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易帜,是指1928年12月29日奉系军阀首领
张学良接受
国民政府改编,通电全国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以
蒋介石为首的
南京国民政府,并在东北各省同时降下
北洋政府的
中华民国国旗,换成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的政治转向事件。
1928年,
国民军的北伐行动取得节节胜利,时任“中华民国陆海军
大元帅”的
张作霖面临败退的局面决定退出关内。与此同时,图谋
东北地区已久的
关东军,在北伐期间制造了“
济南惨案”,阻止北伐军北上,后又在张作霖退出关内时,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死张作霖。国民军攻占北京后,完成了“京津易帜”,并确立了和平统一的方针。
张作霖之子
张学良执掌东北政权后,面对
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的分裂和日本政府的图谋,开始与
国民政府就东北改旗易帜问题进行谈判。张学良于7月1日发出“东电”,表示东北“决无妨害统一之意”,并命令前方奉军进行第三次撤军,表示愿意停止一切军事行动。与此同时,
日本出于自己的利益,开始阻挠张学良改旗易帜,致使张学良震慑于日本的威胁,多次推迟易帜。直至12月24日,张学良下定决定,进行东北易帜,并与
蒋介石代表进行各项事宜的密谈。
12月29日,
张学良在
沈阳市省府礼堂举行易帜典礼,除日本以外的各国驻奉天使节应邀参加。在
国民政府代表
方本仁的监誓下,张学良
宣誓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同日,
东北地区各地主要机关降下了民国的
中华民国国旗,升起了
中国国民党的
青天白日旗,在形式上实现了
中原地区南北的统一,对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天津市《
大公报》1928年12月29日社评:自是中华民国盖真于新国旗之下,宣告统一矣。
事件背景
国民军二次北伐
1928年4月,
蒋介石率领国民军誓师进行“二次北伐”,此后一月的时间里,北伐军第一集团军攻占鲁南各地,并于5月1日占领山东济南;第二集团军占领鲁西等地;第三集团军冲出娘子关,直逼石家庄。以
张作霖为首的
北洋军阀统治摇摇欲坠,面对战事的节节失败,张作霖战和难定。
与此同时,
日本为了阻止北伐军进入
东北地区,于5月3日制造了“
济南惨案”,从而引发了全国大规模的反日浪潮。张作霖借机通电“息争”,公开表示愿意与
国民政府议和,并主动将津浦、京汉沿线
安国军撤至沧州、保定一线,以示自己的诚意。随后,他主动派出直隶省长孙世伟前往
上海市,与
南京国民政府代表进行洽谈,以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态度。
为应付张作霖的“息争”通电,
蒋介石采用了政治、军事双重手段。他一面指示负责联络东北的吴忠信要求他退出关外,以表爱国诚意;一面坚持继续北伐,迅速占领北京。
张作霖面对国民反日浪潮的压力,以及蒋介石的军事逼迫,于6月2日发出“出关通电”。8日,阎锡山部攻占北京,4日后阎锡山部傅作义和平接收
天津市,后称“京津易帜”,张作霖的
安国军政府在北京的统治宣告结束,
北洋军阀时代也随之宣告结束。
国民政府完成北伐之后,为实现统一中国,针对消灭
东北地区张作霖政权作出了武力统一与和平统一的两种方案,由于南京政府担心出兵关外将引发中日矛盾,和平统一的策略在当时应该承认是有利国家民族的一种最佳选择,最终国民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的方针。
日本分裂东北的图谋
1927年,日本首相
田中义一组阁之后,制订了对华新政,即《对华政策纲领》,确立了以武力干涉中国的强硬外交方针;并强调所谓“满蒙特殊权益”,企图将东北从中国“肢解”出去。基于这种政策,日本政府当局不惜以武力对中国革命进行干涉。日本在制造“
济南惨案”的同时,趁
国民军北伐期间逼迫
张作霖草签了“满蒙新五路协约”。5月16日,田中内阁作出秘密决定:若张作霖退出关外而革命军追击前来,日军要对双方军队采取解除武装的行动。若只是张作霖撤出关外时,可不解除武装。
当日本政府的秘密决定下达到
关东军时,却未能获得关东军司令长官村冈太郎的认同。关东军认为应当集中全部兵力相机解决推至关外的奉军,以此迅速占领
东北地区。为此,在得知张作霖退出关外时,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密谋策划了暗杀张作霖的计划,伺机侵占东北。
1928年6月4日清晨,时任“中华民国陆海军
大元帅”的
张作霖乘专列沿京奉路驶过皇姑屯时,专列被炸毁,张作霖当场重伤,后不治身亡,史称“皇姑屯”事件。
英美国家的“诱和”
英、美等国家对于
日本企图霸占中国东北的企图极为不满,早在1906年
美国在向日本提出遵从“门户开放”政策时,就对日本进行过警告。面对日本在中国
东北地区的极度扩张,美国感受到自己在华利益的严重受损,于是美国伙同
英国对
蒋介石的北伐军事行动进行“资助”,一方面向
张学良“诱和”,向张学良宣扬西方思想,致使张学良的排日情绪日益增长。
事件过程
首次提出
张作霖被炸身亡的同一天,张作霖之子张学良与奉军将领
杨宇霆,在北京与
国民政府代表
孔繁蔚举行会谈,孔繁蔚提出了解决东北七问题的三个条件,即“东北三省须悬
青天白日旗;奉军中的
孙传芳、
张宗昌、
褚玉璞所部须受改编;
东北地区须服从国民政府命令”。至此,东北易帜问题被正式提出。张学良听闻张作霖在皇姑屯发生事故后于6月7日秘密潜回
沈阳市,于19日通电全国就任奉天
明朝军事督办之职。
张作霖死后,
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陷入派系纷争,分裂成以
张学良、
张作相、杨宇霆为首的三派。面对东北军的分裂以及日企图分裂中国东北地区的阴谋,为稳定东北地区的局势,张学良于7月1日发出“东电”,表示东北“决无妨害统一之意”,并命令前方奉军进行第三次撤军,表示愿意停止一切军事行动。
谈判达成
在发表“东电”的同一天,张学良立即派出
东北地区代表王树翰、
邢士廉、
米春霖、
徐祖诒等人,赴
北平市与
南京国民政府磋商热河及东三省易帜事宜。7月10日,
蒋介石、
冯玉祥、
李宗仁、
阎锡山在北京西山碧云寺接见了王树翰等人。由于
国民政府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对如何解决东北问题存在分歧,直至7月14日双方最终在李宗仁的斡旋下确立了“东北易帜”问题的方案。随后,国民政府也派代表刘光、张同礼到
沈阳市与
张学良会商东北易帜问题。蒋介石的态度是以三民主义统一
中原地区,
东北地区必须首先易帜。经过几轮磋商,张学良最后商定于7月22日东北易帜。
日本阻挠
考虑到日本对东北的威胁,张学良于7月16到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处,就与南京方面商谈易帜一事征求意见。7月19日,日本政府向张学良表达了日本政府反对东北易帜的态度。张学良遂决定推迟东北易帜,但在同一天热河奉军主将
汤玉麟发出通电,宣布“改易
青天白日旗,一体服从三民主义”,至此“热河易帜”完成。7月25日,
蒋介石在北京饭店召见奉方代表王树翰等人,表示易帜为
东北地区事宜,日本不应干预。在蒋介石的敦促下,
张学良于次日通电全国,决定服从
国民政府。
为阻挠张学良改旗易帜,
日本首相特使
林权助与
林久治郎于8月8日找到张学良,声称如果东北不听日本劝告,“而与暴乱的南方达成妥协之类情事,为维护我国民既得权利,则将不得不采取必要的行动。”面对日本人的粗暴干涉,张学良虽气愤至极,但又感到威胁,为了避免日本的武力干涉,张学良公布易帜时间推迟。与此同时,张学良电告
南京国民政府,易帜从缓系日本干涉所致,本系由于外交复杂而采取的变通办法,无论何时愿对国府服从到底。
改旗易帜
10月8日,
国民政府任命
张学良为国民委员,次日
蒋介石致电张学良,要张学良在双十节就任国民政府委员,同时改旗易帜。但张学良鉴于当时的外交环境,畏惧日本政府的干预和威胁,一再推迟易帜,“双十节易帜”的希望落空。直至12月24日,张学良下定决定,致电
翟文选等人:“兹经决定,于本月二十九日改悬
青天白日旗,
东北地区同时举行。26日,奉天省长公署转发了张学良决定易帜的密电,正式向各机关通知改旗易帜的日期及旗帜的尺寸样式,同时要求事前保密。
12月29日,
张学良在奉天省府礼堂举行易帜典礼,除
日本以外的各国驻奉天使节应邀参加。在
国民政府代表
方本仁的监誓下,张学良
宣誓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同日,东三省各地主要机关降下了民国的
中华民国国旗,升起了
中国国民党的青天白日旗,在形式上实现了中国南北的统一。不久,
奉天省改称
辽宁省,省城奉天改称
沈阳市。
事件后续
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后,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12月31日正式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
张作相、
万福麟为副司令长官。与此同时,
东北地区不再设立政治分会,由原保安委员会改组为
东北政务委员会,由
张学良、张作相、万福麟等十五人为委员。1929年1月7日,张学良在东北政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被推举为主席。
意义与影响
“东北易帜”标志着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结束是
中国国民党新军阀完成中国统一的象征,对中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东北易帜”完成后,中国有了统一的中央行政和中国政府——
国民政府,1928年国民政府制订了《训政纲领》,中国进入训政时期,民国时期的经济建设也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至1936年国民政府的经济发展提升了一个新高度;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开始通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展开“修约外交”,摆脱了部分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国家主权得到一定的掌握,在外交方面则给予了觊觎东北地区已久的
日本极大的外交压力;社会方面,国家在形式统一的基础上,国民生活也有所改善。
但东北易帜之后,
蒋介石为掌握
国民政府的大权,与
桂军李宗仁、
西北军冯玉祥部、晋军阎锡山部展开了
中原大战。蒋介石为占据
蒋阎冯大战的主动权,请
张学良的
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进入
中原地区介入中原大战,造成了东北军防空虚,为后续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埋下了祸患。
事件评价
天津市《
大公报》1928年12月29日社评:自是中华民国盖真于新国旗之下,宣告统一矣。
日本方面称,东北易帜是“对日本极大的侮辱,使得满洲问题大大增加了困难”。
张学良自述:“南北统一是人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