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瓦梭夫(1850年7月9日-1921年9月22日),
保加利亚现实主义作家、诗人。
1850年7月9日,伊万·瓦梭夫在保加利亚的小城索波特出生。1865年,伊万·瓦梭夫到索波特东南的卡洛菲尔学习
希腊语,当了小学部的一名教学助手,并广泛阅读了
俄罗斯的进步文学和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1870年发布《松树》,1872年,参加了秘密革命委员会。1876年流亡到
罗马尼亚,又被迫侨居
布加勒斯特,出版了诗集《旗帜与古琴》(1876)《保加利亚的悲哀》(1877)和《拯救》(1878)。1877年-1887年
俄土战争期间,瓦梭夫曾在俄国军队里服务。1878年瓦梭夫回到祖国。1880年他到了
普罗夫迪夫,积极参加那里的政治文化生活,出版了诗集《古斯拉》和《田野和森林》,以及中篇小说《流亡者》。1885年完成了《轭下》的大部分篇幅的写作。1894年当选国民议会议员,1897年出任教育部长,于两年后辞职。20世纪初,瓦梭夫潜心编写历史剧外,创作《升官图》等针砭时弊的讽刺喜剧。1912年出版诗集《胜利的雨声》和《他不会灭亡的》。1921年9月22日,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伊凡·伐佐夫在半个世纪的创作过程中,涉猎了文学的所有领域,用他铿锵的诗句、鲜明的人物形象,向人们述说了一部
保加利亚近代史。保加利亚人民称他是“文学之父”和“民族之魂。译者余志和评价他的小说创作代表了保加利亚文学的一个决定性的发展阶段,为以后的保加利亚作家指明了前进方向。
人物生平
少年生活
1850年7月9日,伊万·瓦梭夫出生于保加利亚中西部的巴尔干山南麓的小城索波特(现名伐佐夫格勒)。他的父亲是一个商人,也是一个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主义者,母亲是一位有教养、喜欢阅读的妇女。瓦梭夫出生在一个具有民主气氛的家庭中。伊万·瓦梭夫的出生地有一片玫瑰谷,家庭的熏陶以及当地的自然美景触发了瓦梭夫写诗的灵感。他早期的诗作大部分毁于火灾,只有一小部分保存下来,收集在诗集《五月的花束》中。
1865年,伊万·瓦梭夫在家乡接受了初等教育后,到索波特东南的卡洛菲尔学习
希腊语,同时按当时的学制,充当了小学部的一名教学助手。他在那里广泛涉猎了
俄罗斯的进步文学,领略了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描写小人物命运的人文传统。1867年,伊万·瓦梭夫的父亲为送他到
普罗夫迪夫去学习经商时学会了
法语,阅读了
维克多·雨果等作家的作品。由于他未能通过
土耳其语的学年考试,只得回到故乡帮助父亲经商。
1870年,瓦梭夫的父亲送他到
罗马尼亚学习经商,但是,瓦梭夫矢志献身文学。同时期,巴尔干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潮,许多
保加利亚革命者和爱国志士侨居罗马尼亚,开展革命活动。瓦梭夫发表的第一首成名诗《松树》受到盛赞,从此,瓦梭夫诗歌创作摆脱了感伤主义的影响,决定以他炽烈的诗篇身保加利亚文坛。瓦梭夫离开他的叔叔,到了
布勒伊拉,结识了保加利亚民族解放斗争的领袖、诗人波特夫(Х Ботев)和其他许多保加利亚流亡者。瓦梭夫在他们的影响下,决心投身反对
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斗争,瓦梭夫在他后来写的中篇小说《流亡者》等许多作品中,深刻地反映了这些流亡国外的爱国者的生活与斗争。
流亡时期
1872年,瓦梭夫回到
保加利亚,当了一名教师,但是因参加了由革命活动家卡勃列什科夫领导的秘密革命委员会并向学生灌输进步思想被当局迫害而被迫离职,后来去当了铁路修建队的翻译。这个时期所著的《帕纳丘里什特的起义者》一诗,成为1876年震撼全国的“四月起义”的一首战歌。
1876年反对
土耳其统治的四月起义失败后,流亡到
罗马尼亚,又被迫侨居
布加勒斯特,参加了保加利亚中央慈善协会。出版了反映保加利亚民族觉醒的诗集《旗帜与古琴》(1876)和描写起义遭到残酷镇压的诗集《保加利亚的悲哀》(1877),他后来又写了《拯救》(1878)。从而完成了以“四月起义”为题材的诗歌三部曲。
1877年-1887年
俄土战争期间,瓦梭夫曾在
俄罗斯军队里服务。
归国之后
1878年俄土战争结束后,
保加利亚获得独立,瓦梭夫回到祖国。先在贝尔科维查担任法官,继而在斯维什托夫和鲁赛当职员。1880年他到了
普罗夫迪夫,积极参加那里的政治文化生活,编辑出版《
科学》《蹈光》和《
人民之声报》杂志。这一时期他还出版了诗集《古斯拉》和《田野和森林》,写了中篇小说《流亡者》。这一时期,瓦梭夫创作的八部长诗和许多短诗,有力地推动了保加利亚革命诗歌的发展。还根据当时被法官搜查的经历写了长诗《大石堆》《后山来的女人》《我的邻居格米特拉》和短篇小说《米特洛芬和陶尔米道尔斯基》。他对新兴资产阶级的横征暴敛、争权夺利感到失望,因而写了组诗诗集《被遗忘者的史诗》,塑造了被权贵们抛在脑后的民族英雄
克里斯蒂安·拉科夫斯基(Раковски)、列夫斯基(В Левски)、卡勃列什科夫等人物。
1885年,
保加利亚又遭受了一次侵略战争的苦难,瓦梭夫以亲身的战地观察和感受写了许多揭露侵略者罪恶、讴歌同胞兵士英勇
卫国精神的诗歌,结集为《史列夫尼察》。保加利亚南北统一后,资产阶级的派别斗争激化,反动的资产阶级独裁者史丹波洛夫执政,认为瓦梭夫是“亲俄派”被迫侨居
俄罗斯。在那里,他“深深感到失去祖国的悲哀和痛苦”,于是重温了保加利亚人民准备和发动四月起义的悲壮历程,并把回忆所得的一幕幕场景经过艺术加工,完成了保加利亚有史以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轭下》的大部分篇幅的写作。他在
敖德萨写了小说《轭下》的大部分以及后来收入诗集《声音》中的许多诗作。
与世长辞
1889年,瓦梭夫回到
索非亚。1894年反动政权瓦解,瓦梭夫被选为国民议会议员,1896年瓦梭夫第二部长篇小说《新地》出版,1897年出任教育部长,两年后即脱离政界,专心致力于文学事业。从政两年中官场的腐败、人民的疾苦,加深了他对
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强化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批判态度。他以犀利的笔触,写了多篇揭露世态人情的短篇小说,如《英雄末路》,因此招致了
君主制暴政的迫害。
索非亚警察局向瓦梭夫提出警告,命令他不要攻击政府。伊万·瓦梭夫开始写作借古喻今的历史剧。他取材于
保加利亚中世纪历史的剧本《走向深渊》《鲍里斯拉夫》《伊瓦伊洛》等。
1902年,发表第三部长篇小说《卡扎拉尔的女皇》。瓦梭夫除了潜心编写历史剧外,还创作了《如此记者》《荣誉候选人》《升官图》等针砭时弊的讽刺喜剧。1912年发生的
巴尔干战争以及
第一次世界大战都写进了瓦梭夫的诗集《胜利的雨声》和《他不会灭亡的》中。
1921年9月22日,瓦梭夫在写作剧本《宝座》时,因心脏病突发,坐在餐桌的椅子上与世长辞。
主要作品
代表作品
其他作品
创作特点
现实主义手法
伊万·瓦梭夫的小说扎根于
保加利亚人民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保加利亚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
奥斯曼帝国人的血腥统治、革命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国家独立初期资产阶级的内部争斗以及
巴尔干战争。伐佐夫用小说这面镜子,照出了保加利亚的社会百态。长篇小说《
轭下》主人公鲍伊乔·奥格涅诺夫作为一名保加利亚民族革命者的综合经历就体现了伊万·瓦梭夫的现实主义特点。
爱国情怀
《轭下》是一曲民族解放斗争的颂歌。它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真实地表现了
土耳其统治末期
保加利亚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人民的觉醒、四月起义的准备和爆发,是贯穿全书的主线。作者通过一系列矛盾和冲突,绘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爱国情怀在小说《约佐爷爷睁着眼睛》中表现得最为充分。瓦梭夫在小说中塑造了巴尔干小山村中的老盲人约佐爷爷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这个约佐爷爷虽然普普通通,但是头脑清醒。他经受了各种奴隶般的苦难,曾经身心陷入绝境。六十四岁那年,正当
俄土战争爆发时,灾难突然降临,他在自己的老窝里瞎了两只眼睛。他活了下来,但日子变得暗淡无光,只有暗藏在心中的愿望没有泯灭,那就是看看‘
保加利亚魂’一他这样称呼自由的保加利亚。”
伊万·瓦梭夫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真实地反映出了处在异族压迫之下保加利亚人民的心理、愿望和要求,喊出了他们的呼声,绘出了他们的斗争。其作品展示了保加利亚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争取民族独立以米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面貌和重大事件,作家受到保加利亚人民的热爱和崇敬,正充分说明了他的作品是和他同胞的思想、感情意息相通的。
英雄主义
瓦梭夫对国家独立寄予厚望,但很快化为泡影。他看见了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获得自由后混乱的时代之间的矛盾。在民族复兴的民主传统与赖以建立新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基础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不过,瓦梭夫依然坚信人民的未来,因而在各阶层的普通劳动者中努力寻找写作对象。这些人生活艰难,忍辱含垢,但是,他们心中深藏着道义上的英雄主义,而这种英雄主义足以战胜绝望和毁灭。在小说《倚闾之望》中,采娜、斯托扬卡、基娜和拉杜尔乔的形象表现了瓦梭夫的
人道主义精神。
人物影响
伊凡·伐梭夫,一位热爱祖国、反抗
土耳其暴虐统治的民主作家,他的作品生动地反映了半个世纪的
保加利亚历史,成为了保加利亚人民心中的代言人。他的思想和创作深深根植于祖国和人民,因此至今备受保加利亚人的尊敬,被誉为保加利亚民族文学的楷模。他的诗歌推动了保加利亚革命诗歌的发展,而他的长篇小说《
轭下》陪伴保加利亚人民已有百年之久,被奉为保加利亚美学标准的尺度,同时为保加利亚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短篇小说则超越了时代,成为保加利亚
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全球文学宝库中留下了深刻影响。因此,伊凡·伐梭夫被
保加利亚人民尊称为“文学之父”和“民族之魂”。
人物评价
保加利亚文学评论家彼得·迪内科夫认为瓦梭夫的短篇小说及其整个小说创作,代表了保加利亚文学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的发展阶段。瓦梭夫在小说艺术方面吸取了
卡拉维洛夫的优点,并向
俄罗斯伟大的
现实主义作家学习,特别是向
尼古莱·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学习,因而确定了保加利亚小说创作的现实主义路线。
《外国著名作家传略 续编》的编者称伊万·瓦梭夫是十九世纪后期二十世纪初期保加利亚卓越的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也是保加利亚民族文学伟大的建设者。
苏联作家
马克西姆·高尔基赞誉伊凡·伐梭夫是“为多灾多难的
保加利亚的自由和复兴而斗争的诗人和战士”。
中国文学家
鲁迅评价伊凡·瓦梭夫不但是革命的文人,也是旧文学的轨道破坏者,体裁家。
后世纪念
瓦梭夫在
索非亚市中心住过28年的那条街道,在保加利亚1944年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被命名为“伐梭夫街”。街口那栋老式的两层楼房,在1948-1950年修后,作为伐佐夫故居博物馆正式开放。
为了褒扬他对保加利亚戏剧艺术所作出的贡献,索非亚最大的剧院被命名为“伊凡·伐佐夫人民剧院”。这个剧院离作家的故居仅一箭距离,其正面采用了19世纪末
欧洲流行的建筑样式。
作家生前酷爱祖国的大自然,直到晚年还经常拄着拐杖登上索非亚郊区的
维托沙山,坐在“金桥”附近的一块大青石上观赏美丽的景色。在他逝世后,人们遵照他的遗嘱,用这块大青石作了他的墓碑,并使墓碑面对维托沙山。
瓦梭夫墓坐落在
索非亚市区的一个高地上,每年7月9日,在作家诞生的日子,索菲亚市民会来到他的墓前,献上鲜花,朗诵他脍炙人口的诗篇。
1992年11月1日,
保加利亚开始发行面值为200
列弗的新钞票,这些纸币上的人像为伊凡·伐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