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颊(Pycnonotus leucogenys),又名喜马拉雅鹎,是
鹎科下的一种
鸣禽。
白颊鹎(Pycnonotus leucogenys),作为一种中等体型的鸣禽,拥有鲜明的形态特征,使其在鹎科鸟类中容易辨识。体长大约在19至21厘米之间,这种鸟类的整体羽毛颜色以橄榄褐色为主,而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长而前弯的褐色羽冠,这使得它们在众多鸟类中显得与众不同。白颊鹎的脸部、颏部和喉部为黑色,与白色的颊斑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独特的面部特征也是其名字的由来。下体的羽毛偏白色,而尾下覆羽则是浅黄色,为它们增添了一抹亮色。尾部羽毛黑色,但在尾端处有白色斑点,这样的色彩对比在飞行时尤为显眼。虹膜呈深褐色,与黑色的喙和脚爪相得益彰。雌雄鸟在羽色上相似,没有显著差异,使得它们在野外难以区分。
白颊鹎(Pycnonotus leucogenys),作为一种活泼的
鸣禽,展现出了典型的树栖性生活方式。它们通常在森林的中上层活动,偏爱在高大的乔木顶部觅食和栖息。白颊鹎的食谱丰富多样,以果实为主食,包括种子、野樱桃、核果、草莓、浆果等,同时也会捕食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尤其是在夏季育雏期间。它们的鸣声悦耳,常发出类似“ji-ji-zha-zha”的短促而略显嘈杂的叫声,其音色与
白头鹎相似。白颊鹎的迁徙行为不显著,通常在固定的区域内活动,但会根据季节和食物资源的变化做出相应的短距离迁移。在繁殖季节,它们会在树上编织碗状巢,巢多置于林下竹丛和
灌木丛中,距地面约0.8-1.5米,每窝产卵4-5枚,孵化期约为12天,
早成雏由双亲共同抚育。
白颊鹎的分布范围主要覆盖了印度西北部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广大地区,包括阿富汗、不丹、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伊拉克、塔吉克斯坦及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在中国,它们主要见于
西藏自治区南部的
吉隆县地区,常见于海拔300-1800米的山麓干热河谷地带。这些地区通常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白颊鹎提供了理想的
栖息地。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海拔1200-2500米的茂密森林中,在树上编碗状巢,巢多置于林下竹丛和
灌木丛中,距地高0.8-1.5米,隐蔽甚好。巢为杯状,主要由细枝、草茎、草根等材料构成,有的还有
苔藓植物、蛛网等材料,内垫有
大花细辛茎和草根。每窝产卵通常为三枚,孵化期为12天。
早成雏在9-11天大时离开巢穴。一年内可能会孵育多达三窝幼鸟。在繁殖期间,成鸟变得非常有领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