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纳德·费林加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伯纳德·费林加(Bernard Lucas Feringa),1951年5月出生于荷兰。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Jacobus H. vanʹt Hoff分子科学杰出教授。
伯纳德·费林加的研究领域为分子机器与有机不对称催化。伯纳德·费林加1978年在荷兰Groningen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曾于荷兰和英国Shell公司从事研究员工作,后回到Groningen大学担任讲师并于1988年成为教授,1999年,费林加研发出能在同方向持续旋转的分子旋转叶片,成为分子马达的第一人。2003年成为分子科学院JacobusH. Van’tHoff特聘教授,2004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荣誉院士、2006年当选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2008年伯纳德·费林加被授予学院教授称号并被荷兰女王封为爵士,2010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2017年,成为首批来沪工作并拥有“中国绿卡”的诺贝尔奖得主。2018年被上海市政府授予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先后获得手性奖章、Vanʹt Hoff奖章、玛丽·居里勋章、Arthur C. Cope学者奖和欧洲化学金牌奖。
人物经历
伯纳德·费林加1951年出生于荷兰。于1978年在荷兰Groningen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曾于荷兰和英国Shell公司从事研究员工作,后回到Groningen大学担任讲师并于1988年成为教授,1999年,费林加研发出能在同方向持续旋转的分子旋转叶片,成为分子马达的第一人。在分子马达的基础上,他成功地让一只比马达大上1万倍的玻璃杯旋转,还设计了一辆纳米车。2003年成为分子科学院JacobusH. Van’tHoff特聘教授,2004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外籍荣誉院士、2006年当选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2008年伯纳德·费林加被授予学院教授称号并被荷兰女王封为爵士,2010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2010年成为荷兰化学基金会主席,2011年担任荷兰皇家科学院副院长和慕尼黑工业大学先进研究所HansFischer名誉研究员,2015年任格罗宁根大学化学系统中心主任。因“设计和合成了分子机器”,费林加与索维奇、司徒塔特共同获得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2017年10月,他出任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外方主任,每年来沪工作,带领华东理工大学团队研发光刺激响应性材料和自修复材料。12月,与上海科技大学特聘教授库尔特·维特里希一起,成为首批来沪工作并拥有“中国绿卡”的诺贝尔奖得主。2018年被上海市政府授予上海市“白玉兰纪念奖”。5月2日,《“上海出入境聚英计划”相关政策实施办法》正式签署实施,费林加获颁永久居留证件。2019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研究领域
分子机器与有机不对称催化
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伯纳德·L·费林加合成出世界首个人工分子马达,通过结构工程实现对分子马达转动参数的精准调控,并发展出一系列基于分子马达的智能分子材料,将“蒸汽机时代”带入到分子维度。他构建的全人工合成的纳米分子车,能够在金表面实现精确的制导运动,使得宏观机器概念在微观世界得以实现,成为化学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他将“光开关”的概念引入到分子信息存储、液晶材料、手性控制、生物大分子等领域,推动了相关交叉领域的发展。他同时也是有机不对称催化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者。他基于亚磷酰胺开发的数十种不对称催化转化体系得到了许多课题组的广泛应用,现已成为明星分子Feringa配体。由于通过铜催化实现了格氏试剂与环状烯酮的共轭加成,该方法也被广泛使用于全合成中。
学术论著
截至2021年,费林加教授指导了106篇博士论文,在高品质的同行评审期刊发表科学论文800余篇,被引用37000余次,H因子高达97。受会议、大学以及工业界邀请作了250多次特邀报告,其研究工作曾100多次以highlight的形式出现在国际新闻报纸,期刊和杂志上,费林加教授课题组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杂志上的文章多达10篇。
学术交流
伯纳德·L·费林加与中国科学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长期与中国学者合作,持续开展学科前沿研究。他与田禾院士共同领衔组建了“费林加诺贝尔奖科学家联合研究中心”,该中心依托华东理工大学,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旨在打造精准化学与分子工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高地。他以“国际知名大师客座教授”的身份受聘华东理工大学,组建研究团队,招收并指导学生,在上海开展实质性科学研究,以该中心为通讯单位发表多篇重要成果,为中国在分子机器及智能材料领域产生世界范围影响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还广泛参与中国大众科创活动,并多次与全国青年教师、大学生、高中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探讨科学人生。
人才培养
培养成果
截至2020年11月,伯纳德·费林加在华东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已经有100多名学生、10多名PI(课题组长),研究方向包括软物质、刺激响应性材料(智能材料)、自愈和光致变色材料,以及分子开关和分子机器等。
学术讲座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费林加出生在一个小乡村,在12岁之前,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有9个兄弟姐妹,排行老二。费林加曾以为自己要成为一个农民,是父母的鼓励和政府的支持让他能够在大学里选择化学作为专业继续深造。幸运的费林加遇到了特别好的老师,于是他在化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越来越享受化学带来的乐趣。
婚姻家庭
1984年,伯纳德·费林加和贝蒂(Betty)结婚,两人育有三个女儿,费姆克(Femke)、汉娜(Hannah)和艾玛( Emma)。
社会任职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人物影响
体系命名
伯纳德·费林加基于亚磷胺开发的数十种不对称催化转化体系得到了许多课题组的应用,被称为Feringa配体
基金命名
2020年,以伯纳德·费林加名字命名的“本·费林加基金会(Ben Feringa Fonds)”在格罗宁根大学成立。
讲座命名
2020年11月,由荷兰总领事馆、荷兰大学协会和格罗宁根大学(RuG)校友会等主办和组织的“本·费林加讲座(Ben Feringa-Lecture)”在旧金山举行。本·费林加讲座将每年举行一次。
人物评价
伯纳德·费林加为中国在分子机器及智能材料领域产生世界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伯纳德·费林加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评)
伯纳德·费林加是有机不对称催化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者。(华东理工大学评)
相关事件
2016年10月5日下午5点45分,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一项非常基础的纯化学研究———分子机器获奖,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让-皮埃尔·索维奇 (Jean-Pierre Sauvage)、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詹姆斯·斯托达特(Sir J.Fraser Stoddart) 和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化学系教授伯纳德·费林加(Bernard L.Feringa),分享了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表彰他们“发明了行动可控、在给予能源后可执行任务的分子机器”。
这项离现实应用还比较遥远的研究,却使科学家对分子运动的操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其实,在生命体中,科学家早就看到了分子机器的存在,但生物分子机器结构和机制复杂,一旦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实现对分子机器的精确构建,将可能引来材料和信息技术的新一轮大发展。
参考资料
伯纳德•费林加(BernardL. Feringa).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生物学与动态化学前沿科学研究中心.2023-11-03
费林加(1951-)2019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2023-11-03
中国将迎首批获得“绿卡”的诺奖得主.中国日报网中文资讯.2023-11-03
Bernard L. Feringa教授应邀来上海有机所作2019年汪猷科学讲座.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2023-11-03
Bernard L. Feringa.Bernard L. Feringa.2023-11-03
外籍院士名单与简介.中国科学院.2023-11-03
Ben Feringa Fonds.Ben Feringa Fonds.2023-11-03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研究领域
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学术论著
学术交流
人才培养
培养成果
学术讲座
个人生活
家世背景
婚姻家庭
社会任职
荣誉奖项
人物影响
体系命名
基金命名
讲座命名
人物评价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