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正卯(?—公元前498年),名为卯,姓为官职“少正”,春秋末期
鲁国大夫,先秦时期的
法家先驱。
少正卯在当时宣传革新主张,反对
奴隶主贵族,并且吸引了许多人前去听讲,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势力,并且鼓励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其理念与
儒家推崇的维护奴隶主统治相悖。公元前498年,少正卯被担任鲁国
司寇的
孔子杀害。
少正卯名为卯,将其官职作为自己的姓,“少正”是管理商业的官。其所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
法家和维护
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儒家互相对立。少正卯与孔子共同在
鲁国教授学生,并公开宣传其关于革新的思想主张。少正卯说服力较强,其进步思想也吸引了许多人前去听讲,还使得
孔子的许多学生也多次前去听讲。少正卯通过对其主张的宣传而形成一股不小的进步社会势力,被称为“鲁之闻人”,受到了众人的欢迎。此外,少正卯还披露了奴隶制统治所存在的问题,鼓励新兴地主阶级夺权。公元前498年,孔子担任了鲁国
司寇一职并且代宰相一职,拥有宰相职权。不久后,孔子下令将少正卯杀害,并且罗列了少正卯的“五恶”:心达而险(居心阴险)、行辟而坚(行为怪诞,不接受劝告)、言伪而辩(坚持自己的谎话是事实)、记醜而博(记忆力强,学问渊博,但所知皆丑陋)、顺非而泽(将自己的错误粉饰为好事),指责其能言善辩,谋划造反等。
北宋文学家
苏轼认为如果孔子不诛杀少正卯,那么就会被少正卯图谋杀害了。
《
晋书》中记载,当时有人讨论少正卯和盗相比,认为少正卯的罪恶比盗跖还要大。
北宋学者
刘敞评价少正卯是贤能之人,孔子出于嫉妒将其杀害来迷惑民众。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中评价少正卯有名望却干尽坏事,还撺掇
叔孙辄等人反抗朝廷。
古今史学界的争议主要围绕着“
孔子是否诛杀少正卯”这一问题展开。孔子诛杀少正卯的记载最早见于《苟子·宥坐》中,
司马迁在《
孔子世家》中也记载了这一事件。元代学者程佛心认为少正卯被诛杀的原因是巧言乱德,并将此事记载于《孔子论语年谱》中。学者郭克煜同样认为孔子诛杀了少正卯,并在其著作《鲁国史》中提出《左传》所记载的郑国国军诛杀
邓析一事来说明春秋时期已经有诛杀士大夫的先例,从而验证了孔子诛杀少正卯的合理性。学者
赵纪彬在著作《关于孔子诛少正卯问题》中考证了少正卯是真实存在的,孔子诛少正卯也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由于
孔子诛杀少正卯一事未被记载于《
论语》《左传》等可信度较高的
儒家著作和史籍中,而《苟子·宥坐》在
唐朝就被
杨倞指出并非
荀子本人的著作。宋代理学家
朱熹就因为《论语》以及孔子门生
曾子、
孔伋、
孟子等均对此事无记载,而对孔子诛杀少正卯一事的真实性表示了怀疑,
清代史学家
崔述也认同这一观点。学者
徐复观在文章《一个历史故事的形成及其演讲—论孔子诛少正卯》中,从
儒家思想入手,认为儒家用礼乐制度来改造社会而不是刑杀,从而否认了孔子诛杀少正卯一事。学者
黄瑞云指出《苟子·宥坐》中所记载的少正卯“五罪”的内容与
法家代表性著作《
管子》和《
商君书》中对
儒家的批判内容一致,论述了
孔子诛杀少正卯故事的传说性质,从而否认了其真实性。“孔子诛杀少正卯”一案的争论持续千年,目前未有定论。
西汉史学家
刘向所创作的一篇散文《
说苑·指武》中提及了孔子诛杀少正卯一事,并将其描写为正义之举,少正卯在此的文学形象为反面人物。
北宋学者
石介在《击蛇笏铭》中描写了孔道辅杀死
蛇妖的事情,并将其类比孔子诛杀少正卯一事,将少正卯描写为善于花言巧语,阿谀奉承的形象。
明代文学家
冯梦龙所撰写的《
东周列国志》中将少正卯定义为反派,把他描写成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的小人,因为进献谗言而被
孔子上书弹劾,最终被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