联合指导制作的音乐擂台剧《戚家军鸳鸯阵》首演成功,该剧讲述了
戚继光如何从首战溃败到招兵练兵、挑选子弟兵训练戚家军、创制“鸳鸯阵”抗击倭寇屡获大捷的一系列故事,剧目同时呈现了“戚家军”作战的部分实景片段,现已成为古城临海的常驻表演项目。2023年,《戚家军鸳鸯阵》入选第六批
浙江省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参考资料
狼筅.《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2023-08-30
范紫东.《中国大百科全书》网络版.2023-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