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斯科特(1868年6月6日-1912年3月29日),全名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英文:Robert Falcon Scott),19世纪末-20世纪初
英国极地探险家、海军军官。
斯科特于1868年6月6日出生于英国德文波特,13岁加入
英国皇家海军。1883年,斯科特在不列颠尼亚号上以第七名的成绩成为一名海军军官候补生,20岁通过
少尉考试。1898年,在父亲与弟弟双双去世后,
斯柯特家庭经济困难,受邀领导英国南极考察。1901年-1904年期间第一次进行南极探险,取得了许多科学成果,回国后受到官方与公众舆论的褒扬。1910年份-1912年期间领导第二次南极探险,主要目标是与
挪威探险家争夺首次抵达南极点的荣誉。在恶劣天气与准备不足的影响下,
斯科特没能抢先到达南极点。1912年3月29日,
斯科特在返回途中补给耗尽而死。11月12日,斯科特的尸体被救援队发现。
斯科特是一名带有悲剧英雄色彩的探险家。他的
南极洲探险为人类了解南极、推动地质学、
气象学、
古生物学作出了贡献;他的悲剧结局所体现的抗争与探索精神也对当时的探险界起到了激励作用。长期以来,对斯科特的评价多为褒扬,部分欧美国家官方与民间都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斯科特,如命名小行星、制作纪念
雕像等。进入20世纪后,
斯科特的个人能力也受到一些质疑与争议。
人物生平
童年经历
1868年6月6日,罗伯特·斯科特出生于
英国德文波特。斯科特的父亲约翰·斯科特在
普利茅斯经营着一家继承于他父亲的啤酒厂,作为长子的斯科特度过了一段富足的童年,并就读于当地一所走读学校。
斯科特的家族有着军人传统,他的祖父和四位叔叔都曾经在陆军或者海军服役。斯科特在走读学校学习了四年后,进入了位于
汉普郡的斯图宾顿豪斯学校学习,这所学校是专门为海军训练舰不列颠尼亚号入学考试而设立的预备学校。1881年,斯科特通过了考试,在13岁时开始了海军生涯。
海军生涯
斯科特早期事业发展顺利。1883年,斯科特在不列颠尼亚号上以第七名的成绩成为一名海军军官候补生。此后,他先后服役于阿迪西亚号,罗弗号等多艘舰船。1888年,斯科特通过
少尉考试并获得了四个一等证书在内的五个证书,次年晋升为中尉,1891年在弗农号的
鱼雷训练课程中取得一等证书。
1894年,斯科特的家庭突然发生变故。斯科特的父亲变卖了家族的酿酒厂进行投资,结果损失惨重,几乎破产。他被迫接受了一份担任酿酒厂经理的工作,不久后便告别人世。1898年秋,弟弟阿尔奇也因为
伤寒去世,使得母亲和两个妹妹的生活只能全靠斯科特一个人承担。由于自己在1883年指挥
鱼雷快艇搁浅影响履历,加上
英国皇家海军晋升空间有限,斯科特无法仅通过争取提高海军薪资来解决经济困难。在这时,他在1899年休假回家的路上遇到了时任皇家地理学会会长克莱门茨·马克汉姆。
克莱门茨·马克汉姆喜欢寻找优秀海军人才,以为未来的极地探险挑选随队军官。在担任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秘书时候,他曾在罗弗号上初次遇到了斯科特。1887年,
斯科特在驾驶
快艇横渡
海湾的比赛中获胜。重逢后的马克汉姆为身处焦虑中的斯科特提供了机会,已经是皇家地理学会会长的他邀请斯科特参与即将进行的南极探险项目并担任指挥,在考虑了几天以后,斯科特决定加入马克汉姆的项目。
初次探险
在工业化与全球贸易快速发展的十九世纪末,世界的未知区域被不断地探索与开发。各国相继掀起了探索浪潮,涌现出了或官方或个人的专业探险组织。伴随着1895年8月第六届国际地理大会发出“无论以何种方式最有效促进
南极洲探索事业”的呼吁,南极成为了世界各国探险家的乐园,争夺对南极的探索优先权成为了各个国家的南极战略。
英国、
法国、
瑞典、
挪威等一大批欧洲国家相继派出探险队对
南极大陆展开竞争性探索。
尽管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希望由一名科学家而非军人来负责探险队的探险任务,但在马克汉姆的坚持下,斯科特还是成功担任了本次探险的总指挥。1901年,时任英国国王
爱德华七世参观了探险船,并赠与斯科特皇家维多利亚勋章。次日斯科特带领着载有50多人的探险船向
南极洲进发,开启了首次南极之旅。
由于缺乏
极地探索经验以及设备与技术训练,探险队的早期探索并不顺利。首先是随船的雪橇狗因为疾病全部死亡,斯科特被迫把它们加工为食物。在早期尝试冰上旅行的时候,探险队被
白毛风困在了帐篷里,一名队员从悬崖上滑落摔死。在前往南极点的长距离旅程中,斯科特与随行队员都出现了健康问题,队员欧内斯特·沙克尔顿也因身体原因提前离开了探险队。斯科特后来把此次前往南极点的失败归咎于沙克尔顿的病重。尽管意外重重,逐渐积累经验的
斯科特还是完成了探险任务,首次发现了南极高原与爱德华七世半岛,并取得了生物学、地质学等多项科学成果。探险结束后,两艘救援船使用炸药解救了被冰困住的探险队,大部分队员在1903年随船回国,斯科特也在1904年9月返回
英国。
荣耀岁月
第一次探险归来后的斯科特被英国舆论视为英雄,他被英国国王邀请赴宴并任命为维多利亚皇家骑士团司令,先后获得皇家地理学会
金牌(1904年)、
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奖章(1905年)、拉姆地理奖章(1906年)等荣誉。此后数年,斯科特忙于开招待会、演讲以及撰写探险记录,其所著《发现之旅》一度成为英国最畅销的书之一。在两次探险的间隔期,斯科特与凯斯琳·布鲁斯结婚。1906年1月,
诺曼·斯科特重新回到全职海军的生活,最初担任海军情报部门的助理总监并于8月晋升为
海军少将。
由于斯科特的前队友欧内斯特·沙克尔顿宣布的
南极洲探索计划涉及
麦克默多湾附近地区,斯科特认为自己对这片地区有优先探索权,加上此前斯科特在初次探险时强制送走沙克尔顿并把探索南极点的失败归咎于他,两人发生了争执。
二次出发
1910年6月15日,为了率先到达南极点并寻找科学界所需的
舌羊齿属化石,
斯科特决定开启第二次南极之旅。然而,此次他的对手不仅有沙克尔顿,还有来自
挪威的探险家
罗尔德·阿蒙森。10月12日,斯科特收到
罗尔德·阿蒙森带有战书意味的
电报:“请允许我知会你,我的前进号将开赴南极。”
尽管斯科特有过南极探险的经验,但第二次探险的准备工作并不顺利。斯科特不仅仅承担着到达南极点的探险任务,也被要求带回岩石与化石样本供科学考察,这点是阿蒙森不需要考虑的。在至关重要的运输工具方面,阿蒙森选择了
爱斯基摩犬与
滑雪板,而
斯科特由于初次探险时所携带的狗病死的经历,加上沙克尔顿使用小马的成功经验,他决定选择了狗、小马、
拖拉机与人力拖拉相配合的方式。然而,负责为斯科特挑选马种的迈尔斯是一名训狗专家,其所挑选的西伯利亚矮种马在事后被证明不适合
南极洲的恶劣天气。
不仅如此,
斯科特在与阿蒙森的时间赛跑上也出师不利。在前往南极洲的途中,斯科特的船被浮冰困住了二十天,预留的过冬时间被迫压缩。阿蒙森本身安营扎寨的大本营距南极点的距离比
斯科特团队离南极点近一百多公里。在卸货的时候,三台电动雪橇中的两台出现故障,一台掉进了
海里,恶劣的天气让斯科特的营地与补给点布置困难重重,加上斯科特拒绝手下杀马为食的建议,斯科特的探险之路一开始就充满了意外与困难。
南极冲刺
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正式向南极点进发。斯科特计划在集体进发一段距离后,将补给集中供给给一个4人组成的小分队(最后选择了5个人)以完成最后的冲刺,其余人则提前返回并及时接应归来的冲锋小分队。然而,在途中斯科特下达的模糊的命令让大本营的队员难以理解,在迎接探险队返回时没有使用雪橇。同时为了稳定军心,斯科特没有提前公布冲锋小分队的成员名单,也导致不少队员没有做好准备。1912年1月4日,
斯科特在抵达路途中南纬87°34′的位置时公布了小队成员名单并遣返了其余人员,带着挑选出来的四个人向南极点进行最后的冲刺。
斯科特带领着五人小队于1912年1月17日抵达南极点,然而
罗尔德·阿蒙森已经提前30多天抵达过并给斯科特留下一封信,请求斯科特带回并向世人传达这一信息。斯科特团队失望地踏上了归途,他们输掉了这场
南极洲竞赛。
命丧归途
根据斯科特留下的日记,尽管斯科特已经意识到这条1300公里长的归途并不轻松,然而糟糕的情况还是超出了他的意料。竞速的失败让团队士气陷入低迷,恶劣的天气导致归途异常困难,加上他们错过了重要的补给点,整个队伍陷入了生命危险中。2月4日,埃文斯在穿越南极南极高原的时候摔倒导致行动不便,三天后他们艰难地穿越南极高原进入彼尔德摩尔冰川。2月17日埃文斯在又一次摔倒后死亡,此时距离大本营还有670公里。随后的路途中队伍出现冻伤、雪盲登症状,饥饿也不断困扰着
斯科特及其队友。3月17日,旧伤复发的奥茨主动离开了队伍且再也没有回来。3月19日,仅存的三人在前进了32公里后扎下营地,连续的暴风雪让他们寸步难行。在随后的
宇宙,探险队补给耗尽,全军覆没,斯科特的死亡时间推测为1912年3月29日或30日。11月12日,救援队发现3人的遗体、十多公斤承诺带回的
舌羊齿属标本以及斯科特的日记与遗书。斯科特与两名队友的的遗体最终被安葬在了南极。
人物关系
文学形象
在第一次南极探险后,斯科特就被大多数英国人给予肯定与崇拜。当时的
英国公众舆论评价他是为人类进步与科学发展作出贡献的优秀探险家,也是为英国搏得国家荣誉的
民族英雄。而当斯科特牺牲在南极探险的冒险中后,当时的很多人,尤其是英国人被斯科特的精神与悲剧式的结局所感动。斯科特成为了当时人类探索精神与抗争精神的代名词,也被英国人视为英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包括
传记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在内的同时期文学家也偏向于塑造斯科特的正面形象,使得对斯科特的评价长期以来都多为褒扬。
在20世纪末,这场悲剧中斯科特的个人能力与决策失误的因素被逐渐重视。1979年,传记作家汉特福德出版了《斯科特与阿蒙森》一书,将斯科特的形象塑造为一名低能、寡断、自负、虚荣的不称职领导,对斯科特的个人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2003年,曾先后到达南北两极的
英国探险家费恩斯撰写了《斯科特传》,高调赞扬斯科特的卓越贡献并严厉抨击汉特福德的“
历史修正主义”。后
美国女气象学家索罗门根据1912年南极罗斯冰架的气象数据,认为
斯科特团队悲剧的主要原因是遇到了空前的严寒而非个人能力。
人物影响
作为一名探险家,斯科特的影响与贡献主要集中在科学方面与精神方面。
在科学方面,
斯科特两次探索
南极洲,帮助人类进一步加深了对南极洲的认识。斯科特发现了南极高原与爱德华七世半岛,带回了关于南极腹地的珍贵资料。斯科特收集了南极的气象与地质信息,为日后的南极考察提供重要参考。总之,作为
极地探险家,斯科特的探险活动对人类研究地质学、
古生物学、
气象学都作出了贡献。
在精神方面,斯科特悲剧式的英雄故事广为流传。对于世界来说,斯科特体现出的探险精神与抗争精神也激励着探险家与南极探险事业,他也被舆论视为人类勇气的象征。同时斯科特失败的教训也促进着探险界进一步完善保护措施与技术,侧面推动了探险活动安全性的提高。
人物评价
英国国王在悼念仪式发言时曾评价斯科特:“斯科特无疑帮助英国在探险竞赛中取得优势,其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英国国民与英国的民族自豪感。”
奥地利传记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他是一位悲剧式的英雄。”
传记作家汉特福认为斯科特是一名低能、寡断、自负、虚荣的不称职领导,其个人能力的缺失是探险团队悲剧的主要原因。
英国探险家费恩斯评价斯科特为南极探险作出了卓越贡献,并认为糟糕的天气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人物争议
斯科特被欧美与英国视为英雄,但也饱受争议。20世纪末,南极探险悲剧中斯科特的个人能力与决策失误的因素被逐渐关注。传记家汉特福曾批评斯科特傲慢,专制与缺乏领导力。同时,学术界也有指责
斯科特的气象信息误差严重的声音。
后世纪念
社会界
1913年2月10日,斯科特团队的悲剧被皇家地理学会获悉,在媒体的渲染下在英国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不小的反响。四天后即2月14日,英国举行全国性悼念,
圣保罗大教堂举行了悼念仪式,包括英国国王与大主教在内的一万多人参与。
英国大部分小学也组织学生了解斯科特的故事。在英国人的热情下,纪念斯科特基金会募集了76500
英镑,用于抚恤遇难者亲属、偿还各项债务和开展追思活动。
朴次茅斯军港和
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等地也立起了斯科特的
雕像。
斯科特死后的21年,英国为他建立了永久纪念馆,并用拉丁文在博物馆刻上“他在探寻
南极洲的秘密时,发现了神的奥秘。”
文艺界
奥地利传记作家
斯蒂芬·茨威格依据斯科特探险队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日记遗书等,创作了传记文学《南极探险的斗争》,并于1927年首次出版。2016年,该文以《
伟大的悲剧》为标题被选入中国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课本第22课。
英国根据斯科特的探险经历,陆陆续续拍摄了多部影视作品。1924年,斯科特南极探索队的随队摄影师庞廷将拍摄的影像剪辑为纪录片《伟大的白色寂静》;1948年,
查尔斯·弗伦德导演的电影《南极的司考特》上映;2012年,根据斯科特日记改编的电影《斯科特日记》上映。
科学界
1920年,
剑桥大学地理学系成立了斯科特极地研究中心(Scott Polar Research Institute,简称SPRI)。SPRI宣称拥有最完善的
极地地图与档案资料,其主要研究课题是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内设有极地博物馆。
为了纪念斯科特,一颗被发现于1917年6月20日的
小行星以斯科特的名字命名,即“小行星876 Scott”。
1957年,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极地项目部门在南极高原设立了科学考察站,为了纪念第一个抵达南极点的
罗尔德·阿蒙森与随后抵达的
斯科特,该科考站被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
为纪念这位献身于
南极洲考察事业的探险家,以斯科特命名的南极洲地名,有斯科特海岸(76°30'S、162°30'E)、斯科特山(65°29'S、64°03W)、斯科特
冰川(66°30'S、100°20E和84°45'S、153°W)和斯科特岛(67°24'S、179°55'W)。
1957年,
新西兰政府在斯科特1902年越冬营地“斯科特棚”附近建立以其姓氏命名的常年科考站——斯科特站。而奥茨海岸(69°30'S、159°E)则是以斯科特征服南极点的伙伴奥茨
上校的姓氏命名的。在罗斯岛上,斯科特探险队当年建立的营地木屋,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着,那里有斯科特等人的衣服、炊具、机械和食品。这个名叫“斯科特棚”的遗迹,已经成为
南极洲的博物馆,许多到访者都要瞻仰一番。
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