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人,2024年走红的网络热梗,指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只想平平淡淡地活着,不被任何人注意的人。
淡人表现为情绪淡淡的,几乎没什么大的波动;爱好淡淡的,问就是可以玩也可以不玩;工作上淡淡的,工作欲望淡薄,只想退休;社交淡淡的,对亲密关系非必要不进入、不争取、不勉强、不挽留;说话淡淡的,回复起来基本就是“好”“行”“嗯”。用三个词总结“淡人”的日常内心活动:无所谓、没必要、不至于。
在社交平台上,“淡人”成为深受年轻人追捧的社交新人设。在
微博上话题“越来越多年轻人确诊淡淡综合征”等和淡人有关的阅读量达到上亿,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词语释义
淡人指的是平时没太大情绪波动,待人接物都是平平淡淡的,遇事不慌,没什么大的情绪波动的人,享受宁静,淡泊名利。聊天的时候比较常用的词是:行、好、OK、不错、可以、没事等等,干脆利落。
相关表现
兴趣寡淡
一些人形容自己对生活热情不大,也没有特别强烈的兴趣爱好,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当中,即便偶尔被吸引住,也会自我催眠“不是非玩不可”。生活两点一线、简单乏味,闲暇时间更愿意宅在家里,不大愿意出门“寻乐子”。“云淡风轻”,不执着于结果,主打一个随缘,“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情绪平淡
大事无法左右,小事不必计较,好像什么事情都难以牵动自己的神经。在职场上,好似在扮演一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被坑不气,被催不急,不再内耗纠结;生活上,把自己从主角的身份中抽离出来,变成一个旁观者,尽可能避开争执和冲突,“允许一切发生”并且平静地接受。
社交冷淡
非必要不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不争取、不勉强、不挽留。很少主动联系别人,回复最多的话是“哦”“嗯嗯”“好的”,或者一个表情包。人际交往更多停留在线上,现实生活中,社交欲望的下降和社交能力的降低陷入循环。还有些年轻人出现了“打招呼障碍”“电话恐惧症”,有人甚至开始“断亲”,淡淡地退群、淡淡地删除列表里的好友。
相关衍生
淡淡综合征因其并非医学术语,没有一个准确、稳定的定义,而是依靠不同网友的一个个“淡学指南”“淡人行动指南”等建构起来的。其中,一种情况是“经常倒霉,已经习惯了”“处于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淡”是被动选择;另一种情况是“顺其自然,减少内耗”“信奉课题分离,淡只是为了维护内心的边界与秩序”,“淡”是主动选择。不同成因下,“淡淡综合征”会有不同指向。
被动“淡人”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主打一个没有期望就不会失望。有了在关系中受伤、付出的情感没有得到同等回报的类似经历,“社交淡人”再难做积极、主动、热情的那一方。疏离、逃避也许可以让自己不用直面不确定性与风险,却也排除了借助自我实现预言的力量,引导现实走向良性循环的可能。
主动的“淡人”算是通透。心理学家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将
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归结为两点:要么自己的事被别人干涉了,要么自己在干涉别人的事。解决之道在于课题分离,即分清楚是谁的课题(一件事情的后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避免过于亲密或距离太远。懂得课题分离、顺其自然的“淡人”对社交边界有良好认知,有望达到淡泊宁静的境界。这样的“淡”,其实是接受了生活的不确定性,善待了自己。
影响与意义
影响
在社交平台上,“淡人”成为深受年轻人追捧的社交新人设。在
微博上话题“越来越多年轻人确诊淡淡综合征”等和淡人有关的阅读量达到上亿,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
意义
做一名“淡人”,可以让人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但是,如果这种态度成为一种消极的逃避现实的方式,就可能影响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淡人”不等同于“躺平”“摆烂”,这是一种更加温和的态度,就像有网友评价的“淡淡的日子,淡淡的甜”。青年人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阶段性选择“淡淡”的生活态度,更多的是他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建立边界,进行自我心理防御的一种机制,是他们在自我探索和调整后,追求内心平和和满足的一种方式。总之,“淡淡”的生活态度并不等同于“躺平”和“摆烂”,更没有必要使之强行“变浓”。
选择精神“减负”、欲望“极简”,是“淡人”们舒缓压力、消解内耗、积蓄能量的自我疗愈之方。这种淡然绝不是情绪的冷漠,而是“精神上的不受力”,正如网友分享的淡人心得:吃淡一点、看淡一点,有利身心。
相关评价
广州日报评论,“淡”,并不代表着消极与悲观,也不意味着麻木与冷漠,而是直面现实时的清醒与冷静。与其经受外界纷扰,不如专注自身,秉持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减少情绪强烈起伏带来的负面影响。“淡人”也好,“浓人”也罢,没有绝对的好坏。事实上,浓与淡只是一种状态,并非恒定不变。所谓“淡人”,可能也在为了目标而“卷”;以高浓度热情工作生活的人,也时常需要精神减负。我们可以“风轻云淡”,也可以“热辣滚烫”,但要始终保留对生活的勇气、对世界的好奇。社会也应该包容各种“浓度”的青年,帮助每个个体探索人生的无限可能。做一名“淡人”,可以让人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但是,如果这种态度成为一种消极的逃避现实的方式,就可能影响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做一名“浓人”,直面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直面来自于个人生活和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拥抱火热的生活,以“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的精神追求美好人生,青春才不会像漂泊的无舵之舟。
香港《
南华早报》文章,原题:什么是“淡生活”,中国新的生活方式如何实践并获得益处中国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反映了中国年轻人希望走阻力最小的人生道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淡人”标签吸引了上千万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