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德里克·莱顿
英国学院派画家、雕塑家
弗雷德里克·莱顿(Frederic Leighton,1830年12月30日-1896年1月25日),出生于英国约克郡斯卡布罗,是英国学院派画家、雕塑家,同时也是维多利亚时代最著名的英国艺术家之一。
弗雷德里克·莱顿先后就读于施泰德施艺术学院、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1864年,他被选为皇家学院院士,1868年成为正式院士,1878年成为皇家艺术学院的院长。1896年,弗雷德里克·莱顿因心力衰竭去世。去世之前他被封为贵族,成为弗雷德里克·莱顿勋爵·斯特雷顿男爵,是唯一一位获此殊荣的英国艺术家,去世后被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
弗雷德里克·莱顿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崇拜者。在德国法兰克福定居时期,莱顿的艺术风格受到了绘画大师爱德华·冯·斯坦勒(Edward von Steinle)的影响。其职业生涯中,大部分时间用来创作风景油画素描,但较为出名的是其绘制的大型人物画,代表画作有《燃烧的六月》(Flaming June)《拉赫里梅》(Lachrymae)《珀耳塞福涅的归来》(The Return of Persephone)等,其中《燃烧的六月》是莱顿最著名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艺术中最著名的画作之一。
人物生平
弗雷德里克·莱顿他以极其辉煌的艺术风格冲淡了雷诺兹,成为英国皇家学院派的代名词。与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画家不同,身为画院院长的莱顿,不仅不是美术学院的学生,甚至不是在英国本土接受的教育。足迹所至,莱顿在布鲁塞尔巴黎法兰克福断断续续上学,并进行美术培训。
1830年12月3日弗雷德里克·莱顿出生英国约克郡史卡布洛的医生世家,却生长在跨海远隔的俄罗斯。祖父吉姆·莱顿爵士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的皇宫医生,莱顿的父亲子承父业也作了沙皇的医生。尼古拉一世上台,莱顿一家离开俄国在欧洲游历寻找定居之所。欧洲各大名城的巡礼给予了年幼的弗雷德里克·莱顿一家唯一的后人充分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莱顿的父亲是位古典艺术的爱好者,他对幼年的莱顿留下深刻的影响。莱顿9岁开始自己作画。10岁随父亲来到罗马,师从一位叫梅利的画家,在那里获得了绘画知识。13岁赴德国,曾在法兰克福美术学校学了一段时间,14岁又来到艺术之都佛罗伦萨,这些流动生活使莱顿扩大了艺术眼界。在佛罗伦萨偶遇美国雕刻家波沃尔斯,他看了莱顿的画对他父亲说,“自然”已经赋予了他。并告诉莱顿,“你将成为一个像我一样令人满意的杰出人物”。
莱顿在佛罗伦萨进了世界著名的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学习,业余时攻习解剖。后来又转回法兰克福足球俱乐部学校学习到17岁。他崇拜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复制过提香·韦切利奥和柯勒乔的画。
1852年,22岁的他移居罗马进入了罗马美术学院进行正统的绘画学习,并开始了独立的艺术创作。这一年他创作了场面宏大、气魄雄伟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契玛布埃小姐护送的行列通过佛罗伦萨大街》(又译《圣列的行进》)一画,显示了他的气质和才华。
1855年,莱顿返回他从未到过的故乡—英国,《圣列的行进》在皇家美术学院的画展上展出获得了成功。评论界从那时开始就一直是他的朋友,给予了他极高的推崇。令画家更为高兴的是,这幅画不久竟被维多利亚女王购买,他本人则有幸晋见了女王。这时的他已成为英国画坛上当之无愧的后起之秀。从此,这位年轻画家一跃登上大英帝国的画坛。
在罗马,他认识了在罗马研究艺术的英国画家布朗、小说家、诗人阿尔弗雷德·丁尼生。他们发现这个小伙子身上有着出众的艺术天分,“似乎有桂冠样的光芒在这个叫莱顿的年轻人额角上闪烁……有朝一日他一定会坐上皇家美术学院院长的位置”,回到英国后他们对当时名盖英国的米雷说。
1859年29岁的莱顿定居伦敦,效忠英国女王
1868年莱顿展出自己的学位作品《圣哲罗姆在沙漠里》,获得了美术学院院士称号。
1878年11月13日莱顿接任去世的格兰特任美术学院院长,人们一致公认他的学识、气质、能力和责任感,这些都表明他是出色的领袖人物,能掌握这一高等学位的权力。他在那个时代可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人,博得所有人的拥护。年轻时曾周游欧洲,并在法兰克福罗马巴黎求学。
1868年入选帝国理工学院院士,1878年担任皇家美术学院院长。
莱顿晚年疾病缠身,但仍不停创作。他的艺术获得了崇高的荣誉,1886年莱顿56岁时,英国女王把他列为英国贵族,是英国唯一的以画家身份而著名的男爵,号为斯特雷顿莱顿男爵。莱顿于授爵位第二天去世,是英国史上得到爵位时间最短的人。他的遗嘱是:“把我的爱献给学院。”
作品
概述
莱顿绘制过大量表现古典女性人物美貌与风采的作品。其作品的题材大多来自圣经和古典神话。
莱顿在绘画中对形式、结构,线条与色彩无不追求完美与精致,典雅与高贵。主要作品有《代达罗斯与伊卡洛斯》(1869)、《音乐课》(1877)、《沐浴的普绪客》(1890)、《珀尔塞福涅的归来》(1891)《炙热的六月》(1895)等。
《炙热的六月》
《炙热的六月》的模特DorothyDene自十九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成为莱顿许多作品的灵感来源。独特的视角,加上模特身体优美的弯曲(拉斐尔·桑西的许多作品因此而成功,评论家把这称为女性身体的韵律)使这幅画与众不同。艳丽的色彩也使这幅作品格外抢眼。关于这幅画还有一则趣闻,1960年的画坛排斥维多利亚时期的学院派风格,这幅画标价低达$140,却还降价被波多黎各的彭塞美术馆MuseodeArtedePonce,Ponce,PuertoRico收购,现在还在那里存放。
《伊卡洛斯和代达罗斯》
油画《伊卡洛斯和代达罗斯》充满了怀旧情调,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父亲对儿子的温情。代达罗斯(Daedalus)是一位建筑师,曾在克里特岛设计人头牛身兽的迷宫。他不愿意在这个孤岛上度过一生,千方百计设法逃走。久经考虑后,他高兴地说,米诺斯国王虽然可以从陆上和水上封住我的去路,但在空中我是畅通无阻的。他开始收集整理大大小小的羽毛,把最小最短的羽毛拼成长毛,看上去像天生的一般。他把羽毛用麻线在中间捆住,在末端用蜡封牢。最后,他还把羽毛微微弯曲,看起来完全像鸟翼一样。代达罗斯有一个儿子叫伊卡洛斯(Icarus)。这孩子喜欢站在他的身旁,用一双小手帮父亲劳动。父亲听凭他在一旁随意地摆弄羽毛,微笑地看着他的笨拙的动作。终于一切都完成了。
代达罗斯把翅膀缚在身上试了试。他像鸟一样飞了起来,轻轻地升上云天,然后重新降落下来。他又指教儿子伊卡洛斯如何操纵。他已给他做了一对小羽翼。“你要当心,”他叮嘱道,“必须在半空中飞行。如果飞得太低,羽翼会碰到海水,沾湿了会变得沉重,你就会被拽落到大海里;要是飞得太高,太阳会将翅膀上的封蜡化掉。”代达罗斯一边说,一边把羽翼给儿子缚在他的双肩上,但他的手却在微微地发抖。最后,他拥抱着儿子,还给了他一个鼓励的吻。
两个人鼓起翅膀渐渐地升上了天空。父亲飞在前头,他像带着初次出巢的早成雏飞行的老鸟一样,小心地扇着翅膀,不时地回过头来,看儿子飞行得怎样。开始时一切都很顺利。不久他们就到达萨玛岛上空,随后又飞过了提洛斯和培罗斯。伊卡洛斯兴高采烈,他感到飞行很轻快,不由得骄傲起来。于是,他操纵着羽翼朝高空飞去,可是惩罚也终于降临了!太阳强烈的阳光融化了封蜡,用蜡封在一起的羽毛开始松动。伊卡洛斯还没有发现,羽翼已经完全散开,从他的双肩上滚落下去。不幸的孩子只得用两手在空中绝望地划动,可是他浮不起来,一头栽落下去,最后掉在汪洋大海中,万顷碧波把他淹没了。
这一切发生得很突然,瞬间便结束了,代达罗斯根本没有觉察到。当他再次回过头来时,没有看见他的儿子。“伊卡洛斯,伊卡洛斯!”他预感不妙,大声呼喊起来,“你在哪里?我到哪里才能找到你?”最后,他惊恐地朝下面瞅了一眼。他看到海面上漂着许多羽毛。代达罗斯连忙收住羽翼,降落在一座海岛上,将羽翼放在一边,他张大眼睛,满怀希望地寻找着。一会儿,汹涌的海浪把他儿子的尸体推上了海岸。绝望的父亲掩埋了儿子的尸体,飞往西西里王国。为纪念这个孩子,从此,埋葬伊卡洛斯尸体的海岛被叫做伊卡利亚。
《音乐课》
《音乐课》MusicLesson,作于1877年,布上油画92.8×118.1cm。这可以算得上是雷顿的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家庭女教师正在手把手教授女孩弹奏曼陀铃。莱顿以学院派极其严谨的态度描绘了音乐课的情景。女教师微微俯身帮助女孩调试琴弦,女孩则依在女教师胸前弹拨着六弦琴
这只是一幕普通的音乐课情景,却被画家描绘得极富美感韵味。女教师面庞秀美清丽,身着长裙,花纹、质地被画家描绘得十分逼真;小女孩则被描绘得天真烂漫,纯真无邪,表情认真,显得十分可爱。衣服、面部及背景的描绘,都体现出学院派画风。图中的衣着与陈设都不是古典的,而且属于当时流行的表现现世的风俗画。绘画采用了埃及金字塔构图,显得沉稳扎实。雷顿在对衣褶的处理上十分得当,用连续的明暗调子和高光表现了丝绸面料的自然顺滑,不会显得生硬突兀。
人物影响
莱顿去世后,诗人史文朋(AlgernonSwinburne)为他写下这样的挽歌:
Alighthaspassedthatnevershallpassaway
Asunhassetwhoseraysareunequalledinmight
但莱顿谢世以后,他的名声马上一落千丈,因为那时,绘画界正开始重大变革。他生前的辉煌和死后的凄凉完全是他学院派的绘画趣味决定的,他坚持使用褐色(为提香·韦切利奥首创),精确的透视法,为构图而构图。莱顿从小热衷于古代神话圣经的题材,追求恬静、和谐、典雅的样式。
1858年,莱顿曾参加过拉斐尔前派运动,但终因受古代艺术影响太深而走向学院派新古典主义的路上去。在担任“宫廷画师”期间,他为迎合上层趣味,弥补英国美术中匮乏的高雅、精炼趣味,画风日趋甜美、抒情,柔和的造型、饱满的色彩、细腻的刻画常使所描绘的形象具有欢愉、轻盈的气质。但后来又在此特征上略带羞涩、倦愁之感伤情调。画《仙女普赛克的沐浴》正是莱顿这种最后画风的写照,细致入微地描绘了裸体女性的沐浴,表现出妩媚的体态和倦息愁恩的情调。
1878年他曾出任英园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因此,他的画风对英国画坛有很大影响。
参考资料
Frederic Leighton, Baron Leighton.britannica.2024-01-10
Frederic Leighton.RBKC Museums.2024-01-10
Frederic, Lord Leighton.National Gallery, London.2024-01-10
Lachrymae.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2024-01-10
The Return of Persephone.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2024-01-1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作品
人物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