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生,男,1964年12月出生,
霍邱县人,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
1986年本科毕业于
华中农业大学水产系,同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水生生物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1989年获硕士学位;1993年考入
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获博士学位。1996年进入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展养殖生态学研究;1999年博士后出站后留所工作,任所党委委员;1999年起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通过博士生导师资格,2003年2月至8月
澳大利亚SARDI高级访问学者;2003年至2011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助理,2007年至2011年兼任科研与开发管理处处长;2011年至2022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棘皮动物分会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
中国水产学会养殖分会理事等;《
海洋科学集刊》主编、《Korean Journal of Malacology》编委、《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English Edition)》编委、《生态科学》常务编委、《海洋科学》编委、《海洋水产研究》编委等。
长期从事养殖生态学、生态免疫学、养殖环境生物修复技术和
刺参科遗传育种等研究。近十年来,先后主持了国家973计划课题2项(主持和副主持)、支撑计划课题2项、863计划课题2项(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1项、
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重大课题1项和
青岛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建立了浅海筏式养殖系统养殖容量评估指标体系,模拟测定了实验海区
扇贝、海带和
刺参的养殖容量;研究了浅海贝类养殖的自身污染以及养殖海区的影响,较为系统地揭示了大型
藻类、沉积食性动物(刺参)的生态功能;研究了
栉孔扇贝在不同环境因子影响下的生态免疫机制;阐明了
刺参科周年及夏眠期间生理生化变化特征,从生理生化层面对刺参夏眠进行了分期;研制了一系列陆基工厂化和浅海增养殖工程设施设备,研发并建立了刺参等重要海水经济动物的多元生态高效增养殖新技术、典型
海湾受损生境和生物资源修复技术,相关设施和技术已经在
山东省等地沿海得以推广应用。
参加了“十一五”、“十二五”科技部“海洋农业”专项规划和“海洋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领域规划、国家海洋科技发展规划、国家科技兴海规划等编写工作以及山东省、
青岛市相关发展战略规划的研讨和编写。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项。
曾获山东省技术发明奖
一等奖1项(2011)、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2005、2014)和
二等奖1项(2012)、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2012)、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2项(2006、2008)和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科技贡献奖二等奖1项(2014)。
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2年
青岛市劳动模范,2013年青岛市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