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朗镇
河北衡水故城县下辖乡
三朗镇(Sanlang Zhen)位于故城县城西北,距县城13.9千米。乡政府驻南镇村。面积74.39平方千米,人口2.68万人(2002年)。辖38个行政村。
三朗乡已于2018年12月撤乡设镇。
沿革
1961年建三朗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原西乡县并入。1997年,面积74.4平方千米,人口2.6万,辖38个行政村。
2003年,全乡完成粮食总产13850吨,实现农业总产值9700万元,乡镇企业实现总4.15产值亿元,收入3.9亿元,利润2604万元,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2680元。
三朗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主要作物有棉花、小麦、玉米。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把林业生产和蔬菜生产作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产业,在杨夫屯村建成380亩韭菜种植示范大方,明年将建成三朗乡千亩韭菜大方。
三朗乡有乡镇企业231家,包括铸造、砂轮、油毡、拔丝、棉花加工、消防器材等行业。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把上项目、引资金、发展企业做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取得了成效。目前已形成铸造、棉花加工为龙头的支柱产业。长林铸造小区占地130亩,共有铸造企业及摊点105家,其中资产超500万元3家,年产值达4000万元,利税320万元。全乡共有6家大型棉花加工厂,基本实现了全乡棉花产、供、销一条龙。
辖区
辖朱往驿、南鲁庄、河北召村、师召村、居召村、蒋召村、贾召村、辛召村、西高村、韩庄、尹里、北岭踪、南岭踪、南镇、北镇市、张田村、白佛寺、庞田村、车田村、陈田村、新田村、前土营、后土娘娘营、张长林、王长林、李长林、赵长林、东牟村、西牟村、东原隰、西原隰、前崔庄、后崔庄、新崔庄、大李庄、小李庄、杨大屯、饮马河38个行政村。
代码代码 131126203:~201 南镇村 ~202 韩庄村 ~203 西高才村 ~204 尹里村 ~205 南岭踪村 ~206 北岭踪村 ~207 贾召村 ~208 辛召村 ~209 蒋召村 ~210 居召村 ~211 师召村 ~212 河北召村 ~213 南鲁庄村 ~214 朱往驿村 ~215 北镇村 ~216 张田村 ~217 白佛寺村 ~218 庞田村 ~219 车田村 ~220 陈田村 ~221 新田村 ~222 前土营村 ~223 后土营村 ~224 张长林村 ~225 王长林村 ~226 李长林村 ~227 赵长林村 ~228 东牟村 ~229 西牟村 ~230 东元西村 ~231 西元西村 ~232 前崔庄村 ~233 后崔庄村 ~234 新崔庄村 ~235 大李庄村 ~236 小李庄村 ~237 杨福屯村 ~238 饮马河村
故城县县志记载:辽延禧年间(1102――1110年),有石、张、芦三翁经常在此渔猎,问其姓名不答,问疑难之事即详为解。时人语曰:“若得事不爽,除非问三朗”三翁死后,时人念其详释疑难,豁达明朗,为其修祠立碑,并将此村定名三朗。耕地5100亩,83年村民2228人。西临清凉江。
朱往驿——据查,朱元璋在位时,由清凉江乘船北巡经常在此停留休息,故名朱往驿。距公社正北偏东4.3公里,耕地6315亩,83年村民1936人。
南鲁庄——据传,明崇祯年间(1628――1641年),此处有几户鲁氏居住,取名鲁庄。后为和北边的北鲁庄区别,故更名南鲁庄。距公社东北偏南3.7公里,耕地1639亩,83年村民458人。
河北召——据查,明永乐三年(1405年),此村是师召村的佃户庄。原名师召村。1949年改名河北召村(因村前有条小河,此村居小河之北)。距公社东北偏南2.2公里,耕地1176亩,83年村民403人。
师召村——据师氏谱载:明洪武元年(1368年),有一师氏从洪洞县迁此定居,那时此一带村疏人少,为召迁民来此定居,故名师召村。当时发展很快,嗔怪称十里长村,后仍叫师召村相沿至今。距公社正东偏北2.2公里,耕地1740亩,83年村民532人。
居召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村原名齐召村,1920年因居氏族旺,遂改名居召村。距公社正东偏北3.2公里,耕地914亩,83年村民282人。
蒋召村——据《蒋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从山东齐东县迁来蒋氏定居于此,冠以姓氏定名蒋家庄,后为和师召村相呼应,故改蒋召村。距公社正东偏北3.7公里,耕地3282亩,83年村民824人。
贾召村——据传,清代末年,此村是郑口贾氏地主的花园,那时名为花园召村。后改为贾召村。距公社东南偏北3.1公里,耕地1321亩,83年村民357人。
辛召村——据查,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辛氏从山西迁此居住建楼一座,定村名辛家楼,后又有部分移民迁入此地,为慕师召村之名,改名辛召村。距公社正东偏南3.2公里,耕地524亩,83年村民122人。
西高才——据查,元朝末年,朱氏在此定居开荒屯田,故名朱家屯。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洪水泛滥,因此地较高,没有淹没,故改称西高台,后人认为此地风水好,久后必出人材,所以又定名西高才,相传至今。距公社正南偏西3.5公里,耕地1992亩,83年村民718人。
韩庄——据查,清康熙三年(1664年),此村有杜姓在此居住,名杜家院。后韩氏搬来此地,家族渐旺,故改村名韩庄。距公社正南2.2公里,耕地1145亩,83年村民321人。
尹里——据传,明燕王扫北时,因战乱,有一李氏在此地隐居,取村名隐礼村。后有尹氏从山西洪洞迁来此处定居,局势稳定隐礼为尹里村。距公社东南偏南2.3公里,耕地3799亩,83年村民1087人。
北岭踪——据查,明永乐三年(1405年),从太原府祁县劝农屯迁来田、肖、郭三户在此居住,当时这里有一土山,土山南边有一村庄,叫南岭踪,因此居土山之后,故名北岭踪。距公社东南偏北4.3公里,耕地2311亩,83年村民741人。
南岭踪——据查,明永乐年间,此村北有一土山,逢阴天时,土山时隐时现,在此定居者,皆称此为岭踪。因该村位于土山之南,故名南岭踪。(年)。据(年)。距公社东南偏南4.6公里,耕地4271亩,83年村民1357人。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沿革
辖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