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龙属
鸟臀目角龙科
五角龙属(Pentaceratops)是一种大型的植食性角龙科恐龙,生存于白垩纪晚期坎潘阶(7600万至7300万年前)的拉腊米迪亚,相当于现在的北美洲西部。五角龙属的化石大部分发现于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盆地的Kirtland地层。五角龙属的身长8米,体重为5700公斤。五角龙属的头骨相对于其他陆生动物来说是数一数二的大型,拥有五根角,其中两根额角、一根鼻角和两根颧骨上的角。五角龙属是群居性动物,以蕨类、苏铁针叶树等为食。
形态特征
五角龙属的头盾相当长,可达2公尺多,边缘还长有坚硬的骨甲。五角龙属的整个身体构造很结实,尾巴短,末端很尖。五角龙属的颈部褶边也十分巨大,看起来就像是长在脖子上的一张“大帆”,头盾边缘还长有坚硬的骨甲。五角龙属身形巨大,它们的行走速度比较慢,而且巨大的头盾可能会随着头部的运动产生小幅度摆动。
生活习性
角龙属属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角龙,据科学家分析,其亲缘关系最接近准角龙开角龙。和所有角龙下目恐龙一样,五角龙属也是一种植食性恐龙。在白垩纪时期,被子植物门的地理范围有限,所以五角龙属可能以当时的优势植物为食,例如蕨类、苏铁针叶树等。它们可能会使用锐利的喙状嘴咬下树叶或针叶来吃。五角龙属过着群居生活,经常一起觅食,一起散步,遇到敌害时,也会共同抵御。
历史发现
五角龙属的第一个化石是由查尔斯·斯腾伯格(Charles Hazelius Sternberg)发现于新墨西哥州圣胡安盆地,并由亨利·费尔费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在1923年所叙述、命名,并将种名取为sternbergii,以纪念斯腾伯格。五角龙属的头颅骨大于三角龙属的头颅骨,上面有两个大型洞孔。在1930年,卡尔·维曼(Carl Wiman)叙述了第二个种,孔五角龙(P. fenestratus),但后来被发现与斯氏五角龙属是同一种动物。在2006年,于科罗拉多州发现的更多的五角龙属化石。五角龙属目前只有一个种,斯氏五角龙属(P. sternbergii)。古生物学家ThomasM.Lehman发现五角龙是墨西哥州的唯一茱蒂斯河群角龙下目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角龙类等大型草食性动物都有明显的个别地理分布,与它们的大型体型、高度移动性相反。现代草食性哺乳纲则具有较广的地理分布,可横跨数个大陆。在该时期的北美洲南部,五角龙属、克里托龙、副栉龙是该地区的优势草食性恐龙 。这个地区的数种数量较少,赖氏龙亚科尖角龙亚科的物种数量较少。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历史发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