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坡,男,
汉族,教授,研究方向为岩石、矿物、矿床学。毕业于
山东大学地矿系和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研究生。曾在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担任博士生导师和教授。王东坡还是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教育经历
1947年 福州三一中学毕业。
1947-1951 山东大学地矿系毕业。
1953-1957
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地质系研究生毕业。
工作经历
1951-1952年 山东大学地矿系助教。
1957-1968年 长春地质学院岩石教研室、石油教研室、
沉积岩教研室主任,讲师。
1969-1971年 下放农村。
1971-1983年 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博物馆馆长,副教授,教授。
1983-1987年 长春地质学院能源地质系系主任,教授。
1987-1990年 长春科技大学能源地质研究所所长,教授。
1990- 2000年 长春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2000- 2004年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科研项目
1,1976年主持“吉林陨石雨研究”,地矿部项目。
2, 1978年主持“
马坑铁矿的形成作用的古地理和古构造的研究” ,地矿部项目。
3, 1983年参加“渡口西川地区综合开发研究”,国家\u003c六。五\u003e攻关项目。
4,1983年参加“攀西裂谷主要地质构造,
地球物理学特征及对矿产的控制”,国家\u003c六。五\u003e攻关项目。
5,1983年主持“攀西裂谷带中生代沉积建造特征”,国家\u003c六。五\u003e 攻关项目。
6,1985年主持“湘江株洲江段重金属污染底泥的搬运和冲淤规律的研究”,国家\u003c六。五\u003e攻关项目。
7,1985年主持“
松辽盆地中生代主要目的层段
沉积相研究及生储盖探讨”,国家\u003c七。五\u003e攻关项目。
8,1985年参加“中国南方石炭纪岩相古地理,古构造与成矿规律的究”,地矿部\u003c七。五\u003e攻关项目。
9,1986年主持“伊舒地堑中
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其找油模式”,
吉林省科委项目。
10,1986年主持“吉林麦饭石研究”,吉林省科委项目。
11,1987年主持“
黑龙江省麦饭石地质研究”,黑龙江省科委项目。
12,1988年主持“
麦饭石的评价标准”,地矿部项目。
13,1991年参加“
塔里木盆地沉积特征与储油条件”,。
14,1991年主持“塔里木盆地层序地层学盆地原形及其演化”,
15,1992年主持“
东北地区白垩纪湖相沉积的层序旋回和古气候的研究”
16,1992年主持“抚顺-
密山市断裂带中
新生代地层油气远景评价”,
吉林省科委项目。
17,1992年主持“油页岩中稀贵金属元素的生物成矿作用机理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8,1992年主持“吉林省
油母页岩中贵金属或稀有金属提取新工艺研究”,吉林省科委项目。
19,1993年主持“
松辽盆地白垩纪黑色
页岩沉积与全球
海平面升降”。
20,1993年主持“下
辽河盆地及其外围中生代区域构造和深部构造究”,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项目。
21,1994年主持“
饺子分形在盆地模拟中的应用”,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
22,1995年主持“松南-辽北地区深部构造和深层勘探目标”,石油天然气总公司项目。
23,1996年主持“大陆裂谷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24,1996年主持“辽河滩海区域电磁测深剖面研究”,
辽河油田项目。
25,1996年主持“奈东地区石油地质综合评价”,辽河油田项目。
26,1996年主持“
辽河外围勘探接替区区域地质特征与凹陷优选”辽河油田项目。
27,1998年主持“三江盆地绥滨凹陷沉积-构造演化特征与油气远景研究”,
大庆油田项目。
28,1999年主持“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储层地质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辽河油田项目。
29,1999年主持“松辽盆盆地北部安达断陷层序地层学与
沉积相研究”,大庆油田项目。
国际合作项目:
1,
汉诺威大学毛特博士合作:中国攀西裂谷与德国莱茵裂谷地质特征对比研究。
2,德国汉诺威大学毛特博士合作:航空地质制图在含油气盆地远景评价上的应用。
3,美国
爱达荷大学地质系主任波尔教授合作:中国辽东湾半岛震旦纪 沉积特征研究。
4,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地质系主任弗雷克斯教授合作:
白垩纪古气候研究。
5,
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乌萨科夫院士合作:沉积盆地的地球
动力学研究。
学术论文
1. 王东坡,1957,"中梁山含煤
地层的沉积相及旋回结构的初步划分",地质知识,
6期,15-20。
2. 王东坡, 陶维屏,1964,"对
松花江群
淡水湖成
沉积岩相划分的研究",地质学报,44卷3期, 247-260。
3. 王东坡等,1976,"中国吉林陨石雨—物质成分和组构的初步研究",地质学报,
54卷2期, 176-190。
4. Wang Dongpo et al. 1976, AShower of Stone Meteorites in Kirin Province, China--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mineral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texture of the meteorites (第二十五届国际地质学大会文章)
5. 王东坡等,1977,"吉林球粒陨石矿物研究",
吉林大学学报, 4期。
6. 王东坡, 1979, "沉积
岩石学研究近况",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3期,87-92。
7. 王东坡, 1979,"岩相古地理工作方法",福建地质,1期,15-41。
8. 王东坡 尚 浚 刘鸿光,1981,"
洮南市球粒陨石的矿物学初步研",
长春市地质学
院学报,1期,1-7。
9. 王东坡 尚 浚 刘鸿光 颜 琳,1982, "宁陨铁",长春地质学院学报,1期,65-68.
10.王东坡 尚 浚 蔡维智 李生彩 刘招君, 1982,"福建马坑式
铁矿沉积形成作用古
地理及古构造特征",
吉林大学学报, 3期,43-58。
11.王东坡 尚 浚 蔡维智 李生彩 刘招君,1982,"福建马坑式铁矿形成机理的探讨”
,长春地质学院 科学究研论文集 庆祝建院三十周年
专集,(I),198-200。
12.王东坡 尚 浚 刘鸿光,1982,"
吉林省省洮南、
双阳区、吉林
球粒陨石的研究",
长春市地质学院科研论文集,Ⅲ。
13.王东坡 王德勤 陈宗团, 1983, "沉积重力构造",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2期,1-10.
14.王东坡 刘鸿光,1984, "吉林球粒陨石矿物学",刊于\u003c吉林陨石雨论文集\u003e, 科学出
版社,100-108。
15.王东坡 尚 浚 刘鸿光,1984,"洮南球粒陨石的矿物学研究",
地球化学,1期,44-49.
16.王东坡
刘招君 王德勤, 1984,"闽西南石碳纪海相
浊积岩的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
17.
何起祥 刘招君 王东坡 胡振国 刘万洙, 1984,"湖相浊积岩主要特征及其地质意
义",沉积学报,2卷,4期,33-46。
18.何起祥 王东坡 刘招君 胡振国 刘万洙, 1985,"论古裂谷沉积作用",
长春市地质学
院学报, 3期,39-48。
19.何起祥 王东坡 刘招君 刘万洙 胡振国 杨 顺 薛康成 彭国清 王德典 林 俭,
1985,"攀西裂谷晚三叠世丙南组沉积相及古地理"刊于张运湘主编\u003c
中原地区攀西裂
谷论文集\u003e(Ⅰ),
地质出版社,258-274。
20.王东坡 刘万洙
何起祥 刘招君 周永胜 胡振国 薛康成 彭国清 杨 顺 林 俭
王德典 杨 波, 1985,"攀西地区三滩上三叠统岩相及古地理浅析", 刊于张运 湘主编\u003c中国攀西裂谷论文集\u003e(Ⅰ),地质出版社,275-289。
21.刘招君 王东坡 何起祥 胡振国 刘万洙 薛康成 彭国清 杨 顺 王德典 林 俭,
1985,"攀西地区三滩上三叠统湖相
浊积岩的沉积特征及其地质意义",刊于张运
湘主编\u003c中国攀西裂谷论文集\u003e(Ⅰ),
地质出版社,290-306。
22.Wang Dongpo, Liu Zhaojun, Liu Wenzhu , Zhou Yangshen, et al. 1985,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Panxi Rift Zone", \u003c深部过程与大陆裂谷\u003e国际学术会议宣读。
23.王东坡 陈宗团 汪碧华, 1985,"湘江株洲江段重金属污染底泥搬运特征及其冲
淤规律的研究",
吉林大学科研报告年鉴,77-87。
24.王东坡
刘招君 刘万洙等,1986,"攀西裂谷沉积建造特征",
长春市地质学院科研
报告年鉴,1-52。
25.Wang Dongpo \u0026 He Qixiang,1986,"Sedimentary Features and Ore Formation of Continental Rift", In: Anonymous, 1986, Sediments Domnunder, 12th International Sedimentological Congress, Abstracts, Bur. Miner.Resour., Geol. And Geophys., Canberra, Australia, 316-317.
26.王东坡 刘 立, 1986, "沉积学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世界地质,1期 ,1-6。
27.王东坡, 1986, "我国
球粒陨石的宇宙化学特征", 世界地质, 4期,1-5。
28.王东坡 陈宗团 汪碧华, 1987,"湘江株洲至洞庭湖口江段现代沉积
速率研究",
29.王东坡
何起祥, 1987,"大陆裂谷沉积特征与成矿性",世界地质\u003c构造地质专辑\u003e,
205-221。
30.Zhou Yongshen \u0026 Wang Dongpo, 1988, "An Early-Middle Jurassic Sedimentary System of Sublacustrine
浊积岩 Fan-Subaqueous Channel in Panxi
面积, China, In: IS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edimentology related to Mineral Deposits, Abstracts,Beijing, China, 380-381.
31.Liu Zhoujun, Liu Wanzhu, Wang Dongpo \u0026 He Qixiang, 1988,"Panxi Abandoned Rift Zone Sedimentation and Lacustrine Turbidites", In: ISA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edimentology related to Mineral Depoits, Abstracts, Beijing, China,165.
32.Wang Dongpo \u0026 Pual Karl Link,1989," Depositional Setting of Siaian Strata, Dalian Peninsula, Liaoning Province, China",In: 28th 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 stracts,Washington, D.C. USA, Vol.3-3, 3-321.
33.王东坡 刘 立, 1990,"国外沉积盆地研究的新进展",\u003c当代地质科学技术进展\u003e,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19-123。
34.Wang Dongpo, 1991, "Sedimentary Features of Panxi Rift Basin", Global Geological Record of Lake Basins, IGCP-219.
35.王东坡 刘 立, 1991,"古气候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u003c当代地质科学技术 进展\u003e,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86-192。
36.杜小弟 王璞君 王东坡, 1991,"松辽盆地泉头组河流相沉积特征及古河流再造”, 岩相古地理,3卷,15-21。
37.
刘招君 王东坡 刘 立 王璞君 杜小弟 刘万洙 杨 光, 1992,"
松辽盆地白垩纪 沉积特征",地质学报,66卷,4期, 327-338。
38.Wang
越南盾po Liu Zhaojun Liu Wanzhu Zhou Yongsheng et al. 1992, "Sedimenta-
tion Characteristic of Panxi Palaeo rift", Ed. By Xu Zhongxin et al.\u003cAdvances
in China`s
地球 Science\u003e, Tongji University Press.27-42.
39.王东坡 刘 立 杜小弟, 1992,"松辽陆相盆地的层序地层学研究",
吉林大学 40周年校庆论文集,229-237。
40.
刘招君 王东坡 刘万洙 王璞君 刘 立 杜小弟 杨 光,1992, "
松辽盆地中生代
古地理演化”长春地质学院40周年校庆论文集,251-257。
41.刘立 王东坡, 1992,"松辽盆地中生代
地层中侵蚀不整合的类型与成因",
长春市地质学院40周年校庆论文集,258-264。
42.王璞君 王东坡, 1992,"松辽盆地
白垩纪黑色
页岩沉积与湖泊缺氧事件",长春 地质学院40周年校庆论文集,265-268。
43.高福红王东坡,1992,"松辽盆地白垩纪生物灭亡和全球
海平面升降",长春地质 学院40周年校庆论文集,280-283。
44王璞君 杜小弟 王东坡, 1992,"
松辽盆地白垩系测井-
沉积相类型与特征",
吉林大学学报,22卷,2期,169-172。
45.
周永胜 王东坡 杨丙中 孙春岩 郭少斌, 1993,"伊舒地堑的构造-沉积演化及其 聚油条件", 岩相古地理,13卷,5期,1-15。
46.王璞君 杜小弟 王东坡, 1993, 盆地演化的
计算机模拟:回顾、应用、展望",岩 相古地理,13卷,4期,56-62。
47.Liu Zhaojun, Wang Dongpo et al.,1993,"Sedimentary Characteri stics of the Cretaceous in the Songliao Basin",Acta Geologica Cinica,Vol.6,
二氧化氮, 167-180.
48.张立平 王东坡, 1994,"
松辽盆地白垩纪古气候特征及其演化机制", 岩相古地 理,14卷,1期,11-16。
49.王东坡 刘立, 1994,"大陆裂谷盆地层序
地层学研究", 岩相古地理,14卷,3,1-9。
50.Wang Dongpo, Liu Li \u0026 Li Jie, 1994,"Research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a Continental Rift Basi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logy, Environments and Natural History. Abstracts,11.
51.王东坡,1994,大陆构造沉积学--代前言,世界地质,13卷,3期。
52.
薛林福刘 立 王东坡, 1994,"大陆伸展和引张盆地形成模式及其沉积特征",世
界地质,13卷, 3期,1-10。
53.
匡立春 王东坡, 1994,"弧后盆地的形成机理及沉积特征",世界地质,13卷,3期,
15-20。
54.张立平 王东坡, 1994,"
克拉通盆地形成机制及沉积特征",世界地质,13卷,3期,
26-31。
55.刘 立 王东坡, 1994,"板内应力在盆地分析中的应用", 世界地质,13卷,3期,51-55。
56.王璞君 刘万洙 王东坡,1994,"沉积盆地热史研究方法"世界地质,13卷,3期,
114-119。
57.杜小弟 刘万洙 王东坡,1994,"碳氧同位素与
海平面变化",世界地质,13卷,3期,
120-123。
58.王璞君 周 燕 王东坡, 1994,"
白垩纪非海相沉积层序
同位素年龄的直接测定研究", 世界地质, 13卷,3期,124-130。
59.李 红 王东坡 高福红 杨瑞英 李盛华, 1994,"
吉林省中、
新生代黑色
页岩(油页
岩)中某些金属元素富集特征",
吉林大学学报, 3期,291-297。
60.周永胜 王东坡
匡立春 张维亮 韩 军, 1995, "伊舒地堑下第三系的横向充填沉
积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6卷,1期,55-62。
61.王璞君 王东坡, 1995,"岩屑总化学成分的
统计学方法在
白垩纪松辽盆地分析中的
应用",岩相古地理,15卷,2期,114-121。
62.王璞君 杜小弟 王东坡,1995,"松辽盆地白垩纪湖侵沉积层序与湖海沟通事件的
地球化学记录", 岩相古地理,15卷,4期,14-20。
63.刘万洙 杜小弟 王璞君
匡立春 王东坡, 1995,"论露头剖面层序地层学研究方法:
以
柯坪县印干村志留系剖面为例, 岩相古地理,15卷,5期,29-32。
65.王璞君 杜小弟 王 骏 王东坡, 1995,"
松辽盆地白垩纪年代地层研究及
地层时代
划分,地质学报,69卷, 4期,372-381。
66.王璞君 任廷广 王东坡, 1995,"松辽盆地白垩系泉头组
蒸发岩的成因及其古环境
意义研究,沉积学报, 13卷 增刊,53-62。
67.程日辉 杜旭东 王东坡, 1995,"地震层析:盆地
动力学研究的有效手段",世界地质,
14卷,2期,52-58。
68.王璞君 孙利炜 常 平 王东坡,1995,"生物(细菌)对微量金属元素吸收固定作用的
模拟实验及其机理探讨",世界地质,14卷,2期,59-62。
69.
薛林福 许 敏 王东坡, 1995,“混沌和
分形在沉积盆地模拟应用研究中的进展”,
当代地质科学技术进展,198-204。
70.王璞君 王东坡 常 平 李 红, 1996,
油母页岩中生物及有机质与金属元素富集的
关系及机理探讨,
吉林大学学报,26卷,1期,47-53。
71.刘万洙
刘招君 王东坡,1996,
松辽盆地白垩系岩石组合与粒度分布 特征,长春
地质学院学报,26卷,2期,131-137。
72.王璞君 王东坡 杜小弟, 1996,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黑色
页岩的形成环境及
海水侵入的底流模式, 岩相古地理,16卷,1期, 34-43。
73.王东坡 刘 立 L.A.Fraker,1996,“
白垩纪红层冰筏沉积的古气候及古地理意义”
,岩相古地理, 16卷,4期,6-11。
74.王 骏 王东坡 C.A.
乌沙科夫 邵林海,1996,“沉积盆地学说的发展及主要的含油
气盆地分类”,世界地质,15卷,2期,75-80。
75.刘 立 王东坡, 1996, “湖相
油母页岩的沉积环境及其层序
地层学意义”,石油实
验地质,18卷,3期,311-316。
76.Wang Dongpo, Liu li, Xue linfu, Wang jun and Liu Wanzhu, 1996, “Geodynamic
Mechanism of Sedimentary Basin Formation and Basin Classification”,
\u003cPROGRESS IN GEDLOGY OF CHINA (1993-1996)\u003e - Papers to 30th IGC,Ed. By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China Ocean Press,pp.668-671.
77.王东坡 周 青, 1996, “天然矿物填料在
复合材料中的地位”, 中国玻璃钢工业
协会通讯,5 期(总71期),10-12。
78.王东坡 张立平 刘 立 计桂霞 高福红 L.A.Frakes, 1996,“
松辽盆地白垩纪冰
筏沉积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吉林大学学报,26卷,4期,382-387。
79.
薛林福 许 敏
杜旭东 王东坡,1996,“下辽河盆地及其外围中
新生代区域构
造演化”,长春地质学院学报,26卷,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
专集,64-68。
80.刘 立 王东坡,1996,“陆相
地层的层序,层序特征与模式”,岩相古地理,16
卷,5期,47-53。
81.王 骏 王东坡 C.A.
乌沙科夫 邵林海,1996,“沉积盆地学说发展及主要的 含
油气盆地分类”,世界地质,15卷,2期,75-80。
82.王璞君 刘昭君 王东坡,1996,“嫩江组黑色
页岩白云质
结核生物
大理石互层
层序成因与海水侵入的片流模式”,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7卷,4期,380-390。
83.Wang Dongpo, Liu Li \u0026 Li Jie, 1996, “Research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in a Continental Rift Basin (As Exemplified From The Songliao Basin,China)",
ТИХООКЕАНСКЕЯ ГЕОЛОГЕЯ, Vol.15,No.6,73-80.
84.王 骏 王东坡 刘 立 邵林海,1997,裂谷盆地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及其含油性”,
85.
薛林福 王东坡 刘 立 徐 敏, 1997, “层形态的概念及地质意义”,
长春市地质学
院学报,27卷,2期,121-125。
86.李 捷 王海云 周书欣 王东坡,1997,“东北含油气盆地J3-K储层类型及其特
征”,长春地质学院学报,27卷,2期,156-160。
87.王东坡 薛林福 徐 敏 刘 立, 1997,“下辽河盆地外围深部构造特征及中生代构造
演化模式”,
吉林大学学报,27卷,4期,369-374。
88.王东坡
薛林福 刘 立 徐 敏 杨 光 王 骏,1997, “
东北地区中生代盆地形
成的地球动力学机制”,长春地质学院学报,27卷,增刊II,1-7。
89.刘 立 王东坡 薛林福 杨 光 王德英 邵林海等,1997,“奈曼-林西地区白垩 纪
盆山演化的地球
动力学机制”,长春地质学院学报,27卷,增刊II,8-12。
90.薛林福 刘 立 邵林海 王东坡,1997,“伸展盆地的构造和充填模 拟”,长春
地质学院学报,27卷,增刊II,13-20。
91.程日辉 王东坡 刘昭君
薛林福 廖兴明,1997,“松南及南部邻区晚中生代盆地动力学
类型与深部作用”,
吉林大学学报,27卷,增刊II,27-32。
92.邵林海 王东坡 薛林福 刘 立,1997,“开鲁盆地奈曼凹陷
沉降史分析”,长春
地质学院学报,27卷,增刊II,33-37。
93.许 敏 薛林福 王东坡,1997,“通化中生代盆地的火山事件及其对沉积作用的
影响,长春地质学院学报,27卷,增刊II,38-42。
94.
单玄龙 王东坡 曲永宝 王树民,1997,“金岭寺-羊山盆地的火山岩及盆地演
化”,
吉林大学学报,27卷,增刊II,43-48。
95.王德英 王东坡 刘 立,1997,“奈曼凹陷构造沉积层序的基本特征”,长春地
质学院学报,27卷,增刊II,74-80。
96.王 骏 王东坡 张 悦,1997,“
东北亚大陆边缘裂谷盆地系的成因及其含油气
远景”,长春地质学院学报,27卷,增刊II,81-91。
97.李 捷 王海云 王东坡,1997,“东北晚中生代断陷盆地演化与油气”,长春地
质学院学报,27卷,增刊II,92-95。
98.杨 光 王东坡,1997,“辽西辽北地区中生代盆地形成地球动力学机制对含油
气远景的影响”,
吉林大学学报,27卷,增刊II,96-102。
99.周永胜 利特克 王东坡 王璞君,1997,“
松辽盆地西部英台湖泊扇三角洲层序
中的有机质成熟度参数”,长春地质学院学报,27卷,增刊II,103-109。
100.许 敏
薛林福 王东坡,1997,“
辽西地区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群特征及成因
机制”,世界地质,16卷,2期,34-38。
101.许 敏 薛林福 王东坡 韩永吉,1997,“通化中生代盆地火山—沉积序列及盆
地演化”,吉林地质,16卷,3期,31-35。
102.Wang Dongpo, Liu Li, LI Jie,1997, Research of Sequence Stratiguaphy in a
Continental Rift Basin (As Exemplified from the Songliao Basin, China), Geol.
Of Pac. Ocean, Vol.13, 1065-1079.
103. 王 骏 王东坡,1998,“沉积盆地的地球
动力学演化分类”,
吉林大学学
报,28卷,1期,50-52。
104. 王东坡 刘立
薛林福 杨光 许敏 王骏 王德勤,1998,“沉积盆地形成的地球
动力学机制及其分类”,岩相古地理,18卷,3期,7-13。
105.王东坡 薛林福 刘立 杨光 许敏 王德勤,1998,“沉积盆地的地球动力学”石
油与天然气地质,19卷,3期,
甲基锡热稳定剂185。
106.王骏 王东坡 张悦,1998,“
东北亚深部构造演化及其含油气盆地形成模式研
究”,地质构造学(
长安大学),8卷,1期,7-15。
107.王东坡
薛林福 王德勤 刘 立 杨 光 徐 敏,1998,
岩石圈组构对沉积盆地的制约,
吉林大学学报,盆地地球动力学
专集,1-9。
108.刘 立 王东坡 薛林福 徐 敏,1998,
松辽盆地地层深部层圈结构与盆地演 化,长春科技大学学报,盆地地球动力学专集,10-14。
109.杨 光 王东坡 刘 立 薛林福,1998,辽河坳陷外围中生代盆地油气聚集规 律,长春科技大学学报,盆地地球动力学专集,15-20。
110.
单玄龙 王东坡 王洪艳,1998,
火山作用与沉积作用-以
辽河油田中
新生代盆地为例,
吉林大学学报,盆地地球动力学
专集,35-40。
111.薛林福 王东坡 刘 立 杨 光 徐赵荣 邵林海 王德英,1998,松南-
辽北省地
区推覆构造的发现和意义,长春科技大学学报,盆地地球动力学专集,41-45。
112.李艳春 朱又红 王东坡 杨光,1998,三江盆地绥滨坳陷的形成机理和石油地
质特征,长春科技大学学报,盆地地球动力学专集,186-191。
113.杨庆杰 刘立 王东坡,1998,大气水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吉林大学114.
杜旭东 王东坡 李红 朱建伟,1998,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储盖层综合
评价及油气远景预测,长春科技大学学报,盆地地球
动力学专集,212-216。
115.徐 敏
薛林福 王东坡,1998,
岩石圈流变性与沉积盆地-以
辽西地区辽北松辽
盆地区为例,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8卷,4期,406-410
116. 李艳春 王东坡 杨光 邵林海,1998,应用GIS技术进行油气资源评价的探讨,
世界地质,17卷,3期,49-53
117. 张 帆 迟元林 王孔伟 王东坡,1999,
东北地区中
新生代盆地形成的动力学
118.王东坡 徐 敏
薛林福 刘 立 王德勤,1999,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系统的研究-以
辽西地区辽北-
松辽盆地南部为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卷,4期,273-278。
119.
程日辉 王东坡 廖兴明,1999,松南及南部邻区壳幔结构与中,新生代盆地形成,勘探家(石油与天然气),4卷,4期,7-9。
120.刘立 王东坡 薛林福 胡春艳,1999,
李思田等主编:盆地
动力学基本思路与若干研究方法,59-63,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21. Wang Dongpo, Xue Linfu, Xu Min and Wang Dechin, 1999,The Study of Geodynamics System of Sedimentary Basin at North Liaoning, and South Songliao Basin, J. of Geoscie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 Vol,2, No,2, 134-145
122. Xue Linfu, Wang Dongpo, Wang Qinjun, Mei Qitai and Wu Junhai, 1999, A Qnantitative Analysis System for Continental Extensional Basin, J. of Geoscientific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 Vol,2, No,2,235-240
121.王东坡 曾效箴
薛林福 李桐林 刘 立 陈义贤 廖兴明 孟卫工 李真济,2000,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法在辽东湾滩海深部地质构造研究中应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卷,4期。
著作教材
2,“松辽盆地
白垩纪古气候 沉积旋回 层序地层”,
吉林大学出版社。
3,“
东北亚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及其含油气远景”,地质出版社。
5,“沉积岩地区的野外工作手册”,地质出版社。
6,“海陆电磁噪声与滩海大地电磁测深研究”,
地质出版社。
7,“大尺度盆地计算机定量分析方法”,
石油工业出版社。
获奖情况
1, “吉林陨石雨研究”, 1980年获
全国科技大会 一等奖。
2, “
马坑铁矿的形成作用的古地理和古构造的研究” ,1985年获地矿部科技
三等奖。
3, “渡口西川地区综合开发研究”, 1986 年 获三委一部科技一等奖。
4, “攀西裂谷主要地质构造,
地球物理学特征及对矿产的控制”, 1989年获地矿部科技一等奖。
5, “攀西裂谷带中生代沉积建造特征”, 1988年获地矿部科技三等奖。
6, “湘江株洲江段重金属污染底泥的搬运和冲淤规律的研究”, 1986年获环保部
二等奖, 1987年获地矿部科技三等奖。
7, “
松辽盆地中生代主要目的层段
沉积相研究及生储盖探讨”, 1991年获地矿部科技
三等奖。
8, “吉林麦饭石研究”, 1991年获地矿部科技三等奖。
9, “黑龙江麦饭石地质研究”,1988 年获
黑龙江省科委四等奖。
10, “
麦饭石的评价标准”,1993年获地矿部科技三等奖。
11, “
塔里木盆地层序地层学盆地原形及其演化”,1996年获地矿部科技三等奖。
12, “松辽盆地
白垩纪黑色
页岩沉积与全球
海平面升降”,1996年获地矿部科技三等奖。
13, “大陆裂谷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其演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
三等奖。
社会兼职
国际沉积地质计划中国委员会 / 委员 / 1987
国际对比计划—219项 / 委员 / 1987
国际对比计划—324项 / 委员 /1987
1973-1997年 吉林省三-七届省政协委员。
1978-1997年 民盟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委员会主任,民盟长春市委常委。
治学格言
在科学研究上精益求精、锲而不舍,在待人接物上与人为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