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毛猪笼草(学名:
猪笼草属 pilosa)是婆罗洲特有的
热带食虫植物。其特点是具有密集的黄棕色长毛被;笼盖下表面具一个独特的钩状
氧化镁。其种加词“pilosa”来源于拉丁语“pilosus”,意为“毛发”。
简介
细毛猪笼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
陈氏猪笼草(N. chaniana)混为一谈,除了模式标本外,所有在2006年正式描述陈氏猪笼草前鉴定为细毛猪笼草的标本实际上全都是陈氏猪笼草。
虽然安西娅·飞利浦和安东尼·兰博在所著的《
婆罗洲的猪笼草》一书出版于陈氏猪笼草的正式描述前,不过在该书中已有使用俗名——“金毛猪笼草”(Golden-Furred Pitcher-
植物界)来称呼这个物种。
植物学史
1899年,爪哇植物收藏家安嘉(Amdjah)在尼乌文赫伊斯考察(Nieuwenhuis Expedition)中发现了细毛猪笼草,同时发现的还有
鞍型猪笼草(N. ephippiata)。
1928年,
荷兰植物学家
贝内迪克图斯·丹瑟在其开创性专著——《荷属东印度群岛的猪笼草科植物》中正式描述了细毛猪笼草。丹瑟将编号为“Amdjah 491”的标本指定为模式标本,同时还提及了编号为“Amdjah 499”的标本。1899年1月28日,这两个标本都采集于
加里曼丹岛中部附近的勒桑山(Bukit Batu Lesung)上,其海拔约为1600米。在其对细毛猪笼草的描述中,
贝内迪克图斯·丹瑟列出了一个“非常令人怀疑的”
雄性植株标本(Mjöberg 46)。这份标本由
埃里克·米约贝里于1925年10月至12月,在太本山(Bukit Batu Tiban)海拔1700米处采集。关于编号为“Mjöberg 46”的标本
贝内迪克图斯·丹瑟写道:“这仅有一片带上位笼的叶片和一枝花序,但这两个部分肯定不是来自于同一个植株;捕虫笼的形态与编号为‘Amdjah 491’的标本不符合,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没有将这个雄性花序的描述放入正式描述中。 ”上述
贝内迪克图斯·丹瑟提及的三份标本都存放于波哥植物园下属的波哥植物标本馆(herbarium Bogoriense,BO)中。
植物学家
查尔斯·克拉克在其1997年的专著——《婆罗洲的猪笼草属植物》中指出,一些学者已经注意到细毛猪笼草的模式标本与在野外被鉴定为该物种的植株在形态上并不一致:“在
贝内迪克图斯·丹瑟(1928)专著中细毛猪笼草模式标本的配图与在东
马来西亚(J. Schlauer, pers. comm.)被鉴定为细毛猪笼草的植株并不能很好的对应。马修·杰布也意识到模式标本上位笼非常的不同寻常…… ”
但尽管如此,马修·杰布和马丁·奇克在他们的专著中并没有将产自东马来西亚的植株与细毛猪笼草区分开来。同样的,在安西娅·飞利浦和安东尼·兰博的专著《
婆罗洲的猪笼草》中将产自阿兰伯山(Mount Alab)和克罗克山脉的植株鉴定为细毛猪笼草,其是依照J·R·特恩布尔(J. R. Turnbull)和A·T·米德尔顿(A. T. Middleton)1981年的一篇未发表的油印报告中的解释。
虽然
查尔斯·克拉克在他1997年的专著
中将产自东
马来西亚的植株视为细毛猪笼草,但他仍怀疑其是否是同一个物种。2004年,他探访了细毛猪笼草的模式产地。这是自1899年来,第一次采集细毛猪笼草的标本。2006年7月,查尔斯·克拉克再次对勒桑山上的细毛猪笼草野外
种群进行考察,并确定其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物种。2006年底,他与李乾和
斯图尔特·麦克弗森一起发表了
陈氏猪笼草的正式描述。修订界限意味着细毛猪笼草是
加里曼丹岛特有的物种,而陈氏猪笼草是
沙巴州和沙捞越特有的物种。因此,几乎所有栽培的细毛猪笼草,实际上都是陈氏猪笼草。
形态特征
细毛猪笼草为
藤本植物。茎可长达7米,宽至9毫米,呈圆柱形。节间距可达7厘米。细毛猪笼草的叶片带柄,革质或薄革质。叶片为倒卵-
披针形至披针形。其可长达30厘米,宽至7.5厘米。叶片末端浑圆或为短渐尖,可能略呈盾形。叶片基部骤缩。叶柄为三角形,可宽达6毫米。其呈槽状,包住茎部,并可下延至2.5厘米,基部骤缩呈圆形。中脉的两侧各有4至5条纵脉。羽状脉不明显或呈不规则的网状。笼蔓通常为叶片长度的1至2倍。
细毛猪笼草的下位笼的下半部呈卵形,上半部呈圆柱形。可高达10厘米,宽至4厘米。腹面不具笼翼,取而代之的是一对明显的隆起。笼口倾斜。唇平展,基部可宽达7毫米。唇肋的间距为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毫米,唇齿的长大于宽。下位笼笼身膨大处的内表面为腺体区。每平方厘米覆盖着600至700个消化腺。笼盖大致呈圆形或心形,长宽都约为2.5厘米。其中部具一根笼盖骨。笼盖下表面散布着蜜腺,越靠边缘的蜜腺体型越小。
细毛猪笼草的上位笼与笼蔓的衔接处形成一个15至20毫米宽的弯曲。其呈漏斗形,体型比下位笼大,可高达18厘米,宽至8厘米。与下位笼一样,其腹面也为一对明显的隆起。笼口前部几乎水平,基部向上拉长为一个可高达3厘米的唇颈。平展的唇可宽达12毫米,唇肋的间距为三分之一毫米。整个上位笼的内表面都覆满了非常小的拱形腺体,每平方厘米有2000至2500个。笼盖接近圆形或心形,可长达7厘米。整个笼盖的下表面都覆盖着蜜腺,并在基部附近具有一个明显的钩状附属物。细毛猪笼草具发达的黄棕色毛被。尤其是植株发育中的部分和成熟叶片的下表面。而叶片的上表面无毛被。细毛猪笼草干燥标本的茎和叶片的下表面为红棕色,而叶片的上表面通常为淡黄色。
生态关系
细毛猪笼草是婆罗洲
东加里曼丹省的勒桑山(Bukit Batu Lesung)山脉特有的
热带食虫植物。该山被描述为是一个“具很多山峰的砂质山脉”。细毛猪笼草典型的原生地为
苔藓植物森林。在勒桑山海拔约1700米处已发现了一个数量约为200株的
种群。根据2000年的评估,细毛猪笼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濒危。
相关物种
通过观察笼盖的基部是否具有钩状的附属物是区分细毛
猪笼草属与其他猪笼草的最好方法。在婆罗洲的猪笼草物种中,只有
豹斑猪笼草(N. burbidgeae)和
陈氏猪笼草(N. chaniana)具有类似的附属物。
贝内迪克图斯·丹瑟认为细毛猪笼草与斑豹猪笼草之间存在着最为紧密的近缘关系,在自野外重新发现细毛猪笼草的分别之前,很多学者认为该物种可能是斑豹猪笼草的一个同物异名。但细毛猪笼草与之不同之处在于,期具有更突出和发达的毛被。而与陈氏猪笼草相比,细毛猪笼草的捕虫笼更接近圆柱形,更矮胖,且两侧不向内收缩。
有腺猪笼草(N. glandulifera)具有同样发达的毛被,但却缺少发达的笼盖附属物,且具有许多突出的花外蜜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