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安主义
犹太民族主张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家的思想
锡安主义(Zionism),又称犹太复国主义,是19世纪末产生的一种民族主义思潮,它号召犹太民族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家,推动犹太人的全面复兴。
犹太祖先亚伯拉罕带领犹太民族定居于迦南地,即巴勒斯坦地区。犹太教将巴勒斯坦视为“应许之地”。公元前,犹太人曾在巴勒斯坦建立过犹太国家。公元135年,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开始了持续1800多年的民族大流散。19世纪,欧洲出现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锡安主义思潮和运动由此兴起。19世纪60年代起,犹太人开始移民巴勒斯坦,部分犹太知识分子产生重建犹太国家的构想。1896年,西奥多·赫茨尔发表了《犹太国》一书,完整提出了锡安主义的思想,为锡安主义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1897年8月,锡安主义者在巴塞尔市召开第一届锡安主义者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巴塞尔纲领》,此后锡安主义成为有组织的、统一的、世界性的运动。1917年11月,女王陛下政府发表的《贝尔福宣言》成为锡安主义运动的转折点,犹太人据此开始向巴勒斯坦进行移民。1939年,犹太人与英国的关系因《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白皮书》开始恶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迫使更多人犹太人移民,迫使更多人犹太人移民,而美国取代英国成为锡安主义的主要支持者。1947年联合国通过“巴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的决议”,1948年5月14日,犹太人全国委员会根据决议成立以色列。至此,犹太民族通过犹太复国运动,第一次以主权国家身份拥有了土地。
锡安主义初步解决了“犹太人问题”,满足了犹太民族的建国愿望,但也造成了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的冲突,导致了中东战争的爆发。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姚惠娜评价:“以色列的历史教科书大量强调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把锡安主义作为追求民族生存权的运动,无视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很少直接使用‘巴勒斯坦人’这一表达方式,只泛称为‘阿拉伯人’,并把他们与恐怖主义和混乱状态联系起来。而巴勒斯坦人则将锡安主义视为他们至今遭受的所有灾难的根源,认为锡安主义、英国殖民统治、《贝尔福宣言》共同导致了巴勒斯坦民族灾难的产生。”
名称
锡安”一词亦译为“郇山”,是耶路撒冷王国的一座山,也指《圣经》中对古耶路撒冷的一种称呼,《圣经》以“锡安”指称耶路撒冷就有160多处。虽然古代对于“锡安”的准确指代并不明确且时有改变,犹太人始终将其作为一种情感和宗教寄托,并作为希伯来先知和诗人的感情用语出现在各种文献尤其是《以赛亚书》和《诗篇》当中。到近代,人们特别是犹太人往往用“锡安”泛指自己的故土巴勒斯坦
事件背景
历史背景
犹太民族的祖先亚伯拉罕率领希伯来人抵达迦南(迦南指约旦以西的整个巴勒斯坦地区,也可特指巴勒斯坦的沿海地区),形成了古犹太民族,后因迦南发生旱灾、饥荒而离开。古犹太民族离开迦南后迁徙至尼罗河三角洲,因埃及法老的残暴统治而撤出。至大卫王时期(约公元前1000-前970年),古犹太民族以耶布斯(今耶路撒冷)为国都建立国家,其疆域北至黎巴嫩山,南达埃及边界,西起地中海沿岸,东到约旦河西岸。但在亚述、新巴比伦、波斯、马其顿、罗马等王朝的入侵后,古犹太民族与土地的关系被逐渐弱化。公元135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把耶路撒冷犁耕为田,并禁止犹太人进入,至此犹太民族彻底失去了对迦南的土地所有权和控制权,开始了民族大流散。此后犹太人被迫离开巴勒斯坦地区,部分向小亚细亚、阿拉伯半岛、两河流域、北非地区迁移,也有部分犹太人移居至欧洲各国。
宗教背景
犹太民族因固守犹太法典而具有很强的独立性,他们只信仰雅威,并禁止与外族通婚。而西方基督教为扩张其势力,对信奉犹太教的犹太民族多加打压,如将圣经中的背叛者犹大当作犹太人的祖先,从宗教方面造成社会对犹太人的偏见。长期的偏见以及压迫促使犹太人更加向往其精神家园,并逐渐发展为在政治上追求复国。
犹太教中的“应许之地”是锡安主义思潮中的重要思想,指上帝曾对犹太先祖亚伯拉罕许诺,凡是其所看见的地方上帝都会赐予亚伯拉罕及其后裔,即犹太民族。这为犹太复国运动提供了精神、宗教支持。同时,也从宗教方面为犹太民族与巴勒斯坦土地具有深切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社会背景
犹太民族流散至世界各地,其寄居的国家对犹太人的土地所有权多加限制,如欧洲国家通过法律禁止犹太人占有地产。13世纪末期,欧洲各国被驱逐犹太人浪潮席卷。1290年,英王爱德华一世曾将1.6万犹太人逐出英国,法国在1306年和1394年驱逐过犹太人,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在1492年后驱逐了20余万拒绝改宗的犹太人。锡安主义先驱平斯克认为:“没有祖国的犹太人在寄居国只能是乞丐而非客人,他们在经济上的成功引起了人们的嫉恨,他们的无权地位又使他们成为平息大众不满情绪的牺牲品。”故犹太人认为改变其无地的处境,是改变其民族命运的关键。
18世纪,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民族主义运动高涨,要求获得自决权与人权的思想席卷世界。在其影响下,犹太人发起了一系列运动以改善犹太人处境。
19世纪,欧洲犹太资产阶级迅速发展,犹太人凭借其经商优势,在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中进行投资并获得了巨大利润。在雄厚的经济实力基础上,犹太人还涉及到了新闻、教育、医疗、法律等行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犹太人由于其民族特殊性以及世人对其的偏见,即便他们为寄居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也还是遭到寄居国人民的不信任。1881年俄罗斯帝国亚历山大二世因暗杀去世后,新任沙皇开始针对犹太人进行大规模集体迫害。1882年沙俄颁布五月法令,将犹太人驱逐出乡村、城镇等居住区,对犹太民族造成了重大打击。1894年,法国犹太人德雷福斯上尉被指控向德国泄露军事机密,军事法庭对其进行了不公开的审判后进行定罪,并判处终身监禁于法属圭亚那的恶魔岛上。人们认为德雷福斯受到严格的判决,是因为其属于闪米特人,故而呼吁重审。在社会压力下,法庭对德雷福斯进行二次审判,其律师在受理案件时遭遇枪击,并且在并未有足够证据的情况下,法庭仍然判处德雷福斯有罪。德雷福斯事件欧洲排犹主义的典型,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群众反犹太主义的爆发。
1933年至1939年,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并逐渐向外侵略。德国颁布了诸多反犹立法,以限制犹太人的社会活动、剥夺犹太人的公民权利。此后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驱逐、屠杀,据统计在希特勒领导下纳粹德国屠杀了约600万犹太人。大屠杀是犹太民族的集体灾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犹太民族意识。
理论背景
19世纪,犹太民人的经济能力、社会地位得到提升,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发展的浪潮下,一些犹太知识分子提出了各种方案一解决犹太人的问题,即锡安主义理论。
犹太思想家海斯是第一个从政治上系统的提出“返乡复国”理论的犹太人。1862年,海斯在其著作《罗马与耶路撒冷》中,提出了政治犹太复国理论。他认为要摆脱反犹太主义的攻击,返回故土、重建犹太国家是唯一有效且彻底的办法,并提出每一个犹太人都对此负有责任。海斯的理论是锡安主义理论的雏形,但也由于缺乏具体可行办法而并未引起大规模反响。
1881年,俄罗斯犹太人利奥·平斯克在《自我解放:一个俄国犹太人对他的同族人的警告》的小册子中,认为犹太人是因其没有祖国才会受到迫害,并提出了具体的复国计划,召开犹太会议购置土地供犹太人定居。但平斯克并未强调这块土地一定要是巴勒斯坦,他认为可以是北美、亚洲等地区享有主权的领地。
匈牙利犹太人西奥多·赫茨尔则是第一个完整提出锡安主义并进行实践的人,他在其所写的《犹太国:现代解决犹太人问题的一种尝试》中,阐述了锡安主义主张并提出了具体的复国步骤。首先,成立“犹太人协会”“犹太公司”,负责组织工作、政治谈判、筹集经费。其次,赫茨尔认为阿根廷巴勒斯坦都是可供选择的复国地点。最后,他还对未来犹太国家发展作出展望。赫茨尔的著作在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欧洲犹太人中引起了轰动,为锡安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事件经过
兴起
热爱圣山运动
19世纪60年代起,犹太人开始从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手中租种土地,后逐渐开始尝试购买土地。至19世纪末期,奥斯曼帝国衰落,大量急于销售的巴勒斯坦土地被犹太机构、个人购买。据统计1914年,犹太人通过购买等方式占有了2%的巴勒斯坦土地。此后犹太人仍在不断购买巴勒斯坦土地,其民族势力在巴勒斯坦内部不断增强,经济、军事都有所发展。
19世纪末,英国欲在巴勒斯坦地区进行殖民统治,这与犹太人想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的想法不谋而合。故在英国扶持下,锡安主义兴起。1881年,俄罗斯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后,新沙皇对犹太人展开了大规模的集体迫害。部分犹太人开始移居至巴勒斯坦,成为犹太复国运动中返回故土的先驱者,他们定居于雅法东南部约8英里处,并将这称为“里申一列锡安”。里申一列锡安是犹太移民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现代定居点,也是现代锡安主义的起点。
1884年,“锡安山热爱者”于波兰卡托维兹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锡安山热爱者”协会,利奥·平斯克当选主席。“锡安山热爱者”协会建立了大量分支机构,进行了创办刊物进行宣传、组织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购买土地建立犹太人定居点等活动。其活动被称为“热爱锡安山运动”“热爱圣山运动”,是锡安主义早期运动的一部分,并为后期大规模锡安主义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
第一届锡安主义者代表大会
1897年8月29日至30日,锡安主义者在巴塞尔市召开第一届锡安主义者代表大会,也称为巴塞尔会议。大会通过了《巴塞尔纲领》,即《锡安主义纲领》,指出锡安主义是为了“争取在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建立一个得到公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此外还创立了锡安主义组织“世界锡安主义者协会”,在维也纳设置行动委员会。会议还制定了犹太国家的国旗、国歌,讨论设立银行、民族基金、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等问题。大会还提出鼓励犹太农民、工匠、手艺人至巴勒斯坦定居,并准备通过各个地方性和一般性机构对所有犹太人进行组织与联络,以加强犹太民族感情与觉悟。为达到其复国目标,还准备采取措施获得一些政府的同意与支持。第一届锡安主义者代表大会标志着锡安主义成为了统一的、世界性的运动,已经步入有组织的阶段。此后犹太人团结在“锡安主义”的旗帜下,掀起了回归故土的锡安主义。
1897年至1903年间,锡安主义者召开了六届锡安主义者大会,都由西奥多·赫茨尔担任主席。在锡安主义者大会组织下,锡安主义者于1899年创办犹太垦殖银行、1901年创办犹太国民基金会。通过这些机构犹太人得以参与巴勒斯坦的开发事业,并在巴勒斯坦购置土地。
发展
《贝尔福宣言》
1913年,第十一届锡安主义者代表大会在维也纳召开,英国犹太化学家哈伊姆·魏茨曼开始崭露头角,锡安主义进入魏茨曼时期。当时魏茨曼认为协约国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战后巴勒斯坦会被纳入英国势力范围,而英国并未出现过大规模的反犹活动。故他主张取得英国支持来实现犹太复国目标。
1917年1月底,魏茨曼向英国外交部提交备忘录,即犹太人迁徙至巴勒斯坦计划草案,以期英国承认巴勒斯坦为犹太民族家园。11月2日,在魏茨曼的交涉下,女王陛下政府以外交大臣贝尔福的名义,致函锡安主义联盟领导人罗思柴尔德勋爵,正式宣布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民建立一个民族家园,并将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尽最大的努力。”这封信函被称为《贝尔福宣言》,是犹太复国运动的转折点。至此锡安主义所主张的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园”,第一次得到了国家的支持。
1917年12月,英军攻入巴勒斯坦,占领了耶路撒冷。1918年锡安主义代表团在哈伊姆·魏茨曼的带领下抵达巴勒斯坦,在当地建立了世界锡安主义组织代理机构。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开幕,犹太代表团于2月3日提交了《锡安主义组织关于巴勒斯坦的声明》。这份提案的内容包括:宣称犹太人对巴勒斯坦具有历史性的权利,有权在巴勒斯坦建立民族家园;新成立的国联将拥有巴勒斯坦的主权;将英国任命为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国;规定了犹太机构和委任统治国对犹太人的职责、义务;对巴勒斯坦边界进行说明等。锡安主义者还指出,建立民族家园的最终目标为建立一个自治共和国。这个要求超出了英国在《贝尔福宣言》中的许诺,故英国等代表团提出锡安主义机构不应具有任何政治职能,而应该只具有组织移民、关心巴勒斯坦经济和社会事务等功能。
此后英、法等国对德国问题的关注度提高,巴勒斯坦事务成为次要问题。至和会结束时,《贝尔福宣言》得到部分参会国家的确认,国际联盟允许英国对巴勒斯坦进行委任统治,并规定英国应该鼓励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并允许其建立民族家园和进行自治。
1919年1月,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会发表声明拒绝《贝尔福宣言》。次年,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发生暴力冲突,犹太人建立了地下军事组织“哈加纳”,双方矛盾日益激化。
移民浪潮
1920年,英籍犹太人赫伯特·塞缪尔担任首任驻巴勒斯坦高级专员,到任后颁布新移民法,为犹太人移居至巴勒斯坦和在巴勒斯坦进行社团活动提供了便利。此后,锡安主义的中心转移至巴勒斯坦。
巴勒斯坦犹太民族委员会代表机构“伊休夫”得到女王陛下政府的承认,该社团内设置有首席大拉比和拉比法庭,负责处理宗教事务,犹太社团实现事实上的自治。1929年巴勒斯坦犹太办事处成立,次年得到英国认可,其作为巴勒斯坦犹太社团的正式代办机构,具有犹太政府的功能。在1929年至1948年期间,巴勒斯坦犹太办事处的主要作用为调动全世界犹太人积极性、进行宣传与对外联系工作、购买土地、安置移民、组织生产和军事活动等,对犹太社团实力的增强、提高犹太人与犹太社团社会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据统计至1939年,巴勒斯坦境内已有45万犹太人定居,约占据其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至此犹太民族家园已在巴勒斯坦初具规模。
但1936年巴勒斯坦阿拉伯各派政治力量联合,成立了“阿拉伯最高委员会”。委员会通过举行总罢工的方式,要求英国禁止犹太人向巴勒斯坦移民并在此建立独立的民族立宪政府。其诉求遭到女王陛下政府拒绝后,巴勒斯坦境内的罢工发展为大规模武装起义,英军与犹太武装联合对其进行镇压。
转变
1939年,英国为保证地中海战略通道及石油供应,发表《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白皮书》,表示对犹太移民及犹太人在巴勒斯坦购买土地进行限制,犹太人与英国的关系开始恶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政权在阿道夫·希特勒领导下,对犹太民族实施了残忍的种族灭绝行为。据统计在1933年至1945年期间,约有600万欧洲犹太人因纳粹屠杀丧生。大屠杀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犹太人的民族意识,20世纪40年代涌现了大量锡安主义者,尤其是在美国社会。1942年,纽约比尔特摩尔大饭店举行美国锡安主义者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巴勒斯坦犹太办事处的本·古里安提出的“比尔特摩尔纲领”,提出“赋予犹太办事处向巴勒斯坦移民和建立国家的必要权利”这一要求。同年11月,该纲领被世界锡安主义组织执行委员会接受,至此锡安主义的实际领导权转移至亲美派。1944年3月,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发表对锡安主义的支持声明,此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锡安主义的主要支持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对犹太民族进行的大屠杀,唤醒了犹太人的整体民族意识。他们认为只有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人国家,才能避免类似的灾难再次发生。犹太武装“伊尔贡”分裂出的“莱希”开展反英的恐怖暗杀活动,1942年伊尔贡司令梅纳赫姆·贝京也开始与英国展开军事对抗。1945年阿拉伯国家联盟成立后,巴勒斯坦犹太办事处正式向英国政府提出“立即宣布将巴勒斯坦建成一个犹太国家”等要求。古里安曾两次发表声明表示要采取暴力的方式推翻英国的委任统治。同年,“希伯来抵抗运动”的犹太地下武装组织“哈加纳”“伊尔贡”和“菜希”联合在一起,造成了多次流血冲突。
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犹太办事处敦促犹太人停止反英暴力活动。还有超过7万巴勒斯坦犹太人加入英军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1944年隶属于英军的犹太旅成立,犹太人正式拥有了军旗、军徽。犹太武装“哈加纳”“伊尔贡”等军事实力也在此期间得到壮大。同时,犹太社团的经济得到发展,尤其是军火工业方面。1939年至1948年间,还有大批非法移民进入巴勒斯坦地区,据统计巴勒斯坦犹太人在二战后增加了约20万。
尾声
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1946年底,哈伊姆·魏茨曼辞去主席职务,锡安主义进入古里安时期。英国提出诸多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折中方案都被阿拉伯人拒绝后,于1947年4月将巴勒斯坦问题移交至联合国。联合国在当年4月28日至5月15日举行了特别会议,成立了特别委员会对巴勒斯坦问题进行调查。犹太办事处对此积极配合,但巴勒斯坦阿拉伯最高委员会表示不愿合作。
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决议,即“巴勒斯坦将来治理问题的决议”。分治决议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英国最迟在1948年8月1日前结束其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第二,委任统治结束后的两个月内,分别成立各自独立的犹太国和阿拉伯国,其中犹太国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6.4%(1.49万平方公里),阿拉伯国占42.8%(1.12万平方公里)。第三,在耶路撒冷王国及其近郊村镇(约158平方公里内),设置由联合国管理的“在特殊国际政权下的独立主体”。这项决议使得当时仅有巴勒斯坦三分之一人口和6%土地的犹太人建立了国家,锡安主义取得巨大胜利。但阿拉伯最高委员会这项决议持反对意见,从决议通过后到1948年3月,阿拉伯人多次与犹太人发生冲突,据统计约有2000人在冲突中丧生。
建立现代世俗国家
由于犹太人通过武力的方式夺取地盘,犹太人实际控制的领土面积远超过分治计划规定的面积。犹太人还在1948年4月初协商组成了犹太民族全国委员会,共37名成员,作为建国时的临时最高权力机构。又从中选出13名成员,组成执行临时政府权力的执行委员会。至4月中旬,执行委员会对建国细节进行讨论,决定以“以色列”作为犹太新国家的国名,研究讨论了政府构成、国旗、国徽、宪法等问题,并由指定人员组成《以色列立国宣言》起草委员会。
事件结果
1948年5月14日,英国正式结束了其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当日下午4时,犹太民族全国委员会在特拉维夫艺术博物馆宣告正式成立以色列国,执行委员会主席古里安宣读了《以色列立国宣言》。至此,伴随着以色列国家的成立,犹太民族第一次以主权国家身份拥有了土地。
事件后续
1948年以色列建立之后,由于阿拉伯人坚决反对联合国的决议《巴勒斯坦分治协议》,因而阿犹之间的冲突不断升级。1948年5月15日,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与以色列军队作战,至1949年7月20日最后一个停战协议签订战争结束,以色列战胜阿拉伯国家并占领西耶路撒冷,同时多占了联合国分治协议划给“阿拉伯国”的5731平方公里土地,后又通过第三次中东战争占领旦河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地带、戈兰高地等地区。1951年,第23届世界锡安主义者代表大会召开,世界锡安主义组织以《耶路撒冷纲领》取代《巴塞尔纲领》,强调此后锡安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巩固以色列的存在,鼓励“流散”犹太人返回以色列和促进犹太民族的大团结。
流派类别
政治锡安主义
政治锡安主义诞生于19世纪晚期反犹迫害加剧的背景,并成为当时锡安主义运动的主流思想,该流派的代表人物是西奥多·赫茨尔(Theodor Herzl)。1897年8月,西奥多·赫茨尔在巴塞尔市主持召开第一届锡安主义者代表大会,他主张通过外交努力和政治斡旋来实现锡安主义目标。从1896年到1902年,赫茨尔数次与土耳其谈判争取支持,并试图争取德国和俄国政府对土耳其施加压力,但因土耳其要价太高且德俄政府关心较少而失败。之后赫茨尔开始向英国求助,女王陛下政府提出“阿里什·西奈方案”,即在埃及阿里什谷地建立犹太人定居区,随后又提出在东非乌干达建立定居地,但因遭到文化锡安主义者的反对而作罢。除争取大国的支持外,赫茨尔还积极争取罗斯柴尔德家族、希尔施男爵等犹太富人对锡安主义事业的支持,但最终都没有取得成功。
文化锡安主义
文化锡安主义以阿哈德·哈姆(Ahad Ha-am)为代表,1897年第一次锡安主义者大会召开后,阿哈德·哈姆开始形成文化锡安主义思想。阿哈德·哈姆坚决反对在忽视犹太文化和犹太精神前提下重建国家,主张应主要依靠犹太人自身的力量,通过稳步有序的移民和定居计划,发展犹太文化教育,来逐步实现锡安主义运动的目标。此外阿哈德·哈姆还认为巴勒斯坦是犹太人复国地的唯一选择、复兴犹太文化和犹太精神的载体,必须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使之成为世界犹太人的精神中心。相对于政治锡安主义,阿哈德哈姆并不完全反对争取大国的支持,他只是反对政治锡安主义一味主张通过外交手段,完全依靠大国支持,而忽视犹太民族自身的实际行动。
其他锡安主义
除赫茨尔的政治锡安主义、阿哈德·哈姆为代表的精神文化锡安主义外,还有军事或修正派锡安主义、宗教锡安主义、实践锡安主义、综合锡安主义和劳动锡安主义等流派。劳动锡安主义是以劳工运动为主导的左派锡安主义流派,主张以经济和外交手段解决民族矛盾,而修正派锡安主义主张以增强军事武力为优先手段,该流派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阿拉伯——犹太人冲突时期,由泽耶夫·亚博廷斯基(Jabotinsky)创立,该流派思想构成了以色列右倾化政治的重要思想来源。
影响与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姚惠娜评价:“以色列的历史教科书大量强调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把锡安主义作为追求民族生存权的运动,无视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很少直接使用‘巴勒斯坦人’这一表达方式,只泛称为‘阿拉伯人’,并把他们与恐怖主义和混乱状态联系起来。而巴勒斯坦人则将锡安主义视为他们至今遭受的所有灾难的根源,认为锡安主义、英国殖民统治、《贝尔福宣言》共同导致了巴勒斯坦民族灾难的产生。”
参考资料
巴以再起教科书之争.人民网.2024-04-23
目录
概述
名称
事件背景
历史背景
宗教背景
社会背景
理论背景
事件经过
兴起
热爱圣山运动
第一届锡安主义者代表大会
发展
《贝尔福宣言》
移民浪潮
转变
尾声
巴勒斯坦分治决议
建立现代世俗国家
事件结果
事件后续
流派类别
政治锡安主义
文化锡安主义
其他锡安主义
影响与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