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勋(1986年生),四川内江人,
中国矿业大学中文系毕业,职业作家。16岁开始发表文章,笔墨丹青皆通,对中国国画有独到见解。学生时代关注社会焦点事件,大学期间出版文集《紫土笔记》。著有《
思想是我的盐》《孔庆东现象批判》《另一个世界:不能忘却的苦难札记》(与三农学者爱新觉罗·蔚然合著)。被读者称为“80后异端”“80后
鲁迅”。曾获《文学报▪新批评》优秀评论新人奖。
一个被物质主义抽空的浮躁时代,年轻的85后曾勋却把目光投向了20世纪跌宕起伏的历史,开始思考关乎我们过去、今天和未来命运的问题,他的思想并无出人意料的惊喜之处,他接触的史料也都平常可见,他的笔触尚无穿透时代的锐利,但是他在这些充满理想情怀的文字中呈现了一颗诚实的心,他已站在通往
公民社会的起点上。
我当然承认,曾勋的文字中,有偏激的一面,观点的推敲以及文意的表述等诸多方面都有可以进一步完善的空间,特别是其中的一些观点,未免流于片面,失之偏颇;但我还是要说,他文字中的底层本色、悲悯情怀及批判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领域所缺失的精神坐标,他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另类的声音,虽然他发出的只是一个草根的呐喊,但如果民间缺少了这样的声音,那会是怎样的不幸?总之,曾勋作为文坛异类的出现,为我们苍白的
文化资源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
2012年7月,曾勋在中国财富出版社出版《孔庆东现象批判》一书,后被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孔庆东告上了法庭。孔庆东在起诉书中称,由曾勋撰写、中国财富出版社出版的《孔庆东现象批判》一书“通篇极尽恶俗侮辱诽谤之能事”,从污蔑自己为“魔鬼和邪恶的代名词”“流氓文人”“文化傀儡”“四大恶人”,到诋毁自己“患上严重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想为文化大革命
招魂的滑稽优伶”“星宿派的
丁春秋”等等不一而足。孔庆东认为该书以虚构、谩骂、讥讽、诬陷、诽谤等手法和方式对自己进行恶意中伤和
人身攻击,严重侵犯了自己人格,损毁了自己名誉,故起诉至法院,要求判令曾勋和中国财富出版社:立即停止《孔庆东现象批判》一书的出版发行,并将已发行的上述书籍予以销毁;在国内知名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50万元。
另外,曾勋认为,原告身为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北京大学的教授,屡屡在公共媒体上口出粗话、脏话。在微博上对某记者爆出的“三妈”事件,更在社会上引起反响。“我的评判只是公共事务评论。《宪法》第35条规定,对公共事务进行批评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权利,只要不触犯法律,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述自己的观点理应被容许。”
曾勋还认为,该书“只针对原告在特定事件、特定地点的具体言论进行评判,因而不构成对原告人格的诬陷。引用材料都来自原告发表在公共媒体上的采访稿、
出版物、谈话节目,引用句句属实,有理有据,不存在虚构、诬陷和诽谤。”
曾勋的代理律师,北京
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赵永煊律师觉得,应该有6成的胜诉把握,“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能容纳正常的文艺批评,对文艺作品、影视作品和
公众人物的批判都应该纳入这个范畴。”
对于原告方指出的书中一些被认为不妥的语句用词,赵永煊表示,书中的内容应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理解,有些词并不是针对
孔庆东个人,而是针对
中原地区知识分子的共性。至于原告方指出的该书对孔庆东造成的不良影响,赵永煊律师表示不认同。杜文峰律师也认同文艺批评自由的说法,但强调这种批评与人格侮辱是有区别的。“网上那么多言论我们不起诉不是因为它合法,而是因为那些主体太分散,但这并不意味着别人犯了法你就可以犯法。”
记者在采访中均询问了双方是否有和解的可能。原告方表示,如果被告可以做到起诉书中的所有要求,撤诉的可能性是有的。被告方表示,最多只同意赔礼道歉,其他要求不会同意,看来庭外和解希望渺茫。
针对“
孔庆东现象”,曾勋在接受《
环球人物》杂志采访时表示:“一些知识分子的变化让我这样一个后来者很迷惑,我不明白为什么孔庆东总把‘汉奸’挂在嘴边。另外,还有很多在上个世纪90年代活跃过的知识分子,有的从政,有的经商,不再发出自己的声音。知识分子的变化其实有着典型的时代特色,孔庆东不过表现得更为激烈,更引人注目。我想说的这种所谓的‘孔庆东现象’,就是知识分子从‘年轻’到‘衰老’的过程。”
2014年4月1日,曾勋在其
新浪微博上更新如下微博:“我将从《孔庆东现象批判》的稿费中拿出5000元补偿孔庆东受损的“名誉”,以示对法律
程序正义的尊敬。书中某些用词结合到孔的言行,我认为并无不过,事实与真相读者更清楚。我拒绝在微博上道歉,以示一个写作者的自信与尊严。任何判决都不会影响我以后的写作姿态。判决要点贴于此。”至此,持续近两年的“孔曾之争”终于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