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堂大楼建于18世纪中叶,为一两层高的欧陆式的传统建筑物,上有三角楣,整体白色设计,外表亮丽。地面层建有拱廊,上层走廊外建拱窗,有窗台状的镂石栏杆,其后于1905年以
新古典主义的表现方式加建拱廊部分,修成甚具古典文化特色的建筑模样。
仁慈堂的二楼为博物馆,收藏了很多许多由私人捐出的宗教祭品,其中有些是早期
天主教传入中国时,由中国人制造的祭品。反映出天主教早期来到
亚洲而衍生出的文化特色。其中馆内最珍贵的为1662年「澳门仁慈堂章程」的手抄本,是该堂最早及保存最久的历史文献,甚是历史价值。
在博物馆内,我们还能看见创始人贾尼路
主教的头颅遗骨以及当年陪葬的十字架、贾尼路全身画像和前
圣辣非医院的
铜钟等。
仁慈堂大楼的地下是澳门政府部门公证署的办公室,二楼则为仁慈堂博物馆。仁慈堂博物馆于2001年12月14日正式揭幕,展出了大部份来自飞安达的仁慈堂珍藏。其中珍藏了;印有
耶稣会徽号的陶瓷器皿、仁慈堂的历史文献“澳门仁慈堂章程”手抄原件、
圣辣非医院的
铜钟、
天主教的一些
祭器用品和圣像等。
建筑整体除
花岗石柱基外,均粉刷以白色,故即使立面装饰线丰富,依然给人一种安静高雅感觉。建筑物正立面上层为大楼之外廊,下层为宽2米的公众通道。立面墙身是建在10个方形的花岗岩柱基上,柱基间则以砖券相连,同时,在柱基上均设有壁柱一对作装饰,这种券柱式建筑手法在立面上重覆使用,从而令大楼立面具有一种镂空的效果,建筑物宽22 米,女儿墙高度为12.5米,左右分为三部份,中间部份宽22米,其顶上之三角形山花高达16米,打破了建筑物的水平感主面上下两层各开有7个券拱,其中以中间3个较大,而券拱两侧之壁柱在形式及柱式上均有所不同,上层中央三组为爱奥尼式圆柱,两侧4个则为爱奥尼式方柱,至于下层则为科林斯柱式,两侧为圆柱,中间却是方柱,并以叠柱形成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