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1994年建于上海的学院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学院是1994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国六所培养四年制本科职业教育师资的学院之一。也是职业教育中级和高级人才培训中心,它是中德两国政府关于在同济大学促进职业教育师资力量培训的合作项目的产物。
学院简介
在中德两国政府合作的框架内,由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对项目进行咨询和协作,并负责管理政府提供的对项目的资助。职教学院的目标是建设基本的、合乎时代精神的学习课程,以培养现代的、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师资人才。项目建立在广泛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的基本上,吸收和借鉴德国的教育经验,以适应中国的实际需要。除了理论的课程传授之外,实践在课程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我们的学生不仅专业知识能够得到很大提高,而且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方式、方法、实际操作能力也能够经过培养训练得到很大提高。
学院的教师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有国内、国际职业教育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他们的知识还通过培训不断得到深化和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攻博”项目,在合作项目中,与德国合作,有8位学院的教师有可能通过专业的培训,获得博士学位。“攻博”采取所谓的:“三明治”形式,他们的学习研究在中国和德国分别完成。经过十年的发展,特别自1997年其开始实施中职教师资培养项目以来,同济大学职教学院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领域国际合作的典范和桥头堡,初步形成了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同济模式”,为上海市及周边地区培养了400多名职业教育教师,150多位中职教师在职研究生。
历任领导
学院发展初期,历任院长皆为校级领导:吴启迪,朱绍中姜大源(中央职教所所长助理,研究员),体现了学校对职教学院发展的高度重视。目前院长为周耕夫,总支书记王继平副教授,副院长为张建荣博士,主管教学和科研。
教职员工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共27人,另聘有兼职教师1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共17人,已有8人在项目的框架内获得德国职业教育学博士学位。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和上海市职教师资培训中心。
基础设施
学院2002年10月迁入新建的中德学院大楼,拥有约600平米办公面积,800平米面积的实验室。德国技术合作公司同济大学项目长期专家的办公室也设于此。
同济大学职教师资培养项目于1993年作为“总理倡议”,纳入中德两国总理签字的政府合作协议,并于1994年10月经当时的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1996年11月中德两国政府签署了“上海同济大学职教师资培养项目”协议书,1997年7月正式启动该项目。项目目标旨在支持同济大学设置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完整专业,致力于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职业学校师资质量和数量上的改善,并将其发展为中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典范。德方计划在八年内分三期对该项目进行总额达600万欧元的资助。该项目第一期于1997年9月正式启动(1997.9—2000.8)。在第二期项目结束后(2000.9—2003.8),鉴于项目的突出成果和继续为中国西部地区开展职教师资培养工作,德国政府决定将第三期项目延长至2008年8月(2003.9—2008.8),并追加了350万欧元的资助。受德国政府委托,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具体管理该项目的实施,为项目在同济大学派驻长期专家,提供及时的咨询服务,并根据需求,提供短期专家咨询服务。项目并提供11名教师赴德国高校攻读职教博士学位的进修机会,为学院的实验室建设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职教学院非常注重发展对外合作,先后与数十家合作伙伴签订合作协议,保持同国内外科研单位、职业学校及经济界的联系,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自2004年以来,学院致力于“同济模式”的向外辐射,与多所西部学校合作,扩大职教师范专业的规模和影响,支持这些单位形成自身独立的职教师资培养和培训能力。
自2006年以来,职教学院致力于和周边地区如湖州市慈溪市就不同主题展开深入的科研合作。在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关注职业教育的实际问题,检验职业教育的研究成果,为职业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提供基于自身经验反思的理论拓展机会。
2007年,学院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的合作项目“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项目”举办了题为“提升人力资源提高竞争能力”的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此次会议充分反映了中德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成果,从而产生了对于第三国职业培训和教育合作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依托职教学院强大的师资团队,学院还承担了国家教育部、财政部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师资培训包专业类开发项目的管理工作。此项目旨在加强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的内涵建设,使之再上一个台阶。我院通过组织广泛深入的培训、评审、研讨会,以及依赖自身在职教师资培养领域的经验和能力积累为专业项目的顺利开展,并为最终形成经得起推敲的项目成果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专业设置
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
在优先考虑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结合地区职业学校师资的实际需求以及我校教学资源的潜在条件,设置了上海市地区需要的职教师资各专业:
跨学科的培养方案
作为中国引进德国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试验,从师资队伍的建设到教学培养方案的确定,从办学模式到具体课程的开发,充分运用新的观念,建立新的运行机制。
四年制职教师资本科生各专业的课程设置,突出技术性、学术性、师范性三者结合与渗透,在汲取国际职教师资培养成功经验基础上,以公共课(占20%)、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占40%)、职业教育类课(占15%)、实践类课程(25%)等四大主要板块。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需学习社会科学、劳动科学、教学组织等方面的课程,多媒体教学和专业教学法等课程已成为学生的必修课,这充分体现了培养方案鲜明的跨学科性。
职教特色鲜明的培养计划
从1999年夏季开始,首先在职教电子信息本科专业中正式实施经中德双方共同制定的职教师资培养计划。该计划以教育部普通高校工科本科生培养框架为基础,强调职业教育学相关课程的贯穿性、工程学科内容的独特性和实践性,从而使职业教育师资不仅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有丰富的实践技能,实现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三者的有机结合。
最明显的特征:(1)从第一学期就设定了职业教育类课程,使学生一进校就能对职业教育有一种新的认识、新的职业教育理念;(2)从第一学期就使学生得到一种在企业、学校认识实习的机会,使学生对职业、劳动、技术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了解,较早地树立起新的劳动观、职业观和就业观。
培养对象的多样性
职教师资各专业的培养对象,从层次上,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兼有硕士生培养和在职教师的培训。本科教学生源,以招中等专业学校优秀毕业生为主,兼招普通高中生。硕士生生源以中等专业学校在职教师为主,兼招普通高校在职教师。在职教师的培训对象,主要是中等专业学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师(兼管理人员)。从区域上,除上海市地区以外还兼有其它地区的职教师资培养和培训。作为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对职教师资的培训,已从国内逐步发展到国外的培训(如德国新加坡等)。
现代化的教育方法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项目教学法、小组学习法、实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现代教学法在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职业教育中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德合作建立的E-learning平台,以远程教育的方法,对上海市以外的其他地区开展培养和培训。八门专业培训课程已完成了课件设计和制作。
学院咨询委员会
以建立学院咨询委员会形式定期就学院发展交流信息、提出批评和建议,这是学院提高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从项目执行之初学院就聘请教委、研究所、职业学校、企业各届人士成立了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成员共12人,分别来自以下机构:
学科建设
我院是全国唯一有对外合作开展职教师资培养项目的学院,因此学院应努力成为研究德国经验的中心,成为研究开发新型职教师资教学方案和教材的中心,成为国内外科研成果交流和传播中心。十年来,学院与德国技术合作公司联合其他合作机构先后成功主办了六届职业教育国际研讨会,一届市职业教育展览会,为中国职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一个与国际同行切磋交流的机会,为提高中国职业教育的整体声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出版了研讨会论文集五册。
学院承担的课题主要包括:
教育部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吴启迪校长主持的“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本模式及对策研究”(“九·五”重点课题)
陈祝林教授主持的“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对策”(“十五”重点课题)陈祝林教授主持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策略体系国际比较研究”(“十五”重点课题) ,并获得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三等奖
建设部重点课题:
张建荣博士主持的“建设职业教育的体系与层次研究”
其它课题:
学院教师徐朔、孙玉华、王晓平、颜明忠等也相继申请了各类科研课题共五项。
学院教职工先后发表论文达130余篇(截止2005年底)。
教学设施
先进的教学设施
为帮助学生在开始就业之前就能获得关键能力,学院从办学伊始就非常重视实训及实验室建设。特别注意建立与实际相接近的培训环境,经过十年的发展,目前学院为四个专业建有多个多功能现代化的实训室及实验室,如:建筑材料测试实验室
电力拖动实验室
液体控制实验室
CNC实验室
计算机实验室
测试技术实验室
自动化控制实验室
多媒体实验室
MK 真空浇注实验室
SL 柔性制造系统实验室
锚栓紧固技术实训室
实验室的设备在专业领域极具先进和现代化。大部分专业实验设备都是由德国相关领域专家和学院教师共同订购或设计、安装。与实际相接近的教学培训设备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和培养的国际性、先进性
师资的培养和发展一直是学院建设的重点。建院伊始就依托中德合作项目,与德国高校合作,选择有工程或专业背景的教师,进行博士层次的培养。
该培养模式的特点是采用三明治形式,教师攻读学位期间有一半时间在国内,以兼顾进修和教学。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国际先进经验的渗透,为国内职业(经济)教育学得到跨越式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迄今已有6位教师先后获得德国职业教育学博士学位,他们分别是:
张建荣,颜明忠,孙玉华,徐朔,陈永芳,王云峰
还有5位年轻教师的正在攻博学习中。
博士生培养的德国合作高校及导师:
不来梅大学-劳纳教授
达姆施达特工业大学------芮兹教授、姜大源教授
卡赛尔大学------格茨迈尔教授
地理位置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中德大楼11楼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学院简介
历任领导
教职员工
基础设施
专业设置
学科建设
教学设施
师资队伍
地理位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