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吴中冯秀才》是唐代诗人
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抒情小诗,此诗通过回忆以前与友人冯秀才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和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诗人运用了“时空交感”的艺术手法,形象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遥远的“时间中的图画”和辽阔的“图画样的空间”,大大地增强了读者的视觉纵深感和心境沉重感。
这首诗不是写别友,而是写怀友,但又着重于怀念与友人相别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和冯秀才之间的深厚友谊,而整首诗中却没有出现“相思相忆”的字面。诗一开端,诗人便运用了“时空交感”的艺术手法,把读者带到“时间中的图画”和“图画样的空间”中去,大大地增强了视觉的纵深感和心境的沉重感。“长洲苑外草萧萧,却算游程岁月遥”,是写诗人的眼前景与此时情。“长洲苑”,在今
苏州市之南,
太湖之北,是
阖闾曾经游猎的地方。这自然写的是空间。“萧萧”,形容草木摇落的样子。苑外草枯,既扩大了空间的范围,又表现了时间的变化。一句话,不但把发生在遥远的岁月里的往事,突现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而且把诗人独立苑中、无语凝望的神情,活脱脱地描绘了出来。大概那年送别冯秀才,正是深秋的季节,所以诗人蓦然见到草木摇落,不禁屈指计算起“游程”来,这才记起那已是遥远的岁月了。于是把往日之情与今日之思交织在一张友谊的丝缕中,生动而形地表现出他们之间的脉脉深情。“游程”,是空间;“岁月”,是时间。在这短短的一句诗中,时空交错,今昔互映,有效地扩展了诗的境界,丰富了诗的意蕴,加深了诗的情感,这便是“时空交感”的艺术效应。
“唯有别时今不忘,暮烟秋雨过枫桥。”真正的友情,是不可能被流失的时光所淡化的。此句是写诗人沉浸在深深的回忆中。岁月虽然是那样的遥远,但当年依依握别的情景,却至今历历在目。趁着向晚的暮烟,顶着淅沥的秋雨,走过寂寞的枫桥,奔向遥远的他方,这情景是永远不会在世人的记忆里淡化和消失的。诗人在这里虽然没有花一点笔墨去描写自己如何伫立着、凝望着,直至冯秀才的瘦影消失在那暮烟秋雨之中,仅仅用一“过”字,而“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
长江天际流”的画面,却分明地浮现在读者的脑际。“
枫桥”,在
苏州市的西面,不少诗人都写过它。
张继的《枫桥夜泊》,这首诗一作
张祜的作品,也是题作《枫桥》的。因为冯秀才在“吴中”,所以这首诗中出现的地名,都是“吴中”的名胜。“别时”与“至今”是今昔的对映;“过枫桥”是空间的转换,它形象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遥远的“时间中的图画”和辽阔的“图画样的空间”。要知道,时间与空间,是一切事物赖以生存的条件和环境,也是一切艺术形象赖以附丽的基本形式,所以总结古典诗歌的时空艺术设计,是提高诗歌的鉴赏水平和创作水平的不可忽视的一环。
明·周《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晚唐杜牧(七绝),得其正变。如《开元寺》、《贵池亭子》、《登乐游原》、《齐安城楼后池》、《寄韩绰判官》、《怀冯秀才》、《洛阳秋夕》、《醉后书寺壁》、《闻笳》等作,俱绝句之佳者。
清·盛传敏《砂唐诗》:怀人之作,不过念彼行旅之艰或睽违之久,皆属钝置。此独还念别时,而无数相思,一拈出矣。下更“不忘”二字,宛然在目,曰:暮烟之际,秋雨之馀,过枫桥而握别,情钟吾辈,谁能念此?当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我来思,雨雪霏霏”同诵。
清·
王士祯《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此等布置意味,真是绝句中神品,以后唯明
高启有此耳。
清·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唐人送友诗,大抵把酒牵裾,临歧送目,写黯然南浦之怀。此独追忆昔年临别情景,烟雨枫桥,宛然在目,深情积思,等于久要不忘之谊也。
杜牧(803-853),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 相
杜佑之孙。公元828年(太和二年)
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宣歙观察使
沈传师和淮南节度使
牛僧孺的幕僚,历任
监察御史,
黄州府、
池州市、睦州
刺史,后入为司勋
员外郎,官终
中书舍人。以济世之才自负。诗文中多指陈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丽生动。人谓之小杜,和
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有《
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