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马路位于
大东区北部,是
沈阳市著名的交通要道,西起大北桥与大北关街相接,东至观泉路与东望街相连,由西向东依次与临河路、辽沈一、二、三街、北海街、东辽街、东站街、东建街交叉东北大马路与
沈吉铁路平行,东站街以西为
双向六车道,以东为
双向四车道。
1922年,
张作霖在
直奉战争中失利,退回
山海关区外,在沈阳东郊东山嘴子一带(今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建立东大营。为便利交通,于1925年在沈阳古城大北边门外修筑东北大马路,马路为东北——西南走向,西段原称为中央大马路,不久以东北走向而命名为东北大马路。“东北王”张作霖大帅亲自为东北大马路定名。
1918年9月,张作霖任东三省巡阅使,督办东北屯垦边防事宜,当时“奉军”为“
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他号称“东北王”。张作霖为显示其“东北王”的威力,将马路两侧的胡同(巷),均以当年的东北三省84个县名而命名,如海城街、
西安市(今
辽源市)街、法库街、彰武街等。以这条马路为轴心,使这一带成为东北三省的缩影。显然,东北大马路不仅因其走向而得名,还有其特定的历史含义。当时在东北大马路中段的“大广场”上(东北大马路和东辽街路口)还雕塑有
张作霖的铜像,一般的铜像是坐北朝南,而张作霖这个铜像却是坐东朝西,意为不甘心
直奉战争失败,只当“东北王”。不久,张作霖打进
北京市,当了海陆军大元帅。可惜好景不长,1928年6月,被迫撤回
沈阳市,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伤,回到大帅府后身亡。沈阳解放后,为支援
抗美援朝战争,将张作霖铜像熔毁,作为铜材支援前线。
1989年,沈阳市重新整顿街路名称时,除了将原东北大马路六段改名为东望街外,仍沿用原名东北大马路。下设13个巷如
山东省、上园、吉东等。如今,这条驰名关外的东北大马路,已建成
一级公路,成为通往
辽北省的主干道。