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瓮城遗址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的遗址
铁瓮城遗址又名京(京口)城、子城,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北固山的前峰,是东汉时期古城遗址,是孙吴早期的重要军事城堡之一。
铁瓮城城垣平面近椭圆状。周长约为1100余米。铁瓮城筑于公元195年至208年。1991-1992年,南京大学历史系与镇江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铁瓮城西垣(城墙)、北垣进行了试掘;1993年以后,由镇江古城考古所与镇江博物馆联合组队,先后对城市四至、城内建筑及道路、城壕(护城河)等遗迹进行勘探、试掘;2004年对南门遗址实施抢救性发掘;2005-2006年对西门遗址进行考古勘探。2017年3月对烈士陵园内的铁瓮城北垣、西垣进行了考古勘探。2018年6月至2019年,镇江博物馆对前期勘探中发现的西垣(南段)及疑似西门遗址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2020年通过发掘基本了解了铁瓮城西门遗址的范围、布局和结构。
铁瓮城在孙吴几座都城中建城年代最久,保存遗迹最为完整,而文化内涵亦极为丰富,作为地方政治中心的治所,历经晋、唐直至明、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2013年5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城名来源
铁瓮城城名的由来也有两种说法:唐《润州图经》说“古号铁瓮城者,以其坚固如金城之类”;另一说法是因铁瓮城形如卓瓮。
历史沿革
铁瓮城始建于三国孙权时期。公元195年,孙策占据江东,派将军孙河“屯京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将其政权中心自吴(今苏州市)迁于京口(今镇江市)并“筑京城”,仅三年后(公元211年)孙权又从京口徙治秣陵(今南京市)。由此可知,铁瓮城筑于公元195年至208年,原名“京城”。
虽然不久之后出于对抗曹操南下的战略考虑,孙氏将政权迁移到了地形更加适合防守的南京,但孙权的京城选址巧妙,开镇江市为地方首府之先河。此后的1700余年,铁瓮城历经晋、唐直至明、清,一直是江南地区性的行政中心,堪称“千年衙城”。晋、唐、宋、明、清均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缮治,唐《润州图经》曰:“古谓之铁瓮者,以其坚固若金城之类。”是铁瓮城形容其艰险难攻。
1991-1992年,南京大学历史系与镇江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对铁瓮城西垣(城墙)、北垣进行了试掘;1993年以后,由镇江古城考古所与镇江博物馆联合组队,先后对城市四至、城内建筑及道路、城壕(护城河)等遗迹进行勘探、试掘;2000年,在北固山后峰进行考古勘探,曾出有三国、六朝的砖、瓦等建筑遗物,这表明此处与铁瓮城同是六朝人文活动频仍的区域;2004年,对南门西侧门墩实施抢救性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揭示了六朝城垣包砖墙及夯土、门墩包砖墙及夯土、门道、人行道等重要遗迹。经过考古工作者二十多年的努力,对铁瓮城遗址的东、西、南、北城垣基本分布及城垣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确认了铁瓮城南门遗址位置和城垣、门墩及道路的修筑关系。2005-2006年对西门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其中在1994年的发掘中,发现唐、宋时期门墩包砖墙遗迹;在1996年的发掘中,发现六朝门墩包砖墙及宋至明清道路遗迹。也就是说这1700多年来,铁瓮城的大体位置都没有改变。
2017年起,镇江博物馆国家文物局申请铁瓮城遗址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2017年3月对烈士陵园内的铁瓮城北垣、西垣进行了考古勘探,勘探面积约10000平方米,确定了遗址两垣的范围及结构,其结构特点亦由上垣、二层台、下垣三部分构成。10月又对第一楼街以东、千秋桥北巷以北、烈士路以南、鼓楼岗以西的西垣南段3000平方米范围进行了考古勘探,发现疑似西门遗址及道路遗迹。
2018年6月至2019年,镇江市博物馆对前期勘探中发现的西垣(南段)及疑似西门遗址区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铁瓮城遗址西垣城墙、夯土遗迹及城墙下的散水、排水沟等重要遗迹,还发现有历代的道路、水井、灶、房屋、灰坑等遗迹。考古发掘出土了一批六朝至清代的灰陶、釉陶、紫砂,瓷、石、骨、铜、铁、建筑构件等遗物。
2020年国家文物局颁发了2020年度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执照,镇江博物馆申报的铁瓮城遗址发掘项目获批。随后,铁瓮城西门遗址发掘揭露出西门南侧门墩与西垣局部,以及道路、房基、排水沟、水井等相关遗迹。出土遗物以陶瓷器、铜器、铁器和砖瓦等建筑材料为主,通过发掘基本了解了铁瓮城西门遗址的范围、布局和结构。
位置境域
铁瓮城遗址位于江苏镇江京口区北固山前峰。
北固山自南向北分前、中、后三峰。后峰即北峰,海拔约55.6米,甘露寺便在其上,中峰海拔约35.3米,以上两峰均为石质(火成岩)山体,山壁陡峭,两峰南北长约500余米,之间有长岗相连。前峰即铁瓮城所在地,亦称南峰、正峰,经历代建设基本被夷平,山体为粉性黏土,古称土山,古代前峰与中峰亦有土岗相连,现被东吴路从中隔断。北固山作为临江的制高点,发生水战时可以纵览全局,并且地势险峻难以登陆,后方又有安全的高地可以屯兵驻守,是不可多得的战略要地。
建筑特点
铁瓮城位于北固山前峰,城垣平面略近椭圆状,西南角稍向外凸出,并与六朝万岁楼遗址连接。城址南北长约480米,东西最宽处300余米。
铁瓮城之坚见于两点,一是城墙之坚,二是地势之坚。北固山,镇江三山名胜之一,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相传“刘备招亲”的故事就发生在北固山甘露寺(一说非今建筑)。
北固山自南向北分前、中、后三峰。后峰即北峰,海拔约55.6米,甘露寺便在其上,中峰海拔约35.3米,以上两峰均为石质(火成岩)山体,山壁陡峭,两峰南北长约500余米,之间有长岗相连。前峰即铁瓮城所在地,亦称南峰、正峰,经历代建设基本被夷平,山体为粉性黏土,古称土山,古代前峰与中峰亦有土岗相连,现被东吴路从中隔断。北固山作为临江的制高点,发生水战时可以纵览全局,并且地势险峻难以登陆,后方又有安全的高地可以屯兵驻守,着实是不可多得的战略要地。
城垣
西垣
西垣,位于北固山的前峰西沿土岗,呈南北向,长约300米,岗体外侧为约呈35~40度角的斜坡,顶面北高南低,海拔18~38米。前峰西沿南线,从烈士路至千秋桥街口之间的前峰西沿南线地势较低,略高于西侧地面。自1991~1998年,在西沿土岗南部共发掘探方(沟)6个(TXT1~T6)及探井1口(TXTJ1),发现了上垣、二层台、下垣和马面等遗迹。
上垣
上垣,铁瓮城西垣二层台以上部分,有城垣包砖墙、护坡砖面、夯土等。
包砖墙
包砖墙高约3米左右,所用绳纹砖长39百米,宽19厘米,厚6厘米或长32百米,宽16厘米,厚5.5厘米。
护坡砖面
护坡砖面以平砖横向贴面铺设,排列整齐,砖间以泥浆抹缝。用砖规格城垣包砖墙相似,其中部分搭配使用残砖。用以保护垣面夯土免受风雨浸蚀的设施。
夯土
夯土1:土色灰黄,质地紧,厚约0.2-1.8米,出有明代青花瓷片等,属明代。
夯土2:土色灰黄,质地紧,厚约0.3-2米,出有唐宋陶瓷,属唐宋时期。
夯土3:叠压于夯2下,土色黄灰,内含烧土屑等,有多层斜面夯筑层次,顶面呈斜坡状。每层厚约0.06-0.6米,整体厚约0.1-0.4米,含少量东晋陶瓷蹦遗物。
二层台
二层台,见TXT2内,位于上垣包砖墙的外侧,台面与墙基面平行且等高,宽约3米。台体系由夯土与原生山体结合而成,其建造程序先是面向城垣包砖墙下方开挖竖向沟槽,槽宽约0.9~1.1米、长1.5~3米、间距0.8~1米,又在竖向沟槽外侧开挖横向基槽,槽上口略宽,槽深约2~4米。然后在竖向槽内外分层夯筑,并在横向槽内板筑成南北向陡直的台体外壁,高约3~4米。二层台是介于上垣与下垣之间的过渡设施,既是上垣的底面,用以加固上垣;又是下垣的顶面,是垣顶的防御通道。
下垣
下垣,依山而筑,下部夯土陡直,外侧曾砌有包砖墙。垣面上有斜面夯土,原应铺有护坡砖面。下垣结构与上垣相似,也是由短直墙与坡面墙组成。
马面
马面,在探方TXT5内的二层台面上,发现城垣包砖墙及夯4的北端直接与经削齐的原生山体咬合。在其北侧TXT4内,山体呈东西向脊状隆起,现残存高度比南侧下垣坡面高2~3米。通过探孔还发现,在TXT4北侧凸起的山体之外有包砖墙及二层台遗迹。这一残存凸立于城垣之上的原生山体,南北宽近10米、东西长约20米,其南、北及西端都有夯土包围的迹象。
北垣
北固山前峰北沿土岗为东西走向,顶面长约100米、宽约2~3米,海拔约37米,与前峰东、西两侧内土岗相接。1992年,在其中段偏西部位发掘探沟一条(TBT1)。文化堆积以历代城垣夯土为主,揭露了清代石垣、明代砖垣以及六朝时期城垣夯土等遗迹。北垣的夯筑方法大致与西垣相似,即在山体外侧加筑夯土。1992年,在北垣中段一次施工中暴露出一座东汉砖室墓,南北残长3米、宽1.2米,出有釉陶瓦楞纹盘口壶、铁刀等。残墓被六朝城垣夯土所叠压。
东垣
北固山前峰东沿土岗为南北走向,北面高南面低,长约400余米,顶面自北向南海拔26.9~38.3米,分别与前峰北、南土岗相接。六朝遗迹主要有城垣包砖墙及夯土。包砖墙叠压在唐代地层之下,南北向,在探井内揭示部分长1.7米、宽约0.8米,残存8层砖,墙高0.6米,每层收分约0.01米。用砖规格不一,皆饰绳纹。
南垣
北固山前峰南沿为月华山的东延土岗,东西走向,长约300米,顶面宽约15~20米,海拔约23~23.7米,高出周边地面3~5米。岗体东端与东垣相接,西端向南为外凸的台地(即月华山的主体,上为古代万岁楼遗址),西侧外地面较低,上下高差10余米。1994年,发现了六朝南门夯土,证实了铁瓮城南垣遗迹的存在。2003年,对南垣进行考古勘探,大致确认了南垣的走向。2004年,进行抢救性发掘,发现六朝城垣及夯土包砖墙遗迹。此段包砖墙与南门西侧门墩包砖墙连接,探方内的墙体东西长约9.4米、残高1.7~2.2米。依据墙体的用砖、结构及修补、叠压关系,推知其始筑于孙吴,使用至南朝
城门
南门
1994年,发现唐、宋时期门墩包砖墙遗迹。1996年,发现六朝门墩包砖墙及宋至明清道路遗迹。2004年,对南门西侧门墩南段实施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200平方米,揭示了六朝城垣包砖墙、夯土、门墩包砖墙以及门道、人行道等遗迹。
西门
2005~2006年,配合万古路修建工程对铁瓮城西门遗址进行了勘探。在烈士路与千秋桥北街间居民区内探出上下叠压的宋、唐、六朝道路,宽约4~5米,其特征与南门同期道路遗迹相类似。在道路两侧探出的六朝门墩夯土遗迹,其东西宽约20米、厚约2~3米,特征亦与南门六朝门墩夯土相似,确认了西门的道路及门墩夯土。
城外遗迹
石路
石路由两层石块铺砌而成,石路下方为路基土,石路宽约6米。石路的始筑年代为孙吴时期。
沟壁
石路西侧,发现倾斜的沟壁遗迹,宽约9米、深近2米。壕沟紧贴石路,所处年代为先吴时期。
城内遗迹
地层堆积
第1~4层:分别为明清、元、宋、唐时期,累计厚约3.6米。第5层:分两小层。5A层为黄灰色土,质地较紧,出南朝陶瓷,属南朝时期。5B层为黄色土,质地紧,有夯层,层厚0.07~0.08米,出六朝前期陶瓷,属六朝前期。
六朝屋基
六朝屋基,由砖砌台基和铺地砖面两部分组成,台基包砖墙东西走向,探沟内显露部分长3米、宽0.4米、高0.5米,以两砖平铺叠砌,外侧逐层收分。台基南侧地面以大砖铺底,横向错缝排列,砖为长48厘米、宽24厘米、厚8厘米的印粗绳纹砖。
砖砌通道
1995年,发现了晋、唐时期砖砌通道遗迹。东晋时期砖砌通道呈东西向,内宽0.72米、高0.45米,两端延伸至探方东西壁内。两侧墙体平砖叠砌,宽0.16~0.18米,残高6层,内面墙壁工整,外面参差不齐,外侧为东晋夯筑地层。路面团砖,横向错缝铺砌。该通道东侧被唐代通道以及明代石墙打破。东晋和唐代通道反映的是晋唐时期铁瓮城内部设置的隐蔽式通道。
 
出土文物
铁瓮城遗址出土了一批具有六朝以至于汉末、三国时代特征的遗物,主要有砖、瓦、瓦当、泥质陶、硬陶、釉陶等。
砖,有文字砖和纹饰砖两种。文字砖有“大吉宜子孙”和“富贵”两种,文字皆模印于砖的一端。“大吉宜子孙”文字砖2件,阳文篆体,笔划粗圆。其中一件,砖面饰绳纹,宽20.3厘米、厚7.5厘米。“富贵”文字砖,5件,皆阳文变体。其中一件,笔划细直,宽16厘米、厚5.8厘米。纹饰砖主要有重圈纹、菱形纹等,皆模印于砖的一端。
瓦,分筒瓦和板瓦两种。面里纹饰种类繁多。筒瓦,按纹饰可分为三型,A型:素面,内为布纹,表面有刮痕;B型:绳纹面,内为叶脉纹;C型:面有纹饰,内为布纹。板瓦,可按纹饰分为三型,A型:绳纹面;B型:方格纹面,内为布纹;C型:面有纹饰,内为素面。
瓦当
瓦当,有云纹、兽面纹及莲花纹三种。
金属器物
包括铜器、铁器等。
铜釜1件,残。圆唇,直颈,肩。口径12.8厘米。
铁刀2件,体形较长,长22厘米,宽1.6厘米。
铁镞1件,镞尖呈菱形,较厚重,长10.4厘米。
铁器把1件,长形,厚8厘米。
铁铠甲片3件,呈圆角长条形,上有穿孔,三件分别长4.4、6、13.4厘米,宽3.6、4、3.6厘米,厚0.2厘米。
铁钉2件,顶部呈四坡状,下部为四方长条形。分别长10、12,厚0.4、0.6厘米。
铁锥1件,上部空心,上口径2.4厘米,长6.6厘米。
陶器
陶器主要分红陶、灰陶、硬陶、釉陶四类。
红陶,器形有罐与网坠;
灰陶,器形主要有盆、罐等。纹饰主要有间断绳纹、弦纹、篾纹、篾纹间曲线纹、间断竖线纹、瓦楞纹、小方格纹;
硬陶,器形主要是瓮,纹饰主要有窗棂填方格竖线纹、双钩长方形填线纹、大方格填菱形纹、套方格对角线纹、方格纹、折线纹、水波纹、间断篾纹、篾纹、回字纹、米字纹、钱币及放射线纹、三角填竖线及菱形填方格组合纹、斜方格纹、套菱间填线纹及麻布纹等;
釉陶,器形有罐、盆等。纹饰主要有水波纹,火焰边钱币纹、方框填方格纹、蕉叶纹、斜方格纹等。
遗址价值
铁瓮城作为孙权“长江战略”的第一个据点,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了孙吴政权的崛起之路,进而影响中国历史进程。铁瓮城实际为一军事堡寨,北望江,南接城,驻兵守戍,屯积军资,非常重要,孙权也把他的府治建在了城周,东晋以后,历朝的镇江府衙都是在此附近修筑的。赤壁之战之前,孙权接受诸葛亮的意见,把治所从京城移治于秣陵,在清凉山修筑了石头城,以后又在鄂州修筑了武昌城。就其历史久远来看,镇江铁瓮城应是“六朝第一城”。
三国孙吴都城中,铁瓮城遗址建城年代最早、保存遗迹最为完整。铁瓮城历经晋、唐直至明、清,长达1700多年,一直是江南地区性的行政中心,是镇江市历史文脉最为集中的所在地,可称为是镇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历史坐标。
铁瓮城体现了南方筑城的特点,城北、东、西三面利用北固山逶迤山势,抱山而筑,短直墙和斜面墙结合,形成了罕见的“山绕瓮城”。
保护与规划
2013年5月,铁瓮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9月6日,镇江铁瓮城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通过国家专家团论证,这座“三国东吴第一城”遗址保护开发工作终于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专家团由周干峙罗哲文王景慧黄景略刘庆柱、郭旃6位分别来自中国两院、国家文物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权威部门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们在实地考察铁瓮城南城门遗迹等几处考古勘探现场,并听取“镇江市铁瓮城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介绍并讨论后,就铁瓮城遗址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关事件
铁瓮城遗址违建
2015年12月,镇江铁瓮城遗址和烈士陵园附近,有超过1万平方米的违建,违建在铁瓮城遗址保护范围内。经了解,这些房子为原镇江市合金铸造厂所有,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严重亏损状态。经政府部门批准,于2002年3月25日改制给自然人胡某,现更名为镇江市金煌庭合金销售有限公司。改制后,厂区内原有构筑物的结构发生了变化,部分厂房被拆除重建。
镇江市规划部门人表示,因为没有获得建设规划许可证,被举报的这几幢房子都是违建。胡某曾多次到镇江市规划局申请补办手续,最近一次申请是今年,但因为没有文保单位的相关说明,规划局经研究不予补办。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2010年)姚远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明确规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进行建设的,由相关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
目录
概述
城名来源
历史沿革
位置境域
建筑特点
城垣
西垣
上垣
二层台
下垣
马面
北垣
东垣
南垣
城门
南门
西门
城外遗迹
石路
沟壁
城内遗迹
地层堆积
六朝屋基
砖砌通道
出土文物
瓦当
金属器物
陶器
遗址价值
保护与规划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