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糖工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02年,当时德国在库内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厂,从而开创了甜菜制糖工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技术的进步,制糖工业的科技要求和工艺指标不断提升,对制糖装备的需求也随之增高。尽管如此,中国的制糖工业在技术和装备水平上与发达国家仍有显著差距,尤其是在规模化生产、装备开发和自动化水平等方面。
制糖工业是一种高度机械化、连续化的现代化生产工业。其生产的产品即为我们日常所称的
蔗糖。制糖工业的生产过程涵盖了几乎所有主要的化工单元,因此可以说是一家具备综合化工单元生产过程的食品生产企业。此外,制糖工业的生产规模巨大,糖厂每天处理的原料、材料以及产品与副产品均以千吨计。
在中国,制糖工业在“十一五”期间经历了快速发展。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确保了食糖市场的有效供应,并增加了糖料主产区农民的收入。在此期间,
蔗糖总产量大幅增长,达到了5881万吨,较“十五”期间增加了1429万吨,增幅为32%。同期,食糖消费量也有所提升,达到6439万吨,较“十五”期间增加了1546万吨,增幅为31.6%。尽管如此,中国在2008至2012年间连续三个年度出现食糖减产,这与中国在全球食糖减产周期中的位置有关。作为世界上的主要食糖生产和消费国之一,中国面临着巨大的供需压力,导致糖价急剧上涨。这一现象对整个产业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上游
种植业、中间的
加工业以及下游食品饮料行业。为了满足国内需求,中国不得不进口大量的外糖来填补缺口。
在产业布局方面,中国糖业呈现出明显的西迁趋势,生产集中度也在不断加强。截至“十一五”末期,产糖省区已从最初的21个减少到15个。其中,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云南省、
海南省、
黑龙江省、新疆六个省份的食糖产量占据了全国总量的98%。通过区域结构调整,一些不适合发展糖料生产的地区逐渐退出了制糖行业,而一些负债率高、亏损严重的糖厂则被关闭或破产。与此同时,优势企业在得到鼓励后扩大了规模并提高了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