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尚(1896-1982),字达庵,出生于浙江嵊州的一个商人家庭,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水利专家。他是中国首位提出开发三峡计划的人,对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宋希尚自幼受到家乡
剡溪频繁洪水灾害的影响,立志学习水利技术,以期回报社会。他的学业始于上海英华书馆,1915年考入了由
张謇创立的
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毕业之后,他在南通保坍会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宋希尚的职业生涯起步于南通保坍会,在那里他参与了九孔大闸的建设,并在特莱克工程师去世后承担起了项目的领导责任。他的努力得到了张謇的高度赞扬。1921年,张謇支持宋希尚前往美国深造,他在
麻省理工学院和
布朗大学接受了高等教育,并获得了工学硕士学位。随后,他又前往
欧洲各国考察水利建设情况。归国后,宋希尚在上海吴淞商埠局担任建筑科长,并在南通保坍会担任经理。他还曾在
浙江省水道局和江南水利局担任高级职务。1928年起,他在交通部
长江水道整理委员会任职,并在中央大学教授水文学课程。
抗日战争期间,宋希尚曾担任西北公路运输局局长。战后,他在
青岛港工程局成功地领导了
亚洲首个钢板桩码头的建设。此外,他还多次前往三峡地区进行考察,并提出了多项综合开发计划。
1949年,宋希尚移居台湾,继续在水利领域发挥影响力。他在台湾大学、台北工专、
逢甲大学和
台湾淡江大学等地任教,并致力于
水利工程教育工作。他还曾两次担任中国文化学院博士论文考试委员。
宋希尚的研究成果丰富,包括《欧美水利调查》、《黄河堵口实录》、《水文学》、《航道工程学》、《防洪与灌溉工程学》、《中国河川志》、《台湾水利》、《中国四大海港》等20多种著作。其中,《河防一览》是他与
荷兰工程师
特莱克合作翻译的作品,反映了中国数千年的治水经验。
宋希尚的主要成就包括首次提出三峡开发计划,以及在黄河决口事件中成功实施的柳石铅丝网串连沉底法。他还曾在1939年赴
莫斯科谈判,采购并运送了大量的军事装备,支援了中国的抗战斗争。此外,他在
青岛港的建设工作中也取得了显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