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理
劳伦斯·彼得所著的书
《彼得原理》劳伦斯·彼得的著作。是2007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为我们清楚地描绘了职业晋升的瓶颈问题,他指出,每个人在层级组织里都会得到晋升,直到不能胜任为止。换句话说,一个人,无论你有多大的聪明才智,也无论你如何努力进取,总会有一个你胜任不了的职位在等待着你,并且你一定会达到那个位置。这就是著名的彼得原理。
内容简介
在各种组织中,雇员总是趋向于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时也被称为“向上爬”原理。
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一名称职的教授被提升为大学校长后,却无法胜任;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被提升为主管体育的官员,而无所作为。
对一个组织而言,一旦相当部分人员被推到其不称职的级别,就会造成组织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导致平庸者出人头地,发展停滞。
因此,这就要求改变单纯的“根据贡献决定晋升”的企业员工晋升机制,不能因某人在某个岗位上干得很出色,就推断此人一定能够胜任更高一级的职务。将一名职工晋升到一个无法很好发挥才能的岗位,不仅不是对本人的奖励,反而使其无法很好发挥才能,也给企业带来损失。
作者简介
劳伦斯·彼得(Laurence J.Peter),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现代层级组织学的奠基人,教育哲学博士
劳伦斯·彼得1917年生于加拿大,1957年获华盛顿州立大学学士,6年后又获得该校教育哲学博士学位,他阅历丰富,博学多才,著述颇丰,
凝聚彼得博士思想的《梯子定律》一书一面世,便引起全美轰动,并荣登畅销书非小说类排行榜的第一名,持续榜首20周之久。劳伦斯·彼得因此名噪天下,他的名字被收入了《美国名人榜》、《美国科学界名人录》和《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等辞书中。该书已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累计销量上亿册。
创作背景
1960年9月,在一次由美国联邦出资举办的研习会上,彼得博士首次公开发表了他的发现。
当时彼得博士的听众是一群负责教育研究计划的主管,因为每位参会者都已经完成了圆满的提议书,每个人也都已获得提升──晋升为一项或一项以上研究计划的主管。这些人当中有些确实具有研究的能力,但是这和他们获得的主管职位并无关联,而其它很多人并不擅于研究计划,他们只是拼命地复制一些老掉牙的统计习题。于是,彼得博士决心向他们引介彼得原理,用来说明他们的困境。他们听了之后,敌意、嘲笑兼而有之。有一名年轻的统计员捧腹大笑,并从椅子上跌下来。他向别人解释说,他的强烈反应是被彼得博士具有冒犯意味的幽默演说所惹起的。而在同一时刻,他却没有注意到区域研究主管──他的顶头上司的脸一阵红一阵紫。当时一位著名的记者胡尔对彼得原理很感兴趣,他促使彼得博士把天才思想写成了《彼得原理》这一书籍。但《彼得原理》一书的出版却颇费周折,彼得博士一共收到14位不称职编辑的退稿信。于是他决定采用迂回法──在他的书中称为“彼得迂回法”以促成出版。他和胡尔先生先后在报纸杂志上撰文介绍彼得原理,读者的反响十分强烈,数月之内,彼得博士收到四百多封读者来信,邀请他演讲和约稿的人也蜂拥而至。
在文章引起轰动效应之后,终于有出版商找彼得博士商谈出版事宜。该书于1969年2月出版后,渐渐登上非小说类畅销书拔毛榜的第一名,并一直占据榜首位置,持续时间长达20周。至今,《彼得原理》已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在世界各地热销。更不可思议的是,该书成为许多大学的必读课程,并成为许多研讨会争相讨论的主题。
此外,该书还促成了几个严肃的研究计划,调查彼得原理的有效性如何,结果每项研究都证实彼得博士的观察是正确无误的。彼得博士对“彼得原理”的诠释,成为本世纪以来最具洞察力的社会、心理领域的创见。
每个狭缝中作梗的凝块
尽管某些人能克尽其责完全发挥功能,但我发现另有某些人已超乎他们能胜任的阶层而惯于草率行事、带给同事挫败感、并腐化组织的办事效率。鉴于此我得到一个合理的结论:世上任何工作总有某个地方的某个人无法胜任,只要有足够时间和升迁机会,那个不能胜任的人终将得到那份工作!
而我所关切的倒不是失察、失言、失足等你、我都会感到困窘的偶然过失,每个人都会犯错,再能干的人终其一生总有犯错的经验。反过来说,那些经常性不适任的人,经由散漫的行为,有时也会瞎碰碰对了。因此,我要探究的是更深层的原理,借以解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重要的职位被不能胜任、不能尽到各别职责的人所把持着。
顶峰的朽物(高处不胜寒)
彼德原理首次公开发表于一九六〇年九月的一次研习会上(该会由联邦出资举办)。当时我的听众是一群负责教育研究计划的主管,因为每位与会人士都已完成圆满的提议书,每个人也都已获得报尝晋升为一项或一项以上研究计划的主管。这些人当中有些确实具有研究的本领,但是这和他们的获得主管职位并无关联。其他更多人则不擅于研究计划。他们只是拚命地想复制一些老掉牙了的统计习题。
当我晓得他们打算花时间和纳税人的钱在无益的老套上时,我决心向他们引介彼德原理以便说明他们的困境。对我的演说他们的反应是敌意、嘲笑兼而有之。其中一名年轻的统计员捧腹大笑并真的从椅子上跌下来,之后他向人吐露说他的强烈反应是被我具冒犯意味的幽默演说所惹起的,而在那同一时刻,他正好注意到区域研究主管的脸一阵红又一阵紫。
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虽然所有案例研究都经过精确编,且引用的资料也都符合事实,但我仍决定以讽刺的独特手法呈现彼德原理。因此,一九六〇到一九六四年间的全部演讲中和随后的文章里,我采用了带有幽默含意的实例,并以虚构的假名保证当事人免于受窘。
版权所有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在一次失败演出的戏剧中场休息时段,我向雷蒙胡尔解说为什么主角会背对着观众说台词并朝舞台两侧打手势,该名原本称职的演员已到达他的不胜任阶层,原因是他企图兼任演员、导演和制作人等多重角色。那段谈话之后,胡尔先生说服我不该只是将彼德原理呈现给少数参加我演讲的人,他坚称应以书籍形式问世,此外,他又说如不出版取得版权,也许会有人将我的发用冠上别人的名义。于是我们两人协议合作,而原稿也于一九六五年春完成。
彼德原理的受害人
最后定稿被交付给几家大出版社的编辑,第一位编辑退稿时附函声明:“我们看不出此书有任何营利可能,因此无法鼓励你继续写下去,即使以配额方式销售也不能确保该作的出版。”下一位编辑写道:“阁下不该以如此轻松的笔调讨论这么严肃的主题。”另一位建议:“假如你写的是喜剧,就不该涵盖那么多悲剧案例研究。”又一名说道:“我会重新考虑出版此书,假如你将决心把它重写成诙谐的作品或是严肃的科学论述。”十四封拒绝通知函接踵而来,两年后我开始怀疑世人对我的发现是否已准备就绪了。
一次一丁点儿(化整为零)
我们决议如下:如果出版界尚未准备好出版整本书,那么我们或许可以透过一些短篇文章逐渐引介彼德原理。胡尔先生写了一篇文章刊于一九六六年十二月的“土绅”(Esquire)杂志,之后我替西方杂志(洛杉矶时报,一九六七年四月十七日)撰写有关彼德原理的文章。读者对该篇文章的反应十分热烈,数月之内收到四百封以上的信件,邀请演讲和索讨文章的人也蜂拥而至,我于是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要求。
彼德原理的销售情形,一九六八
一九六八年三月,威廉·莫洛出版社的总裁询及彼德原理出书的可能性,我挥去原稿上的一层灰尘,随即将它交给该社的编辑。
本书于一九六九年二月发行后,渐渐登上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名,并持续榜首二十个星期。本书还列名于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一年以上,至今为止(一九七〇)已转译成十四种语言。尤有甚者,本书成为许多大学的必读课程,并成为许多研习会争相讨论的主题。
此外,本书还促成了几个严肃的研究计划,调查彼德原理的有效性如何,结果每项研究都证实我的观察是正确无误的。
急流勇退、见落后就收手
由于本书的出版我有很多机会可以一步登上我个人的不胜任阶层,彼得原理但是我婉拒了很多请我当经营顾问或当企管研习会主持人的要求。然而,尽管我辞退了那么多提案,我仍无法保证自己超乎彼德原理的范围。“例如最近某企管学院邀请我去发表演说,欲排定我在同一时刻要出席五间以上不同的教室。”此外,某个由工业工程师和系统分类专家联合组成的协会请我去宣传他们的协约内容,结果他们给我有关于日期、时间和地点的讯息全部错误。又,我买的各种器具依旧无法运作,不然就是三十天内故障失灵;我的车子从服务站检修完回来后还是有一些不可思议的缺陷。至于政府机关则持续增订影响我生活的各项法令,使得法令日益变多变难而成为官僚式的繁文节。
死亡是大自然的警语(减速慢行)
我们总倾向于往我们的不胜任阶层攀爬,仿佛愈高、愈多就代表愈好,可是环顾四周,我们看到的却比比皆是这种盲目追求下的牺牲者。
我们看到一批批人,而且是人类中的大多数人,争先恐后、汲汲争取到头来终将是一场空的地位。他们扩大作战、强化军备,致使杀人过量、人口锐减;他们开发动力、增加生产,结果污染环境、扰乱了生命赖以维持的生态平衡。
如果人类想自救免于将来的生活无法忍受,首先就必须认清盲目扩增可能导致的后果。人们必须是查清目标而明了所谓真正的进步是向前过更美善的生活,而非向上推挤到生命的完全不适应;人们必须明白;经验品质的提升远比取得或拥有无用的物质还重要;人们必须重估生命的意义而决定运用聪明才智于保护人类、发展人文上,抑或是持续运用创造潜能于扩展无比巨大的死亡陷阱上。
人偶尔会在镜中瞥见自己的身影而不能立即自我辨认,于是在不自知前就加以嘲笑一番,这样的片刻里正好可以使人进一步认识自己,本书期望扮演的正是那面镜子。
自序
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从大量失败案例中总结出一条原理:“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雇员都倾向于上升到不能称职的地位。”每一个职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在该处他的提升商数(PQ)为零。至于如何加速提升到这个高地,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上面的“拉动”,即依靠裙带关系和熟人等从上面拉;其二,是自我的“推动”,即自我训练和进步等,而前者是被普遍采用的。
职位,而忽视了对雇员进行相关考核和培训。可事实上雇员的工作成绩与更高级的职位并无必然的关系,一名出色的技术骨干不一定适合做技术主管,一名优秀的销售主管不一定适合做销售经理。其实更高级的职位需要的是更大的胆识、更强的能力、更高的素质,而不是雇员在岗位上做得有多么好。
只不过任何理论都具有两面性,员工提升为组长依然称职、组长提升为主管依然称职的案例也有很多,因此不是说提拔人才不好,而是说提拔人才要有相关的机制,要进行考核与培训。考核与培训都是非常严肃的事情,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否则便会流于形式,失去应有的意义。当提拔人才没有约束的时候,组织中不称职的雇员就会越来越多,从而导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彼得认为,由于彼得原理的推出,使他“无意间”创设了一门新的科学——层级组织学(Hierarchiolgy)。该科学是解开所有阶层制度之谜的钥匙,因此也是了解整个文明结构的关键所在。凡是置身于商业、工业、政治、行政、军事、宗教、教育各界的每个人都和层级组织息息相关,亦都受彼得原理的控制。当然,原理的假设条件是:时间足够长,五层级组织里有足够的阶层。彼得原理被认为是同帕金森病定律有联系的。
——《彼得原理》的自序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自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