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业民(1937~1958),
满族,1938年出生于
辽宁省开原市四寨子村,1957年参加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海岸炮兵连当瞄准手。1958年8月23日,在
福建省前线炮击
金门县的战斗中,为保护火炮,全身烧伤面积达百分之七十,仍坚持战斗直至炮战结束。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记
一等功、并被授予“
共产主义战士”称号。
人物介绍
安业民 (1937-1958),
满洲民族主义,开原县四寨子村人,1957年入伍,于东海舰队海岸炮兵,年仅21岁,1956年加入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次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海军海岸炮兵方向瞄准手。1958年8月23日在炮击
金门战役中(简称:八 二三炮战),当阵地上药包中弹起火危及火炮安全的紧急关头,舍身护炮,全身烧伤面积达百分之七十,仍不下炮位,坚持战斗直至炮战结束。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而牺牲。同年,部队党委根据其生前志愿,追认他为优秀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
一等功,被授予“
共产主义战士”称号。朱德为他题词“共产主义战士安业民永垂不朽!”。
人物概述
安业民,
满族,1937年生,辽宁开原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英雄。1956年加入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3月
应征入伍,分配到旅顺口海军一个海岸炮兵连当战士。他坚决执行命令,愉快服从组织安排,先后任电话兵、运药手和瞄准手。他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努力提高军事技术,常常带病进行操练。 1958年夏,由于战备需要,所在
海岸炮连调防到福建前线。在紧张的战前训练之余,他在日记中写道:“我要永远战斗在海岸上,它是我生死不可分离的土地。革命先烈的震动人心的英雄事迹,是我军宝贵的财产。我一定要向他们学习,立场坚定,像海边的
松柏。让党考验我,不管暴风雨多大,也吹不坏、浸不倒
共产主义战士的信心。”“革命战士所以活着,只应该有一个目的,就是对人民有用……在战斗中如果遇到紧急关头,我一定勇往直前,毫不畏缩。”8月23日,在
福建省前线与占据
金门岛的国民党军炮战中,一颗炮弹在他们炮位上空爆炸,弹片击中火炮后面堆放的弹药包,燃起熊熊烈火,火舌扑向炮位左侧的数百颗弹头,严重威胁着火炮和整个阵地的安全。危急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坚守战位,机敏地把炮身向隐蔽壕转动。炽烈的火舌烧着了他的衣服,伤及脊背和胳臂,他全然不顾,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烈火的燎烧,奋力转动方向盘,直到炮身转回隐蔽壕中,才跳下炮盘,滚灭身上的火焰。由于全身烧伤达百分之七十,陷入
昏迷。苏醒后,他坚持不下火线,再次登上炮位,准确地完成指挥员下达的每一个战斗口令,连续向国民党军阵地发射炮弹,顽强战斗40分钟,直至炮战结束。后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9月9日壮烈牺牲,年仅21岁。在生命弥留之际,他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表示:“在伤好后重返前线,狠狠地打击敌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记
一等功。共青团辽宁省委授予他“模范团员”荣誉称号。福建厦门修建了安业民烈士墓,纪念碑上镌刻着朱德的题词:“
共产主义战士安业民永垂不朽” 。
幼时读书
安业民读小学时很用功,长得很瘦弱,老实憨厚,从不打架骂人,和小朋友处得很和谐。11岁入五年级,学习成绩多为优等。小学毕业后,因当时家境不宽裕,加上其父已辞去小学校长职务,身体不好,又不能充当整劳动力参加农业生产。这样,家庭生活的重担就落到安业民身上。他不得不放弃升学的机会,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由于家里缺少牛,只得和左邻右舍的同族、同乡的街坊们插工换工。这一时期家庭生活确有困难,安业民仅是十几岁的孩子,在互助组里只顶半个劳力。他家种地、铲地和秋收打场,除了和别人换工外,他父亲还能换着干点农活。每到收仓入库、结算换工插犋帐后,全家每年仅能维持温饱。
参加生产
安业民刚开始参加农业生产时,不会干农活,但他有一股犟劲,不会就学,不学 会决不甘休。他手磨出血泡,用布缠缠继续干,直到累得筋疲力尽。功夫不负苦心人,在经过一段劳动后,安业民对于一般农活他都能拿上手。1955年底,全县掀起合作化高潮,安业民家乡四寨子村也被卷入这个高潮中。他被同伴们推选为青年代表,参加了县里召开的三级干部大会。会议期间,他明白了合作化的目的意义,认识到组织起来力量大,只有搞合作化,才能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道理。会后,他积极宣传合作化意义,并第一个报名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他被推选为生产小队的记工员、小组长。由于他工作积极,认真负责,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不久被团组织吸收为共青年团员。安业民在生产队里任劳任怨,什么脏活累活都抢着 干。白天劳累一天,晚上他点上小煤油灯,在灯下认真的给每个出工的人记上工和整理好收支帐目。
从军经历
1956年冬,安业民盼望当一名光荣的国防战士的愿望得以实现,体检合格后被应召入伍。临入伍前,他帮助上新上任的记帐员整理好帐目,起早贪黑地进行结算,直到记帐员基本熟悉业务时,他才放心地走上了征途。安业民入伍后,被分配到
炮兵班当运弹手。由于他工作认真负责,深得连排干部信任,又调他当方向瞄准手。他为了掌握操纵技术,不辜负党和上级的信任,加紧苦练操作本领,一遍遍地进行操作,终于成了一名熟练的方向瞄准手。他身体瘦弱,为了增强体质,每天练单杠,举炮弹,以增强臂力。
战场风云
1958年夏,金门蒋军不断地向我开炮,不断打死打伤我和平居民。人民子弟兵怀着悲愤的心情,期待着早晚有一天对他们进行严惩,为父老兄弟姊妹们报仇雪恨。 1958年8月23日,严惩
蒋军的命令下达了。射击开始前,排长曾提醒同志们注意自己的职责,“在战斗中一旦射击暂停,不论遇到任何危险,方向手一定将炮身安全转移”。我们的火炮开始了猛烈射击,飞过了海峡,大地在颤动,海洋在呼啸。敌舰中弹,敌舰起火! 我军阵地一片欢呼,干部战士的战斗情绪更加奋发,火炮施展出它的威力。前哨海军炮兵象一把利剑刺向
金门岛,给敌人致命的打击。突然,火炮右后方存放的药包被一块弹片打着了,燃烧着烈火。炮长下令:“射击停止!马上散开!”这时如果不把火炮转移隐蔽,有可能被敌弹击伤,如回转炮身,躲闪不开烈火。安业民选择了后者,坚定地保护火炮,面向烈火。火,扑上来了,扑上了炮身,扑到了他的身上,不一会烧遍了他的全身,安业民成了火人。战友们帮助他扑打身上的火焰,火熄灭了,而安业民身体受到了严重烧伤。他觉得一阵眩晕,跌倒在地。安业民在炮火纷飞中睁开了眼睛,忍着伤痛抢先上了炮位,准确地踏着火板,打出了一串串的炮弹。副炮长冒着炮火跑来让安业民下炮位,安业民坚定地说:“我能完成任务!”十分钟过后,又有人来代替他,安业民不肯离开战斗岗位:“请放心,我能完成战斗任务!”敌人炮阵地被摧毁了,胜利地完成了任务。指导员带来担架让安业民下去休息。这时,安业民的两只眼睛已经肿得睁不开了。他怕指导员看见,让离开炮位,便抓起一块
擦炮布,装着擦炮,可是他那擦炮管的手却扑了个空。这样,安业民只好痛苦地离开了阵地。在此之前,这位忠诚于人民的战士还经历了一次爱情与纪律的考验。安业民所在连队驻地名叫围头村。村里的姑娘们组织了一个女
地方武装连。女民兵连里有一位叫小洪的渔家姑娘,19岁,天生一副清亮甜美的嗓子,曾多次参加慰问部队的演出。安业民在班里年纪最小,但却吹得一口优美动听的
口琴。因此,每逢连队和女民兵联欢,战友们总是推他上场,为小洪伴奏。不知从何时起,小洪对安业民的感情起了一种微妙的变化,总愿意和他在一起。这天傍晚,安业民从训练场回来,发现他的一套脏衣服已被洗得干干净净,熨得整整齐齐,放在枕头包下。他拿起衣服,看见下面放着一双崭新精美的鞋垫,鞋垫中央绣着一对鸳鸯。按照此地农村风俗,这再明白不过了。安业民的脸刷地红到了脖根。但在军队铁一般的纪律和即将面临的严酷的战斗任务面前,安业民却不考虑个人问题。第二天中午,他趁小洪一人在井边洗衣服的机会,把她叫到一旁,从口袋里掏出那双鞋垫,诚恳地递还给小洪:“我们部队有明确的规定,战士不准在服役期间和驻地群众谈恋爱。我是一名战士,应该严格遵守部队的纪律,请原谅。”
英勇牺牲
安业民从连包扎所到被送往医院,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半昏迷状态。他的烧伤为三度,烧伤面积达70%。医生、护士昼夜治疗护理,可是病情越来越严重。虽然想方设法尽力抢救,安业民仍然处于严重
昏迷状态,和死亡作着最后的搏斗。嘴里不停喊着:“同志们!狠狠地打!不下去,没完成任务!”“炮长同志,火炮已经擦好,请检查!”安业民身负重伤后,运送炮弹的小洪不顾敌炮的疯狂射击,猛然冲上阵地,抱起安业民,一口气背到连部包扎所。安业民处于昏迷之中,守护在病床边的小洪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她眼里噙着泪水,一遍遍轻声呼唤着安业民的名字。猛然,她想起
小安最喜欢听她唱歌,于是在安业民身边轻声唱了起来:“海岸炮兵勇——敢——坚——定,祖国把海岸交给我们……”随着这清脆深情的歌声,奇迹出现了,
昏迷了好几天的安业民真的醒来了。脸上还露出了微笑。 9月9日,安业民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安静地合上了双眼。英雄的海岸炮兵战士,离开了人世,牺牲时年仅21岁。当安业民牺牲的消息传到前线,战友们高呼为安业民烈士报仇,用猛烈的炮火痛击敌人。
纪念烈士
根据他生前 的意愿,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记
一等功。福 建厦门修建了安业民烈士墓,纪念碑上镌刻着朱德的题词:
共产主义战士安业民永垂不朽。共青团
辽宁省委追授安业民烈士为“辽宁省模范共青团员”。他生前所在连队,建有安业民烈士纪念馆。安业民烈士家乡
开原市四寨子村,改名为业民村,乡亦称为业民乡,以永远纪念这位为国捐躯的烈士。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英雄。
中共红山(今英山)中心县委书记,30岁时于安徽桐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烈士。
英雄塑像
1994年,受海军旅顺基地委托,雕塑家姜广祥先生为安业民雕塑铜像。1995年5月,海军旅顺基地组建四十周年之际,
塑像落成,国防部原部长张爱萍将军为塑像题字。该铜像现立于
大连市旅顺口区白玉山兵器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