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水桥
踏水桥
踏水桥,位于原踏水镇政府驻地,又在聚源镇普星村2组王家院子前面的泉水大沟上。民国版《荣县志》记载,该桥跨越紫山(铺)两里,长五丈五、高七尺、宽五尺。关于桥名的由来,民间传说与清代荣县知县黄牛(黄大本)治山治水有关。为治理啸天龙,黄牤牛命人除了斩断龙颈外,还修建了一座桥,取名“踏水桥”。据说这座桥让众多的来往车马行人经过,紧踩踏困锁住龙爪,缚住了恶龙。踏水桥成为东连重庆市内江市自贡市、荣县,西至乐山市雅安市的大通道。
相关记载
清乾隆《温江县志》载:“踏水桥,北八里。”清宣统《温江乡土志》记:“踏水桥,在治西北十二里集义场(原踏水镇)跨云溪,长一丈六尺,广四丈。”传说,这里原有一座拱桥,桥当头两百米远有几家幺店子。后来,这个地方出了一个进士,名叫徐从枢。他中进士后,任嘉定府(现乐山市)教谕(分管教育的学官)。后回到老家购置田产,成为当地显赫一时的乡绅。他与当地乡绅商量,要在桥当头兴建一座乡场。因为原来的那座桥桥拱很高,徐进士迷信风水,认为桥高对上方的一家坟地有利,心里不悦。有个风水先生看透了徐进士的心事,就顺着他说,这座桥高过了温江区县城的白塔子,温江县城要遭水淹,县府知道后,要惩治我们。这样一说,大家都十分惧怕。于是商议改桥,把桥面改得很低。结果,桥面改低以后,只要下雨一涨水,河水就漫过桥面,过路行人就只有踩水过桥。这样一来,人们就叫这座桥为“踏水桥”。
历史由来
其一:温江县原设踏水镇,以踏水桥在此地得名。解放后,先后设置踏水乡、踏水镇,此地为乡镇人民政府所在地(2005年,踏水镇并入万春镇,仍为镇人民政府所在地。)踏水桥原在踏水旧街北端,灰石砌座,石板铺面。说到它,场上的老者们,有两种不同说法。
一曰“塔水桥”。说该桥桥面与柳城南门外的“白塔子”塔顶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塔水桥者,塔顶与桥面水平相同也。有民俗音乐云:“塔水桥,白塔顶,相隔十里一样平。”
二曰“踏水桥”。说是清末及民国年间因水利失修,江河泥沙淤堵。该桥桥下的河道因淤堵而流水不畅,每逢大雨时节,常常水没桥面,行人只有胆战心惊地试探着踏水而过桥,故名“踏水桥”。
因后一种说法揭示了解放前社会制度的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故而前一种说法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姜国民收集。选编时,字句有增删。)
其二:四川省聚源镇踏水建在聚源镇普星村二组王家院子前面的泉水大沟上面,桥的下游几百米远地名叫何家湾湾,桥东北方向是幸福镇,此桥横跨聚源镇和幸福镇,在离桥不远处即有座古寺庙取名“万寿寺”,万寿寺和踏水硚是解放前当地最醒目的地名,即“万寿寺踏水硚”简称“踏水硚”,踏水桥又称踏水硚,现在以这个“踏水硚”为准,因踏水硚所在的位置的行政区域多变更,早在民国二十七年此地方属于聚源场(今聚源镇)管辖,所以今以聚源镇踏水硚为准。踏水硚是中华民国以前聚源镇、幸福镇和胥家镇三地来往的重要桥梁之一,其地理位置是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和重要交通地位,踏水硚是中华民国以前就有的,其历史悠久。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相关记载
历史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