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宁
同济大学教授
李翔宁,男,1973年10月出生,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知名建筑理论家、评论家和策展人,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建筑评论家委员会(CICA)委员。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学院院长。
李翔宁1998年在华中建筑期刊上发表了《建筑与民俗——建筑空间的文化人类学探讨》一文,次年在时代建筑周刊上发表了《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98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国际研究班述评》一文,2006年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次年发表了《当代城市的五副面孔——城市转型国际论坛与城市理论的进展》一文。随后2009年李翔宁又发表了《2008建筑中国年度点评综述 从建筑设计到社会行动》一文,次年发表了《四十扇窗看中国:"更新中国"与当代中国可持续》一文。2021年李翔宁出版了《当代中国建筑理论与批评研究系列 20世纪80年代中国建筑话语演变 有关中国性的话语分析和文本研究》一书,同年参加了“新时代我国建筑人才结构发展战略研究”研讨会,次年李翔宁被聘请为奉贤新城规划建设专家顾问。2023年李翔宁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学部第154次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次年4月李翔宁参加了在上海电力大学举办,第五届京沪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交流研讨会。李翔宁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原地区当代建筑理论、批评与策展工作。
李翔宁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年度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园林景观设计一等奖,次年获得中国建筑学会2017-2018建筑设计奖,园林景观专业二等奖,李翔宁曾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Architectural Record,Architectural Review,City Jounal,Arquitectura Viva等上发表论文10多篇,国内发表近60篇,发表了大量关于当代中国建筑和城市的批评文章。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李翔宁1973年10月出生,1998年在华中建筑期刊上发表了《建筑与民俗——建筑空间的文化人类学探讨》一文,次年在时代建筑周刊上发表了《城市更新与城市文化──’98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国际研究班述评》一文,2000年在时代建筑期刊上发表了《当代欧洲极少主义建筑评述(上)》和《当代欧洲极少主义建筑评述(下)》,2003年发表了《都市乌托邦的批评理论——读威尼斯学派的三本著作》一文。
工作经历
李翔宁2004年出任同济大学讲师、副教授,次年在期刊上发表了《中国策略与全球经验——西班牙S-M·A·O事务所访谈》一文,2006年担任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学者,次年发表了《当代城市的五副面孔——城市转型国际论坛与城市理论的进展》一文。随后2009年李翔宁又发表了《2008建筑中国年度点评综述 从建筑设计到社会行动》一文,次年发表了《四十扇窗看中国:"更新中国"与当代中国可持续》一文。2011年李翔宁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建筑博物馆创制、博览模式及信息保存与再现技术研究》科研项目工作,同年任同济大学教授,次年任同济大学外事办副主任和同济大学中西学院学术总协调人(主持工作)。
李翔宁2013年出版了《上海新城 追寻蔓延都市里的社区和身份》一书,次年发表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建筑观念演变基于建筑专业期刊文献话语的文本分析》一文,同年任同济大学建筑系副院长一职,2015年发表了《论造与绘 “建筑学前沿:(手)工艺”第一年教学试验回顾》一文,随后次年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客座教授一职。2018年李翔宁发表了《我们的乡村 关于2018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思考》一文,次年1月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关联域批评话语分析的当代中国建筑国际评价认知模式与传播机制的研究,同年2月参与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我们的乡村:威尼斯中国国家馆海外巡展。
2021年李翔宁出版了《当代中国建筑理论与批评研究系列 20世纪80年代中国建筑话语演变 有关中国性的话语分析和文本研究》一书,同年参加了“新时代我国建筑人才结构发展战略研究”研讨会,次年李翔宁被聘请为奉贤新城规划建设专家顾问。2023年李翔宁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学部第154次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次年4月李翔宁参加了在上海电力大学举办,第五届京沪高校“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交流研讨会。
主要成果
研究方向
李翔宁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原地区当代建筑理论、批评与策展。
研究成果
李翔宁教授在国际建筑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中国新建筑五点”和“权宜建筑”的理论被国际上许多学者引用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刊物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当代建筑与城市的论文,并担任多个国际建筑杂志中国专辑的客座编辑或撰写主题文章。主要学术创新来自于对当代中国建筑和城市的切近观察和理论化,并提出了关于当代中国建筑和城市的独特理论视角,也被收入《中国建筑六十年:历史理论研究》。2009年入选美国国务院“都市未来计划”赴洛杉矶从事城市研究,成果在国际出版。
曾出版关于党的中国建筑的国际出版物2部,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Architectural Record,Architectural Review,City Jounal,Arquitectura Viva等上发表论文10多篇,国内发表近60篇。发表了大量关于当代中国建筑和城市的批评文章。他提出过“权宜建筑”“中国新建筑五点”等论述和观点,在中文期刊和国际著名的建筑期刊如A+U、Arquitectura Viva、Architectural Record 、Architectural Review上发表,也被国际研究当代中国建筑的学者所引用。与此同时,他参加了深圳市成都市等双年展和米兰三年展等国内外重要建筑展览的策展工作,将策展和批评紧密地结合起来。他对当代中国建筑师们作品的切近观察,以及始终倡导针对当代中国社会现实创造中国当代建筑的独特评价标准和价值体系,对建筑批评的贡献。
科研项目
期刊论文
人物著作
人才培养
李翔宁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三门)。
艺术史  每周2学时  2008至2001,共478人。
建筑史  每周3学时  2009至2012,共704人。
每周2学时  2007-2012,共315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
指导硕士论文:08级4人,09级3人,已毕业。并指导3名国际双学位学生德国2名已毕业,意大利1名在读,现有在读硕士生10人,博士生2人。
仅部分展示,以上资料截止2024年5月
所获荣誉
仅部分展示,数据截止2024年5月
社会活动
2020年9月,李翔宁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主题为《回家》的全民创作公益展,公益展开幕当天同期举办“未来的家”学术沙龙,李翔宁、陆庆屹青山周平等业界翘楚与保利置业集团相关领导出席沙龙活动,并以正在发生的全球疫情为背景,透过住宅、社区和城市三个不同的尺度,对未来的家以及何谓家展开深层次探讨。
2022年李翔宁作为奉贤新城建筑设计总顾问, “自然建造”的倡导者,李翔宁准备设计创造一个环境优雅、空气清新、‘归田园居’式的生活空间,作为奉贤区政协委员的他,这些年一直有关注着此地的发展,为奉贤城市设计出谋划策,“一川烟雨”项目就由他的牵头参与。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同济大学建筑系院长、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建筑评论家,策展人,李翔宁集诸多身份于一身,在当代中国和国际建筑领域里引领着建筑思潮的发生。(上观新闻评)
李翔宁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西学院副院长,建筑评论家、策展人。他的主要学术创新来自于对当代中原地区建筑和城市的切近观察和理论化,并提出了关于当代中国建筑和城市的独特理论视角,始终致力于寻找“当代性”和“中国性”的中国建筑和城市的评价体系。近年来他在国内外主编、翻译了多部著作,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同时,作为策展人和活动家,他还参与策划了诸多专业性展览、论坛、讲座活动,为推动中国建筑设计,以及国际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建筑行业协会史健评)
李翔宁是研究中国当代建筑理论、批评与策展的青年学者,在从事建筑教学的同时,发表了一系列当代中国建筑和城市的批评文章。他关于“权宜建筑”“作为抵抗的建筑学”的论述,在中文期刊和英文建筑期刊上发表,也被研究当代中国建筑的学者所引用,有一定的学术影响。此外,他还参加了深圳市成都市双年展和米兰三年展等建筑展览的策展工作,将建筑策展和建筑批评有机地结合起来。他提倡针对中原地区社会现实创造中国当代建筑的评价标准和价值体系,有独到的见解。(中国建筑协会王明贤评)
相关事件
2023年6月17日,应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邀请,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客座教授、设计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同济大学建筑系院长李翔宁为师生带来北京大学设计学名师讲堂2023年的第二场讲座,讲座主题为“当代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的方法”。
2023年9月李翔宁,参加了由上海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举办空间艺术季主题论坛。本论坛以“城市空间与艺术”为主题,将邀请众多城市规划者、国际策展人、学者,共同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的艺术潜能。
2022年1月,“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举办。展览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翔宁,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副教授林中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童明共同策划,展示了1918年至1941年间,20多位来自中国的学建筑的学生在宾大的学习生活,以及他们回到中国后所创造的事业。其中一块展板呈现了这些学生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详细时间轴,包括入学时间、学位信息、毕业时间等。2023年,嘉兴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办公室为学院领导和全体教师准备了一份书面提案,提议追授林徽因建筑学学士。在2024年5月18日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宾大正式向林徽因颁发建筑学学士学位,以表彰她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先驱的卓越贡献。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工作经历
主要成果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科研项目
期刊论文
人物著作
人才培养
所获荣誉
社会活动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