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蔚是北京人,毕业于北京某大学电力工程系,时政评论家,担任《
北京青年报》评论中心主任,并担任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观察员。他的妻子是是前
央视新闻主播
徐俐。
张天蔚高中毕业后下乡到北京郊区插队,随后在北京建筑公司工作。1983年,他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电力建设公司职工学校任教,并于1990年考入《北京青年报》,先后任文体部记者、编辑、评论部编辑、主任及《北京青年》周刊编辑部主任,其后任《北京青年报》评论员、社评部主任。2007年11月,张天蔚发表《对虎照真相的追究正滑向极端》。2015年8月,张天蔚发表《
郜艳敏为什么不能“
感动中国”?》。
1990年,张天蔚考入《
北京青年报》,先后在文体部担任记者、编辑,在评论部任编辑、主任,并曾出任《北京青年》周刊编辑部主任。其后,他担任《北京青年报》评论员、社评部主任。同时,从1990年起开始陆续发表诗歌、小说,以及文艺评论、
时评、杂文、随笔和社评等作品。
2007年11月13日,张天蔚发表文章《对虎照真相的追究正滑向极端》;2008年6月1日,发表文章《我们凭什么要宽容莎朗·斯通》;2015年8月2日,发表文章《
郜艳敏为什么不能“
感动中国”?》。
2008年5月24日,美国影星
莎朗·斯通在法国戛纳电影节接受采访时,发表了将
5·12汶川地震称为“有趣”、“报应”的不当言论,引发中国民众强烈不满。随后社会舆论呼吁抵制莎朗·斯通,
法国奢侈品牌
克里斯汀·迪奥于宣布撤下其在中国市场的相关广告,并发表莎朗·斯通的道歉声明。然而,莎朗·斯通最初在接受《
纽约时报》采访时否认迪奥以她名义发布的道歉内容,导致舆论进一步哗然。最终,同年6月1日,莎朗·斯通再次公开亲自发表道歉声明,为自己的不当言论致歉。同日,张天蔚发表了文章《我们凭什么要宽容莎朗·斯通》一文,文中对莎朗·斯通的道歉,对国人宽容地接受其道歉,愤愤不平,认为接受其道歉是“宽容作态”,是故意扮出一副“理性”的面孔。
以我的理解,对言论自由的追求,目的仅限于约束行政、法律等公权力对个人言论权力的侵害和剥夺。离开行政、法律的强制,言论便无约束;无约束便无所谓自由,因此,没有公权力的介入,自然也无所谓言论自由。以
莎朗·斯通与中国人的言语冲突为例:莎朗·斯通大放厥词,这是她的自由;中国人气不过,反过来骂她,这是中国人的自由。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的权利受到限制,没有谁失去了言论自由。即使中国人民的反击算是一种压力,莎朗·斯通也完全有选择的自由,扛不住道歉是她的自由,死扛着不道歉,还是她的自由。只要中国人不入禀法院,其对莎朗·斯通的所有反击,都只是双方的“自由搏击”。即使中国人入禀法院,在法院对莎朗·斯通的言论做出限制之前,她的言论自由依然没有受到任何侵犯和限制。因为法院的判决,也是基于法律对言论自由边界的界定——任何国家的法律里,都有这样的界定——同样不会侵犯到她老人家的“合法权力”。(来自·《我们凭什么要宽容莎朗·斯通》)
1994年,18岁的
河南省少女
郜艳敏被人贩子拐骗,历尽屈辱磨难之后,被卖到
河北省大山深处嫁做人妇。2000年,放弃逃跑的郜艳敏成为山村里唯一的代课教师,并在这个岗位上勤恳工作,成为受学生们爱戴的老师。2006年,郜艳敏被评为“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其曲折经历还作为原型,拍成了电影《
嫁给大山的女人》。其后的数年间,外界几乎无从了解郜艳敏的生活际遇发生了哪些变化,也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个曾经被踏入泥泞,又登上辉煌舞台的女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直至不久之前,这则几乎已经被尘封的旧闻被重新发现,舆论似乎才蓦然发现这则励志故事的荒诞和悖谬。人们有理由追问,一起严重的
刑事案件何以被轻松忽略?受害者的屈辱经历何以被一笔带过?一片未曾彻底清洗的泥泞和血污之上,又如何承载得起一座“感动中国”的奖杯?(来自《
郜艳敏为什么不能“
感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