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吻
海蛇(学名 Hydrophis platurus ),又称黑背海蛇或黄腹海蛇,是一种有毒的蛇类,属于海蛇科。长吻海蛇的体长为50-70厘米,最长可达1米。头部狭长,吻部较长,吻端端到眼睛的长度大于两眼间宽度。鼻孔位于吻背,有瓣膜可开闭。躯干和尾部较平扁,背部深棕色或黑色,腹部为黄色,尾部可有5-10块黄斑。
长吻海蛇在中国分布于
山东省、
浙江省、
福建省、台湾及
广东省(包括
海南岛)沿海。国外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及其海岛沿岸。栖息在温暖的沿海水域,主要是西
太平洋和
印度洋的热带和亚热带水域。
长吻海蛇体侧扁,尾部尤甚。头狭长,吻长,上颔齿除前沟牙外还有7~11枚。眼前鳞1,眼后鳞2。前题鳞2~3,后题鳞通常为3。上唇鳞通常8~9,下唇鳞10~12。颓片3对,中间间隔一列小鳞。体鳞
雄性颈部34~50行,中段43~59行,肛前44~48行。鳞为六角形或近方形镶嵌排列。体侧的鳞片有1短棱最下几行具2-3个小短棱。腹鳞雄性306~431,
雌性315~426,与体鳞不易区别。
上唇缘和下领均为黄色,头部黑色,体背亦黑色,体侧和腹面黄色,截然分开。黑色部分在体最宽处占 18 鳞行,背腹两色交界处黄色浅淡,成一浅黄色纵带,自口角延至肛前,左右相汇合后,扩展并占据尾部。尾脊两侧各有 5~10个大黑斑点,或彼此相连成波状或不规则其余部分散有小点斑,尾末端为黄色。
长吻海蛇在中国分布于
山东省、浙江、福建、台湾及广东(包括海南岛)沿海。国外分布于
印度洋、
太平洋及其海岛沿岸。西达非洲东部,北达日本海,南至
澳大利亚西部、北部,东部沿海直至
塔斯马尼亚州。
长吻
海蛇生活于海洋,能远离海岸生活,有时集大群于海面晒太阳,是分布最广的海蛇。以各种小型鱼类为食,偶食
甲壳亚门。
当长吻海蛇与
青环海蛇分布在同一海域,且都为优势种时,它们生活于不同类型的海区到海面觅食,摄取不同种类的鱼类,除
尖吻蛇鳗为它们的共同食物外,其余15种成分,互不重,表现出食物的专一性。
长吻海蛇蜕皮时间为20天左右1次,每次蜕皮从吻端开始。蜕皮前表现不安静,蛇头左右摇摆,随即伴有沿体轴的转动,经5分钟左右,角化皮层自吻部开始向后蜕出达体长1/2,稍停,又急速重复前次动作,使整个角化层完全蜕出。蛇蜕相当完整,体表斑纹在晾干的蛇蜕上清晰可见。
长吻海蛇能分泌
神经毒素,经常用以猎杀鱼类 。未有人类被其咬伤中毒并引致死亡事件的报告 。长吻海蛇出没于
太平洋海域,也是众多海蛇中唯一会出没于
夏威夷群岛的一种海蛇 。
一般来说,长吻海蛇没有攻击性,性格温和。除非被激怒,否则它们被认为不会咬人,而且它们通常不会主动追捕游泳猎物。当长吻海蛇被带出水面时,它们会变得非常具有攻击性,表现出不稳定的运动并撞击它们附近任何移动的东西。
长吻海蛇
雄性曲细精管于8月已有生精现象发生,大部分为精母细胞,也有一些精细胞和精子,9月生精功能活跃,产生大量成熟精子。11月生精细胞出现退化现象,生精功能趋缓减弱。精子贮藏于输精管内过冬,供翌年春季
配种之用。
雌性每年5~6月排卵
受精卵并开始胚胎发育,当年11~12月产仔,每胎仔数1~5条。
长吻海蛇的生殖方式为
卵胎生,为一次性产仔。长吻海蛇的
妊娠期至少达5~6个月,仔蛇产出时的长度范围为220~26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