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医生,是起源于21世纪短视频兴盛的网络热梗,指主打健康科普的医生,以拍摄自媒体视频走红网络,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上做科普、讲解健康知识。
2021年1月至3月,
抖音多个百万粉丝的“网红医生”被抖音取消认证。2024年6月,有网友发帖称,多名网红医生在自媒体上发布视频或文章,讲述了其在下班后为患者加号看病的经过。但这些医生讲述的故事情节过于雷同,有摆拍造假的可能性。同年8月,中央网信办专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同年9月,网上有大量传授如何打造“网红医生”的帖子。
变味的“网红医生”越红,对社会的伤害越大。求真务实是医疗的生命线,医疗领域最不能容忍造假。说假话、办假事、用假药等,将直接威胁生命安全;在医患之间营造虛情假意,通过摆拍搞假感动,最终只会损害医患互信、离间医患关系。医疗“伪科普”虽然不直接产生杀伤力,但错误的健康知识会让人长期被误导,甚至终生为此付出代价。
释义
网红医生,是指主打健康科普的医生,以拍摄自媒体视频走红网络,在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上做科普、讲解健康知识。
发展沿革
背景
随着医疗健康科普日渐风靡,不少医生热衷于通过短视频或直播形式,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科普、讲解健康知识。
近年来,医疗科普短视频已成为民众获取健康知识的重要渠道。2023年《抖音健康科普数据报告》显示,医疗健康已成为抖音用户观看最多的内容之一。每天,该平台新增2.1万个健康科普内容,有2亿用户从平台上获得相关内容。
发展历程
2021年1月至3月,
抖音多个百万粉丝的“网红医生”被抖音取消认证。
2024年6月,有网友发帖称,多名网红医生在自媒体上发布视频或文章,讲述了其在下班后为患者加号看病的经过。但这些医生讲述的故事情节过于雷同,有摆拍造假的可能性。同年9月,网上有大量传授如何打造“网红医生”的帖子:“医学科普模板,直接套用拿走不谢”“帮你还原一个真实的急救场景,绝对抓眼球”等等。调查发现,有些“网红医生”为博取流量,不惜编造剧情、擦边软色情,然后带货卖课、开展不当营销,让医疗健康科普变了味。
相关政策和措施
2022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发布规范性文件《2022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其中强调严肃查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身份之便直播带货。2023年5月1日起实施的《
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第八条规范: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
2024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印发《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要求,加大对涉医网络直播带货、信息内容、传播秩序等的监管力度,重点打击违规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等广告,以及散播涉医谣言等违法违规行为。同年8月,为督促网络直播平台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网络主播行为管理,推动网络直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中央网信办专门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
相关问题
直播间无医生
家住北京海淀的杨女士这几年来看过不少医疗健康科普直播,她最近发现一件事:不少“网红医生”的直播间里没有医生。“出镜的基本是助理,连线观众后会通过‘加薇’‘+威’等同音不同字的表述获取联系方式,将其引流到其他社交平台。有很多次,我在这类直播间询问疾病或症状,助理都不会正面回复。”杨女士说。
根据杨女士提供的线索,点进一个拥有100多万粉丝、资质认证为“北京××医院
皮肤科××医生”的直播间,发现该医生博主主页资料显示为男性,但直播出镜的却是一名女性。对方在直播间自称是××医生助理,并通过一系列话术将直播间的用户引导至另一个无资质认证且粉丝量较少的普通账号,称该账号为专门的客服号,负责和用户一对一沟通,并让记者添加“医生”的社交账号进行付费咨询。
认证信息不符
还有一部分医生的认证信息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有的医生在平台上认证来自某知名医院,但实际上在该医院并无此人;有的医生认证信息过期,已从认证医院离职但未更新认证;有些人直接盗用他人身份信息进行认证,以此骗取公众的信任。
超专业科普
有些医生会发布远远超出他们各自专业领域的科普内容。例如,有外科医生跨界分享肠胃健康知识,有耳鼻喉科医生的内容广泛涵盖
妇科学、
小儿科等多个领域,还有些医生在科普视频中热衷于讲解两性知识,发布大量“同房”“夫妻生活”“性知识”等私密话题内容,赚取流量。
擦边科普
还有些“网红医生”会进行擦边科普,在镜头前不仅限于身着白大褂进行传统的医学讲解,还会穿着如吊带裙、露腰装、紧身衣等服饰,通过剧情演绎的方式增加互动性,提问和回答的问题一个比一个露骨。
伪科普
有些“网红医生”进行“伪科普”,导致不少观众步入误区。在某网络平台上,有些“网红医生”以“亲身经历”的方式,展示各种所谓“视力恢复”技巧,声称只要按照他们的方法进行训练,视力就能得到显著“改善”甚至“恢复”,可以从深度近视800度降低到100度。
橱窗带货
在某短视频平台,可以看到多个“网红医生”开通了橱窗带货功能。尽管他们的视频主要内容为健康科普,但其带货的商品却五花八门,从养生保健品到日常生活用品、厨房用具等,种类繁多。还有一些医生在视频中只推荐某些成分或配方,并不提及具体产品,但会在评论区以回复粉丝提问的方式进行“指引”,暗自打广告推销药品。
审核存在短板
多位受访医生表示,自己都是依靠兴趣做科普。而当视频被平台下架,无异于一盆冷水,让人热情全无。
2023年9月,
孙宁玲在社交平台发表了一篇文章,其热度超过了她的大多数科普视频。孙宁玲回忆,当时她发现自己的一个科普视频上架不到24小时,就被平台下架,理由是不宜公开。当时视频已有超过13万播放量,留言反馈也很正面,孙宁玲感到不解,于是提出申诉。19小时后,平台回复称,视频中出现了违禁词“弥可保”。孙宁玲解释,弥可保是药品的商用名,平日门诊里说惯了,其通用名是
甲钴胺,也就是
羟钴胺素。按照平台规则,医生在视频中不能提及具体药品名。在经历了平台审核通过后下架、不及时的申诉反馈后,
孙宁玲感到有些失望。文章评论区里,不少医生表达了相似的感受。
社会影响
变味的“网红医生”越红,对社会的伤害越大。求真务实是医疗的生命线,医疗领域最不能容忍造假。说假话、办假事、用假药等,将直接威胁生命安全;在医患之间营造虛情假意,通过摆拍搞假感动,最终只会损害医患互信、离间医患关系。医疗“伪科普”虽然不直接产生杀伤力,但错误的健康知识会让人长期被误导,甚至终生为此付出代价。
相关事件
2024年5月,抖音安全中心发布案例称,某整形机构医生陶某(账号“
老陶说真话”,粉丝148.4万;账号“我最勇敢”,粉丝17.4万)在多平台发布手术室场景的视频称:一位病人与朋友喝酒、唱歌、泡澡后突发脑血管爆裂,经抢救仍未脱离危险。该视频引发大量网友关注。平台“无底线博流量”治理专项团队研判发现,陶某在过往视频中曾透露自己为安徽某整形机构医生,按常理不太可能参与此类急救,该视频高度疑似虚假摆拍。
经当地卫健部门和网信部门调查,陶某执业的整形机构负责人承认,陶某称该视频是“自己在家自编自导的”。陶某虚假摆拍并且未注明“演绎”的行为,违反了关于“演绎”类作品的内容创作规则,平台决定对其账号“
老陶说真话”“我最勇敢”无限期封禁。
2022年1月,山东日照一医生在某网站直播妇科手术,影响恶劣。目前此人已被依法依规注销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并被所在医院开除。当地各医院对手术直播严加管理和约束,规定不允许医护人员开通账号。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印发《自媒体平台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任何个人未经授权不得以医院或院内部门、单位名义申报、运营各类自媒体。该院提出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各级账号主体均不得委托院外单位或个人等第三方以“协办”“委托运营”等形式
代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