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turbance syndrome)又被称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颞颌关节弹响症,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疾病之一。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由精神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外伤、微小创伤、因素、免疫等多因素导致的颞下颌关节及咀嚼肌群出现功能、结构与器质性改变的一组疾病总称。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女性多见,发病率为20%~50%。
TMD按照双轴诊断的分类,即从躯体轴和心理轴两方面对TMD患者进行诊断,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躯体轴分为咀嚼肌紊乱疾病、结构紊乱疾病、炎性疾病和退行性关节病。心理轴主要对患者疼痛及精神心理进行评价。
根据病史和临床体检,有时结合影像学检查,TMD各分类疾病的诊断并不困难,辅助诊断常用的方法有X线平片、口腔颌面锥形束CT(CBCT)、关节造影、关节内镜、CT扫描、磁共振影像。
治疗原则是消除疼痛,减轻不良负荷,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咀嚼肌紊乱疾病保守治疗为主;结构紊乱疾病,可复性盘前移位以保守治疗为主,关节半脱位以保守治疗为主,限制大张口,使张口在正常范围内;炎性疾病,
滑膜炎以保守治疗为主;退行性关节病,以保守治疗为主。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通常预后良好,多数情况下症状体征并不严重,并有
自限性疾病。一部分患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会影响咀嚼和语言功能;年轻患者可能影响髁突的生长发育,严重的可引起牙𬌗面畸形。
定义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经历过诸多名称的更改。1934年考斯登(Costen)描述了“耳及鼻窦综合征”,即为后人以其姓名称谓“考斯登综合征(Costen
综合征)”。1955年 Schwartz首次提出“颞下颌关节疼痛-功能紊乱综合征(pain ysfunction syndrome of temporomandibular joint,PDS)”的概念。1969年Laskin提出了“精神心理学理论”,主张用“肌筋膜疼痛-功能紊乱综合征(my ofascial pain dysfunction syndrome, MPD)”这一名称。PDS 和 MPD 这两个名称曾为口腔医学界广泛接受,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认识发展史上曾产生过重要影响。1979年Ogus提出用“下颌应激综合征(mandibular stress
综合征 )”这一名称。之后,又有作者应用“颅下颌功能紊乱(craniomandibular dysfunction)”、“颅下颌关节紊乱病(craniomandibular disorder)”等名称。1983年Bell WE在美国牙医学会(ADA) 会议上提出应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 mandibular disorder,TMD)”这一名称,并为ADA所接受。国际上广为接受的应用名称为颞下颌关节素乱病(TMD)。
在中国,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命名也曾几度改变。早年中国学者曾应用“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的名称。1977年,
张震康教授开始应用“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这一名称。在1983年于
南宁市召开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专家座谈会”上得以认同。之后十余年的时间里,主要学术刊物所发表的论文及有关专业书籍均采用了这一名称。1997年在中国第二届全国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专题学术会议上,专家建议应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来代替“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分型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躯体轴分为咀嚼肌紊乱疾病、结构紊乱疾病、炎性疾病和退行性关节病。
病因
题下领关节素乱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与心理社会因素(抑郁、焦虑、易怒、精神紧张等),咬𬌗因素(错𬌗、咬不良)、免疫因素(自身免疫)、关节负荷过重、关节解因素、其他因素(不良习惯等)相关。
咀嚼肌紊乱疾病
结构紊乱疾病
炎性疾病
退行性关节病
流行病学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很高,居
龋病、牙周病和错𬌗畸形之后口腔科的第四大疾病。199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报告:人群中50%~75%有TMD相关体征,20%~25%有TMD主诉症状。国内也有类似的报告。
史宗道等(2008年)对3050位2~84岁居民进行的断面研究显示,65%调查人群具有TMD的某些症状体征,较重和严重者10.3%,症状年发病率为8.9%,体征年发病率为17.5%,每年6.7‰的自然人群新发病并伴有严重的TMD症状体征,其学习、生活和工作受到明显的影响。好发于20~40岁的青壮年,女性多见,发病率为20%~50%。
临床表现
咀嚼肌紊乱疾病
肌痛的临床表现为一处或多处咀嚼肌出现局部持续性疼痛。局限性肌痛仅诊部位肌痛,如颞肌,咬肌,下颌运动时肌痛。肌
筋膜痛除扪诊部位肌痛外,有放射痛,但局限在受累肌肉如颞肌,咬肌的范围内。肌筋膜痛扩散除扪诊部位肌痛外,扩散到颞肌,咬肌以外,如疼痛可放射到颞部、前额、眼部、
下颌角、颈外侧或枕部。有扳机点疼痛,沿受累肌肉的长轴触压时肌肉发硬。
肌痛晨起时疼痛轻微,在一天中逐渐加重,咀嚼和大张口时疼痛加剧。下颌运动受限,单纯的单侧肌痛,开口型偏向患侧,关节区无压痛或弹响。如为双侧肌痛,开口型不发生偏斜,开口度明显减小,被动开口时疼痛明显,但开口度可增大。可伴有
耳鸣、眩晕、牙痛、头痛等症状。
结构紊乱疾病
主要包括可复性盘前移位、不可复性盘前移位、关节半脱位三种类型。
可复性盘前移位
不可复性盘前移位
关节半脱位
炎性疾病
急性期关节区疼痛明显,下颌运动时疼痛加剧。由于关节腔内有渗出物,可出现波动性肿胀,患侧后牙不能咬合,开口受限,开口型偏斜。慢性期疼痛没有急性期剧烈,开口受限明显,下颌运动时可出现关节摩擦音。如伴有关节盘移位或骨关节病等疾病,可出现相应症状。
退行性关节病
检查诊断
诊断原则:根据病史和临床体检,有时结合影像学检查,TMD各分类疾病的诊断并不困难,辅助诊断常用的方法有X线平片、口腔颌面锥形束CT(CBCT)、关节造影、关节内镜、CT扫描、磁共振影像。
咀嚼肌紊乱疾病
结构紊乱疾病
炎性疾病
退行性关节病
鉴别诊断
关节内疾患
关节外疾患
较常见的需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进行鉴别的关节外疾患有喙突过长、三叉神经痛、慢性鼻窦炎、耳源性疾病、慢性
阻塞性腮腺炎、
偏头痛、
颈椎病、癔症性牙关紧闭、
破伤风性牙关紧闭及关节外肿瘤等。
治疗
TMD治疗原则是消除疼痛,减轻不良负荷,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了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首先要明确具体的诊断,分析口颌功能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包括心理精神方面的影响,根据患者情况制订一个合理的治疗计划,不仅要治疗症状体征,而且要尽可能去除各种致病因素。
咀嚼肌紊乱疾病
结构紊乱疾病
炎性疾病
退行性关节病
预后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通常预后良好,多数情况下症状体征并不严重,并有
自限性疾病,但也有一部分患者病程迁延、反复发作,影响咀嚼和语言功能,年轻患者可能影响髁突的生长发育,严重的可引起牙𬌗面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