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1999年成立的地理研究所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6月,前身是成立于1957年,由我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教授创办的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室。1982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在研究室基础上建立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1981年被确定为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1987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首批重点学科。1999年,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成立。2005年,历史地理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正式挂牌。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渊源深厚,近代以来,以顾颉刚先生及其弟子谭其骧先生为首的"古史辨派”、”禹贡学派“完成了中国传统历史学、沿革地理学的破冰,将它们第一次发展为中国现代历史学和现代历史地理学。作为中国设置最早、实力最强、成果最丰厚的专业历史地理学学术研究机构,史地所是复旦大学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学术支撑点之一,享有崇高的学界地位。
机构名称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行政上为“一个中心,挂三块牌子”。它们依次是1982年成立的中国历史地理研 究所,1999年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基础上组建的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以及2005年12月挂牌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科研队伍
研究中心下设四个专业委员会,其为:环境变迁专业委员会 邹逸麟教授;边疆史地专业委员会 周振鹤教授;历史人口专业委员会 葛剑雄教授;历史地理信息专业委员会满志敏教授。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现有研究人员27名,其中教授13名,副教授9名,讲师4名,其他研究人员1人,26人具有博士学位。另有图书资料丰富的资料室及设备一流的电脑室。
主要职能
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主要职能是从事历史地理的基础研究、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及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本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建成国际一流水平的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使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成为国内第一,国际领先的历史地理研究机构,具备研究、信息、咨询、高级人才培养中心的功能。
运作模式
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由校长聘任,并与校长签订责任权利明确的合同书,对中心的建设目标和日常管理负责。与此同时,成立学术委员会,作为中心的决策、评估和询机构。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仍由7人组成,本校有邹逸麟教授、葛剑雄教授,其余五人是北京大学历史系辛德勇教授、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杨国桢教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侯甬坚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地理中心主任唐晓峰教授、暨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郭声波教授。学术委员会每年召开会议,并保持经常性通讯联系。主任每月召开教授会议,讨论决定中心的日常工作。
主要业绩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在谭其骧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言传身教下,素以学风严谨著称。自成立以来,总体学术水平长期处于国内第一的地位,其骨干均为各分支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尤其是在疆域政区、水道变迁、地名考证、历史地图的研究和编绘、历史地理学古籍整理、历史气候和灾害等方面一直处于学科前沿。
史地所的前身历史地理教研室在谭其骧先生的率领下,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调动全国各社科领域精兵强将,积三十年之功绘制了八卷本《中国历史地图集》。这部空前巨著8册、20个图组、304幅地图,收录了清代以前全部可考的县级和县级以上的行政单位、主要居民点、部族名以及河流、湖泊、山脉、山峰、运河、长城、关隘、海洋、岛屿等约7万余地名。除历代中原王朝外,还包括在历史中国范围内各民族所建立的政权和活动区域。《图集》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要依据,吸取了已发表的考古学、地理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以其内容之完备、考订之精审、绘制之准确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它系统全面的回答了“历史上的中国从哪里走来”这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与”点校本二十四史“并誉为新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杰出的两项成果。1986年获上海市(1979-1985年)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1994年获得国家图书最高奖——第一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近年来,史地所又在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历史人口地理、移民史、历史政治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历史社会地理等人文地理分支学科又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人材培养方面,1960年研究室创建历史地理学专业,于1960-1962年连续招收了三届共52名历史地理专业本科生。1983年8月,本所研究生周振鹤葛剑雄谭其骧先生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并通过答辩,成为全国首批两名文科博士。到目前为止,本所共有5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占复旦大学文科之半,居全国历史学科首位。此外,还有4篇博士论文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目前,本所每年在读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近百人,毕业生已遍布全国各地,为历史地理学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历史地理研究中心还承担了大量的科研工作。现已完成及正在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项,其他国家重点项目11项,国家教委、上海市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2项。至2005年,中心的研究人员已出版专著140多部,2001年-2005年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编辑出版了《历史地理研究》2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历史地理》集刊2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
研究方向
历史地理学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和复旦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历史地理学为依托,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包括历史学、地理学和环境学。复旦大学的历史地理学科是国内设立时间最长、研究人员最多、门类最全、总体实力最强的专门研究机构,其创始人谭其骧教授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开创者。该学科在历史政治地理、历史文化地理、人口史和移民史、环境变迁和灾害、历史地图研制、历史GIS、历史地理学古籍整理等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
建设目标
历史地理研究创新基地将依托传统优势,充分整合现有资源,达成以下主要建设目标:成为国内第一、国际知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中心;建成历史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理论、规范和相应的标准;形成创新的体制结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以各分支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层次稳定、门类齐全的高水平专业研究队伍,为国内外相关机构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专业研究人员;建成以“中国历史地理学信息系统”为主的历史地理数字信息库和历史地理资料信息中心。
研究领域
根据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学科队伍的研究能力,历史地理研究创新基地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1)继续从事“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的研制。(2)长江三角洲历史地理与可持续发展,对近千年来长江三角洲的持续发展作历史性的总结和探索。(3)继续中国人口史和历史人口地理研究。(4)在气候宏观变迁、自然灾害与社会响应的基础上,开展人地关系变迁的综合研究。(5)建立完整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科。(6)历史经济地理以港口与腹地研究为主。(7)继续进行区域历史文化地理,语言、宗教与文化关系等方面的研究。(8)在传统的边疆历史地理研究基础上,加强边疆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环境变迁的研究。(9)民间文献研究。(10)《清史·地理志/人口志》、《中华大典·历史地理典》等国家重大文化工程的编任务。
历任领导
招生方向
硕士生: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为历史地理学,每年共招收17人。少民骨干\士兵计划不占据此名额,但推免学生在此名额中,且每年约5-6人,故统招招生实为约11人。录取比例(报录比)历年均有数据,但一般不正式公开。
博士生:中国史专业,研究方向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人口史专业;边疆史地专业,三个方向从2018年开始共计招收16人。在博士生中本校硕博连读生约占30%。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现已获得5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4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是复旦大学获得同类奖项最多的文科院系,同时也是全国历史学界获得同类奖项最多的科研单位。
参考资料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14-01-17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概况.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2018-07-27
目录
概述
机构名称
科研队伍
主要职能
运作模式
主要业绩
研究方向
建设目标
研究领域
历任领导
招生方向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