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吉·巴文迪(Moungi Bawendi,1961年3月15日—),男,出生于法国巴黎,法国-
突尼斯裔美国化学家,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3年
诺贝尔化学奖。
巴文迪是
胶体量子点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对
纳米晶体,特别是半导体纳米晶体的科学和应用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研究领域为化学生物学、材料与纳米科学、物理学等。1982年,巴文迪获得
哈佛大学学士。1988年,获得
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在贝尔实验室进行
博士后工作。1990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95年任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1996年任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2013年,获得
国家科学奖章。2016年,获得世界技术奖。2020年,获得
引文桂冠奖。2023年10月4日,蒙吉·巴文迪与
路易斯·布鲁斯和
阿列克谢·叶基莫夫共同获得2023年
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
量子点的发现和发展方面的贡献。
1961年3月15日,蒙吉·巴文迪出生于法国巴黎,在法国、
突尼斯国家男子足球队和
美国长大。
1978年,巴文迪从美国
西拉斐特高中(West Lafayette Junior-Senior High School)毕业。
1988年,巴文迪获得
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在贝尔实验室与
路易斯·布鲁斯博士合作,开始其
博士后工作。为改进量子点的生产方法,他们做了许多尝试,比如使用各种
溶剂、温度和技术,对各种物质进行实验,只为形成良好的
纳米晶体。
1993年,巴文迪研究小组将形成纳米晶体的物质注入加热溶剂中,取得重大突破。他们注入了使溶液恰好饱和所需的大量物质,微小的
晶体胚胎开始同时形成。随后,通过动态改变溶液的温度,巴文迪及其研究小组生产出了特定尺寸的纳米晶体。在这一阶段,溶剂帮助晶体获得了光滑、均匀的表面。巴文迪制造的纳米晶体产生了独特的量子效应,这种生产方法简单易用,越来越多的化学家开始用
纳米技术作研究,并研究
量子点的独特性质。
蒙吉·巴文迪的研究重点是开发新的
纳米晶体和纳米晶体异质结构的组成和形态,以及新的
配体,使得纳米晶体可以被纳入混合有机/无机器件或生物系统中。他的研究已经导致了创建“智能”纳米晶体,这些纳米晶体可以感知分析物以报告物种浓度,包括pH值,这对于跟踪内吞途径和
肿瘤微环境非常重要。
1993年,蒙吉·巴文迪在高效合成高质量
量子点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巴文迪的团队将能够形成纳米晶体的物质注入一种被加热的特殊
溶剂中,并精确控制其中的饱和度,从而生成非常微小的晶体胚。团队再通过对溶剂温度的调整,最终生成了尺寸一致的量子点。这一方法相比以往更简单高效,让更多科研人员有机会探索量子点的特性和潜在应用。
此外,蒙吉·巴文迪还研究了多
激子、电荷输运和量子点闪烁的物理机制,并率先将量子点作为萤光
探针用于
生物成像和传感。他的工作还包括系统地
表征尺寸、形态、电荷和其他表面组成对
纳米晶体在潜在的体内应用中摄取(或清除)的影响。他的研究对于设计基于电
量子点驱动的光发射器、
激光器、
光电探测器和
太阳能光伏等设备至关重要。
截至2023年10月,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网站数据显示,蒙吉·巴文迪共发表学术论文390余篇,在《
自然》《
科学》和《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著名科学期刊上均有发表。
蒙吉·巴文迪在麻省理工学院讲授过“
化学科学原理(Principles of Chemical Science)”“量子力学导论 I(Introductory Quantum Mechanics I)”“
热力学与
动力学(Thermodynamics \u0026 Kinetics)”“
生物分子系统的热力学(Thermodynamics Of Biomolecular Systems)”等课程。
2023年10月4日,
瑞典皇家科学院发送了一封邮件,宣布“2023年
诺贝尔化学奖将表彰在
量子点的发现和发展上取得成果的科学家”,并披露获奖科学家的姓名,正是蒙吉·巴文迪、
路易斯·布鲁斯和阿列克谢·伊基莫夫。此邮件提前4个多小时曝光了获奖者名单。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言人伊娃·内维柳斯回应称,“该院尚未就
诺贝尔奖获得者做出任何决定,并计划对此事展开调查。”
蒙吉·巴文迪教授治学极为严谨,表达意见一语中的。教授待人非常和善,谦逊到丝毫没有大教授的威严。就算是普通的研究人员或刚入门的学生,他也很有耐心倾听和交流,让人如沐春风。(
南京大学教授 邓正涛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