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艇母舰是一种为潜艇提供海上维护修理、物资补给、事故救援等勤务的舰船。它也被称为潜艇供应舰或潜艇支援舰。潜艇母舰是潜艇的水面上补给舰,专为潜水舰补给燃料、弹药,以及水、食物、日常用品等补给品。潜艇母舰上还提供了许多设施,如休息室、淋浴等,以让长期处在水面下的船员得以有
喘证的空间。潜艇母舰也被称为潜艇补给舰或潜艇基地船。在英国英语中,潜艇母舰被称为潜艇基地船。
潜艇母舰,是一种水下机动能力、观通能力、进攻能力和自身生存能力较强的大型海底作战兵器。潜艇母舰的上部为飞机舱,装有30余架
垂直起降战略轰炸机或战斗机。作战时,母舰部分升出海面后,自动开启舱盖,轰炸机或战斗机即可升空作战。母舰的中部为战斗舱,携带多枚高精度的新式
反潜反舰自导
鱼雷。其后部装有垂直
导弹发射架,携带数枚飞航式导弹和弹道式导弹。母舰的下部为子潜艇舱,携带多艘子潜艇,进行掩护母舰行动或单独攻击水下和海上目标的任务。
未来的潜艇母舰,一是水下垂直机动能力极大提高。潜艇母舰采用新结构设计和新型的耐压舰体材料,使舰体外形更加符合
流体动力特性,其时
动力系统采用了大功率反应堆和高性能
螺旋桨。由于增大了主机的轴功率,其时航速达到了40节。潜艇母舰的潜航时间较长,一次潜航可达4个月之久,其下潜的深度为1000~ 2000米。潜艇母舰下潜深度的增大和水下航速及续航力的提高,使其水下垂直机动的范围远远超过
常规潜艇,其机动能力也与水面舰艇不相上下,作战时,可通过适时快速机动,多次占位攻击,甚至追击。二是具有最先进的观通能力和隐形能力。潜艇母舰采用可穿透大气层和海水的光波波长480~560毫微米的蓝绿光束进行通信,使其能在不上浮到接近海面的位置,即可与空中、地面和海面保持联系,有效地避免了被敌测向、侦察和监视。其具有的光学监视、摄影、录像、人控和导航多种功能的
潜望镜,可全天候对敌实施观察,特别是舰体表面上的消除声纳
声波的
涂层和敷设的吸声橡胶片,以及采用安装气幕弹发射装置和发射可移动的假目标单响信号等,可较好地使潜艇母舰达到隐身的目的,提高战场的生存能力。三是水下攻击能力增强。由于潜艇母舰装备了性能更加完善的水下
激光和远距成像等
鱼雷、飞航式
导弹和弹道式导弹武器系统,且采用了精确导航定位系统,可在较远的距离上占领阵位,准确地攻击敌海面上的大型舰艇和水下的各种潜艇,使其攻击能力大大增强。为适应新型鱼雷远程、高递和大航深的需要,舰上鱼雷使用了新型高能电池,并将高速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用于鱼雷的自寻控制系统,从而使鱼雷的抗干扰与识别目标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可从水下垂直发射的飞航式导弹和弹道导弹,使潜艇母舰不仅减少了发射装置的重量和体积,而且具备了全向发射能力,特别是导弹采用了多种制导方式,使之反应快、航速高、飞行高度低,有效地增强了导弹的突防能力和抗干扰能力,缩小了与
陆基战略导弹精度上的差距。
潜艇母舰上配置有修理车间和修理设备、起重设备等,可进行艇体、
核反应堆、机械设备以及
导弹、
鱼雷等
航空武器系统的应急修理。有的还携载深潜救生器,用于营救失事潜艇艇员脱险。舰上储存有燃料、淡水、食品、导弹、鱼雷及其备品、备件、工具等,为潜艇提供补给,并装有
舰炮等自卫性武器。通常以应召方式驶往指定海区对潜艇实施修理、补给和救援,也可伴随舰艇编队航行。典型的潜艇母舰有:
美国1964年建成的“西蒙莱克”级潜艇母舰,排水量2.15万吨,航速18节,可同时为3艘
战略核潜艇提供维修和供应。美国1971年后建成的“斯皮尔”级、“兰德”级和“凯布尔”号潜艇母舰,排水量2.4万吨,航速20节,可同时为4~6艘
攻击型核潜艇提供维修和供应。
苏联1962~1972年建造的“乌格拉”级潜艇母舰,排水量9500吨,航速20节,船体内设有多种仓库和修理车间,每艘可为8~12艘潜艇提供
鱼雷、燃油、食品、淡水和备件等,并承担各种修理任务。中国海军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建成的潜艇修理舰,可为潜艇充气、充电和排除一般机械故障,可同
拖船、
辅助浮船坞组成修理船队,为潜艇提供机动修理。随着先进
航空武器系统大量装备潜艇,母舰供应品种相应增加,促使潜艇母舰向大型化方向发展,并不断提高维修水平和保障能力。
未来的海战将是从
宇宙空间到海底的立体战争,水下将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战场。虽然
常规潜艇仍将是21 世纪海底战场上的重要力量,但潜艇母舰作为未来
南沙海战的新型作战兵器,必将引起潜艇作战方式和作战任务的变革。潜艇母舰将以能在任何海区,从水下对海上、陆上和空中目标进行打击的优势,对敌构成巨大的战略威慑,成为未来海战的“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