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KasparMalinowski,1884~1942),英国人类学家,英国功能学派和现代人类学民族志的奠基者。
1902年进入波兰亚捷隆大学哲学系学习,1908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1909年他留学
德国莱比锡大学,师从德国心理学家W.
威廉·冯特;1910年以研究生身份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跟随
芬兰人类学家E.韦斯特马克和英国人类学家C.G,塞利格昌学习人类学。1913年发表第一本著作《澳大利亚土著家庭》,取得博士学位。1914~1920年在
新几内亚岛原始人的部落中实地考察。1924年任
伦敦大学社会人类学讲师。1927年被聘为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人类学系教授,在那里任教至1938年。此后赴美任客座教授,1938~1940年在那鲁大学任教,1940~1942年任波土顿博物馆教授。
马林诺夫斯基创造性地提出并运用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法,对以特洛布里恩群岛为中心的库拉区域土著人民的生活,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揭示出当地土著社会巫术、宗教、贸易、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是当时对该民族最完备而科学的描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马林诺夫斯基生于波兰
克拉科夫,父亲卢克杨·马林诺夫斯基(LucjanMalinowski)是杰格隆尼大学(UniwersytetJagielloński)的语言学教授,同时是
波兰语在内的斯拉夫语言研究先驱;母亲约瑟华·马林诺夫斯基(LucjanMalinowski)则是贵族之後,同时也受过良好的教育。由于他们住在于该大学任教的教授社群内,而该大学的教授多是自视甚高的学术精英,自小马林诺夫斯基便受到贵族式的教养。
教育经历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时期的马林诺夫斯基虽然大半的教育都在家中完成,马林诺夫斯基于1902年依然顺利进入
波兰著名学府杰格隆尼大学哲学系就读。而在哲学之外,他又修了波兰文学、数学、物理学、
植物学、微生物学、心理学、
教育学的课程,并且受到其父亲的好友法学教授达根(L.Da-rgun)、艾斯特莱赫(S.Estreicher)以及历史学家波特康斯基(K.Portksnski)等人的影响,逐渐对家庭、社会和
民族学产生兴趣。1908年在哲学史教授帕夫斯基(S.Pawlicki)指导下开始写作论文《思想的经济原理》(英文作OnthePrincipleoftheEconomyThought),内容是讨论
奥地利哲学家兼物理学家
恩斯特·马赫(ErnstMach)的思想:他以实证主义的方式,论述如何计算人思考和精神活动是花费与释放出来能量的经济原理。写作论文期间,马林诺夫斯基又因健康情形不佳,与母亲再度到
热带地区旅行,并一直到1908年才提交论文,正式从大学毕业。由于无法获得就读教师资格的奖学金,他又到
莱比锡大学(LeipzigiÜlikool)进修,学的是心理学和经济史。
工作经历
1914年在大洋洲
民族学专家查尔斯·塞利格曼(CharlesSeligman)引介下,马林诺夫斯基取得奖助金得以完成到澳大利亚研究图腾制度的梦想。然而在7月抵达
澳大利亚,辗转于雪梨、
墨尔本之际,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由于当时的澳大利亚仍属于
英国,而马林诺夫斯基的国籍却是其敌国
奥地利(当时
波兰被
德国、奥地利和
俄罗斯瓜分),为了避免遭到遣返(其他研究团员多选择此方式),马林诺夫斯基选择与澳大利亚政府斡旋,最终获得研究的许可,而走上自身一人进行田野调查的路(当时多数的田野调查是由研究团队合作,在各地进行的短暂的访问与考察)。于是从1917年9月1日到1915年5月,马林诺夫斯基独自在
新几内亚岛(当时由
澳大利亚政府管辖)南部的迈鲁(Mailu)岛上从事研究,并率先学习土著语言以方便调查。1915年5月,在偶然机缘下他决定到东北方的超卜连群岛(TrobriandIslands)进行下一步研究。
1920年,马林诺夫斯基与妻子带著田野工作的成果回到
英国,随即于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担任
民族学暑期课程的兼任讲师。1922年正式出版第一本田野调查成果《南海人》(ArgonautsoftheWesternPacific),不久被任命为
伦敦大学学院首位
社会人类学课程教授,从此开始了他在英国人类学界的重要影响力。1927年马林诺夫斯基升任该学系系主任,担任该职直到1938年他离开英国为止。
晚年经历
晚年的马林诺夫斯基。历经1930年代在英国人类学界的全盛期後,马林诺夫斯基于1938年离开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前往
耶鲁大学任教。对于这突如其来的改变,一般认为乃基于他对亲手栽培的学生施所致,尤其这些学生的研究成果反而威胁到他的理论,有些则直接放弃,改采
布朗的说法,这些都在在伤了马林诺夫斯基自负的心。
理论研究
马林诺夫斯基根据他从
特罗布里恩群岛得到的资料,以及自身所学的心理学、
社会学等知识,提出一套被后人称为功能论的理论。他认为,一个社会的所有文化其实只是一组工具,其存在目的在满足人类自身的种种生理和心理需求。而各文化要素之间是环环相扣,且不断变动以保持有效的运作。也因此,可以在各文化中找到一套自己的运作原则,而这些原则也和社会中的实质功能保持紧密的关联。
而印证功能论最好的例子便是库拉圈(Kularing)。这个存在于新
几内亚东边的跨岛群交易圈同时以顺时钟和逆时钟方向进行两种物品的交换,可是这两种物品却不具备实质上的功用,但土著却愿意冒著相当的风险进行这这种无限循环的交换。在多数外人眼中,这种行为看似不可思议,但马林诺夫斯基却认为这种交换过程倚赖于彼此间的信任,而这信任的原动力其实是为了其他民生物资的交换:由于各岛之间物资有限,彼此间依赖度颇深,库拉圈的交易过程得以建立彼此的相互信赖感,使其他顺带的交易成为可能之事。
马林诺夫斯基手绘的库拉圈分布图。从库拉圈向外推展,所有的文化项目像家庭、巫术等,都是为了满足社会上的个别需求如果腹、性欲、嬉戏、信仰等。因为如此,所有文化项目彼此互相整合,也不相互违背,所以整体文化应为平和而稳定。
由此延伸,马林诺夫斯基以为多数稳定的“野蛮人”文化正快速被西方文化取代。身为人类学家,必须尽快以田野调查将这些文化纪录在
民族志之中,才能“抢救”这些“未受污染”的文化身影。因此他强调“抢救人类学”的重要性,并成为他积极送学生到世界各地研究的理由之一。
著作
1913年:《澳大利亚土著家庭》(TheFamilyamongtheAustraliaAborgines)
1915年:TheTrobriandIslands
1922年:《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ArgonautsoftheWesternPacific)
1926年:《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Crimeandcustominsavagesociety)
1927年:《两性社会学: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底比较》(Sexandreperssioninsavagesociety)
1929年:《西北美拉尼西亚的野蛮人性生活》(又简称《
野蛮人的性生活》)(Thesexuallifeofsavages—inNorth-westernMelanesia:anethnographicaccountofcourtshipmarriage,andfamilyamongthenativesoftheTrobriandIslands,BritishNewGuinea)
1935年:《珊瑚园及其魔力》Coralgardensandtheirmagic.
1944年:Freedomandcivilization
1944年:《文化论》(AScientificTheoryofCulture)
1944年:《科学的文化理论》
1945年:TheDynamicsofCultureChange
1948年:《巫术、科学与宗教》(Magic,Science,andReligion)
1967年:ADiaryIntheStrictSenseoftheTerm
影响
虽然在马林诺夫斯基之前,弗朗兹·博厄斯(FranzBoas)与他的学生已经提出历史特殊论驳斥演化论与种族歧视观点,但直到马林诺夫斯基提出自己的论述,才真正有完整的理论解释文化相对论的观点,也从他开始,19世纪发展到鼎盛的欧美种族中心论论述开始没落,逐渐被前者取代。
在他之前,人类学家往往以传教士或探险家的著作或纪录作为研究材料,但是这些纪录的内容却充满了文化偏见或不够周延的描述,因而造成研究时的困难。19世纪末期开始,
路易斯·摩尔根(LewisHenryMorgan)等人开始进行最早的田野调查,并试着书写自己的
民族志,然而他们的调查期间仅有几个月或几个星期,且多数人甚至不懂当地语言,仅能透过第三人或简单的问句得知被访问者的意见,加上他们仍然摆脱不了对当地白人的依赖,因此研究成果充满了歧视与矛盾。
为了完成客观的民族志,他们必须绘制土著的族谱,纪录当地的传说,并参观他们的仪式。每位研究者没有翻译,只能靠著一至数位的报导人协助自己的研究工作。除此之外,马林诺夫斯基在
特罗布里恩群岛做的田野调查也被视为典范:他的研究影响了
马瑟·牟斯的著作《礼物》,使交换理论成为日后社会学与人类学关注的焦点,并率先以实际例子反驳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的
俄狄浦斯(OedipusComplex)。而这些震撼性的纪录也让当时的欧洲人重新思考文化的主客观点,学习以当地人的观点理解个别文化的价值,并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特性。
人物传记
图书信息
书名:马林诺夫斯基
副标题:一位人类学家的奥德赛,1884—1920
出版年:2013-10
定价:99.00
装帧:平装
ISBN:9787301232200
内容简介
马林诺夫斯基是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是
社会人类学的开创者,创立了英国文化人类学派,在人类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并对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也有重要影响。
本书引述丰富的材料,包括书信、从未公开的日记和手稿等,生动地描述了马林诺夫斯基的前半生,展现了一个真实、多面的马林诺夫斯基,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他为什么会走上人类学这条路、又是如何成长为一代大家的。本书曾入围2005年
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人物传记类),并于同年获得英国社会科学院图书奖。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