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先贞(1607-1673),
清代诗文家,字正夫,号庵,晚年号海右陈人,德州(今属
山东省)人。生活在十六世纪,面临封建制度腐朽破败带来的种种困难和痛苦,因此产生了总结历史教训、寻找出路的愿望。一生坚守志节,不食清廷俸禄。
程先贞早年从祖受业,深受其祖父程绍的器重,为程氏最得意的裔生。年轻时无书不读,尤专注于
历史学。辞官归隐后,与清初著名思想家
顾炎武以及同邑人
李浃、李源、李涛亲密无间,结成挚交。他通过对理气的解释来表达宇宙观;坚信神随形乐,反对“投胎托生”之说;主张并履行“躬行实践,经世致用”的原则,反对脱离实际的学风,谈说往史的同时,便把全部精力用于史学研究上,对“明十三朝之实录,几能成诵”,“邸报、野史、家乘,无不遍览熟悉”。这就为其从事《州乘》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程先贞生活在十六世纪,经受了由封建制度腐朽破败所引发的种种实难和痛苦。因而产生了总结以往惨痛教训,寻找出路的愿望。一生坚守志节,不食清廷俸禄。
康熙帝十三年(1673),应
德州知州金祖彭之请,才以布衣与州同唐永先、
州判滕元鹤等10人参修《德州志》,不署衙,不受俸。参修者对程先贞非常倚重,“诸修以稿至,主者皆送先生(程先贞)复审”。在纂修《德州志》过程中,程先贞主张以
明朝嘉靖七年(1528)、
万历二年(1574)《德州志》和
天启五年(1625)《德州续志》初录作为主要史料,“盖其录者,直载其事与言,而无可增饰者也。”然而,“实录”也未可尽信。因此,他又主张凡实录难以详尽的,应以他书证之,他书之诬且滥者,应以所得实录载之。他在审阅史稿时,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常对侍者说:“取某书、某卷,有某事当补入、当参校。”甚至到某页,几无差误。
著有《还山春事》、《燕山游稿》等。以祖绍荫,历官至
工部员外郎。才至中年,便辞官归隐,家居三十年,杜门简出,编《州乘》一书,垂成而卒”。为
清代德州著名
历史学和哲学名人。著有《海古陈人集》、《葸庵杂著》、《燕山游稿》、《还山春事》、《德州志略》、《安德诗文搜》等数十卷
清初德州区域正值沧桑变革,民族矛盾尖锐之时。作为
明朝遗民,被誉为德州文坛之星的程先贞,其诗歌艺术无人能比。他以诗为剑、为酒、为言,反抗清朝的统治。其诗作多是五言诗,记明清之际民族兴亡大事,托物案兴,吊古伤今,充满深厚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艺术成就上,其词意坚实,语言简朴古雅,无一长语,喜用典故,呈现出学者本色;格调苍凉沉郁,质实浑厚,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