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尿嘧啶
抗代谢抗癌药物
尿(英文名:Fluorouracil)用于乳腺癌、消化道癌肿(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肝癌、胆道系统癌肿和胰脏癌)、卵巢癌;为治疗恶性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的主要化疗药物;浆膜腔癌性积液和膀胱癌的腔内化疗;头颈部恶性肿瘤和肝癌的动脉内插管化疗;局部治疗,如瘤内注射,其软膏用于皮肤癌以及乳腺癌的胸壁转移等;也可外用治疗多种皮肤疾病。
其不良反应包括:一般剂量多见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偶见口腔黏膜炎或溃疡、腹部不适或腹泻;常见周围血白细胞减少(大多在疗程开始后2~3周内达最低点,在3~4周内恢复正常);罕见血小板减少;极少见咳嗽、气急或小脑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多见脱发或注入药物的静脉上升性色素沉着。本品可致先天性畸形,妊娠期妇女应禁用,儿童用药尚不明确。
氟尿嘧啶的剂型包括:片剂、注射剂、乳膏剂、植入剂、口服乳剂,其中片剂和注射剂为医保甲类,乳膏剂为医保乙类。
医学用途
适应症
用法用量
片剂
注射剂
植入剂
口服乳剂
乳膏剂
体外给药
制剂与规格
联合用药
适应症
用法用量
药理机制
氟尿嘧啶是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抗嘧啶类药物,氟尿嘧啶在体内先转变为5-氟-2-脱氧嘧啶核苷酸,后者抑制胸腺嘧啶核酸合成酶,阻断脱氧尿嘧啶核苷酸转变为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从而抑制脱氧核糖核酸生物合成,具有抗肿瘤活性。此外,还能掺入核糖核酸,通过阻止尿嘧啶和乳清酸掺入RNA而达到抑制RNA合成的作用;氟尿嘧啶还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药代动力学
注射剂
氟尿嘧啶主要经由肝脏分解代谢,大部分分解为CO2,经呼吸道排出体外,约15%在给药1小时内经肾以原形排出体外。氟尿嘧啶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主要抑制S期瘤细胞,大剂量用药能透过血-脑屏障,静脉注射后于半小时内到达脑脊液中,并可维持3小时。分布相半衰期(t1/2)为10~20分钟,消除相半衰期(t1/2)为20小时。
乳膏剂
氟尿嘧啶用于整个面颈部单次涂抹5%制剂1g(含药50 mg)并保留12小时,约有用药剂量5.98%的药物被吸收;如每日涂药两次(含药为100 mg),其进入系统循环的药量为5~6mg。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
药物过量
使用氟尿嘧啶后最早出现的不良反应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炎腹泻,此时可以证明用药量已达到充分的程度。如果进一步持续用药就可能引起胃肠道黏膜溃疡、腹泻加重,伴发任何部位的出血、休克,甚至导致死亡。
药物相互作用
特殊人群用药
禁忌
注意事项
风险提示
美国 FDA妊娠期药物安全性分级为肠道外给药D,局部/皮肤外用X。
2020年6月12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药物警戒快讯2020年第4期(总第204期)》中提到: 2020年3月13日,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网站发布信息,建议在开始使用含氟尿嘧啶的抗肿瘤药注射剂(包括输液)之前,应先检测患者的二氢嘧啶脱氢酶(DPD)缺乏情况。体内缺乏DPD将影响氟尿嘧啶的分解,导致氟尿嘧啶在血液中聚积,可能会引起严重且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神经毒性(对人体神经系统造成的损伤)、严重腹泻和口腔黏膜炎。完全缺乏DPD的患者,不得注射或滴注氟尿嘧啶,部分缺乏DPD的患者,应考虑减少上述药物的起始剂量。对于在体内可以转化为氟尿嘧啶的相关药品卡培他滨、替加氟,也应采取同样措施。
历史
氟尿嘧啶是第一个根据一定设想而合成的嘧啶类抗代谢抗肿瘤药物。1954 年,美国生化学家亚伯拉罕·坎塔罗(Abraham Can-tarow)和卡尔·帕施克斯(KarPaschkis)发现肝癌细胞比正常肝细胞更容易吸收放射性尿嘧啶。美国肿瘤学家查尔斯·海德尔伯格(Charles Heidelberger) 发现氟乙酸中的氟原子具有酶抑制作用,因此他邀请罗伯特·杜辛斯基 (Robert Duschinsky) 和罗伯特·施尼策尔( Robert Schnitzer)合成氟尿嘧啶,首次报告5-氟尿嘧啶的抗肿瘤作用。
1982年1月1日氟尿嘧啶首次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使用情况
氟尿嘧啶作为一种合理合成的抗癌剂,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首次被引入,广泛应用于大肠癌乳腺癌皮肤癌等几种常见恶性肿瘤的治疗中。
1997年门格尔(Menger)将氟尿嘧啶与阿糖胞苷联合开发出新型氟尿嘧啶衍生物,可更好治疗肿瘤。
1989年菲茨帕特里克(Fitzpatrick R.E.)博士开始使用浓度为50 mg/ml的5-FU治疗痕疙瘩和HTS,结果呈阳性。
2009年03月31日,南通海尔斯医药有限公司的原料药氟尿嘧啶获得首次GMP认证。
2009年02月10日,精华制药集团南通有限公司的原料药氟尿嘧啶获得首次GMP认证。
2005年10月20日,天津太和制药有限公司的原料药氟尿嘧啶获得首次GMP认证。
2017年,伯曼(Berman B)等人临床研究发现曲安奈德与5-氟尿嘧啶联合使用减轻红斑和阻碍疤痕效果更好。
2022年,全球氟尿嘧啶原料药市场销售额达到了2.8亿美元,预计2029年将达到3.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4.5%(2023-2029)。
日本制药公司开发出了一种由氟尿嘧啶为主的口服药物UFT,并于1984年在日本上市,广泛应用于胃肠道恶性肿瘤的治疗。
化学信息
化学名称:5-Fluoropyrimidine-2,4(1H,3H)-dione
化学结构式:
 
理化性质:
专利
美国肿瘤学家查尔斯·海德尔伯格(Charles·Heidelberger) 发现氟乙酸中的氟原子具有酶抑制作用,因此他邀请美国霍夫曼-拉(Hoffman-la)公司的罗伯特·社辛斯基 (Robet·Duschinsky) 和罗伯特·施尼策尔(Robert Schnit-zer)合成氟尿嘧啶,并于1957年获得美国专利。
2011年01月12日,氟尿嘧啶口服乳获得专利(专利号:201010204325.3),专利持有者为湖南中和制药有限公司,于2030年06月21日到期。
2018年08月17日,注射用氟尿嘧啶获得专利(专利号:201810248633.2),专利持有者为海南海和制药有限公司,于2038年03月24日到期。
2020年09月04日,氟尿嘧啶注射冻干粉获得专利(专利号:201810248623.9),专利持有者为海南海和制药有限公司,于2038年03月24日到期。
2022年07月22日,氟尿嘧啶片获得专利(专利号:202210534223.0),专利持有者为海南海和制药有限公司,于2042年05月17日到期。
参考资料
氟尿嘧啶.国家医疗保障局.2023-10-04
氟尿嘧啶-非处方药化学药品目录.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3-10-08
药物警戒快讯 2020年第4期(总共204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3-10-08
氟尿嘧啶-美国橙皮书.药智数据.2023-10-08
氟尿嘧啶口服乳及其制备方法.读秀学术搜索.2023-10-30
一种注射用氟尿嘧啶及其制备方法.读秀学术搜索.2023-10-30
一种氟尿嘧啶片及其制备工艺.读秀学术搜索.2023-10-30
目录
概述
医学用途
适应症
用法用量
片剂
注射剂
植入剂
口服乳剂
乳膏剂
体外给药
制剂与规格
联合用药
适应症
用法用量
药理机制
药代动力学
注射剂
乳膏剂
风险与禁忌
不良反应
药物过量
药物相互作用
特殊人群用药
禁忌
注意事项
风险提示
历史
使用情况
化学信息
专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