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体系,也称作价格结构,在
经济学中被视为一种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它是通过货币衡量的商品、服务以及
生产要素的价格网络,体现了这些价格间的相互关系。价格体系广泛应用于几乎所有现代社会,尽管并非所有的资源配置决策都依赖于此。价格体系可分为受控价格体系、自由价格体系和混合价格体系。前者由政府机构管理,后者则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而混合价格体系则是两者相结合的形式。
价格体系的本质是商品价格,即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因此,价格体系中的比价关系和差价关系反映了不同类型商品价值比例的关系,以及同一类型商品因生产阶段、地域、季节、品质差异而导致的价值差异。正确且合理的价格体系应能反映出商品价值比例关系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关系。
价格体系是由多种价格通过纵向衔接和横向联系组成的有机整体。在中国,由于国家对部分商品价格实施直接行政控制或间接宏观调控,使得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管理程度的差异及其相关联性。价格体系包含三个方面:商品差价体系、商品比价体系和价格形式体系。
商品在生产和流通至消费领域的过程中,经历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导致了价值和效用的变化,进而形成了价格差异,构成了商品差价体系。合理的购销差价和批零差价有助于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商品顺利到达消费端。季节差价和地区差价分别是为了缓和生产和消费的季节性波动以及促进商品流通和区域间的商品交流。此外,质量差价鼓励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交换活动中,不同种类的商品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建立联系,形成了商品比价体系。例如,工农业产品比价、农产品内部比价、工业品内部比价等。这些比价关系直接影响着各行业的利益关系和生产结构的调整。
价格体系的历史几乎与货币的历史一样悠久。20世纪以来,全球
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世界各地的价格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即使是在实行中央计划经济的国家,如
苏联,国内仍保持着受控的价格体系。无论是采用何种货币,价格体系始终是资源配置决策的关键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