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妹(1909年—1954年9月16日),原名颜思庄,小名阿三,是一位
粤剧花旦,
广东省中山县人。她自幼随戏班生活,6岁踏上舞台,具有独特的“妹腔”和精湛的演技。她的代表作品包括《
十三妹大闹能仁寺》《杨八姐取金刀》等。上海妹不仅在舞台上崭露头角,也在电影界有所建树,演出了13部电影,包括处女作《
沙三少》至遗作《女儿香》。她被誉为“花旦王”。
上海妹的父亲是名伶太子友,她的夫是丑生半日安,而她的兄长是班政家颜虾。她擅长演绎温柔贤淑的悲剧人物,并自创了反线中板唱腔。在1930年代初,
香港特别行政区粤剧男女同班解禁后,她获得了
唐雪卿的赏识,并演出了多部著名剧目,如《王昭君》《蓝袍惹桂香》《西施》《含笑饮砒霜》等,被观众称为“原装胡不归”。1941年
圣诞节香港沦陷,上海妹离开香港前往澳门,并在那里组织或加入了多个剧团,如国华、国寿年、新马及好景等。她还与觉先声第二
小生吕玉郎、吕雁声成立了大中华剧团。战后,她参加了新声、觉先声、觉华、锦添花、丽春花等剧团的演出,最后的舞台演出是1953年10月为丽春花演出的《七星伴月》。她的开山师父是一位以唱工见长誉满
新加坡的男
花旦余秋耀,另一位师父是
武旦醒醒群。醒醒群的父亲是一位乐师,父女俩都喜欢上海妹尊师重道、谦虚好学的品格,他们悉心授艺,使她打下了扎实、全面的艺术基础。
当时上海妹能演出《十三妹大闹能仁寺》《杨八姐取金刀》《伏楚埙》《陈宫骂曹》《六郎罪子》等唱做皆重的传统剧目,在南洋各州府崭露头角,因此受到表演艺术家
马师曾的赏识。 1931年,马师曾邀请上海妹一同赴
美国演出。在此期间,由于得到马师曾在艺术上的热心指导和在文学修养上的帮助,她获得了长足的进步。随后,她与马师曾的徒弟半日安回
香港特别行政区结婚。 1933年,上海妹与
谭兰卿在马师曾的太平剧团内同担正印,演出了《龙城飞虎将》《国色天香》等名剧。太平剧团人才济济,阵容强大,又锐意创新,使她获得许多艺术实践的经验。后来上海妹与半日安同到“觉先声”剧团谋求发展。上海妹在
薛觉先的悉心指导下,艺术上又有了新的长进。她与薛觉先合演的戏有《前程万里》《燕归来》《嫣然一笑》《
玉梨魂》等;特别是名剧《
胡不归》,她独创脍炙人口的“妹腔”逐渐成熟,名声大噪。到了40年代初,上海妹被时人评为“
花旦王”,居“四大花旦王”之首位(另:
谭兰卿、
关影怜、
陈艳侬)。上海妹善于继承和吸收传统的唱工艺术,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悉心研究、刻意求工。她在发声、运气、换气、偷气等方面很有功力。她摹拟
千里驹唱腔的韵味,咬字准确,清晰有力,跌宕分明;学习薛觉先行腔中多用的大跳音;又借鉴
马师曾唱法的“爽”,并结合自己的条件加以创造。她演唱的“滚花”与“反线
中板”最为出色。 已经成熟的“妹腔”特点以情驭声,个性鲜明,能深入人物的内心,使演唱声情并茂,低回婉转,情浓韵厚,娓娓动听。在
粤剧历史上,其影响十分深远。上海妹以善演
花旦著称,也以戏路宽广闻名。她不管扮演老少丑俊贤愚,都能从人物的灵魂深处挖掘出神态特点,演得惟妙惟肖。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妹自己撰曲、自己演唱粤曲《焦土抗战》,灌成唱片,宣传抗日救国思想。香港沦陷后,她息影舞台,募捐筹款,支持抗战,保持了高贵的民族气节,是粤剧历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艺人。1954年9月16日,上海妹因肺病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逝世,享年45岁。她的丈夫半日安当时在越南表演,未能陪伴在她身边。她留下了19岁的长女李若玲和6岁的幼子李舜华。按照她的遗言,她的遗体在钻石山火葬。
上海妹自银幕处女作《
沙三少》(1935年)至她的电影遗作《女儿香》(1951年),演出13出电影,全部均为黑白
粤语电影。
上海妹在粤剧舞台上的成就不仅体现在她的演出中,她还在电影界有所建树,共演出了13部电影。她的电影作品包括《
沙三少》《
女儿香》等。
谭百辛叶先生对她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她的手法“干净俐落”,台步更是一绝。她的剧路与另一名伶
千里驹类似,但她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演绎方式在
粤剧界独树一帜。她曾参与金钗铎全女班、新大陆剧团、大前程剧团等的演出,为粤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