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区
湖北省武汉市市辖区
口区是湖北省武汉市市辖区,是武汉市7个中心城区之一、汉口的核心组成部分。硚口区地处江汉冲积平原,无丘陵山坡,地形平坦开阔,原为河湖水域,逐步填充,形成陆地,地面标高19~22米。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明显控制地貌的形成与发展,地貌为晚近期构造形成的堆积地貌形态。
截至2016年,硚口区总面积41.46平方千米;辖11个街道。2016年,硚口区完成生产总值509.56亿元,按可比口径比2015年增长7.3%。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硚口区常住人口为666661人。
2020年9月10日,2020年中国百强区榜单中名列第93位。
历史沿革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为便于管理,汉口巡检司遂由汉阳迁至汉口,原由居仁、由义、循礼、大智四坊联成的长街因驻扎汉口巡检司而成为汉口镇的正街(又称官街),民国年间改称汉正街。至此,汉口、汉阳正式从行政管理上分离。
清雍正五年(1727年),汉口巡检司分为仁义、礼智两个分司,并置汉口同知署分驻,加强对汉口镇事务的分区管理。尔后,又演变为四坊,直到清末(1898年)建立夏口厅,汉口遂正式脱离汉阳,独立建制。
民国元年(1912年)夏口厅改为夏口县,汉口城区划分9个区,新中国成立前又划为14个区。其中一、二、三、十四区在今硚口区境内。
1926年10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克武汉市,在夏口县区域内设立汉口市,区内建置沿革便反复隶属于历代汉口市政府和汉口特别市政府。
1949年5月16日,武汉解放。7月,中共武汉市第二区委员会成立。硚口境域相当于原汉正、武圣、宝善和中正区,后扩展硚口路以西,铁路以北的地域,称武汉市第二区。
1950年11月,武汉市第二区人民政府成立,管理硚口片区。
1952年6月,武汉市第二区改称硚口区,辖街道人民政府20个。
1954年,街道人民政府改为街道办事处。1955年3月,硚口区人民政府改称硚口区人民委员会。
1955年,城郊区界部分调整,原惠济区所辖罗家墩至上、下双墩、航空路一带划入区境。
1960年至1961年10月,硚口区人民委员会改为硚口区人民公社。
1961年10月,硚口区人民公社撤销,恢复硚口区人民委员会。
1968年3月,成立硚口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2月,撤销硚口区革命委员会,恢复硚口区人民政府。
2000年底,硚口区辖10个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硚口区,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西部,东邻江汉区、北接东西湖区、南界汉江汉阳区隔江相望,介于东经114°9′~114°17′,北纬30°34′~30°38′之间,总面积41.46平方千米。 
地质
硚口区地层属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系统,为冲积湖积层,厚度变化大。上部为黄褐色黏土、亚粘土,厚度在10〜25米,局部夹湖积、湖冲积黑色淤泥。中部为黄色砂层,粒径由上至下逐渐变粗,厚度15〜40米,间夹深灰色淤泥质与砂石层。下部由灰白色砂砾石层过渡到卵石层,厚度5〜20米,间夹砂或粘土、卵石。 
地形地貌
硚口区地处江汉冲积平原,无丘陵山坡,地形平坦开阔。地面标高19〜22米,地貌为晚近期构造形成的堆积地貌形态。
气候特征
硚口区的气候特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雨热同期,无霜期长(240天)。春秋各60天,夏季最长为125天,冬季为120天。常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至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
水文
硚口区以汉水为主体,河有黄孝河(历史上有玉带河、广昌河、新河),湖有后湖、张家湖、张毕海、竹叶海。
土壤
硚口区土壤类型为呈砂土一油砂土一丕土一黄土的分布规律。区境地下土壤主要有:黄土、黄粘土、泥土、黑泥土、沙粘土、黑油沙土、油沙土等类。
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
截至2007年,硚口区动物有鲭属、草鱼、鲢鱼、鱼、猪、牛、鸡、鸭、鹅、马、骡、驴、羊和免。
植物资源
截至2007年,硚口区植物有雪松、香樟木荷花木兰三球悬铃木碧桃、扬州红、松柏大叶黄杨、紫薇、木槿、夹竹桃属、桂花、碧桃、金丝桃属、月月红。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4年,改为街道办事处,作为硚口区政府的派出机构,1956年,街道调整为16个。
1957年元月,汉桥区长丰乡一部分划入硚口区,后增设了韩家墩街,全区共有街道17个。
1958年4月,经过调整,成立西郊大社,辖9个大队;8月,西郊大社划为东西湖区蔬菜三场。
1959年,调整为9个。1960年,人民公社化时设8个分社。
1960年7月,蔬菜三场划归硚口区,称长丰乡农业管理区。
1961年6月,恢复14个街道。1970年,建有12个街道革命委员会。
1964年8月,长丰地区再次划归汉桥区。
1976年,长丰人民公社交由洪山区管辖。
1978年,恢名街道办事处,仍为12个。
1985年1月,长丰乡划归硚口区管辖。
2000年,长丰乡下辖13个行政村、61个村民小组。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硚口区下辖11个街道。
城区
1959年,调整为9个。1960年,人民公社化时设8个分社。1961年6月,恢复14个街道。1970年,建有12个街道革命委员会。1978年,恢名街道办事处,仍为12个。1986年,建立易家墩街道,至此全区共有13个。
2000年9月,经过调整,将原汉正街街道更名为崇仁街街道,将原利济、三曙、新安、宝庆4个街道合并后,成立汉正街街道。2000年底,全区共有易家墩、韩家墩、宗关、汉水桥、宝丰、崇仁、汉中、荣华、六角、汉正10个街道。
郊乡
民国时期,长丰一带属张公区。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长丰区公所。1949年12月,成立三合、罗家、四联、舵落、竺台5个乡。1951年5月,长丰区合并至第七区。1955年2月,将长丰乡转交由汉桥区管辖。1958年4月,经过调整,成立西郊大社,辖9个大队;8月,西郊大社划为东西湖蔬菜三场。1960年7月,蔬菜三场划归硚口区,称长丰乡农业管理区。1964年8月,长丰地区再次划归汉桥区。
1976年,长丰人民公社交由洪山区管辖。1985年1月,长丰乡划归硚口区管辖。至2000年,长丰乡下辖13个行政村、61个村民小组。
截至2014年10月31日,硚口区辖11个街道:古田街道、韩家墩街道、宗关街道、汉水桥街道、宝丰街道、荣华街道、汉中街道、汉正街道、六角亭街道、长丰街道、易家街道。共有138个社区,11个行政村。政府位于荣华街道沿河大道518号。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4年,全区户籍总人口527593人,其中,农业人口577人,非农人口526989人。
截至2017年末,硚口区户籍总人口528604人,其中,农业人口590人,非农人口528014人。有汉族回族满族土家族等27个民族。
截至2019年,硚口区户籍总人口529853人,有汉族、回族、满族、土家族等38个民族。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硚口区常住人口为666661人。
民族
截至2014年,硚口区已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畲族高山族水族土族纳西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塔塔尔族
经济
综述
2014年,硚口区完成生产总值509.56亿元,按可比口径(下同)比2013年增长10%,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30.40亿元,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379.16亿元,增长10%。第二、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5.0:75.0调整为25.6:74.4。2014年末全区登记失业率3.4%,比2013年低0.4%。
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2014年增长9%,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同比2014年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2014年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2014年增长10%,招商引资总额同比2014年增长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2014年增长9%。
2017年,硚口区生产总值668.06亿元,按可比口径(下同),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52.24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515.82亿元,增长92%。第二、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47:76.53调整为22.79:77.21。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31%,比上年降低0.2个百分点。全年新增就业29万人次。
2018年,硚口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突破7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5%,超过5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5%,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接近7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5%;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超过54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7亿美元;
2019年,硚口区地区生产总值850亿元、增长7.5%。服务业增加值660亿元、增长7.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0亿元、增长20%以上。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按同口径计算73亿元,实际60余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0亿元、增长9%。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95亿美元、增长18%以上。进出口40亿元、增长10%以上。
2020年,硚口区地区生产总值860亿元,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2亿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6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7亿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0亿元。实物投资量19.7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0亿元。
第一产业
硚口区的农业集中在西北面的长丰乡
1957年底,长丰乡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5526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3.42%。
至2000年底,全乡蔬菜种植面积仅剩2887亩。蔬菜达18500吨,产值达423万元。2000年底,长丰乡共有鱼池3360亩,从事渔业的劳动力283人,全年产鱼1900吨。鲜鱼总产值达601.46万元,是1984年的3.9倍。
第二产业
2014年,硚口区完成工业增加值64.40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4.36亿元,增长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94亿元,增长10.8%;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和其他经济类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9.42亿元,增长9.8%。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产值)155.9亿元,增长9.3%。截至2014年底,全区共有个体私营工业企业65496个,从业人员263958人。
2015年,硚口区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149.66亿元,同比下降3.9%,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0.02亿元,同比下降2.6%。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累计达到97.6%,全区规上工业企业产品库存、积压少,产销衔接良好。
2018年,硚口区招商引资往年开工项目投产率68.2%、往年签约项目开工率75.9%、当年新签约项目开工率70%。12个项目开工,23个项目有序推进,24个项目竣工运营。
2020年,硚口区13个亿元以上项目竣工,20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总用地面积800亩。完成征收拆迁60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还建房开工3300套、建成5912套,18个项目成功发行专项债。签约引进优质项目16个、总投资751.3亿元。
第三产业
2014年,硚口区完成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30.95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全年商业企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7.46亿元,增长12.0%。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1.33亿元,增长12.5%;限额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完成206.14亿元,增长10.7%,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497.70亿元,增长12.5%;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完成零售额13.62亿元,增长6.6%。截至年底,全区共有注册商品交易市场90个,商业从业人员10万人。
2015年1—12月,硚口区97户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1.4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6%,增速较上年减少30.8个百分点。从户数上看,企业户数较去年同期减少3户。
从总量上看,营业收入排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5.16亿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3.84亿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7.35亿元),三个行业营业收入占全部规上服务业的比重达85.1%。从经营效益上看,硚口区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17.6亿元,营业利润率为-17.3%,低于去年同期0.5个百分点,其中盈利能力偏弱的三个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利润率-33.0%),房地产业(利润率-12.0%),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利润率-7.7%)。
2018年,硚口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77.3%,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0%以上。电子商务交易额、健康产业产值双双突破500亿元,工业企业总部产值超过6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20亿元。现代商贸、工业服务、健康服务三大产业全口径税收突破50亿元。税收过千万元企业达到105家。TODAY入选新消费产业独角兽榜单。金融业、建安业税收增幅分别达到15%、34.6%。新增“四上”企业69家、“个转企”236家。
2020年,硚口区548家“四上”企业、6个重点产业园区、16个重点楼宇、41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全部复工。减免税费41.2亿元、社保费用21.5亿元、国有资产租金5984万元,帮助2500余家企业获得困贷款45.7亿元,为77家保供企业兑现电费补贴577.5万元。新登记企业2887家,新增“四上”企业47家。
交通
硚口区内6座桥梁横跨汉江,分别连通京广铁路武汉内环线和中环线,辖区内5条主干道和武汉轨道交通1号线贯通全区。硚口区紧邻汉口站,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只有二十多公里的路程,区内北京—香港公路连通京珠、上海-成都高速公路。硚口区位于武汉市汉口西部,东接长江,与江汉区毗邻;南滨汉江,与汉阳区隔水相望;西抵舵落口、额头湾,北至张公堤与东西湖区接壤。
江汉桥知音桥、晴川桥、月湖桥等纵向启开汉口大门,分别连通京广铁路、市区内环线和中环线。城区路网发达,沿河大道、中山大道、京汉大道、解放大道、建设大道等主干道及武汉市轨道交通1号线层级横向贯通全区。地理区位独特,紧邻汉口站武汉天河国际机场北京—香港公路、京珠、上海-成都高速公路划过区郊,铁路、水路、公路、航空交通便利,十分便捷。
社会
教育
2020年,硚口区建成学校4所,开办公办幼儿园4所,新增学位3780个。 
截至2019年,硚口区共有幼儿园78所,在园幼儿16397人。小学44所,在校学生36483人。普通中学25所,在校学生23488人。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3873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14人。6~11周岁人口入学率100%,12~14周岁人口入学率100%。小学在校学生辍学率零,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零。初中毕业生合格率100%,初中公办普高率59%。 
科技
截至2019年,硚口区共有国家级孵化器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孵化器总面积94396平方米。 
文化事业
2020年,硚口区建成社区足球场23个。 
截至2019年,硚口区共有区属文化事业机构2个。其中: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38万册,从业人员21人。 
医疗卫生
2020年,硚口区建成P2实验室2个、专家工作室10个。 
截至2019年,硚口区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56个。其中:医院4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2个,其他医疗卫生机构278个。卫生技术人员医护人员22228人,其中:执业医师7784人。医院病床16415张,平均每千人拥有医生8.96人、医院病床18.90张。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756.19人每10万人,儿童免疫接种率99.68%,食品安全监管覆盖率100%。 
社会保障
2020年,硚口区新增就业2.1万人、扶持创业3898人,发放补贴1.3亿元。新增社保参保1.7万人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标准提高6.4%,发放救助资金1.1亿元,惠及困难群众10.2万人次。建成“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8个。筹集公共租赁房200套、大学毕业生保障房2.2万平方米。完成12个、启动50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2万余户。
旅游
保寿桥
又名玉麟桥,建于清康熙初年(1662年左右),位于现汉正街保寿巷46号。该桥曾是山陕会馆往返后湖的必经之地,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由山陕水烟号商人集资重修。重修后的保寿桥是两墩三孔平板式石桥,麻石桥面,两边为5档6柱,密封式石板护栏,每档由两块石板嵌成,3排条石板铺成桥面,桥宽丈余,长三丈。在青石桥栏上,一面刻有“道光十四年酉秋月山峡水菸众号修建”,另一面刻有“保寿桥”3个楷书大字。此桥至今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后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兴起后,保寿桥被商业铺面所占。
辛亥首义烈士陵园
位于江汉区利济北路71号(武汉市第一医院对面),占地面积427.2平方米,正中为“辛亥首义烈士公墓”墓碑,墓碑后面为墓冢。墓园后墙中有武昌起义浮雕,左刻“国魂不死”,右刻“天下为公”,均为孙中山所书。1911年11月l日汉口失守,战时总司令黄兴率民军反攻汉口,史称“汉口保卫战”。11月16日,黄兴命令工程营在汉江架设浮桥,以炮火掩护强渡汉水,向玉带门(今硚口路一带)发起攻击,17日民军攻至玉带门一带。在反攻,起义军民沿王家墩、玉带门从左派进逼清军。遭到隐蔽在树林中的清军伏击,清军用机关枪向起义军民猛烈扫射,一大批壮士英勇牺牲。后由红十字会及善堂联合会等组织出面收埋,连同生路(今江汉路)至济生堂(三民路)一带战役阵亡军民共约2000人,合葬一处,建立公墓(俗称“二大堆”),后又合建为一大冢。辛亥首义烈士墓自1911年建立至今,曾迁移二次。l919年为修建一条沟通现解放大道连接航空路的砾石土路时,由于烈士墓正处于路中,遂将烈士墓东移,即现武汉市第一医院住院部大门内侧。后武汉市第一医院修建住院部时,又将烈士墓移至现在墓地。1956年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山陕会馆
亦称西关帝庙,坐落于循礼坊夹街后(今全新街址)。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山西省陕西省两省商人筹建,曾毁于咸丰四年(1854年),重建于同治九年(1870年),竣工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馆址西起全新街,东邻药帮大巷,南至关帝街,北抵长堤街。建筑宏伟,时为汉口诸会馆中较大者。由于馆内修有大殿,供奉“关帝”,所以又称为“西关帝庙”(汉口花楼街以东有规模较小的东关帝庙)。
清咸丰二年(185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太平军攻进汉口后,洪秀全曾在西关帝庙内住了10多天,指挥进攻武昌的战斗。20世纪20年代,会馆改为汉口市第二小学。抗日战争武汉沦陷时期,日本侵略军1个小分队曾驻扎庙内,庙内的建筑物和用具因此毁坏不少。抗日战争胜利后,汉口市警察三分局设在关帝庙。武汉解放后,此庙曾作为公安派出所的驻地。1951年,被市民政局所属的慈善机构联合会接管。“文化大革命”期间,庙的前部分被改建为民房和商店,后部分改建为艺华五金工厂。艺华五金工厂迁走后,属东方五金厂和武汉开关厂厂房。1985年后,成为全新街市场。
怀庆(覃怀)会馆
怀庆(覃怀)会馆,亦称药王庙,位于全新街药帮二巷。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由洛阳市商人在三皇殿内建药师会馆。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扩建成怀庆会馆。会馆建筑宏伟壮观,黄瓦绿檐、金边,绘有云头小狮花纹,共分为前大殿、后大殿和三皇殿3个部分。前大殿的对面有1个戏台,戏台前面是朱红雕花的弧形看台楼,楼上设女座,楼下设男座。
1951年,庙内文物全部交给善会联。“文化大革命”期间,庙内仅存的少数古代字画被一扫而空,造反派击毁1个石狮子和1条石龙。另1条石龙在改修药帮巷小学校舍时遭毁坏。仅存1个石狮子现存于药帮巷小学右侧1间民房里,3块地契碑记和雕凿有小狮花纹的1条石横梁在药帮巷小学后院内。
阳明书院
即绍兴书院,位于汉正街余庆里、石码头一带。清末由浙江绍兴商人兴建。书院建筑宏伟,梁柱均用白石筑成。《汉口竹枝词》云“一镇商人各省通,各帮会馆竞豪雄;石梁透白阳明院,瓷瓦插青抚州玉隆万寿宫”。辛亥革命期间,书院被焚。后在此修建文化电影院。
代表人物
叶文机(生卒年不详)安徽徽州人。武汉老字号“叶开泰”国药店创始人。
汪玉霞(?—1741年)女,原名蔡玉霞,“汪玉霞”老字号创始人。
刘木堂(?—1888年)刘开榜(1892—1944年)刘木堂,湖北汉阳人。“老大兴园”酒楼创办人。
苏文受(?—1890年)湖南长沙人。老字号“苏恒泰”伞厂创始人。
师维善(生卒年不详)英国人。英国医学士。基督教传教士。受英国基督教危斯理会(WesleyanMission,后中译名循道会)派遣,清同治三年(1864年)五月十七日,以传教医生身份抵达汉口,为华中地区第一个传教医生。
张之洞(1837—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宁津)人。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兼湖北巡抚
昌智仁(1876—1909年)武汉市著名小吃“面窝”的发明人。
杨格非(GriffithJohn)(1832—1912年)英国人,原名杨约翰,又名杨笃信。牧师。
密昌墀(1852—1919年)字丹阶,号孑公,湖北汉阳(今属武汉市东西湖区)人。幼年家贫苦读,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举进士,任山西徐沟知县。勤于民事,常轻骑简从下乡察访,因而有“密青天”之誉。
宋炜臣(1866—1926年)字渭润,浙江镇海人。民族实业家。
孙保基(1907—1968年)字君植,又名宝基,江苏无锡人。民族实业家。
获得荣誉
2020年12月9日,入选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名单。
2020年11月,授予“湖北省双拥模范城(县)”荣誉称号。
2020年12月9日,入选“第三批双创示范基地”名单。
2021年5月27日,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质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水文
土壤
自然资源
动物资源
植物资源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区划详情
人口民族
人口
民族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交通
社会
教育
科技
文化事业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旅游
代表人物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