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庭蕙
明朝朝议大夫
刘庭蕙(1547—1617),字蕙徵,号云嵩,漳浦九都涵头(今杜浔镇北坂村)人,生于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5月,万历四年(1576年)与堂兄刘庭芥、堂弟刘庭兰同科中式举人(刘庭兰名列该科第一,称解元),时称“漳浦三刘”。万历八年(1580年)与堂弟庭兰同登进士(堂兄刘庭芥于万历五年登进士)。历官新昌县(今浙江新昌县)县令,户部山东司郎中,云南按察司事兼提督学政,广西布政使司左参议,晋阶朝议大夫。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因政见不合,辞官归休。
刻苦攻读
刘庭蕙出生才五个月,其父刘养大(字东涯),儒业未成而英年早逝(万历十三年,以子庭蕙贵敕赠文林郎、新昌县令)。母陈氏,二十四岁而寡,愿以死殉夫,诸伯母劝说:“如舅姑与五月子何?”(你以死殉夫,将置你的公公、婆婆及出生才五个月的幼子于何种境地呢?)陈氏见公公、婆婆白发苍苍,幼儿啼哭不止,不禁泪如雨下,于是幡然转变念头,强忍悲痛,刻苦抚育幼儿,谨慎伺奉公婆。在逆境中偏偏又逢盗匪作乱,乡人纷纷逃避,独陈氏守住亡夫灵柩不走,虽然盗匪只是过境,随即他去,而公婆由于悲痛过度相继逝世,陈氏以一个年轻寡妇迭遭厄运,为三次办丧事而操劳,经济拮据至极,家境艰辛可想而知,但是刘母陈氏哺育幼子,立志将幼子训育成为有用的人才,经常织布到深夜,陪伴庭蕙读书,曾对庭蕙说:“人间哺儿以乳,予哺汝予血泪。”
庭蕙遵循母训,矢志力学,幼时与堂兄弟庭芥、庭兰、庭萱一起,随三叔祖刘居易(字是安,号省斋,县学生),在距村社三里有余的后江水泉大沙墩下搭建草,用心读书。时水泉这个地方有树木、有泉水、有农地作物,渔泛季节有村民在后江海上施网捕鱼,一日三餐常番薯稀粥配以小鱼小虾佐餐,生活清苦但环境幽静,利于专心致志读书。由于人人刻苦用功,且有三叔祖用心教授,循循善诱,因而个个学业大进,如期考上县学。
在县学内,刘庭蕙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读书从不懈怠。为鼓励自己,曾题一联于书斋以自勉, “夙兴莫后鸡三唱,时习当如鸟数飞(据蔡衍《学宪刘公传》)。功夫不负苦心人,刻苦学习终有成,万历四年(1576年)福建省乡试,二十九岁的刘庭蕙与堂兄庭芥、堂弟庭兰同登举人,以后三人又俱成进士,名扬天下,世称“漳浦三刘”。
勤政廉明
刘庭蕙登进士后,初授新昌县县令(新昌在浙江省绍兴市东南部,曹娥江上游),是年,新昌遭遇罕见大旱,作物枯黄,百姓心焦。自幼生长在农村的刘庭蕙深知旱灾对农业、对百姓生活的严重影响,也懂得抗旱救灾办法。他深入农村田间地头,组织百姓抗旱播种、保苗,并亲率百姓兴修水利,开渠引水灌溉田地,终于解除旱情,战胜旱灾,使“民赖以济”。他的作为,深得民心,深受百姓拥戴。
刘庭蕙任新昌县令时,“邑有虎患,为文祭之,虎越境去”(录《漳州府志·刘庭蕙》)。清代名士蔡衍鎤作《学宪刘公传》最后一段论曰:“先生至孝通天性……在昔朱参,鬻薪养母,虎不忍害,先生祭虎,虎患顿息,其亦孝治所感。”
刘庭蕙在新昌县县令任内,用心理政,勤政为民,政绩显著,升户部山东司郎中,随后即升任云南按察司佥事兼提督学政。督学滇池,处事认真,大兴文教,大力培养生员,提拔人才,深得士民之心。且为人随和幽默,富有风趣,一次视察学校,正是炎夏季节,见生员解衣消暑,在学校自然感到有碍仪容仪表,但他不直言,而戏言道:“裸裎焉能蕙?”意思说,天气虽热,我刘庭蕙不会学你们的样子赤膊解暑。众生自感窘迫,无人应对。见此,他才接着说:“左袒无乃为刘”。用一则历史故事来安慰众学员。他所说的是汉朝大将周勃为清除吕雉之党以维护刘氏政权,在军中对众兵将说:拥护吕姓的右袒,拥护刘氏的左袒,军中都左袒。刘庭蕙以自己姓刘,巧妙地引用这个故事以表示对众学员的谅解,刘氏的风趣一时传为佳话。
刘庭蕙督学滇池,政绩卓越,后来升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布政使司左参议,当时,广西有一支叫“沙郎”(即少数民族“沙人”与“侬人”,为今壮族先民)的土著部落领不服明朝统治,与朝廷分庭抗礼,朝廷多数人主张出兵讨伐征剿。有臣为排除异己谋算借刀杀人,举荐刘庭蕙“文官挂武帅”带兵出征。刘庭蕙力排众议,他认为,广西土著部落众多,征讨镇压不是长治久安之策,应以安抚政策为主,施以教化,恩威兼施,方能化解民族矛盾,达到民族团结,使广西长治久安。他力排众议,只率数骑直入其地,谕以大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说服办法,使“沙朗”部落皆革面宾服,终于化干戈为玉帛,避免生灵涂炭、士卒伤亡,表现出其卓越的胆识与才能,一时声震朝野。晋阶朝议大夫(从四品文官)。
为母陈情
刘庭蕙事亲至孝。时时思念母亲守寡养育之恩,对其劳一生,而自己当官后母亲已经逝世,不能奉养母亲过好日子,“子欲养而亲不待”成为终生的遗憾和锥心的苦痛。遂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任上,上《陈情表》于神宗皇帝。书云:
“……伏念臣父养大,以业儒末及齐志夭殁,母陈氏年方二十有四,愿以死从,臣祖父母垂白,臣孩五月,幡然转念,忍死誓志,祖父母继逝,臣母痛毁襄事,适值年荒,辛苦万状,时大军煽乱,劫掠乡闾。臣母以死卫夫棺,军竟不入其室,皆稍有知识,不事姑息,夙夜辄勉以竟父志,尝以机抒佐读曰:‘人家哺子以乳,予哺汝以血泪’,今臣业守一官,兢兢罔敢逾越秋毫,皆母训也,所可痛者,臣登科第,母不及见,臣沾升斗,母不及享,昔皋鱼悲泣于风木,子路哀感于南游,臣实抱恨终身,无以自解,幸臣前令新昌,荷蒙主恩不,臣父母并蒙恩赠。圣孝宏于锡类,臣孤藉以伸报,亦既感天地覆载之仁矣,顾因子以荣亲,公典也,表闾以示节,持恩也,臣思凡为人母者,幸履顺境,犹当叨有封,生被禄食,而独臣寡母,一生苦节,备尝艰虞,非人母处顺者比,仅以子秩追叙,竟以母节未伸,若不恩表特赐,则母志湮没,臣心滋痛,不得已沥血陈情,吁千天听,伏乞皇上俯允臣请,即敕下礼部,行福建巡按衙门查勘,如果符臣所奏,照例施行,庶寡母艰贞,获叨盛典,以扬幽节,而罔极私恳,亦藉君宠,以尽子情,而扶植纲常,靡励世风,或者于圣治不无少补乎!不胜哀恳待命之志”。 《陈情表》后有诗曰:五更待漏时,一本奏丹,幸叨圣恩大,节旌光草庐。
皇上览奏,敕令核查后,依议下诏为刘母陈氏立“华衮褒贞”坊以旌表。刘庭蕙奉皇帝圣旨,择吉日盖造华表、享堂水阁,立敕赠孺人、旌表节妇贞勩,于陈氏坟前,即县城南郊京里村附近的官道上。刘庭蕙亲自撰对联二副,镌刻于坊柱:
其一:归刘甫六霜,矢志霜天独鹤;
抚孤才五月,伤心月夜啼乌。
其二:伏阙叙艰贞,荷天明之一瞩;
表闾颁特宠,垂冰操于万年。
后来,刘母陈氏被树立为漳浦县“忠、孝、廉、节”四贤人中“节”的楷模。
清代名士蔡衍鎤《学宪刘公传》有“过客见者,莫不驻足敛容”;“读其题坊骈语,及伏阙数言,能令观者泪下”等句。“华衮褒贞”坊表因年度久远,已倒塌散落,据建京里小学的泥水匠说,华表及坊柱所用石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京仔村建小学校时,被作为地基石埋在地下,现阶石尚存刻字“子庭蕙泣书”。
急流勇退
刘庭蕙入仕后,勤政为民,政绩显著。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因朝廷册封之事与同僚争议,意见不合,急流勇退,辞官归家。辞官归休后,先移居杜浔正阳刘埔,后定居漳浦县城西街中段,建有三进三开间“府第”,后裔改称“学宪家庙”。
刘庭蕙卒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享年71岁,葬枫溪保棕里山(即旧镇林美社旁)。元配王氏,赠孺人,继室李氏赠恭人。子孙兴旺,后裔传衍祖地北坂外,还繁衍杜浔镇正阳村的刘厝铺,漳浦县城等。
刘庭蕙有著作《一亩宫存稿》传世。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刘庭蕙归休后,应漳浦知县王猷定邀请撰写《王侯画定法济应城寺租德政碑记》,碑刻由进士蔡杲(本县上蔡县人)篆额,进士黄季成(本县高山人)书丹,石碑尚残存于沙西镇高山村城门顶。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与林茂桂、张林修《漳州府志》。其传于世的作品尚有《郡倅吕侯复公溪修城记》。
他回乡重游海月岩,见“功德泉”甘冽异常,虽是涓涓细流,而大旱不竭,为煮茗上品,欣然题七律一首:
何年圆觉隐西天,布地先开玉井泉。
错落瑶华诸念静,空明石乳一方禅。
雨花区飘向经堂寂,法水纷披讲钵传。
认取元劳因彼岸,恒河沙数只涓涓。
此诗刻于泉上石壁,那狂草书法如行云流水,柔中有刚,富有神韵。爱好书法的游客无不留步驻足,欣赏其风格,品评其韵味。
刘庭惠为人至孝,年少时刻苦攻读,为官时勤政廉明,政绩显著。《漳州府志》、《漳浦县志》为刘庭蕙立传。涵头(杜浔北坂、古雷西林)刘氏后裔,为刘庭蕙雕刻神像,配祀于北坂“天后宫“,香火兴旺。
庭蕙不仅自身刻苦用功,而且谆谆教导后代子孙勤奋读书,其七个儿子中,有三个太学生,四个庠生,其长子履丰,太学生,官为中书舍人,孙与遵,生,官为中书舍人。十六个孙子中有十个庠生、一个廪生,可谓书香门第,儿孙兴旺。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刻苦攻读
勤政廉明
为母陈情
急流勇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